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颐和园教学设计(最新6篇)(美术走进颐和园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的6篇颐和园教学设计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一

一、 和谐的气氛是“活”的前提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学生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从而“活”起来。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的学习就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1)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2)民主。师生之间彼此合作学习,多讨论,多商量,善于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3)平等。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鼓励而不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二、广阔的舞台是“活”的场所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为此,教师在操作时必须注意:(1)给学生观察的机会。特别是看图学文,一定要给学生观察的时间和条件。(2)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听说读写是语文的灵魂,“说”可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要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锻炼机会。这让我想起了某位老师曾经提到的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见允许争论。(3)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很多老师在课堂中为了节省时间,总是象征性地提问,然后就忙着叫先举手的学生,没有给予其他学生思考的时间。(4)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新课程背景的语文课堂,我们常常能看到课堂上讨论的情形。但事实上,真正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并不多,大多只是走过场,即使讨论也只是个别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个人演唱会”,并没有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

三、灵活的过程是“活”的关键

1.呵护童真童趣。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如何促进?那就是活用教法,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表达的空间,你就会看到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童真和灵性的世界。童真是诗。我们要呵护童真,永远保持童心、童真、童趣,这样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2.展示学生个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我在古诗《山行》的教学中,从四个方面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看图,展示观察的个性;通过阅读,展示理解的个性;借助想象,展示积累的个性;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的个性。

3.创设活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投入整个身心,自发地寻求、获得、掌握和领会,让他们在快乐、有趣并保障个性表现的氛围里听、说、读、写,相对自由地按自己的个性去理解、表达和创造。这样,学生就能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如教《颐和园》时,在充分感悟了颐和园的美景之后,我在网络搜集了大量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和资料,还搜集了部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给大家观看,让学生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延伸。

4.游戏走进课堂。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园地,游戏的王国。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但如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受到挑战。因此,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另外,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文中人物的理解个性化地表演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人物的情感相融合,达到情感的统一。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德育 集体主义 爱国情操 公共道德 人生观 世界观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我现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感受、做法总结如下。

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1.结合教材内容,陶冶爱国情操

小学语文课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审美情操……但每篇都有其侧重点。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学生们的情感被牵动了,随即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合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当学生们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了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简单介绍了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加瑰丽的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

2.体会故事之美,激发英雄主义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我的战友》《再见了,亲人》等。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学习此类课文时,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加上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巧妙设计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巧妙地设计问题:“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四、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三

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一小学位于丰台区西部的长辛店地区,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多,长辛店古镇、红色文化资源已在开发中,一些博物馆资源离学校又很远。地理位置对学校开展校外学科实践活动构成了约束。

在丰台区品社中心组活动中,教研员提出了颐和园实践课程,组织大家聆听了市级骨干周老师有关颐和园的知识讲座,并观摩了他的颐和园校外实践活动课。这次学习为学校开发颐和园资源、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打开了一扇窗。

综合学校周边无可利用资源、前期中心组教研内容、学生对颐和园感兴趣的考虑,学校选定了已经有所了解的颐和园作为开发和实施品社学科实践活动的基地,挖掘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园林布局、精巧的园林建筑资源,服务学生,服务品社学科开展活动。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巨大的园林博物馆。园中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值得学习和研究。例如:颐和园布局暗含福禄寿,昆明湖酷似一只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湖中的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像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整座园林中处处蕴含着对福寿、孝文化的宣扬,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这些可利用的文化精髓,为实施品社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开发课程的过程

组织前期学习和调研 一是教师头脑风暴――资料阅读、聆听讲座、观摩课程。开发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首先要知晓、掌握要开发资源的相关知识。于是课程开发组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借助书籍、微信、网页等手段阅读学习;走进名师观摩学习等。

借助书籍、微信、网页,课题组老师学习了大量的颐和园图文、视频资料。其中有视频资料《纪录片之窗》,图文资料《颐和园的桥你知多少》《破解颐和园布局之谜》,相关的书籍《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中华遗产――绝版颐和园》《北京颐和园》。

走进名师观摩学习,开阔了课程开发组教师的眼界。课题组老师和丰台区品社中心组的老师们一起走近北京品社学科名师,观摩了他的“趣探颐和 如画西堤”实践课及“故宫――前朝后宫篇”实践课;聆听了史家集团教学主任郭主任关于“博物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和意义”的讲座。

二是调研学生现状――确定研究方向。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课程开发组教师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对颐和园的原有认知是:对颐和园中的闻名建筑知晓,愿意走进颐和园去学习;对颐和园中蕴藏着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了解甚少。基于以上学生的基础和需求,课程开发组将开发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定位成“探秘颐和园中传统文化――孝文化、福寿文化、祥瑞文化”。

三是实地调研颐和园――弥补资料缺失,发现更多资源。丰富了对颐和园的认知,了解了学生的现状,课程开发组带领老师们亲自走进颐和园,进行实地调研开发。在走进颐和园中师生又发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教师们边照相留存资料,边研讨研学的路线和内容。实地的调研为学校开发、实施课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确定实践活动课程序列 有了前期的学习和调研,老师们开始进行资料的整理和筛选,把与“颐和园传统文化”无关的信息删掉,将有关的信息分类,最终确定出高年级品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序列。(见表一)

围绕主题进行设计和实施 围绕“挖掘颐和园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主题开发式的实践活动课设计。在品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每个活动主题的设计与实施,都经历了“搭建主题活动宝塔―确定主题核心概念―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实施”这样的过程。以实践活动主题“探秘颐和园布局之谜”中的“走进皇园林――颐和园”一课为例,详细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

在研学颐和园中,搭建活动宝塔是关键,它决定着课程要研究什么问题。以“走进皇园林――颐和园”活动设计为例,教师搭建了这样暗含知识的活动宝塔。(见图一)

活动宝塔的搭建,为确定核心概念及问题理清了思路。在老师们一起研讨和交流中,大家将难点定为:如何破解颐和园布局之谜,感悟传统文化。

颐和园布局暗含“福寿”图案。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而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为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这种布局中蕴含的吉祥文化,怎样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感悟呢?教师围绕活动宝塔的知识结构,确定了活动的核心概念为“感悟颐和园中的福寿文化”。

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时,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体验探究”能力为出发c,将感悟福寿文化渗透于体验、探究活动之中, 经过多次设计和反复修改,最终设计成如下几个活动:年代尺中发现颐和园历史悠久;算一算中感受颐和园规模宏大;欣赏影片中体会颐和园风景优美;定位景点中感知颐和园整体布局;破解谜题中感悟福寿、孝文化。

活动方案设计成熟后,按照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组织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实施反复修改后,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在小组活动和交流汇报中表现突出。尤其是破解颐和园布局之谜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参与的热情极高。对于后面走进颐和园进行祥瑞文化大搜索的活动非常期待。

开发课程的优势和不足

学科实践活动开发中,老师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围绕挖掘的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开发出四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方案和部分学生游学的学习手册,学校在一步一步的开发实施中积累着经验,总结着不足。

具体谈谈品社学科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不足。其中的举例源于“走进皇家园林――颐和园”一课。

一是努力关注核心素养,注重学习方式改变。

无论从选材还是实施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科实践活动课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例如:“走进皇家园林――颐和园”一课,借助一张年代尺,发现颐和园历史悠久;通过一张数据表,读出颐和园规模宏大;欣赏一段小视频,感受颐和园风景优美;合作研读小资料,寻找颐和园美丽景点;追踪布局解谜题,发现颐和园中蕴藏的福寿、孝文化。这些活动的设计,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探究性,又关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努力构建生态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品社学科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实施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成长。教学中课堂氛围和谐、快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尤其是破解颐和园布局中的三个谜题,发现布局中的秘密这一环节,学生睁大眼睛、积极思维,联系自己的已有认知快乐学习,生态课堂的影子在课堂中呈现。

再谈谈传统文化教育,颐和园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园中可以挖掘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活动中选取了颐和园布局中蕴含的福寿、孝文化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猜测、推断中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福寿、孝文化。

三是加强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践创新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面,实践活动在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课堂和实践中应该更加开放和自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在后续的课时设计中,将摒弃这个不足,努力实现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四

一、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背景总述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之称。1927年政府在南京建都,于1929年制定《首都计划》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为这片高级住宅街区设计了大量流派纷呈、造型独特的优秀建筑,成为南京城市版图乃至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精彩的一笔。

颐和路公馆区位于南京城北中心区山西路、颐和路一带,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集中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公馆区按照道路自然分割成12个地块,窄街两边高大粗壮的悬铃木掩映着粉黄色的高墙,墙内偶尔露出的洋房坡顶,风韵犹然。公馆区内豪华官邸别墅云集,多出自当时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之手,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公馆区内道路呈方格网和对角线布置,街坊的每处院落都有一面临街,交通方便又闹中取静,建筑群整体风格既统一又各具特色,居住环境高雅宁静。公馆区建筑设计理念深受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表现为坡顶、老虎窗、青红砖外墙、砖块装饰窗框,入口雨蓬及檐口造型精细,风格简洁大方又兼具丰富的细节点缀,中西合璧,别具韵味。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公馆区周边地区兴建了许多规模较大的多、高层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影响了公馆区周围的空间环境。沿城市干道破墙开店、违章搭建等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公馆区景观的保护。公馆区内部分院落围墙年久失修也影响了该区的整体风貌;破坏性维修使住宅院落及建筑内部环境恶化。

二、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保护与开发思路

(一)原貌分析

1.整体环境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规划之初,呈现出独特的景象:街道整洁、马路宽阔、绿树成荫、院落清晰、楼宇别致、环境优美、空气宜人。颐和路公馆区内既有公共的道路绿化、街头花园绿化,又有住户庭院内的绿化,使得整个区域内绿化覆盖率极高,在喧闹的大都市中具有独特而优雅的清静环境,尤其在盛夏,条条道路形成绿色长廊,人们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一片绿荫覆盖下的花园洋房住宅区,绿荫、红瓦、青砖交相映衬,显得极其宁静安祥,异常美丽。

2.道路格局

依据《首都计划》中“首都新住宅区位置图”及“首都干路定名图”修建而成的颐和路公馆区内道路独具一格。公馆区在其南面和东北面各设有一个主要出入口(南面的入口为江苏路与山西路的交汇处,都东北面入口为江苏路与宁海路交汇处),从任意一个主要出入口进入公馆区内就会发现有五条各自独立的道路交汇于此。整个公馆区内的道路走向与南京城市道路的主要朝向完全不一致。《首都计划》中规划的许多道路并未建设实施,但公馆区内这种独具匠心路网格局设计将成为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记忆。

3.景观绿化

颐和路公馆区的景观绿化实现了道路与庭院的有机融合。江苏路、西康路上合抱的法国梧桐(悬铃木)和宁海路、颐和路上高大的枫香形成了绿色隧道,将整个街区掩隐在浓荫之中。宅庭院落内的花木葱茏,墙面上满是郁郁葱葱的藤蔓植物,与街道上的行道树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憩静悦目的画卷。坐落在颐和路与牯岭路交叉口的街心花园,是按原规划设计图所确定的位置建设的,形成了街区景观节点,丰富了公馆区的绿色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漫步休憩活动的场所。

4.院落格局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内的院落格局体现了《首都计划》对第一住宅区的规划要求,也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级住宅区的历史风貌特色。《首都计划》的“首都分区条例草案”中第四条对第一住宅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第一住宅区内,所有新建或改造之屋宇或地方除作下列一种或数种使用外,不得作别种使用:(1)公园区内特准使用之一。(2)不相连住宅。(3)学校、庙宇、教堂。(4)公园、游戏场、运动场、自来水塘、水井、水塔、滤水池。(5)火车搭客车站。(6)电话分所,但须无公众办事室、修理室、储藏室或货仓在内者。(7)容载不过二辆汽车之车房,且系私人所用者。”“屋宇高度不得逾三层楼,或十一公尺,或所在街之宽度,就中取其最低之一项为限制。”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既是一批文物建筑,又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街区。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公馆区建筑的整体布局与当年《首都计划》的规划基本一致,这是难得的历史印证。对于城市规划研究、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等方面有很大益处。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貌,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公馆区周边地区兴建了许多规模较大的多、高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严重影响了公馆区周围的空间环境。公馆区内原有部分道路由于缺乏维护,路面损毁现象明显,雨天有明显积水。街区原本独特的路网格局在今天的交通压力之下,显得不堪重负。对院落围墙破坏性的维修,影响了该区的整体风貌,而部分年久失修围墙则面临倒塌的危险。院落内的建筑物多有破损,院内绿地被违建侵占或种菜,环境逐渐恶化。、随着院内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多,居住条件越来越差,一些建筑物外墙还订满了各种入户管线,与街区优美高雅的环境显得极不协调。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沿城市干道破墙开店、违章搭建情况甚为严重,情况也较为复杂。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五

构建温馨和谐课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营造语文教学情境,构建温馨的学习氛围 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相适宜的语文情境,深入浅出,丝丝相扣。如教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时,可先放颐和园的鼎盛时期图片,教师当“导游”带领学生浏览颐和园,让学生陶醉在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中,学习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温馨大家庭 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语文学习课堂,真正使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地在教师制定的目标轨道上运转。师生互敬互爱,学生把教师引导当成一种求之不得的教育机会,教师视学生成长进步为自己的荣耀,彼此心心相印,视为知心朋友,共同在温馨的学习环境中分享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

用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艺术一直是好的教师追求目标,讲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课生动活泼,不拘一格,面向全体学生,重点突出,简略得当,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这样的授课艺术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制作声情并茂的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静动结合,说做结合,同老师一起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感悟语文知识。如笔者在制作四年级上册《观潮》课件时,首先就要下载钱塘江涨潮的壮观场面,让学生描绘“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恢复平静”等情境,感知课文,发挥想象,提升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用木材做成的?木材来自哪里?如果在我们的环境中没有树木行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发学生联系实际引起思考。

鼓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探究兴趣 多视角看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设想不同的答案。这样有利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

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动手动脑的能力,经常组织朗读、书法、作文、故事会比赛,指导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广泛兴趣,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赏识与情感教育的方法

紧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课堂上活灵活现,让课文中的事例打动学生的心,总之,尽可能让学生走进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文,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教材的情感中兴趣倍增。如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时,教师就要把热爱长城与热爱中华民族联系起来,要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调动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是文情并茂的经典。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既要读出节奏,又要读出文章的情感意境,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情感的海洋陶醉、遐思。

用肢体语言传达情感 师生的面目表情是情感信息的体现,是师生心灵交流的窗户。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恰如其分地用自己丰富的五官表情,形象直观、情真意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心灵体会与感应。如解释动物的叫声,教师就可以模仿;人物的不同笑声,如“讥笑、偷笑”,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用肢体语言做出示范。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六

莫先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知名教授,被公认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师。我们都知道他是梁思成先生的得力助手。梁先生带着他去寻找并发现了一座座国之瑰宝的古建筑,并教他绘制出一幅幅精美的、文献性的建筑实测图。他是全清华大学唯一不具大学学历的教授!每当莫先生给我们上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的时候,大家都抢第一排的座位,以便看清他在黑板上飘逸的钩画和用投影仪反射出一幅幅精选的实例图片。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他曾放出一张黑白照片,高高的叠石陡山上矗立着一片雪白的粉墙。他说:“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各种不同的美。你们看这一景,是不是简洁明快、对比强烈、充满了现代美?”至今这个画面还印在我的脑际,不可磨灭。

我大学毕业时被分在清华的建筑历史及理论教研组当研究生。1961年我这个研究生有幸参与教研组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学术考察活动。第一次是在北方考察历史遗址、古建、园林,第二次在南方,则主要是园林。两次都由莫宗江先生带队。每到一处都是莫公(当时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莫公”)为我们“导读”。他边走、边看、边讲,揭示了许多我们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别是点评规划设计的成败,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他既要对我们这些晚辈进行教学辅导,还要围绕自己的课题抓紧深入研究、实地拍照,所以总是忙得不亦乐乎。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连香烟也要限量供应,这对劳累不堪而曾是烟不离口的莫公真是相当够呛,可他却每到一处总是神采奕奕。

这两次学术考察使我为中国古典园林倾倒,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古为今用的广阔领域。1962年在我的研究生课题定向时,我竟然没有按照梁思成先生和系里原来希望的那样选宋《营造法式》,而表示想研究中国园林。事后又为此好几天心里忐忑不安。於是我去向梁先生汇报一下我的心思。可喜的是梁先生毫无责怪之意,并尊重我的志愿。他说:“你有志于研究中国园林,这很好。这方面请老莫(即莫宗江先生)指导最合适。他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不但造型、尺度十分精到,而且对这种东方的美有特殊的感受,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情一景都能讲出许多道理。”从此,我就正式追随莫先生学习中国皇家园林了,一学就是三年。

这时正值、自然灾害之后,全国正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是风平浪静的三年,清华园洋溢着浓浓的学术氛围。清华建筑系历史教研组在中国古代建筑史方面有两个重大课题,一个是梁思成先生宋《营造法式》研究。一个是莫宗江先生的颐和园研究。莫先生在关于清代北方十大皇家园林,特别是颐和园的来龙去脉、规划布局、景点设计、艺术特色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他曾在教研组小范围内讲过几次《颐和园研究》。他到颐和园进行现场研究有时叫我随同前往。他不时会提出问题要我回答,促我思考。一次,他让我分析一下“意迟云在”、“重翠亭”和“千峰彩翠”这三个处在一条路上的建筑的景观特色。为此,我在这三处转了好几次,画了速写及平面图,后来发现在造景方面除建筑的形式、位置外,道路与建筑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我把这些图和体会向莫公汇报时,他笑着表示满意。然后,他让我接着做一个课题,把昆明湖中的龙王庙这个岛屿作为景点进行研究。对当时的我这就是个大题目了。我学着莫公的工作方法,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弄清沿革,从全园总体布局上进行分析,对岛上建筑群进行测绘并研究,摄影、画图、成文。在此过程中不断受到莫公指点。在他鼓励下,我将这篇文章送交《建筑学报》发表。

这时莫先生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研究生论文题目定为《颐和园后山西区若干风景点的园林原状、造景经验与修复改造》。莫公就是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一步步引领我进行学术的攀登。他对我们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严格而又慈祥,高深而又浅出。他曾经说要在一场大雨之后带我们年轻人去看香山的瀑布,这是他独到的发现。可惜,时光流逝却始终未能成行。

莫先生在从事课题研究、带研究生、给同学讲授中国建筑史外,还在教研组内部给教师作专题讲座。如:他在教研组内曾系统地讲《中国古代建筑法式制度》,内容丰富,分四次才讲完。有一次我和年轻教师一起带学生测绘古建筑实习之前,莫公专门给我们讲了《清官式的基本作法》。从莫先生那里得来的关于古建筑的系统知识,可以说是我受用终生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回到母校专程拜访莫先生,就唐代建筑问题向他请教。他仍像当年我在校时一样,不厌其烦地向我讲解传授唐代建筑之要领,对于我在西安设计新唐风建筑是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莫先生健康每况愈下。1991年7月27日上午我回清华看望莫先生,他七十五岁生日刚过,正值作完第一次癌症手术。罗森教授陪同我前往清华大学校医院探望。手术后的莫公精神很好,很想出去走走。在莫涛陪伴下我们一起在“荒岛”散步并摄影留念。最后一次见到莫先生是在1999年11月。他又一次手术后病危住在北大医院,周围的人都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莫先生则还是很精神地叫师母取出他写的书稿详细提纲,很兴奋地对我说他还要写什么、补充什么。我只好忍着泪水劝他休息、待身体康复后再工作。这是最后的道别。半个月后我在西安获悉莫先生已辞世而去。莫宗江先生在中国建筑界是大师级的人物,是梁思成先生的得力助手,是清华建筑系栋梁之才,作为莫先生的弟子是我一生的幸运和光荣。莫宗江恩师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6篇颐和园教学设计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颐和园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