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分析是重要的。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下面这10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本学期所学的“找规律”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只是在练习中带着练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课件,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过程与方法: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长方形框架、七巧板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教师演示:出示长方形框架

这是什么图形,然后拉动,变成新形状。提示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动手操作,做一做。

(3)认识平行四边形

A、认识平行四边形实物(观察新图形)

B、认识平行四边形平面图

2、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

3、说一说

说一说平时见到的平行四边形

4、画一画

5、拼一拼(用七巧板)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

(作业设计;在现实中寻找平行四边形

作业设计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对边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混合运算已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困难不是很大。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说说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课堂活动:64÷8+32 80-5×9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时,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

让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运算顺序是错的,他先算减法,再算乘法。

追问:对于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添上小括号)

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

生:阿姨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元,成人衣服一件120元。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师:先列分步算式,再列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分布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87(元)

87÷3=29(元)

(2)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生:第一步求出的是3件儿童衣服的钱,第二步求的是1件儿童衣服的钱。

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教师板书

207-120÷3 (207—120)÷3

师问:要求一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小组讨论)

生:必须先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

师:207—120÷3 这样列式能先算出3件儿童衣服的钱吗?要求3件儿童衣服的钱应先算哪一步?

生:不对。

师:怎样才能先算207—120?这里要先算减法,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在减法这部分添上小括号,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所以(207—120)÷3是对的。

师:这个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4、完成试一试教材61页。学生独立计算,指定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现矛盾,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解决矛盾从而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1、说说运算顺序。(80-25)×8

2、第62页课堂活动2题。

3、计算:(34+22)÷7 25×(34-26)

四、达标反馈

1、比一比,看谁算的对。

35÷(21-14) (51-43)×7

2、找朋友,连一连。

3、一袋开心果有60颗,要想分给7个人,每人分9颗,还差多少颗?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师:要是没有小括号呢?

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计算时要先理清顺序,再仔细计算。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

51-43=8 8×7=56

2、第62页练习十五1—3题。

3、三年级有男生27人,女生21人,如果每排坐8人能坐几排?

板书设计: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分步:207-120=87(元)

87÷3=29(元)

综合算式:(207-120)÷3………………必须加小括号

=87÷3

=29(元)

答:一件儿童衣服29元。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三、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角

2、能正确画出一个角

3、能辩认不同方向的直角

四、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2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角的初步认识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1、初步认识直角。

2、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1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1合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激励性的语言,奖小星星 等。

四、教学准备:

挂图 方向板

五、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我说西向西转。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第二环节: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1、老师用微机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平面图的方法,然后同桌交流:以学校为中心,邮局、商店、医院、体育馆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书馆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图书馆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图书馆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西、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西北方向。

3、接着,老师请学生交流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所在方向,引导学生发现: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

以上教学活动中“看平面图辨认方向”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找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场所,既复习了已有的方向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1、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利用方向板找教室的方向,然后把找到的方向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再交流一下教室的各个方向有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跟全班交流。

2、在学生基本了解教室的方向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反应快》的游戏,如:向东南点点头,向西北招招手,引导学生发现: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等。

3、教材P21有一幅《中国地图》,在观看中国地图时让学生了解家乡安徽省在祖国的方向并完成这一页的练习。

4、在练习之后,再组织同桌玩《小交警》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鹤岗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

以上教学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同桌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小交警》的活动是实际方向的练习,集趣味、能力于一体,达到玩中学,玩中练的目的。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教室的空间方位,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 促进内化

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当小设计师帮小区搞设计。老师让学生把课前发的场馆图片拿出来,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每个场馆分别在小区的哪个方向。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才能掌握。

第五环节: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数学知识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它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上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交往中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2、经历学习过程比只要结果要精彩的多

上课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我发掘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习新知的成功与快乐。

另外,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方向板辨认教室里的方向时,有的学生手里的方向板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转动,如果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做一做示范或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使用方向板的方法,就不会出现学生身体动,手中方向板也在动,不能找准方向的问题。看来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也更深切的领悟到了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12+7 =7+12

=19(人) =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

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 ) ( ) (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平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平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并能正确地平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平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十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XX和XX两个班的数学。大部分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能同桌合作学习,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个别孩子学习自主性不强,有依赖家长的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总体来说,XX班后进生较多,这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信心,知识欠账多,学习习惯较不好,上课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本学期继续和家长密切配合,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创设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7、后进生转化措施:

(1)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跟孩子做好沟通,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2)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教学内容安排难易得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后进生。

(3)用科学的学习技能指导后进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及时反馈、检察,提高效率。

(4)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尽量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题型。

8、优秀生提高措施:

(1)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给优秀生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加速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

(2)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加强优秀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优秀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数学知识或者有趣的数学知识提供在课堂上,集体研究讨论解决。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0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