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 篇一
〖创意说明〗
文章的时代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序曲: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1、地图绘制组:
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 flash 制作。
2、场景设置组:
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3、镜头剪辑组:
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
⑴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⑵ “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⑶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⑴ 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⑵ 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⑶ 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⑷ 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⑸ 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新闻两则》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2、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3、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4、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1、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地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3、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4、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5、语言风格有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二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
课上,我紧紧抓住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一词,引导学生质疑:如互联网奇妙在哪儿?它为什么会这么奇妙等等,进入初读课文的程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在完成初读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不同层次的读,感悟“互联网”的奇妙,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国际互联网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上这一课,我可以对学生滔滔不绝,可是面对着孩子们求知而又疑惑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大多数人觉得互联网是那么神秘,好象离自己很远似的。有些学生虽然接触过电脑,但却从未上过网,怎么能想象出网络世界的“奇妙”呢?对于上过网的孩子,他们对网络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课上,我让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其实我们讲得再多,也比不上让他们亲自上网,体会一下上网的感受和乐趣,可遗憾的是,他们说电脑课现在还没学到上网的内容,我答应带他们上网去冲冲浪,到现在还没实现自己的诺言。看着他们对网络那么好奇,我知道,他们总有一天也会像我一样,离不开网络,也许会有人误入陷阱,或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课文学习后,我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问题做些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在回到课上组织学生交流。
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导学案 篇三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2.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出读了课文,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
学生回答:大 快 多(板书)
2.为什么这一段中的“网”“入网”“上网”都要加上引号
学生回答:这里已经不是指的普通的网了,而是有了新的含义。
二、品读“奇妙”
1.奇妙之一:大
(1)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它的大的?(打比方)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张团团包住地球的巨大的网。
(4)作者为什么要大家这样去“想象”?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2.奇妙之二:快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像学习“大”这个特点一样来自学“快”,要求:
(1)抓关键词突出互联网之“快”。
(2)为了说明它的快,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找出来读读?(书信 电话 上网)
教师巡视 学生自学 教师加以点拨(相机板书 几秒钟 多少倍)
3.奇妙之三:多
(1)既然互联网这么奇妙,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什么多
①非常丰富、各种、无所不有……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②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什么作用?
(2)国际互联网功能多,课文是怎样来说明的?
①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可以——(这是休闲)还可以——(这是学习)还可以——(这是工作),甚至可以——(这里购物)。
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娱乐、交往、购物提供了种种方便,功能太多了,真是奇妙啊!
②“……”说明什么?
a.还有很多功能,能不能说说你知道的?
b.还有很多功能等待我们去开发。
4.这些都和什么有关? 学生自由发言 人们的生活
5.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和人的关系 (板书:快捷方便 丰富多彩)
7.这些都是网的什么? (奇妙)
8.你知道国际互联网还能做哪些事?
(出示:开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汇集世界各地的名医,对疑难病症进行会诊;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
三、总结拓展
三、总结拓展
1.国际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解释“息息相关。”
2.练习说话:假如有一天,国际互联网不通了,我们原来打算 ,现在只能 。可见,它使我们的生活方便快捷。
3.(课件出示)配乐诗朗诵:《网络是什么》,理解网络的多样性特点。
4.总结:网络世界精彩无限,但也要学会选择,正确把握。希望国际互联网为每个同学的成长提供绿色的精神食粮,撑开一片蔚蓝的天空。
四、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网络是什么》一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 网
奇妙 快 国际互联网
多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新闻两则》导学案 篇四
风格迥异 魅力独具
《新闻两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两篇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闻作品之瑰宝,消息写作之明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鲜明,语言的精当,叙述详略的得体,见解评论的深刻,前瞻意识的正确,新闻要素交代的清楚明白自不待说。下面,我们着重谈两篇新闻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彩的议论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主旨鲜明。
新闻的特点是“让事实说话”,新闻中能否发表议论,历来众说纷纭,毛泽东独具慧眼,在详细报道了我西路军渡江情况后,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当的议论。既深刻地分析了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巧妙地交代了新闻的背景。不但十分得体,而且画龙点晴,指出了整个国民党反动必然失败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可悲下场。这样的议论,使报道主旨鲜明,深刻感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详写背景,淡化主体,独具魅力。
从1945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国各个战场节节胜利。11月5日,辽沈战役和南阳战役频传捷报。11月6日,我人民解放军又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南阳解放战,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前奏。
自古以来,南阳人杰地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解放南阳,不但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标志着国民党军队已走上了节节败退的穷途末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光辉之旅。因此,毛泽东同志在撰写解放南阳这一重大喜讯时,独辟蹊径,淡化主体,不去详细展示整个战争的全过程,而是详写战争的背景,向人们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
全文共五层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层意思从历史到现实,从敌军到我军,全方位的,多侧面地详细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第一层,导语,仅一句话,言简意丰,概述我中原解放军解放南阳,交代国民党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点明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战略意义,其欣喜之情跃然纸上,笼罩全文,极大地感染着读者,鼓励着人民。第二层更妙,作者运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既是整篇报道的背景材料,又向读者透露了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战争已成必胜之势,国民党的败局已不可逆转的强烈信息。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第三层意思进一步回顾过去一年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不得不放弃南阳的事实,指出国党全面崩溃的大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其必然失败的下场。这样和第四层对河南全省基本被解放的事实的报道,对一年多来我南线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结尾对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的预言珠连璧合,相得益彰。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大量笔墨报道南阳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背景,我军一年多来所取得的胜利以及襄阳敌军已成瓮中之鳖,难逃覆灭的下场的局面,比去正面详细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过程,更能激发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更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军必然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前景。
《人民解放敌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详略得当,议论精辟,议论中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使主旨鲜明,深刻感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淡化主体,详叙背景,别具魅力。表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驾驶重大新闻题材的非凡才能,为我们撰写新闻报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 篇五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这首儿童诗就是以“家”为题,从比喻的角度写“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比喻,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的家”,培养儿童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在读中激趣,在想象中驰骋,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 篇六
每人一课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回想自己讲的课,有很多不足之处,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导入时,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张花蝴蝶的图片,目的在于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蝴蝶的美丽,与毛毛虫的丑陋形成对比,但由于课文读的不深刻,个别学生没有感受到这层意思。
其次,在导入蝴蝶与毛毛虫的对话时,方法有些不恰当,我是采用让学生填空的形式来引出的,然后在反复的练习朗读,如果先让学生整体的感知一下课文,如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出蝴蝶与毛毛虫的对话,也许效果会更好。
《新闻两则》导学案 篇七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www.kuaihuida.com≯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7篇新闻两则教学反思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新闻两则导学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