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为了加深您对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6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认知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安排同学列出自身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俺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协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俺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身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俺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身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①向大家介绍自身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二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www.kuaihuida.com[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①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 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五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因为不少字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听读、自读之后,我就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不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有位同学在教大家“绿林好汉”四个字时,作出一个个耍枪弄棒的动作,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绿林好汉武功都很好,专门杀坏人帮助老百姓。”我马上表扬他:“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好方法,老师还没想到呢!”其他孩子听了也都笑了,接下来跟小老师起劲地读着,比刚才认真多了!在小老师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也随之蜂拥而出,花样繁多,形式新颖活泼,充满童趣,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

分析: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老师碍于脸面, 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不错”“对”等稍作肯定。须知,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 , 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案例:教学同一课文,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时,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刘亚魁,你读得真不错,‘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惊讶的语气读得很准确。”……慢慢地,我觉得学生由拿着放大镜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地向客观的评价甚至是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

分析: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应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有所表示(道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今后我将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案例:同样一课,教师读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读完了,要请同学们来评一评,好吗?”孩子们很认真地听着。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从老师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大树对小苗的关爱。”“老师,你有一个地方读错了……”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分析: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六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

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6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