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最感人的家长会最新5篇(家长会感人催泪短视频)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致辞的经历,对致辞都不陌生吧,致辞具有语言准确、形象生动的特点。为了加深您对于最感人的家长会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5篇最感人的家长会,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最感人的家长会范文 篇一

【关键词】心理学;安全感;出生次序;大学生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age Students’ Sense of Safety and their Birth Order

WANG Rui Ding Ling-ling

(Anhui,Wannan Medical Collage,Wuhu Anhui 241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at if the birth order of individuals could play a certainly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safty which they acquired after they born passing the Scale of Safty(SQ).Methods:By means of wielding SPSS and using the Scale of Safty(SQ) to test the security index of informants according to using sampling survey for 1000 infrmants,Results:It indicates that the security index of the child who born in the middle in the same family is highest,the average of it is 57.89,then the average of the first born in the same family and the only chid is 55.57and 55.52 respectively,while the lowest security index belongs to the child who bored the latest in the same family,the average is 55.20.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variance,the birth order of an individual is mak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the sense of security(P=0.476>0.05).Deeply,b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plying, it shows that the security index between some groups of date is also mak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each other whatever how to conjugate.For example,the comparison of security index between the first child and the latest child born in the same family without previous differences(p=0.686>0.05).Conclusion:the birth order of individuals does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safty which they acquired.

【Key words】Psychology;Safty;Birth order;Collage Student

随着2016年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宽,家庭的形态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如何协调多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成了万千中国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安全感是个体在世的基础性状态,也是关涉个体成长的基础性素质。亲子之爱对个体早期安全感的满足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父母亲的爱与陪伴是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基本素质[1]。因而父母应当怎样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这是当今社会所需要关注的问题!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2]。个体从外界获得安全感的多少对其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其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亲和以及责任感等等。并且精神分析学派的众多代表同样也肯定了安全感的重要性,并且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切实分析安全感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例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安全感的缺失,会导致焦虑和防御机制[3]。Ω鎏灏踩感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本次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个体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这唯一变量与其安全感的获得是否有一定相关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出生次序对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多数人可以凭直觉感受到长子通常稳重严谨,幼子则调皮叛逆[4]。而最早提出出生次序对个体安全感有一定影响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长子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过着一段为我独尊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他能受到最大的关注和疼爱,成为家庭的中心,但是当弟弟妹妹出生后,长子的地位便受到威胁,他必须与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爱,与之前的中心地位相对比,长子会感到被冷落。而家中最小的孩子却不同,他没有弟弟、妹妹来争夺父母的爱,所处的环境相对有利,父母及哥哥、姐姐会帮助他,能体会到更多的安全感,还有许多事物可以激发他的野心,同时又没有人从后面攻击他或分散他的注意力[5]。

本研究旨在通过安全感量表(SQ)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感状况以及出生次序是否真的与其安全感的获得有很大影响,从而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建议,便于家长、学校、社会对孩子更好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芜湖高校园区大学生共1000人,有效被试826人,有效率82.6%,其中独生子女262人,在不同家庭中出生最早的有314人,排行中间的有45人,而出生最晚的有205人。

1.2 方法

采用丛中、安莉娟等人编制的“安全感量表”(SQ),此量表共包括16个项目,两个因子,分别是人际安全感因子与确定控制感因子,每个因子分别由8个项目组成。该量表与人际信任、自我接纳、个人评价及马斯洛的安全―不安全量表(S-I)的相关系数为0.235―0.682,表明有较好的效标效度。人际安全感因子与确定控制感因子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为0.857和0.870,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安全感量表及其因子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表明该量表对于区别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此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57和0.870,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SQ量表的记分:A非常符合、B基本符合、C中性或不确定、D基本不符合、E非常不符合,共5个等级,分别记1、2、3、4、5分,得分越高,安全感越高。[6]

1.3 数据分析

运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以及不同家庭出生次序的个体的安全感的多重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对同一家庭不同出生次序的个体的安全感得分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在家庭同一代中排行中间的个体安全感平均数最高,其次是长子,而独生子女的平均数要略低于长子,并且在家庭同一代中最后出生的个体的安全感平均数最低;而经过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家庭出生次序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6>0.05)。

2.2 对不同家庭出生次序的个体安全感进行多重分析(表2)表明,无论是怎样的配对,各组数据之间的安全感指数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例如在家庭中最早出生的孩子与最晚出生的孩子的安全感指数比较为P=0.686(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同一家庭不同出生次序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 本次研究表明,在家庭同一代中排行中间的个体的安全感平均数最高,长子其次,独生子女的平均数略低于长子,而幼子的安全感平均数最低。显然,这样的结果与上述阿德勒的观点全然不同,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参与本次研究的被试具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他们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那时候的中国正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城市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是在父母双方两组家庭期望的目光中成长的,他背负了众人的希望,没有哥哥姐姐的帮助,没有弟弟妹妹的分担,也会格外的感到孤独、寂寞和辛苦,从而致使他的安全感指数没有想象中的高。在同一个家庭中出生最早的孩子也就是长子由于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前基本是处于一个“小霸王”的存在,他们享受着双亲“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宠爱,并且中国家庭自古以来就有将长子视为一个家族的未来的希望的传统,因此他的安全感指数还是相对较高的。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幼子由于出生最晚,一生下来,就开始与哥哥姐姐竞争父母的爱护,并且中国家庭自古对长子的期望就大于幼子,此时幼子会因为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而愤怒,于是从出生起就会将哥哥姐姐视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努力想要超越他们,但由于年龄差的原因,即使能够超越也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他的安全感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孩子。而安全感平均数最高的是在同一代家庭中排行中间的孩子,由于他不像长子那样从出生起就背负着众人的希望,也不会像幼子那样需要承欢膝下,他有更多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走自己喜欢的道路,受他人干扰的阻力也相对而言较小,因此他的安全感较其他兄弟要高。

3.2 不同家庭出生次序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 经方差分析表明,个体安全感的多少与其在家庭中出生次序没有明显相关性(P=0.476),但这并不是说出生次序与个体获得安全感的多少毫无干系,也许是它没有直接显现,也许是它的影响较小,需要与其它因素相结合,抑或是本次实验的误差造成的,影响本次实验误差的原因有:1)此次研究被试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中通常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拥有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毕竟是少数,这在本次抽样样本中也体现出来,在同一个家庭中排行中间的孩子仅有45人,因此这是抽样造成的误差;2)同样受中国特有的国情影响,城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然而农村却因为“多子多福”思想的存在,即使是接受罚款也要多生几个孩子,同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20世纪初的中国仍是根生蒂固,于是家庭在对待性别不同的孩子上所使用的教养方式也是有所区别,使得个体安全感的获得也有显著差异,并且也有些家庭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长子或幼子出生好几年后,又养育了一个孩子,造成独子后来又有些长子的性格,而幼子又有中间孩子的性格,因此地域、性别、生活水平这些都可能造成实验的误差。

3.3 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1)由于抽样的影响,参与本次实验的被试在分组数量上有很大差异,在同一个家庭中排行中间的孩子仅有45人,而长子却又314人;2)实验被试有其自身的特色,他们都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有明显的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故若将出生次序与来自农村或城市结合起来合并研究它们对个体安全感的影响效果会更好;3)被试均来自芜湖的各大高校,受地域影响,这些人大多是安徽本地人,地的文化背景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4)对个体安全感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许多,有生物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研究会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3.4 建议

个体后天获得安全感的多少对其整个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不可粗心大意,要尽量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即使是在幼子出生后也不能忽视对长子的关心或者一味的溺爱幼子,平时可以带领孩子们多参与户外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游戏,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尊敬老师、友善同学,而社会应当的适当颁布一些政策,减轻家庭抚养负担,让家庭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保障。除此以外,也可加强孩子们自身的联系,建立手足间深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安全感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16,2:50-56.

[2]阿瑟・S・雷伯,著。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4-296.

[4]龚文进,方欣,陆绮君,黎建斌。出生次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

最感人的家长会范文 篇二

母亲节的由来

母亲节是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1906年5月9日,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我国最早出现母亲节的地区是港澳台。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中国大陆地区所接受。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是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印着一位慈祥的母亲,欣喜地看着花瓶中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许多人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赠送母亲的珍贵礼品。

教孩子感恩先从谢谢开始

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常怀感恩之心,然而,很多孩子认为,父母的含辛茹苦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老师的挑灯夜战仿佛变得无足轻重,别人的倾力相助早已无需感激涕零。从道德层面来看,这是由于缺乏感恩之心所导致的结果;从心理层面来看,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典型表现。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核心的品质之一,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关键基础。但让孩子懂得感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虽然婴幼儿对感恩的理解和认知不如学龄后的孩子,但是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却需要从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开始。

第一,通过说“谢谢”播下感恩的种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懂得感恩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表达感恩,二是感受感恩。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表达感恩,而表达感恩可以从学会说“谢谢”开始。当大人递给他一杯水、当别人送给他一件礼物的时候,家长就需要教会孩子说“谢谢”。如果孩子学会了说“谢谢”,并不意味着他就懂得了感恩,但却可以为他播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第二,不轻易满足孩子要求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如果家长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那么他们对物质的欲望就会逐步变得无休无止。孩子不断地索取,家长不断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并且对已经拥有的东西就不会心存感恩。如果孩子一有需要,马上就得到满足,甚至轻而易举地拥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样东西――期望。而期望之情往往会带来感恩之心。很多东西,孩子得到越快,厌倦也越快。相反,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一件东西时,期望的时间越长,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得到之后的欣喜就越多,感恩之心就会越强烈。

第三,营造感恩的家庭氛围 对待熟悉的人,家长往往会因为熟悉而忽视很多美好的瞬间。通常人们对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人,比对自己的家人更容易表达感恩。有些时候,家人之间表现得过于客气,确实也会让人感觉不习惯。不过,如果要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家长还得尽可能在家里营造一种感恩的氛围。同时,家长也需要对孩子表达的感恩给予愉快的接受和积极的回应。这些方面,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当然,大人的以身作则最利于打造感恩家庭的氛围。正如培养孩子的其他品质,示范永远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孩子天生就会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表达感恩同样如此。周围的人经常在生活中表示感谢,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比如,到饭店用餐,家长可以对服务员经常说“谢谢”;遇到别人帮忙时,家长可以通过言行表达感谢。

另外,家长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在家里创设一些重要的感恩仪式,让孩子感受感恩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学会如何表达感恩。这些重要的时间点,可以是每周的一个固定晚餐,可以是家庭成员过生日的时候,当然还可以是感恩节这一天。

让孩子懂得感恩 爸妈要这么教

父母爱孩子没有错,但要让付出有回报,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感恩的环境,以身作则,让孩子在一个感恩的环境下健康成长。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第一,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事实上,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父母对孩子付出的一切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接受爱心、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第二,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做好感恩的表率。不仅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睛看待周围一切,还要用自己的爱引导孩子、感染孩子。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或帮助父母时,父母应敏锐体察,适当地感谢和鼓励孩子。

第三,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父母应该学着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能够做事情就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吃苦,是让孩子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天经地义的。

第四,父母要充分地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 利用各种节日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地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让孩子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

第五,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着、感受着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体验。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培养孩子的识恩、知恩的能力,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六,让孩子知道父母并没有想要孩子回报 父母们常常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就算孩子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第七,教育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关心集体,培养孩子对集体、家庭的责任,进而建立起孩子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第八,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 父母要让孩子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为了让孩子懂得主动地尊敬他人、感恩大家,父母可以从说“谢谢、晚安”开始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待。

第九,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珍惜,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第十,教会孩子掌握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父母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并善于营造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父母、爱家庭,并通过父母的“榜样”的作用,促发孩子的感恩之心。

7大金点子助阵感恩教育 让孩子懂得感恩

人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陌生人的无私帮助、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但对于社会的恩惠,有些人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那么,该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呢?

7大金点子让孩子懂得感恩:

第一,换位感受角度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懂得感受他人的情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此时,家长可以采取换位感受的方式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体察别人的情绪。

第二,巧用节日,抓住感恩时机 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可以跟孩子说:“儿童节是宝宝的节日,爸爸妈妈都给了宝宝礼物。马上就要到父亲节了,你是不是也应该送爸爸礼物,让爸爸也高兴一下呢?”接着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份“专属父亲节礼物”。当家长收到礼物时,要对孩子的努力表示感谢:“谢谢你,你这么爱爸爸,真让爸爸感到高兴!”这能让孩子从“感谢”中感到快乐,从而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第三,角色互换,学会设身处地 可以在家庭中开展“角色互换”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当一天“家长”。家长可以学着孩子平时的样子,比如“快,给我倒杯水,我渴了”,“我身上痒痒,快来给我挠挠”,让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也让孩子明白,平时自己的这些娇惯行为是不正确的。通过当一天的“家长”,当孩子日后在发生类似行为时,就会先想一想:“我这样叫爸爸妈妈给我做这做那,他们是不是很辛苦?”

第四,言教传身,树立榜样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家长自己要做好榜样作用。家庭成员之间要学会感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家长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感谢帮助过的朋友,孩子才会在这个氛围中受到熏陶。平时可以多跟孩子说说:“上次下雨天,妈妈没有带伞,清妮阿姨大老远地送妈妈回来,这让妈妈很感动。以后别人帮助你,你也要学会说‘谢谢’,这样才会成为让人喜欢的人。”

第五,感谢制度,让孩子在温暖中成长 可以在家里贴一张“谢谢你”的留言板,全家人都把想要感谢的话写在留言板上。如:家长可以感谢孩子为他扫了一次地,感谢其他人为他所做的一切。也可以在饭前或是饭后定一个“感谢时间”,家庭成员都来讲讲今天有什么开心事,在这些事中,得到了哪些帮助,并表示感谢。

第六,借用对比,让孩子关心不幸的人 当孩子沉浸在幸福中,可以通过巧妙的方式告诉孩子:“有许多和你同龄的孩子,现在连饭也吃不上。这些铅笔、橡皮,他们都没有,更不用说你这漂亮的玩具了。”让孩子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幸福和甜蜜,也有痛苦和不幸。并经常和孩子整理玩具、衣物、用品等,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

第七,让孩子常怀感恩之心 当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孩子学会说“谢谢”。

当父母上班回来,累了孩子学会帮你拎拖鞋给你换,帮你捶捶背。

当孩子有好的玩具、好吃的东西,学会与他人分享。

当孩子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主动帮助分担一些简单家务活。

最感人的家长会范文 篇三

很多孩子经常感到孤独,找不到方向,不自信,害怕面对世界的一切,担心未来。专家龚光虹说,这样的状况,来源于那些孩子内心很渴望爱,渴望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亲密感。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体会到被爱和亲密感,才能体会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变得自信和勇敢。这份爱早年来自于父母。因此,缺乏爱的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理解的孩子,生命一直都是孤独的。这样的生命,他的自我价值往往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恐惧和退缩。

吃饱穿暖只是爱的一部分

“我爹我妈对我很好,吃的、穿的,都是最好的。可是因为他们工作忙,没有时间陪我,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不喜欢出去干活。无聊了,我就拿了钱,和朋友们唱歌、泡酒吧。可是,我知道,这些朋友,就像我奶说的,都是冲着我的钱来的。但是,我又喜欢那份热闹和被人捧的感觉。”18岁的宇这样说。

“这个叫宇的孩子,没有生命力。他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他需要的爱。他的父母不知道,其实,让孩子吃饱穿暖,仅仅是爱的一部分。”龚光虹说。

那么,如何培养有生命力的孩子,让他们长大了,可以勇敢地生存,幸福地生活呢?龚光虹说,孩子像一粒种子,悄然生长于家庭这块土壤。在孩子的心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奇妙的、惊人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这依赖于土壤的养育。如果孩子是一株兰花的种子,无论怎样肥沃的土壤都不可能让他长成一棵玫瑰;但肥沃的土壤可以让孩子茁壮成长,而贫瘠的土壤会让孩子心理变得病态或者生命力夭折。

家庭是成长“土壤”

如果家庭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孩子的内心就会感到安全、温暖,充满力量和自信。在此基础上,家庭也会协助孩子逐渐获得在现实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生存与生活能力。如果家庭是营养不良的土壤,往往会在孩子的内心形成种种不安全的错误信念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痛苦感受。这些错误的信念和与之相伴的痛苦感会大大地消耗孩子的生命力,破坏和限制孩子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各种能力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肥沃土壤?龚光虹认为,父母应给予孩子成熟的爱。每一种独特的养育方式都应该包含成熟的爱三要素:即让孩子感觉到和家长在一起,是稳定、温暖、舒适的。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稳定、温暖、舒适的情感关系是孩子生命成长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滋养元素。

因为,得到好的陪伴的孩子,会感到充实、欢愉的被爱感,从而产生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得到好的陪伴的孩子,会获得安全感,这十分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得到好的陪伴的孩子会拥有独立感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得到好的陪伴的孩子也会拥有正义感、责任感,变得善良、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充分感到被爱和安全的孩子,会乐于顺服父母的管理,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实现目标。

孩子需陪伴和理解

首先,好的陪伴是稳定的。当孩子内在有需要,外在有压力的时候,父母能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以及父母与他的关系是稳定的、安全可靠的。第二,好的陪伴是温暖的。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关心自己,父母的注意力是放在自己身上的。第三,好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跟你在一起很自在。聪明的家长,会接受孩子的不同想法和行为,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受挫,允许孩子主导自己的人生。

得到父母理解的孩子,和父母之间会产生很好的情感共鸣,孩子就会感到被爱;得到父母理解的孩子,会对自身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会给他勇气去面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改变;得到父母理解的孩子,会清晰认识自己的潜力和独特性,这样有助于他的自我发展,形成清楚的人生目标;得到父母理解的孩子,有了对自己的信任,也容易信任他人及世界,这样他会更积极地对他人付出爱,跟他人进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同样要成长

“我希望我爹我妈早点离婚,因为他们太烦了,一天到晚只会吵架。”16岁的女孩馨说。龚光虹说,其实,关系不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榜样的力量,欠缺和谐、理解、温暖的家庭氛围,孩子的心理同样会有障碍。因为,孩子在这个她觉得最在意、最安全的地方看不到美好。所以,要想好好陪伴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健康成长。

最感人的家长会范文 篇四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关键性经验,具有相对稳定性,幼儿期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其未来发展的品质和走向。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本文试对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几种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自我效能感;家庭因素;培养策略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自我效能感在控制与调节个体行为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还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并进而影响人们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新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关键经验,具有相对稳定性,幼儿期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品质和走向。而幼儿最初经历的社会化场所就是家庭。家庭是构成幼儿成长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他们是推动幼儿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也是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试对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几种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在影响自我效能发展的因素中,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最早、最多,同时也是最深刻的。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幼儿出生以来的第一环境,是指一个家庭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物质生活条件等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家庭的解体与重构,会使幼儿的心理受到伤害,使幼儿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消失,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另外,家庭气氛同样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正向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向情绪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会使孩子缺少温暖和关爱,导致情绪紧张或低落。此外,有些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父母相比,对子女自我效能发展的影响更大。

(二)家长的气质类型

蔡志刚在对幼儿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时发现:家长气质类型不同,其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抑郁质家长的孩子自我效能感得分与其他各种气质类型家长的孩子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与多血—粘液质差异极为显著;粘液质家长的孩子自我效能感得分与多血—粘液质、多血质家长的孩子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多血质和多血—粘液质家长的孩子自我效能感较高,粘液质和抑郁质家长的孩子自我效能感较低。

(三)家长的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幼儿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也是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将家庭的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类:专制型、溺爱型、民主型。专制型教养方式家庭的主要特点是父母威信占绝对地位,孩子完全按父母的意志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做事无主见,习惯于依赖父母,不敢亲自尝试、探索。而溺爱型教养方式家庭的孩子往往娇生惯养,虚荣心强,容易形成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盲目的优越感。但由于缺乏锻炼,孩子的能力并未得到相应发展,以至于遇事不愿也不敢尝试,表现出退缩行为。这两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都不利于幼儿积极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而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家长会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提供探索、玩耍的机会和条件,与孩子共享生活经验,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成功,使孩子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在这种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幼儿,较容易形成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四)家长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父母自我效能感,指幼儿父母个体对自己作为父母所具备的教养能力的知觉和对保持孩子身体健康,促进孩子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能力信念。父母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有研究表明,具有高效能感的父母往往能够有效地胜任这些角色,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控制幼儿行为,满足幼儿需要,使幼儿保持更积极的情绪状态。相反,低效能感父母缺乏亲子间的积极互动,感觉无法胜任父母角色,从而影响其教养方式,进而给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及自控能力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双方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无疑成为子女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发展的间接经验。

(五)家长的过高期望及不恰当评价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们的心愿。合理的、适当的期望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强化学习动机,激励孩子通过努力去获取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有些家长不考虑幼儿的兴趣、愿望和实际能力水平,盲目地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期望与要求,而幼儿由于知识经验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往往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后,孩子很难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这种习得性无助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孩子会变得孤独、沮丧、自卑。还有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惯于横向比较,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做出消极、否定的评价。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和肯定的环境中的幼儿往往缺乏上进所需要的自尊心、安全感和能力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总有“自我无能感”。

此外,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等状况都会影响学龄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转贴于

二、家庭培养幼儿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自我效能感并非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必须了解幼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各种原因,并从家庭着手找出各种培养幼儿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接触最频繁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宽松民主、公平乐观的家庭氛围,幼儿在这样的氛围里容易放松心情,尽情展现自己的优点,培养自信心,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并和他们共享经验和成果,以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这种家庭气氛也有助于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再次,家长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责任,认识到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并减少现代家庭结构变化等给幼儿带来的消极影响,为子女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正确认识自身,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正确认识自身因素对幼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影响,并不断地反思自己。虽然自身的气质很难彻底改变,但是要认识到气质中的某些不足,在教育子女时尽量削弱气质中的消极成分,运用积极成分来影响子女。另外,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中表现出认真、自信、乐观的人格特征,为幼儿树立可以直接观察模仿的榜样。此外,父母应采取积极的教养行为,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幼儿,及时热情地对幼儿的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增强幼儿的自尊和自信,使幼儿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三)提出合理期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家长应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客观地认识孩子,正确地评估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掌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可行性的家庭教育目标,提出切合孩子实际的合理要求,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靠近,以便让孩子经过自己一定的努力就能达到成功。而且,这些要求还需要以合适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同时,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成才观,理性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横向攀比。对于一个幼儿来说,他们还没形成对自己能力水平的稳定认识,还不能对自己的成败得失进行正确的归因。他们的能力觉知容易受周围人(特别是重要他人)对其评价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对孩子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对幼儿做出公正、客观和发展性的评价,并引导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评价方式和归因方式,让幼儿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

最感人的家长会范文 篇五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而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教育和影响。本文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这个教育和影响可以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微观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着子女,而父母要让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榜样以规范自己的双向影响与互动过程。

1.2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家庭变成教室。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这表现在:①早期性特点: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点: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耳濡目染,是一个感化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这种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权威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长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听从;家长的批评,子女能接受;家长的意图,子女能心领神会;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长所反对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之,家长的意志对于子女的言行有较大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要比其他人对孩子的制约性更大。④针对性特点:相对来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更强。针对性强的前提条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人们常说“: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长,是父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仅仅是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⑤及时性特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细微变化,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父母通过对孩子言行举止的及时掌握,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做到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⑥连续性特点:孩子出生之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德、谈吐举止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1.2.2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但家庭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里家长缺乏教育者角色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十分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承担着双重角色的,即父母和教育者。但很多时候,家长只强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而忽视了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重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甚至于溺爱,缺乏缺乏作为教育者的目的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有序性。第二,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缺乏应有的理智,容易感情用事。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不易突破的难点。大部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都源于此因。父母感情用事主要表现在:行为易走极端;娇惯溺爱;简单粗暴。第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家庭是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作指导,这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意志、思想水平、教育能力等。而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总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膨胀。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诱发了父母过高的期望值。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造成孩子言行不一。

2生命责任感概述

2.1生命的含义

生命,从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性命,就是活命。从生理学角度讲,生命必须是有心脏跳动、有呼吸、有大脑活动等条件。从法律上讲,生命是指法律主体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医学角度讲,生命就是活着的状态,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衍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辞海》中对生命的解释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命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综合起来,本文将人的生命描述为:人的生命是自身繁衍、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反应等的复合现象。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

2.2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责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形式。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是人分内应做之事,还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或者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故“责任”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2.3生命责任感

生命责任感,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不单是对自我生命,还包括了对他人的生命。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影响

3.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多关心呵护,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很少有父母能够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也很少有父母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因为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与特长培养上,父母看到的是孩子将来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硬件,与学习、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都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自私任性、傲慢无礼、贪图享受,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冷酷暴躁,缺乏同情心。

3.2家庭不和谐导致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让孩子无所适从,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就得不到父母的悉心调教和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树立良好的生命责任感。

3.3父母自身生命责任感缺失造成对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缺位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因为父母文化素养的差异,教育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趋利化,有不少父母本身是比较缺乏生命责任感的,就更谈不到对子女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理论学习,追求高分,忽视了子女的全面发展,认为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子女只有考取名牌大学,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步入社会竞争的砝码,不能引导子女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不会让子女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构建和谐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4.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一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片面的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的子女很难成为合格的人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家长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对子女要从小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首先要教育子女关注“个体”,改变传统的“无我”、“无私”的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个人生命价值、利益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要教育子女珍爱自我生命,因为“自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联系着父母,联系着家庭也联系着社会。其次要教育子女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体现。作为父母,要让子女从小就知道,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且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一切。要让子女从小就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责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自爱且能他爱。

4.2提升自身生命责任感,以身作则,强化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父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先、最深的人,也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对象。托尔斯泰说“:全部的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古人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养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父母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感。其次,在行动上,要重视对子女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4.3强化与学校联系互动,形成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多方位辐射机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5篇最感人的家长会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最感人的家长会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