为了让您对于教师节小诗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7篇教师节短诗,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教师节短诗 篇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以利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
经过尝试和深入的探索,我体会到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重组后的资源适时融入教学中,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出由“巧妙引诗文―初读知大意―品读悟诗情―扩读升情感”组成的四步教学模式。
一、巧妙引诗文
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诗词相关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先给学生们讲了李白和汪伦结识的故事,说到“千里桃花,万家酒店”(出示多媒体课件),于是李白欣然而来……李白与汪伦结为了好友,及至离开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这个小故事把诗文放置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节之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库:囊括了诗词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相关诗文等,教师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整合,并合理运用到诗词教学中,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
二、初读知大意
小学语文教学中“初读诗文”,旨在疏通文本。为了较好地完成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我们建议分“三步走”。即:自读清障碍;指读名节奏;齐读小韵律。再加上我们适时出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能较好的实现 “初读诗文”的教学目标。
中高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古诗又篇幅短小,读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学生在初读时基本都能达到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教师在这一步中,只要稍提示生字或易读错的字音,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到中高年级对古诗词诵读上的独特节奏和韵味应该有了很深的感受,在齐读时,能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在本环节中就对诗词的意境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如《如梦令》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词,教师出示要求:第一遍注意一个生字“藕”和一个多音字“兴”;第二遍试着读出节奏,教师配乐诵读诗文,扫除阅读障碍,学生边听边思考,粗略了解诗词大意。第三遍,读出自己对诗文的个性感悟。
三、品读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十分凝炼,却是意味深长,诗人往往在“情动而辞发”后还要反复推敲,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学生与诗人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认识,要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悟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悟透某个含义深刻的字。运用多媒体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逼真再现,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拥有相当数量的诗文意境图, 正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诗词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如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诗人通过短短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的情景图。诗词一句一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案。学生由于深入其景,真正看到了,听到了,定会有许多的遐想,由于画面的渲染,声音的衬托,此时的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其中,也就有感而说了。
我们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美,真正达到诗、画、情为一体。
四、扩读升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它代表着某一类诗作的特色,通过这“一枝红杏”,可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尽量借教材拓展诗词欣赏的领域。努力寻找教材中选入诗词的某个“迁移点”,拓展学生诗词欣赏的领域,激起他们对古典文化探究的热情。
教师节短诗 篇二
温暖了雨蝶
一支孤笛
唤醒黑暗,
清风荡着秋千
高歌
教师节快乐
都道鸟鸣山幽
而今
荡漾心海
任其澎湃
一条短信,皓月存心,几多信赖!
课堂之上,苍穹尽收,几多感慨!
叹须臾
同学录前,满目疮痍!
念去去
岁月朝暮
飞鸟还栖
叠叠清云
随风渐淡!
今天
抓住日月旋转
献上一份感谢
教师节短诗 篇三
【关键词】互导式课堂;诗歌教学;登高;场景描写
古诗词如何教学才能效果突出?估计这是很多语文老师的困惑所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参极尽全力对一首诗词进行细致的讲解,也许会把本来优美的诗歌进行残忍的肢解,学生感受不到诗歌的完美的意境与独特的魅力,无法获得美的享受。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很多语文老师一直在研究,本文想以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登高》为例,进行语文互导式课堂方面的探求。
“互导式课堂”强调“师生互导”,“师生互导”指教与学双方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即反馈与回授。师生互导的过程就是主体间信息的输出、反馈,调节和再输出,不断交替上升的过程。本节课尝试“师生互导教学相长”的方式,“学”在教法引导下进行、“教”在学情引导下调整,师生互导,优化课堂。那么,我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
一、学情调查 练习引路
依据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完成了知人论世这一环节,然后设置了三道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阅读体验:①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②前两联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此时的学生还没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没有经过系统的诗歌鉴赏的复习,所以练习的完成情况不够好。对问题①的回答,学生抓取意象不全,甚至不理解意象的含义,答成了主谓结构的短语,或者只有简单的名词,而无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意境概括不全面,只写出了“凄清”“肃杀”之类。对问题②的回答,没有考虑到写景的多角度多感官,要点不全;对问题③的回答,情感把握单一,体会不到诗人内心深厚复杂的情感,甚至套路化。
二、以学导教 移情入境
“互导式课堂”要求教师不要成为文本研习结论的判定者与宣读者,而应该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结论告诉学生。教师要把握好文本的教学重难点,努力去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充分的探讨研习,培养学生形成对作品的审美体验能力以及对细腻情感的表达能力。
学情检测学生没有答到我的预期答案,但反而给我下一步教学设置了新的目标。在学情反馈的引导之下,我没有急于公布练习答案,而是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去创设活泼的教学情境。①带领学生欣赏名家的《登高》的朗读音频。极力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那个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之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在情感上与诗人达成共鸣,甚至就化为诗人本身,身临其境去体味诗人当时的所思所感。②动笔描绘当时的场景。在描写中再现场景,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三、以教导学 深刻体悟
高二学生有文本为依据,扩写成一段两三百字的小短文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准确感受意境、揣摩情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却需要教师的到位指导。我先就场景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归纳。交流讨论之后,学生归纳出如下要点:
关于场景描写中的景的描写:抓住主要景物,紧扣诗中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运用联想与想象,感受意境,全面描出特点(这一点可以回答学情调查问题①);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多手法(这一点可以回答问题②)。关于场景描写中的人的描写:要对场景之中人的肖像、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绘,特别要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因为人物的心理就是诗人的情感(这一点可以回答问题③)。
指导了这些后,学生们继续讨论:关于景:诗人先描写了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伤的猿声,接着笔触由高处转向低处,凄清的沙洲以及沙洲之上盘旋的孤鸟;然后诗人抬头仰望,看到的是漫山遍野萧萧而下的木叶,低头俯视,看到的是滚滚东流永不停息的江水;前两联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雄浑高远的长江秋日图,从动静、远近、俯仰等角度,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关于人:描写了一位常年漂泊、两鬓斑白、多病缠身、独自登台、满腹忧愁的诗人;常年漂泊而生羁旅之愁,双鬓斑白多病缠身而悲韶华早逝,佳节之时独自登台顿感孤独寂寞,家国艰难于是忧国忧民。
讨论完了,学情检测的答案也就无需教师再宣读强调了。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就如同亲身经历,场景描绘也就下笔如有神了。摘录其中之一:
13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夔州的长江边上。两鬓斑白、衣衫褴褛的诗人步履蹒跚地爬上了江边的一处高崖之上。形单影只的他满腹忧愁,正在极目远望。高远的秋空下,迅疾的风呼呼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木叶从天空中萧萧而下,漫山遍野一片枯黄。崖壁之下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不断拍击着崖壁,洗刷着水中的沙石,清水白沙腾起了阵阵寒意。远处凄清的沙洲之上,一只孤鸟在迎风飞翔,盘旋不定,不时还传来几声猿的哀鸣。重阳佳节,本应是亲朋结伴登高手持美酒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此时,国家正处在动乱之中,诗人也漂泊异乡,穷愁潦倒,多病缠身,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痛苦、韶华的早逝,羁旅的孤独,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学生的小短文,抓住了主要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全面把握了诗歌的意境,深刻体悟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这一节课,教师巧妙引导与调整,学生积极参与与反馈,师生互导,展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导,互为主体,强调“教”对“学”发生作用和“学”对“教”发生作用,这样就能教学相长,优化课堂效率。当然,教学互导还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本节课仅仅是初步尝试,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探究。
【参考文献】
教师节短诗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等词的意思。
2.能用平长仄短的方法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本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悟诗情,感受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揭题生趣
1.这节课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和孩子有关的古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并相机教学“垂”和“钓”。
垂:“垂”字笔画多,笔顺还特别容易写错。“千”字中间藏草头,草头下面再两横。
钓:“钓”的右半部分是个勺,勺里的一点就是你的鱼饵。
【我们不能带领孩子去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学法指导,就是为了“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通过简短而又容易记忆的口诀,帮助学生记住容易写错的字,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用上这些方法来记住相同类型的易错字。】
二、初读觅趣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打开书自己大声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读效果。相机提醒“稚”“侧”的读音。
3.会读了,能不能读出韵味?我们之前还学过读古诗用平长仄短的方法。再来用这样的方法试着读读这首古诗,自己练一练。指读。
4.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听吗?(教师范读)
5.能不能尝试学着老师的朗读方法,再来练一练?(自由练读)
6.指读,齐读。(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教学中,我将朗读古诗分为四级目标,分别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境。带着学生用平长仄短的方法有感情朗读,让音乐走进诗词课堂,让学生读出的韵律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吟诵中真正感受到学习古诗的独特乐趣,领略古诗的美感,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诗歌朗读的能力。】
三、细读品趣
(一)理解诗的第一、二两句
1.读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点味道!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走进了这幅生动的画面中。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轻轻吟诵诗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2.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吗?
3.交流学生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字词。教师相机补充知识点。
关于“蓬头稚子”的解释:你们知道吗?古代的男子从小就留长发,梳成一个发髻,而这个小男孩呢,因为太小了,有些头发还没有长到能够梳在发髻中呢,所以看上去有点乱蓬蓬的。这头发蓬乱的样子多可爱呀!
关于“莓苔”的解释:看看字形,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表声表意,草字头这个形旁表意。猜猜“莓苔”会是什么?是呀,瞧,小河边因为潮湿往往会长满青苔和野草,这就是莓苔。(出示图片)
4.词语理解完了,你能用上自己的语言将两句诗描绘的画面讲一讲吗?自己试着练一练。
(指名让学生说)
5.你们已经能够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贯地表述出来了,真不错。让我们再看看这幅图,瞧,钓鱼的孩子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鱼线呢,他似乎在想什么呢?
6.把小孩的想法加入我们刚才所讲的诗意中,你一定可以说得更加生动。
7.再来仔细观察图,能不能试着加上景物描写,把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说得更精彩些?
8.想象这个情景,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齐诵读)
【古诗文教学如果单从文字入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幸的是,小学教材的每首古诗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结合插图及平时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观察自然,积累生活,用画面内容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帮助其读懂诗文,这就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也到位。】
(二)理解诗的第三、四句
1.刚才我们有的同学是利用插图明白了词义,有的是观察字形来推测意思,还有人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学习第三、四两句,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注意先读诗句再交流。
2.谁来读读这两句?
3.能用自己的话将诗的第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讲一讲吗?
4.解决教学难点:“遥招手”。
5.其实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不少让人可以遐想的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可以的。
6.谁再来描述一下诗句的情景?
7.路人会怎么向小孩问路呢?谁来问一问?
8.如果将路人的问话加入其中,相信你可以将诗句意思说得更加生动,谁先试试看?(先自己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第三、四句中出现的“遥招手”是本诗的又一个教学重点,这里我引导学生围绕是“招手”还是“摇手”展开讨论,以小型辩论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及理由。在交流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些都是学生心灵与课文碰撞产生的火花,是最珍贵、最纯真的心灵独白。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趣味中发展理解诗句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思辨能力。】
四、表演明趣
1.这就是古诗中说的故事,多有意思!让我们在脑海中回放这些画面,一起来把古诗读一读。
2.你能把《小儿垂钓》这个故事先讲生动,再小组合作一起演一演吗?
(出示要求:说故事、演故事)
说故事:绘声绘色地讲一讲《小儿垂钓》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
演故事:可以三人或者四人一起来演一演,分配好角色。用自己的话来解说,适当增加人物的语言。
3.指名讲故事。
4.小组上台表演。
5.这个学钓鱼的小朋友你喜欢吗?让我们用声音来表达对他的喜爱吧。能背诵了吗?一起试试看,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6.学生共同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教师节短诗 篇五
课外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72―01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可见学习经典诗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领学生感受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图画入境,轻松理解
古诗词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炼。而这也增大了低年级学生理解诗词的难度,如果光从文字入手学习过程难免枯燥艰涩。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的每首古诗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插图入手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适当进行联想来达到理解古诗内容的学习目的。例如,在学习《游子吟》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图上有两个人物,一个年轻人长跪不起,一位老婆婆在缝补衣物,面露愁容。我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捋顺人物关系并联想到故事背景:母子相依为命骨肉情深。从游子的动作和和慈母的意态,学生便能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这时,无需教师华丽的讲述,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便被大大缩短。
二、多样诵读,自主体验
在理解诗情画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读出诗句所蕴涵的内在情感,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此时要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教师可在黑板上标画出相应的节奏符号。如,杜甫的《绝句》的停顿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一来,学生就更直观了。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表情朗读,再采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男女对读、轮读等形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古诗的情境自然而然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品读感受,欣赏内化
如果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那么,想象力就是诗歌的翅膀。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用诗歌来打开他们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他们天性的需要。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
如,在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让学生想象:“王维离开家乡两年,一年365天,7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两年里,没有父母的照顾,没有兄弟的陪伴,他会怎样?”为直舒胸臆作好铺垫。读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引导学生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的情景。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的遥远。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间,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感受。
四、课外拓展,丰富视野
教师节短诗 篇六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缜密构思和凝练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一直是为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意境的感性之美,同时也要分析出诗词中推敲、雕琢的理性之美。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吟诵诗歌是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古典诗词所特有的字句整齐,以及其特有的押韵,使得它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还能让人感受到诗词中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节奏诵读。所谓节奏,指的是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韵律则指的是诗词的韵脚以及格律,古诗词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也成韵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在诗中,"流"和"楼"就是由于押韵而形成声调和谐的韵律美。朗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和欣赏。[1]
2.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先生曾经说过:"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因此,在欣赏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整体意境美,感受古典诗词中的诗言之道,诗话之景。[2]具体说来,就是在诗意的酝酿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情感。如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初春漫步湖岸愉悦而欣喜地领略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场景,甚至可以让学生作画,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对诗词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特别是意象丰富的诗词,就以《天净沙·秋思》为例,诗中接连出现一连串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些意象中,无需更多的讲解分析,学生就可以根据日常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很好地感受到诗歌本身质朴或华丽的意境之美。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中选取的"月"的意象就是经典的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感,从而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寂寞情感。通过意象来领会作者选取的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角度,或者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特别是情感,情感不仅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通过这一中介打动读者。
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古典诗词最迷人之处在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样的境界源自诗词本身的语言美。[3]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时常每一字、每一词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高度集中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者是诗人、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因此有着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不懈追求,有着孟郊"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的苦苦推敲。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还要注重咬文嚼字的欣赏,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精妙,为什么不用"过"或者"吹",以及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出了红杏花开时的繁茂之景,经过这样的一品,有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有着更加深刻的理性分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鉴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的理解,还应当从诗歌整体把握。因为诗歌的欣赏与把握从来都是见仁见智,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古典诗词的鉴赏还应当适当的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教师也应当参与其中,在对于诗歌整体的反复推敲与琢磨中,大家各抒己见,就能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成果。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隐者到底身在何处?第一句"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但是又言"只在此山中",这样又有一些机会,然而"云深不知处"又使得短短的几句诗达到一波三折的多层变化,其中不经过相互探讨,很难领略诗人推敲字句的功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反复尝试,更好的培养其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在他们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既能学习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更好的陶冶情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在语文中更好地渗透美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感性理性结合品读古典诗歌。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0(2).
教师节短诗 篇七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微妙
儿童诗在丰富儿童心灵和情感、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优越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功能和作用。在儿童诗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其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儿童诗教学延伸到课外, 推进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中, 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 “要养成一种习惯, 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一年级学生学习时间不长, 对各方面的学习习惯知之不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 耐心和爱心。既要严格训练, 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也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说教和机械训练, 用儿童诗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是一种有益的形式。所有的老师都会在学期初重视入学教育, 期待目标的迅速达成。一般情况下, 入学教育往往是用两节课引导一年级新生懂得要尊敬老师, 热爱学习, 遵守纪律, 团结友爱, 并养成良好的读书、 写字习惯。明理之后就是一个长期的关注、 矫正、 监督的过程。这个过程, 教师常常借助不断重复讲解、 说教来教育学生, 作用自然有, 却总是缺少一种美的感觉。此时, 选择一些教育意味浓厚的儿童诗来朗诵朗诵, 则既可达到纠错的目的,亦可积累精妙的语言, 一箭双雕。
二、儿童诗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途径
通过儿童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达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目的。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融“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为一体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其它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把诗引进课堂,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满生活情趣的情节、琅琅上口的语言,深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成了教育滋润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乐章。通过写诗和读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童诗教学,推动了美育,推进了素质教育。
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就说过:“儿童诗除了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之外,还要丰富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对一切事物正确的看法。”因为儿童诗首先是美的诗。他发掘出人的心灵中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可以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诗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儿童诗的劝喻、教育功能往往通过美感作用来表达的。一首好的儿童诗,应当把某种劝喻隐含在能唤起美感的形象中,从而较之那种浅露的训诫是无法相比的。
三、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从属于儿童诗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爱读、 想读, 在读中、 在情趣中轻松地识记生字, 建立音、形、 义的联系。如苏教版第二册中的 《识字6》 “二木林,三木森, 独木不成林, 单丝不成线; 二人从, 三人众, 众人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 学生在读儿歌中很快识记了生字 “林、 森、 从、 众” 。教师从儿歌中受到启发, 也创作了许多识字小诗, 如:“二口吕, 三口品, 两个吕字一竖穿, 冰糖葫芦一串串。 ” 在这首小诗里, 学生认识了“吕、 品、 串” 等字。再如小诗: “二月朋, 日月明, 月字中间加一竖, 学习起来要用功。” 学生很快记住了 “朋、明、 用” 三个字。这样的识字不仅有趣, 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率。看图读童诗也是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论文格式。如苏教版第三册 《识字3》 和 《识字7》 , 我是通过表现笔、 灶、 尖、歪、 尾、 看等字的图与文字关系的比较,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会意字的组合规律。学生在识了这些字以后, 再读朗朗上口的儿歌《粗心的小画家》 , 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 而且增添了趣味, 巩固了识字效果, 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也是大有好处的。 低年级大量的识字教学任务要靠 “随文识字” 来完成, 这符合 “在阅读中识字, 识字是为了阅读” 的整体观和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的识字教学原则。 与识字内容相应的语境儿歌押韵上口, 便于记诵,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四、儿童诗的教学能有效促进语文实践活动
课内外结合是儿童诗走向全体学生的途径。从低年级学生认知的规律看, 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其书面语的, 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儿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 奇特的比喻, 机智的比拟, 鲜活的动词, 丰富的想象, 新颖的构思, 奔放的激情, 细腻的感受, 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释放着无穷的魅力, 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短文。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 读诗、 赏诗的氛围。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都是童诗作品, 教师除教材的教学工作外, 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工作。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将儿童诗从课内引向课外。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赏读圣野、金波、 柯岩、 鲁兵等名家的童诗, 可以推荐订阅《小朋友》 《幼儿文学报》 《儿童诗》 《小星星》等富含童趣童话童诗的报刊, 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读诗角定期更换,也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 班级诗歌节, 举行诗歌仿编擂台赛、 与好书交朋友等活动。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 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 体会人间至真、 至纯、 至美的感情, 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儿童诗清新活泼, 质朴纯真, 朗朗上口, 散发着真、善、 美的气息。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 证明儿童诗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把 “金钥匙” 。让一首首活泼有趣、 节奏和韵律感很强的儿童诗, 在语文教学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让美丽的童诗永远伴着孩子们长大, 永远装饰他们不锈的童心。
五、儿童诗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创作能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7篇教师节短诗,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教师节小诗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