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电场强度教案【优秀5篇】(电场 电场强度教案)

课题案例高二物理选修3-1§1-3电场强度教案以下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5篇电场强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电场强度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电场强度教案 篇一

关键词:物理电学 物理概念 概念混淆

选择好良好的教学模式在电学中非常重要。电学与力学相比显然没有起直观,学生要勤动脑,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便有助于学生对电学的概念理解。大多是学生都表示,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练习的时候就会觉得不那么简单,更多方面是判断、选择题等更是一头雾水。笔者觉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基本概念了解不够深刻,不透甚至混淆所致。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既要让学生建立基本的概念,更要使学生了解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防止学生因对概念的不清楚而导致对学生将来的发张收到影响。

1、电场强度和电场力

根据库仑定律在实验电荷在电场中手里的详情,从而分析定理出电场强度的概念,一次来体现电场的功能。在电场中所受到的力被我们称为电场力。其本身是两种容易混淆的概念,常常有学者会将其理解成一种概念。

老师在授课是千万要说明,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电场强度,是对场内电荷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只与建立这个电场的电荷量(Q)、该点距电场中心Q的距离(r)、以及Q周围的介质种类有关,与该点是否有电荷无关。其方向只和建立这个电场的电荷带电种类(正电荷或负电荷)有关。

电场和电荷相结合从而体现电场力的作用。电场中电场强度和其位置决定了电场力的大小。方向:负电荷在电场中与受到的方向和力场强度是不同的,而正电荷却恰恰相反。同时指出: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所针对的是不一样的,其中电场强度针对电场的某一点,电场力则是针对电荷。抛开电场只谈电场强度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电场力也是一样的。

此外,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要尽量减少对电场力的计算问题,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电场强度”和“电场力”两个概念减少混淆。

2、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

磁场的主要性质由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为表征磁场性质(即磁场强弱和方向)的两个物理量,若不加以区别在应用时极易混淆。由于磁场是电流或者说是运动电荷引起的,而磁介质在这个磁场中发生磁化时,对此磁场有影响(场的叠加原理)。两种情况下磁场的强弱不同。因此,磁场的强弱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正是这“两种表示”使得学生对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理解易产生混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说明区别,当在充满磁介质的时候,若包括介质因磁化而产生的磁场在内时,就用磁感应强度表示,这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独由电流或运动电荷所引起的磁场(不包括介质磁化而产生的磁场)时,则用磁场强度表示,它是一个辅助物理量,无确定的物理含义。为使学生更能清楚地明白,我们假设当在一个容器有摄氏90度的水,将其放入一块冰(可以形象地把冰溶化类比为介质被磁化),这时水就降温成摄氏80度。也就是说90度的水就代表磁场强度,而80度就代表磁感应强度。

3、电势和电势能

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和电场强度一样,是电场的一种基本属性。电势是指电场中任两点间对电荷作功的本领。相当于力学中的重力势。而电势能是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势能。类似于重力势能。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与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物理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在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电场的电势随电场的存在而存在,它反映了电场使电场内的电荷具有电势能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电场的一些因素有关,而与电场中是否有电荷存在及电荷的种类无关。就像一个房间里的温度是摄氏40度,而与房间里是否有人无关一样。

(2)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是就电荷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电荷来讨论电势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在摄氏40度房间里的人感觉到房间里很热一样,离开了人就谈不上热的感受了。“热”是对人而言的。

(3)在叙述电势时,应指明电场中的哪一点;在叙述电势能时,应指明是哪一个电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意那些既抽象又极易发生混淆的知识点,发现并总结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学生容易造成混淆的原因,结合起来制定出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概念的含义以及比较易懂的知识点来做比较,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类比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来解释物理电学的概念。达到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明确概念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杰。电场强度概念的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9(03).

电场强度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要实现教学目标,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就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因此教师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通读教材,领会教材前后知识的联系、教材对应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即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某一章节教材。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点分解在相关课堂中,逐步掌握知识点的全貌,不能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否则将欲速而不达,伤害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其在学习物理中产生畏惧心理。

为了说明上述观点,我们举两个例子。比如“加速度”这一概念在“直线运动”这一章中首次出现,那么在首次接触这一概念时,教学目标是否可以为“掌握加速度的概念”呢?从学生认识规律来看,对新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就掌握。教材中仅仅从运动学的角度提出一个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概念本身深刻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要使学生真正体会这层含义,必须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之后,并且认识到加速度不仅是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而且是速度方向变化的体现后。所以,初次接触加速度概念时,教学目标如果用“掌握”要求,显然偏高,就大纲与教材而言,指学生学完了力学知识以后,对加速度的概念应该掌握。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是“初步学习加速度的概念”。

又如某教师在讲授高一力学部分中“质点”这一概念时,教案中教学目标是“掌握质点的概念”,为达到这一目标,学生既要理解它是科学的抽象概念,又要在实际中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能看做是质点,于是便举了一大堆实例:“火车在行驶中可以作为质点”、“汽车轮胎不能作为质点”……教师的意图是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彻底“掌握”这个概念,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质点概念的建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果学生反而未搞清楚究竟质点是什么,显然欲速而不达。

2.要选取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相当难度,因此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即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选取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先直观再抽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接受。在由“直观到抽象”方法的应用中,直观教学的应用是突破口。在直观教学中,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最直观的方法。教师通过具体实物和现象的演示,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质的飞跃。许多定理、定律都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尤其是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用理论直接推导,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等。设想如果直接把定律内容介绍给学生,学生只能勉强接受,难以理解,但采用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方法,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如果可以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规律,也用实验演示的话,则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其物理意义,如波的叠加原理,如果不用实验演示,学生就很难想象和相信“两列波相遇时,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且相遇后会互不干扰继续传播”。同样,在光路可逆原理的教学中,用实验说明比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更易理解和记忆;老师背对学生从一面镜子中看着某同学的眼睛,问这位同学能否从镜子中看到老师的眼睛?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光路可逆的现象,从而学生很快就掌握光路可逆原理。

实验固然是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但有些概念的理解却很难借助实验说明。如“电场强度只与场源电荷有关,而与检验电荷无关”这一知识点,这时运用形象的比喻,同样可以达到直观的效果:把电场的分布比喻成影剧院里视听效果的分布,检验电荷就是听众,某个座位效果的好坏是否与有无人听有关系呢?这一问题使学生顿时明白了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又如电势差的概念比较抽象,老师从理论上推导出它的定义之后,学生还是茫然,但把它比喻成重力场中的高度差,就好理解了。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直观教学的例子还很多,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直观教学的手段也在迅速发展,如电脑辅助教学、多媒体的应用,都将对进行直观教学、实现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3.教学程序的设置要突出学生活动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切身体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主动的实验、探究和知识应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自己可以主动获得的,我们绝对不包办,即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既可以教师自己精心组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该规律,又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通过分析总结出该规律。笔者认为选择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即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运用手里的器材设计实验,然后逐层设问,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条件间存在的普遍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无论采用什么办法,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的结论。这样实践,学生不但对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电场强度教案 篇三

关键词:教育 会计电算化课程 实践性教学

引言

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到的就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即使有些学校安排了会计电算化实习,但是多数学校安排实习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简单形式化地走过场,并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失去了会计电算化实习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会计教学工作关注的重点话题。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急需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要充分的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高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用较大比重。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在本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力度不够大,仍然是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特别是在我国参加新经济的竞争中,迫切需要新兴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急需改进。

二、实践性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

2.1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层次

会计电算化专业内面向单一课程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项目、操作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基础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制度设计模拟实验等, 这些课程实验包括的实验项目除了单项实验外, 还应开设涉及本门课程综合知识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会计电算化专业内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验,如企业会计审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需要把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到审计等课程的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完成,属于大型的综合性实验。

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涉及整个企业层面的实验,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实验,其中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是整个企业资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实验,它属于综合性、模拟实战性的实验。

跨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涉及会计内容的实验,属于综合性、实战性、探究性实验项目。如设立以金融市场业务为实验平台, 以资本市场证券交易为核心, 把金融投资、工商管理、会计审计、公司理财等实验项目融为一体的探究性、实战型综合实验系统。

2.2应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形式,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讨论分析、探讨推理,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财会专业的实践性特点,案例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案例教学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好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进入“现场”,充当一个“角色”,有比“旁观者”更深的体会。

2.3利用计算机模拟环境

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实验环境,因而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模拟的过程侧重于账目处理的程序,关于会计电算化主体的环境、会计管理职能只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描述,很难让学生得到切身体会。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环境,有效解决实践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中创建一个全真的企业组织,使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有机的结合为一个系统,同时为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可以认为的突出会计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各项功能。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运营,将遇到的各种财务问题交到财务部门处理,其他问题由计算机自行处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账务处理程序,还可以了解会计主体所面临的环境,进行会计电算化职业判断,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监督职能,更加真切地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使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整合会计电算化教学师资力量,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实践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的基础和主力,强化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对于本校专业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其二,尽可能聘请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或从事有关行业实践工作的中高级人员参与实践指导。这些人才既可以提高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又能够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通过他们可以很快地将实践中的新制度、新方法反映到教学中去。

3、结语

实践性教学是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决定了高校能否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的会计电算化复合性人才。我们要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依托,培养新型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单晓萍。浅谈中专学校会计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0,32.

[2]尹建荣。对高校非会计类专业会计教学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0,12.

[3]李文英。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4]杨彦开。关于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7,14.

电场强度教案 篇四

1.了解电场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

3.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2.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之一,这是难点。初学者容易把电场强度跟电场力混同起来。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复习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点电荷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定律。

2.新课引入

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脚踢球,脚对球的力直接作用在球上;狗拉雪橇,狗对雪橇的拉力是通过绳子作用的;地球对地表附近物质的作用力是通过重力场——物质;两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不直接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别的物质作用的,这就是电场。

3.教学过程设计

(1)电场

a.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

提问:既然场是物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

答:物质形式实体(由分子组成);看的见,摸的着。

场(形式):看不见,摸不着,不以人的感官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例如可见光波长由7000~4000,但还有很多波长的光线我们看不到,但不等于它们不存在。不能以人灯感官为标准判一存在与否。场客观存在的证明是它有力、能的特性。例如重力场对有质量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用可对物体做功,说明其能量。电场对放入其的电荷Q也有力的作用,可对Q做功,说明其有能量。

b.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力称电场力。

c.静电场:静止电荷的电场。

场有能和力的特性,我们先看电场中力的性质,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先以点电荷为例。

如图1所示,在+Q电场中A点分别放入电荷q1、q2、q3则它们分别受电场力为:

A:F1=F2=;F3=

看看上式,我们可发现场电荷Q对不同的检验电荷q有不同的电场力,但只要A点位置不变,F与q的比值就不变。

若换到B点,则

从上面分析看出:Q固定则电场的空间分布固定,对于场中某点固定,值仅与Q、r有关,与检验电荷无关,它反映的是电场的性质,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称场强。

(2)电场强度

a.定义: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b.定义式:

E=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

q——电量国际单位:库(C)

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

c.物理意义: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在那里所受的电场力。

d.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场强方向为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方向。电场中同一点,+q、-q受力方向不同,场强只能有一个方向,规定以+q的受力方向为正。

例在图2中标出A、B、C、D四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正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方向沿连线背离+Q,负点电荷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方向沿连线指向-Q。

e.单位:牛/库N/C

E=借助于点电荷场强推出,可适用于任意电场。

(3)一个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a.真空中:E=(与检验电荷q无关,仅与场电荷Q及r有关)

b.方向: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方向(以后还会遇到各点场强大小,方向均相同的匀强电场)

(4)两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叠加原理

如图3所法,在正点电荷Q1与负点电荷Q2产生的电场中有一点A,求A点的电场强度EA,由电场强度定义可知,EA在数值上为+1C点电荷在A点所受的电场力。今在A点放

q=1+C,q将同时受到Q1和Q2的作用,每个作用力都能单独用库仑定律求出,就像另一个电荷不存在一样,而q受的合力为各分力的矢量和,又因为q是1C正电荷,所以它受的电场力在数值上等于场强,也就是说A点的合场强为Q1与Q2单独在A眯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就是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用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可以求和任意多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任何一个带电体不管其电荷分布多么复杂,都可以视为由许多点电荷组成,因而可以用场强叠加原理求出它的场强。可以看出,真空中任意多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仅由场是荷、电场中的位置两个因素决定,而与检验电荷无关。

(5)比较:E=和E=

a.E=是场强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

b.E=是点电荷电场中场强的计算式。

(6)电场强度小结

a.电场中某点场强大小和方向,均与该点放不放检验电荷、放那种电荷、放多大检验电荷无关,是电场自身的性质,与外界因素无关。对确定的电场来说,在某点放单位正电荷时,它受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确定的。

定义式:E=数值上等于+1C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对所有电场都成产。

b.场强方向:正电荷

单位:牛/库(N/C)

决定因素:场电荷、场中位置

叠加原理

(7)例题

例1.场电荷Q=2×10-4C,是正点电荷:检验电荷q=2×10-5,是负电荷,它们相距r=2m而静止且都在真空中,如图4所示。求:

(1)q受的电场力。

(2)q所在的B点的场强EB.

(3)只将q换为=4×10-5C的正点电荷,再求受力及B点的场强。

(4)将受力电荷拿去后再求B点场强。

解:(1)库仑定律:F===9N方向在A与B的连线上,且指向A。

(2)由电场强度的定义:E=所以E==4.5×105N/C方向由A指向B。

(3)由库仑定律:==18N方向由A指向B。

E=方向由A指向B。

(4)因E与q无关,自然q=0也不会影响E的大小与方向,所以拿走q后场强不变。

例2如图5(a)所示,点电荷q与9q静止于真空中,相距r,它们均为正电荷,求:

(1)连线中点A的场强EA;

(2)求场强为0的点位置。

解(1)在A点放=1C,它受力情况如图5(c)所示,F为q对的作用力,9F为9q对的作用力,而合力为8F方向指向q,所以

EA=8

方向:向左指向q。

电场强度教案 篇五

关键字:教学 创新 能力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更需要知识面宽广、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教育要创新机制,教师要创新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我步入教坛已有二十多年,主要担任《电工基础》和《继电保护》的授课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在教学方法上,将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改革之中。

二、创新在“学”

1.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性积极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学习兴趣可言,因而也就别谈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好准备,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质疑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要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设:

(1)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景

针对职高生学习持久性差,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如果课堂上创设的问题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电工基础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实验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上电磁感应关于椤次定律这部分内容时,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将一个空心线圈和一个检流计串接起来,将永久磁铁N插入或者S极从线圈中拔出,看到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是一致的,而用S极插入或者N极拔出看到检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与前者相反,这一现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使学生产生学习创新的动机。

(2)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景

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知识的渗透和迁移,适时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来,能有效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串并联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有“220V,25W”和“220V,100W”两盏灯,为什么把它们并联接到220V的电源是100W的灯亮,而把它们串联接到220V的电源上是25W的灯亮?这一问题犹如投入水中的雨花石,在学生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浪花,吸引着学生去探索。

2.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创新思维

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并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思维活动如何进一步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能得到积极开发,在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

(1)重视“过程”的教学

教学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素材。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知识的建立、推广、发展过程;基本概念、规律、定理、公式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有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教师不要急于将最终的结果告诉学生,在学生思维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排除障碍,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电桥电路”的导入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提问:“用伏安法测电阻有什么缺点?”学生经过思考后指出:“由于电压表、电流表存在的内阻,把它们接入电路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电路本身,所以这种测量方法势必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然后,我对学生提出了设计任务:“要求设计能从方法上保证测量准确度的电路。”学生思考、讨论后形成共识:“为了避免电压表分流、电流表分压给测量带来的影响,在设计电路中应没有电压表和电流表。”在此基础上,教师作适当启发,逐步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采用将待测电阻和已知电阻相比较的方法上来,从而导出电桥电路。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了思维的整个过程,使教师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大脑积极性,集中精力于创造构想之中。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的结论,又明确了原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进行多向、立体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针对《电工基础》课程特点,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从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好方法。例如: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电压的计算既可以采用分段法求出;也可以通过先求出这两点的电位,再根据电压等于电位差求出这两点间的电压。又如:复杂电路的计算,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全方面拓开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多向思维。同时通过让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比较,作出选择,渗透了优化解题策略的思想。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注重课堂练习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就是从某一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由一点向四周发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某一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散。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应该说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长期按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就只会按照老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模仿,制约学生思维发展。因此在创新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结构,着力改革课堂巩固练习教学,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寻思解题方案。

例如在学习《电场和电场强度》一节时,我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电场中任意两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

经启发后学生能用多种方法判断电场强度的大小:

方法一:由定义式E=F/q决定;

方法二:在匀强电场中,场强处处相等;

方法三:在点电荷电场中,;

方法四:电力线密处场强大,电力线疏处场强小。

同时能回答判断电场强度方向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规定,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即是该点场强的方向;

方法二:电力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即是该点场强的方向;

方法三: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就是场强的方向。

又如复杂电路支路电流求解时可采用支路电流法、叠加法、戴维宁定理等不同方法。通过一题多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通过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练习,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材中“串联谐振电路”与“并联谐振电路”内容学习起来感到比较繁琐,则可以采取让学生从电路结构、谐振条件、谐振频率、谐振时总阻抗、谐振时电流或电压的大小及相位关系等方面组合对比学习,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一目了然,不易混淆,不易忘记,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在“教”

1.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个性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操作者,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在《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安排既要源于教材,又要不囿于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要改变现有教材中对知识点的陈述性排列结构为小课题探索研究性矩阵结构,强化知识点的建立过程教学,将平铺直叙、权威定论式描述方法改变为论证求解、层层剥笋、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问题研讨方法。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权威论断性知识点的继承性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现象、总结规律的开拓性学习。

如我在设计“电磁感应现象”定性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教案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创新设计导体运动、磁场不动的实验和磁场运动、导体不动的实验,独自进行验证并评价观点。把操作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自主探索发现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规律,让学生分享创新发现的成功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介绍陈述性的知识答案,而是努力创设“望梅止渴”的情境教学,把“梅子”(知识点)打扮得引人注目一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教学环境,启发引导学生在列举磁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时会遇到几种情况,分析比较各种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挂图、纪灯片、录像带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手段创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便于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认识,特别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比如在讲解短路时,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布置简单的用户电路,突然将两根电线短接,这时导线发热、冒烟、建筑物燃烧,出现一个火灾场面,在此画面播出的同时,伴随画外音及电流声,这时图、声、光并同,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感到有趣,产生强烈的欲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思考怎样短路的?短路有怎样危害。有怎样的特点?所以选择适合的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使《电工基础》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使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的授课方式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电工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

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除了课本上的系统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每一堂课均必须很好地“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都觉得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在实验中,只设定题目或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对没有学过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提示或给出参考文献,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学习来发现知识、掌握原理。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可采用:

(1)基于兴趣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基于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课后分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四、进行教学评价创新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走出单一以分数评价的误区,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评价学生。更新传统的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差的绝对静态评价标准,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课堂协作、学习行为表现、自主探索能力、成绩上升幅度等发展过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相对动态评价标准。力求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我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个性行为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为评估依据,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做学科成绩评价时,将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时的行为表现、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是否积极完成作业等作出定性评价,按照20%-30%的比例纳入考试总成绩,作为平时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成绩分数,以解除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改变原来的“辛勤耕耘者未必有好收获”为“辛勤耕耘者一定有好回报”。让理论基础较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潜力分或教师的心理期待发展分,从而保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上进心,通过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创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不是教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实验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电工基础》课堂教学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电工基础教育应从“学”与“教”两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3]张忠林,梁萍。《谈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0).

[4]张辉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3).

[5]王小扬。《将创新教育融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6]施良方,崔允郭。《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5篇电场强度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电场强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