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校园文化论文(优秀7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这里的7篇校园文化论文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校园文化论文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一

题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归属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课内外教学分离、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可以对学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认同、提升社会适应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共享,传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核心精神,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人文精神、校风学风和心理境界的综合体现。

从意识形态结构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是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呼应的物质对象,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文化设施、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大方统一的师生服饰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互动交往、举止言行的准则,是校园文化活动依据和准绳,有了规范和准则,校园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强,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精神文化建设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工作人员的作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们在教学、工作、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中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学生尊师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共同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力量,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品格的价值评判标准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建设特有的校园文明,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评判准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阳光雨露,汲取集体的智慧养分,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足珍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就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从而顺利成长成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育并行,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竞争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必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破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学生归属感缺乏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的一种内心感受。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是否有家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对校园缺乏归属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必然影响其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所需要的归属感,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门庭石训,更在于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引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自我创造,让他们在沉稳厚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文化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最关注的还是成绩,而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面相对较窄,且缺乏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应付学业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学习考试内容,对其他的毫无兴趣,致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空间受限。

(三)课内外教学分离,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内外教学分离的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积淀不够、历史视野和世界视域相对狭窄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与课堂教育相并行的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文化学习、人际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

而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实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头绪众多,顾此失彼,且拘泥于事务性工作,文化活动常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抓手,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虚设,一些文体活动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够,延续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动往往虎头蛇尾,缺少经验总结,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效果反馈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制度管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必须引起重视,并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增强师生们的文化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隐形课程”,是学生形成优良人格品质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单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导的精神内涵。

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深造、生活交际,自然接受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引导、感染和熏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蜕变过程,在感受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形成与集体意识、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们的凝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质、教养和性格。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断、行为规范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形象。

置身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园地,大学生们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接受先进校园文化的影响,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与国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观念,推进校园文化向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

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加容易为大学生们所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遵纪守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同学、老师、社会和谐共处。

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高校教育当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辅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大学生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此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长其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归属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等,必须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并驾齐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视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2]柳叶,韩影,李想。试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89-91.

[3]方硕瑾。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91-193.

[4]何国山。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82-84.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二

一、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优良消防学风

1、制度管人。为适应前形势,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修改、制定了《汉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及奖励办法》、《汉光中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汉光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重温了《教学管理常规》及《安全管理常规》等上级文件精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校制《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汉光中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所制定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制度制定后,学校将它们公布于办公室显眼处,让教师时时督促自己更快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工作完不成或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等都将影响到追究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2、人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及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室做到了“依法治校”,在管理中,学校还十分注重“以德治校”,体现人性关怀、人文管理。如在考勤管理中,人们总会有迟到、事假等现象,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允许教师一个月可以请十次零星假,这不算缺勤,不扣绩效工资,是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反而更自觉遵守考勤制度。每当教师生病时,工会及校委会都会派人前去慰问,但让病中的教师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他是这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能激发他更好为这一集体服务的激情。平时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才非常重要的,校委会成员经常与教职工们交心谈心,使教职工愿意倾诉自己的喜忧哀乐,不压抑自己,从而感觉到生活在这集体中的快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自然就有了学校,教师们纷纷献计献策,从招生到发展,从安全到质量,从前勤到后勤,都有教师的建言建策,畅通的言路,和谐的关系,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办师生幸福归属的学校

办有理想的学校解决了为什么办学校的问题,同时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为谁办学校的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论:这明确了创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是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尊重,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教师的尊重,只有获得尊重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实践尊重。教师群体是最渴望获得尊重的群体,教师群体的管理,“尊重”是第一要素。对教师的尊重,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成长得慢一些的教师;尊重有个性有棱角的教师:尊重有失败有过错的教师;尊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的教师;尊重标新立异、卓然不群的教师;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与体验。在这样的“尊重”气氛下,倡导教师们努力做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互相尊重的人际氛围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的学校文化,确立师生的主人地位。如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追求过程的民主性、形式的包容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行时的人性化关怀。如教师考勤制度的执行我们留有较大的弹性,不做一棒打死一船人的事,对切实有困难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赋予规则以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所依学生在学校文化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度,是评价学校文化先进性的主要指标。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力争做到处处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如挂在教室里、走道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优秀学生的灿烂的笑脸无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学生今天留下的作品的文化内涵将更趋丰厚。维系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是幸福而温暖的,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打造的。

总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三

摘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文化价值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的定义、诸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现状;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内学习气氛不够浓厚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逐年招生率的扩大,许多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加之没有独立过集体生活的经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入学后不能较好地适应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及热情不高,最终导致校园内整体学习气氛不浓厚。

(二)大学校园文化简单化,缺乏个性和特色

很多人将大学文化定义为学生社团文化,由此把大学文化的作用或目的降低到活跃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发展学生文化特长的层次。于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为大学社团提供更多活动经费,满足学生的各种文化需求等,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层次普遍较低,忽视素质教育。在一时轰动之后,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教育和培养。

(三)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的问题。以外在的物质文化取代内在的精神文化。由于近几水年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许多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教学设施、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不代表校园文化的全部。

三、诸多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西方文化思潮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页,它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煞和忽视的,但是西方社会思潮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消极影响包括:个人主义、实用主义、非道德主义、悲观主义、享乐主义。

(二)港台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港台文化中,对校园文化影响最大最广的莫过于影视、流行音乐、服饰、语言等。这些现象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偶像的模仿崇拜,一些消极的颓废的思想和情绪导致了青年学生自我的迷失、个性的丧失。这对于鉴别能力尚低、可塑性极强的青年学生,危害是非常大的。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人一旦淹没在虚拟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退化,进而导致智力的退化。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剥夺了人们直接交往的机会,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造成人与人关系的隔膜。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要有哲学思想的导引学校精神,这种哲学思想,既是学校建设思想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学校精神的培育,关键是要校园人塑造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能无冲突地决定学校一整套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

(三)重在引导人们的实践,使校园精神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并在不断实践中升华弘扬。

(四)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此,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大众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学校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伸张正气,抑制歪风。二是对自发的舆论做出理智的审视。

(五)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一是对学校精神持坚定的信念,让人们真实地感到其实现的可能性。二是率先实践学校精神,并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在各项工作中集中体现学校精神,帮助人们认识理解体验以至认同。

(六)发挥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

校园典范生活在校园人身边,朝夕相处,他们的形象最为直观,事迹生动感人,学习起来最为方便,利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最有效力。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四

【摘要】

一流学校靠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学校凝聚力,对师生产生激励与促进作用,提升学校影响力与知名度。高职院校要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就要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活动文化模式上不断创新,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以实现培养优秀人才及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一)创新校园精神文化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2009.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五

题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归属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课内外教学分离、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可以对学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认同、提升社会适应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共享,传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核心精神,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人文精神、校风学风和心理境界的综合体现。

从意识形态结构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是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呼应的物质对象,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文化设施、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大方统一的师生服饰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互动交往、举止言行的准则,是校园文化活动依据和准绳,有了规范和准则,校园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强,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精神文化建设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工作人员的作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们在教学、工作、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中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学生尊师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共同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力量,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品格的价值评判标准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建设特有的校园文明,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评判准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阳光雨露,汲取集体的智慧养分,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足珍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就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从而顺利成长成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育并行,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竞争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必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破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学生归属感缺乏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的一种内心感受。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是否有家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对校园缺乏归属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必然影响其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所需要的归属感,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门庭石训,更在于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引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自我创造,让他们在沉稳厚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文化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最关注的还是成绩,而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面相对较窄,且缺乏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应付学业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学习考试内容,对其他的毫无兴趣,致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空间受限。

(三)课内外教学分离,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内外教学分离的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积淀不够、历史视野和世界视域相对狭窄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与课堂教育相并行的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文化学习、人际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

而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实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头绪众多,顾此失彼,且拘泥于事务性工作,文化活动常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抓手,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虚设,一些文体活动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够,延续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动往往虎头蛇尾,缺少经验总结,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效果反馈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制度管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必须引起重视,并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增强师生们的文化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隐形课程”,是学生形成优良人格品质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单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导的精神内涵。

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深造、生活交际,自然接受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引导、感染和熏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蜕变过程,在感受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形成与集体意识、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们的凝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质、教养和性格。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断、行为规范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形象。

置身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园地,大学生们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接受先进校园文化的影响,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与国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观念,推进校园文化向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

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加容易为大学生们所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遵纪守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同学、老师、社会和谐共处。

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高校教育当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辅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大学生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此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长其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归属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等,必须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并驾齐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视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2]柳叶,韩影,李想。试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89-91.

[3]方硕瑾。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91-193.

[4]何国山。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82-84.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六

【摘要】

一流学校靠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学校凝聚力,对师生产生激励与促进作用,提升学校影响力与知名度。高职院校要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就要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活动文化模式上不断创新,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以实现培养优秀人才及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一)创新校园精神文化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2009.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七

一、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为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凝聚力的建立

多个学生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参与到某一个学生社团后,因为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需求,有着同样的追求,在社团活动中就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给予的建议。更多的时候会在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因为相互间的信任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学生社团就像一股强大的磁场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和教师凝聚在一起。

2.有利于学校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

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不仅仅有我们日常认为的体育类,还有科技类、文学类,也包括了政治理论学习类。这种基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有自愿的参与者组织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让原来思想教育的说教形式转变成学生乐意宣传和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高中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完全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的,大家因为一个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更容易释放自己。如我校的街舞社,不仅组织时尚类的活动,如快闪,同时也组织送文艺到敬老院活动,这些活动在一些媒体上都有报道。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盐中、创新盐中”是盐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学校,创新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更应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中都是依据其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从策划到实施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科学、学术氛围的影响,形成了敢于挑战困难、投身科学的创新意识。在我校的科技类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爱上航模,并自发组织设计,在省比赛中收获颇多。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高中生学生压力大,心理承受力有限,如果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酿成大错。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社团活动不仅能为学生高中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灵的沟通平台。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和兴趣出发点的学生相聚在一起,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更容易,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参与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融洽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论与建议

学生社团多样的组织形式、大规模的开展、人性化的管理、严格的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高中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可以强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高中校园,学生社团对在校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社团活动中,学校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社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能一味追求社团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社团的质量;二是不能一味注重娱乐性社团,也要关注思想性社团;三是加强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定期帮助和管理;四是健全学生社团的运行机制,及时解决活动经费来源。只有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学生社团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7篇校园文化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校园文化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