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7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快回答整理分享了7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新词的意思。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拟定小标题。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成语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比如“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样的成语你能接一接吗?

2、你也能说吗? 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一、解析课题,质疑激趣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

出示课题《螳螂捕蝉》的图片和文字图。(字理析字词:螳螂、捕、蝉)

2.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

3.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写了什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划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3)遇到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指名认读后齐读。

(2)文章中还有什么字不会读的吗?

(3)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用上其中的词语来说说吗?

3.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呢?结果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四字小标题来概括出来。(板书:起因经过 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来板书:(固执攻楚 巧妙劝说 打消念头)

谁能用自己的话具体来说说这件事讲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设想”,明后果危险

1.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不堪设想”这个词语。谁能读一读呢?读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呢?

2.是什么不堪设想呢?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找看,是哪句呢?读句子: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这句话中有一个生字是——“侯”。看到这个“侯”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谈。用什么方法来区分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古文字是怎么写的。

3.在中国古代,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基本为混战时期,诸侯国实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当时的形式。

4.其他的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后果怎么样?

(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所以“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难想象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

5.想到不堪设想的后果,该有多少人去反对啊!可是吴王还是——固执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识少年机智

1.过渡:后来仗打起来了吗?(没有)

什么原因呢?(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后恍然大悟。)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你们可能知道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字理,相信你们印象更深。

2.文中谁恍然大悟了呢?(吴王)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让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这少年就这么轻松地一劝说,就能够让吴王打消念头,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啊?能够用什么词语来夸夸他吗?(板书:机智勇敢)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了我们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连露水打湿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还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师相机提问:少年为什么在那转来转去?还连续转三个早晨?)

师:从这里可以感觉少年劝说吴王的决心很大,是个顾大局的人。连续转三个早晨就是为了引起吴王对他的关注。他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这样吴王才能注意到他啊!这个办法想得真好、真聪明 !

生乙: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

师:少年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调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生丙:“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劝说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生丁:说故事巧。

师:故事从头到尾都没讲到攻打楚国有危险,但是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妙,智慧啊!

师:还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戊:少年善于观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劝说吴王……

是少年的——巧妙劝说让吴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吴王固执

1.过渡: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吴王呢?我们可以从两句话中去了解他。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死”字,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它们。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这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么样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这两句话中“死”的意思。(1)失去生命;(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见吴王真的很固执!(板书:固执)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专横 暴君 顽固 暴躁……)

我们来练读这两句,读出这样的感受。 指名读。指导:在表现吴王的专横时,要注意哪个字呢?(处死 死命令)

4.谁敢劝谏谁就——死!这个时候,一个少年却巧妙劝说了吴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爱国)(板书:勇敢)这就是大智慧、大爱啊!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三

执教:申 俊

第一课时

师:板书课题:23 螳螂捕蝉

今天我们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师:什么是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导入中复习什么是寓言,我们已经学过的寓言有哪些。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先来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螳螂。

生:齐读。

师:螳螂是什么?

生:昆虫、益虫。

师: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形声字。

都是虫字旁。

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

生: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师: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

生:蛇、蚯蚓。

大部分昆虫的名称中带“虫”字旁,但不是名称中带有“虫”旁的动物就是昆虫,这个练习让学生明白了这个知识。

师:螳螂的作用可不小。甚至改变了一段历史。下面来学习课文。听录音,发现生字把它画下来。

师:自己去读一读,注意课文里的生字和一些多音字该怎么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乘机 趁机与乘机比较

衣裳 读轻声。

爪:zhua 一般动物的脚。 zhao鸟兽的脚,如鹰爪。

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三个句子

1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指名读成语。

学生字:“侯”与“候”比较,有什么不同?分别组一个词。

生:侯比候少一竖,侯(诸侯)候(时候)

师:不的变调,这里读第几声?

生:第四声。

师:什么时候读第四声?

生:“不”在非去声前读第四声。

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会有什么后果?

生: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师: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最后的结果,那“堪”什么意思?

生:“堪”的意思是能。

读一读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师:指名读成语。

师:“自由自在”什么意思?句中哪一个词可用来理解。

生:悠闲。

师:指名读句子。

师:用自由自在说一句话,模仿第二句,前半句写样子,后半句写怎么做。

生:我在公园悠闲地玩,自由自在地又蹦又跳。

妈妈不在家,我很悠闲,自由自在地在家里唱歌跳舞。

……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师:指名读成语。

师:“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什么原因使他恍然大悟?用恍然大悟说一句,模仿例句。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意思。

吴王听了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

少年的话让吴王知道攻打楚国后果会不堪设想。吴王恍然大悟。

经过朋友的指点,我恍然大悟。

听了老师的解释,我恍然大悟。

听了苏格拉底的一番话,弟子们恍然大悟。

师:完成书后练习,造句,每个写两句话。

出示三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读,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学习成语,理解成语,使用成语,随文识字,随文学词。

师:出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的主人翁是谁?

生:吴国要出兵攻打楚国……

师:太长了。谁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少年通过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快速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生:一1;二2—11;三12

师:第一部分写什么?

生:略。

师:第二部分呢?

生:略。

师:第三部分呢?

生:略。

师:出示:

默读课文,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快速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师:吴王要攻打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师:指名读第一节。为什么?用“因为……所以……”说清楚。

生:略。

师:大臣们的理由对不对?

生:对。

师:吴王有没有听大臣们的?他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练一练。指名读。

师:你这个大王一点都不威严。

再指名读

师:有一点威严了。

再指名读

范读、齐读

师:通过这句话,你觉得吴王怎么样?

生:暴躁、固执、专横

师:遇到这样的吴王,众大臣只好闭嘴了。后来螳螂立了大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节课是《螳螂捕蝉》的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简单了解什么是寓言,复习已经学过了哪些寓言故事,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检查了预习情况,重点检查了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有多种形式的朗读。重视说的练习,有说成语,用成语造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等说的练习。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故事

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读。(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

3、交流

(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 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 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2)谁来继续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举、一捕,生动刻画了一只急切觅食螳螂的模样。你想怎么读?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动作读,就真的绘声绘色了。谁来读一读?(重点落在急切)

(3)黄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读。(既吃螳螂又吃蝉,一箭双雕)

4、它们的想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隐伏”是什么意思?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说螳螂的时候,板书黄雀在后)

引读:蝉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蝉,却不知道——————

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

它们都——————却没顾到——————

5、它们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板书)呀!

这个故事的确很有意思,连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让我们也来学着少年,根据老师的提示,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动词提示)

(二)明白道理

1、听了少年这个故事,吴王明白少年讲的故事所饱含的道理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恍然大悟”,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a指名说 这么一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呢?(它与吴王攻打楚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彻,走到吴王的心里去了)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完成板书 吴国攻楚,诸侯在后)

(出示春秋形势地图),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楚国在离吴国很远的地方,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必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周边的邻国就可以乘虚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这不正是课文第一节中大臣劝说吴王的话吗?一起来读读。出示“吴王准备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国的人民要遭殃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吴王的王位也将不保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要国破家亡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果这么严重,可当时的吴王听得进大臣们的劝告吗?(继续出示吴王的话)谁来读吴王的话?指名读。

(评读:真是固执呀 真是太霸道了 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可是听了少年这一番话,出示引读最后一节。吴国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场厄运。

b后悔自己的行为,

c感谢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表面上看,他有没有说一句劝说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明了!(板书:智)

2、少年的机智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仔细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智?爱动脑子的同学肯定有新的发现。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只弹弓 归纳:巧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相信他确实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

(2)花园 转来转去 沾湿 毫不介意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终于

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少年呀!

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劝说吴王,那他为什么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向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而是煞费苦心地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寻找机会呢?

(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因为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下过死命令,谁要劝阻他,就会被处死。c不能让吴王意识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劝阻他,否则即使少年说得再正确,吴王也不可能会接受的。d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吴王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决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是给吴王台阶下,为了保护吴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许他到大殿上去劝。)

道具选得巧妙,地点选得巧妙,时机把握得巧妙呀!谁来读这段话,给大家展现这位机智的少年形象。练读这段话。

(3)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这样说才能让吴王有兴趣听他讲故事呀,谁来读,让人一听就有兴趣?(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结。少年选择的是吴王每天必到的花园这个地点,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安排地见到了吴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弹弓作道具,话语富有悬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吴王对自己讲述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恶果,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的这一番劝说可谓是巧劝、智劝、妙劝!(板书见——引——劝)

5、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5、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钦佩这个少年了?分角色朗读3~ 12节。

三、总结谈感受

1、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2、指名谈感受

一个好的主意或者建议要想让别人去接受或者采纳,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3、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受益颇多,我们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恶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束手束脚,也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四、作业延伸(1为必做做题,2、3为选做题,任选其一)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低年级的同学听,尽量使用课文中的原话,并加上你丰富的想象。

2、吴王作为一国之君,说话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经准备攻打楚国,并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该怎么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话?怎么向大臣解释这件事?动脑筋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3、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个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似的事例,写一篇100多字的感受。

板书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少年

吴国——楚 诸侯在后 (智)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见——引——劝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四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作者:赵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6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四

第二课时

泗港小学赵建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①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②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练读第3节。

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①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②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 ← 蟑螂 ← 黄雀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

少年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 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 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 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 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 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 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 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 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 抄写词语

(3) 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

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大象 蚂蚁 鲨鱼 老虎

老虎 狐狸 鹤 蚌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 蝉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

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 篇七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

教者:通师二附 黄小君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导入课题: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的瑰宝。你知道哪些成语呢?

生:闭门造句……

师: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师:理解课题(螳螂,)

生:理解螳螂

二、 介绍背景,了解故事起因、结果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

生:春秋战国时期

师:出示地图——据图讲解——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请大家读课文(出示:小黑块:楚国、劝阻、处死、固执、吴王)

生:排顺序——老师调整,及时提醒

(教师教态慈祥,用体态语言赞美学生)

三、 学习课文,体会少年的聪慧

师:小结学生发言。……结果这仗打成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少年

师:怎样的少年?

生:拿着弹弓的少年——露水沾湿衣服的少年……

师:假如你是少年,你会怎样劝阻吴王呢?

生:(沉思默想)

师:我们商量一下

生:小组合作、议论纷纷

师:我们汇报一下

生:我们的办法是……(学生们跃跃欲试,举手者众多)

师:这些方法如何?少年会这样劝说吗?我们看看。

生:对刚才列举的方法进行评价。

师:那少年如何劝说吴王的呢?我们来看课文,老师和大家一读去读课文。

朗读课文:师生共读课文、学生朗读十分精彩、老师便引读便插入叙述、再次分角色朗读(师读白,学生分“王”和“少年”读)(学生朗读真是精彩)

交流朗读体会:

师:通过朗读两遍,你读出了什么?

生:a、我读出了少年的智慧,b、我还读出了少年十分善于观察c、我读出了很有耐心d、读出了少年的爱国e、少年非常大胆,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劝说吴王

师:这些说明少年充满着智慧(板书:充满智慧)

师:出示:“不是……而是……”句式,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练习用这种句式说话或写作。

生:朗读课文,说话交流、写作交流

师:提醒引导

生:a不是直接劝说吴而是……b不是……而是c、用大自然的一个食物链的故事d、不是贸然请谏国王 。

四、 故事比较,体会少年的聪慧

师:你们相信这个故事真的吗?

生:相信

师:那我们就试试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

【相机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生:看着图画表演讲述故事

师:及时总结,看到这几幅画,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仿佛……

师:纠正学生的某些问题

师:我们来把自己的理解放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啊

生:朗读

师:及时总结,我们来一起读书

生:齐读。

师:

【出示】树上有一只蝉在叫,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蝉,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要啄食螳螂,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出示课文】花园里有一棵树,······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故事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师:少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吴王听到这些话会如何?

生:通过这段话告诉吴王:……

师:【板书:光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师:少年这样做的目的?

生:……

师:少年讲这个故事仅仅是表明什么关系吗?这里有三个词语,看谁能摆在恰当的图下面

【出示:吴国、楚国、其他诸侯国的词板】

生:到前面摆词语,教师配合划线

师:引导学生叙述三者的关系。

生:叙述三者的关系

师:好,我们再来朗读课文,体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白,女生读少年,男生读吴王)(此时,朗读的意境已经出来了)

五、 总结拓展。

师:难道少年讲这个故事就是仅仅为了叙述看到的场景吗?

(引导学生由三者的关系过渡到少年的用意。)

生:学生默默思考,教室里安静(此问引起学生思考)

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孩子们。

生:渐渐的,举手的人多起来,老师邀请有三人回答。(答案不同,但是,意思正确——有个性的理解)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据图总结少年的用意。

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总结,还有人在用笔记录。

师:到此,吴王会怎样?

生:恍然大悟。……

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吴王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那,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四人小组来分角色自己表演一下。等会儿我们邀请几个同学来表演这个场景。

生:讨论,热烈——如何表演,在位置上尝试表演

师:巡视,指点,发现

生: 津津有味的表演着。

师:选择表演者组成临时表演小组表演。哪些是国王?哪些是少年?哪些是大臣?……

要请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生:表演。(少年展示心声)……(表演者,津津有味;观看者其乐陶陶,还有人不自觉的小声附和着)

师:提示,大家为吴王的转变而鼓掌。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什么?

生:齐述“蝗掷捕蝉”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

师:如今“螳螂捕蝉”这个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已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成语,通常写成“蝗掷捕蝉,黄雀在后”。

六、 布置作业:

师:1、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这些成语,感受中的智慧。

【出示】

才高八斗 博古通今 汗牛充栋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矜愚饰智 老马识途 料事如神 妙笔生花

师:2、 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这7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