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化学教学论文(最新7篇)(化学教学论文高中)

化学专业是综合性高校的传统专业,每个化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写化学毕业论文。为了让您对于化学论文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7篇化学教学论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大学化学论文 篇一

[摘要]对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进行了概述,论述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思维创新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大学化学实验如何根据上述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教学模式分别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的动手创新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验思维创新能力等,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作为高等教育,大学阶段的教育相比中小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大学化学实验作为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需要教师立足于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在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创新、实验设计创新以及化学思维能力方面有创新性的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

一、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方面就是检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大学的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教师予以重视。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在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实验的动手创新能力,提供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的实践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验设计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创新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方面,是与化学实验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设计化学实验方面予以重视。

(三)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来讲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等,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有效进行创新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之一。增强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创新能力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最高目标。

二、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

在明确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后,教师就要根据这些具体的教学方面设计合理有效的实验教学。

(一)转变教学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明确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位置,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自主参与,积极动手,将各种实验的原理、实验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实验条件带来实验结果之间的区分等内容与具体的化学实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动手能力。例如,化学键以及化学能的释放等化学实验内容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并生成问题,在课堂实验过程中予以动手实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创新能力。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二)丰富教学内容,在化学实验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学内容的丰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

关键词:大学化学论文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化学实验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学内容的丰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面进行创新。例如,在电解质溶液的设计以及评定实验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电解质溶液的特点,并让学生创新选择不同的溶液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从而尝试降低实验误差,或者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些新的实验设计研究成果等。

(三)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学习中思维创新深度

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指教师要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让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教学模式环境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能够不断迸发出探究创新的火花,促进学生化学思维深度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思维宽度的广化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实验创新或者实验验证的命题,让学生自由结组开展实验的设计、安排以及动手操作,自己解决实验中面临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等。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实验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课程基础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明确大学化学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大学化学实验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军,杨冬梅,霍玉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理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20xx(5):99-101.

[2]王明艳,马卫兴,钱保华,等。高等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及实践[J].甘肃科技,20xx(21).

大学化学论文 篇二

论文题目: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的“三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针对“三层次”的实验内容: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分别设计了“问题引领互动式”、“任务导向参与式”、“专题研讨探究式”三种实验教学方法模型,该方法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三层次”方法;设计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因此,探索高校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三自主”)能力是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1-2]。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及其他近化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在基础化学实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构建了实验内容的三个层次,即: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在教学方法上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形成了“三层次”递进式的教学特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三自主”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有机化学实验“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有机化学实验开设的时间多数高校是在大学一、二年级,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低年级)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课题组把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为基础规范性实验,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研素养以及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关键。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性实验,是训练、巩固学生基本操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实验能力的过程;第三层次为研究探索性实验,是拓展思路、提高科研素质、培育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三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分层设计

课题组以培养学生“三自主”能力为目标,围绕有机化学实验“三层次”的内容,探索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法。基础规范性实验采用“问题引领互动式”教学,意在调动学生的思维,侧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任务导向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能力;研究探索性实验采用“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以科研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能力。

1.基础规范性实验———问题引领互动式教学。

有机化学基础规范性实验包括有机化学基本操作和基础实验,目的是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夯实基础。采用问题引领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实验前教师要针对每个实验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验预习效果。

第二,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路,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争论;学生在互动讨论问题的同时,思维得到拓展;对实验的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动手操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第三,教师总结点评,学生梳理思路,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思路清晰,错误率大大降低,同时,也会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细观察的良好实验习惯。以上过程可由图2模型设计展示出来。

2.综合设计性实验———任务导向参与式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自主”能力,必须在实验课堂上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3]。有机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合成实验,目的是在加强合成实验训练的同时,增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任务导向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具体教学内容作为任务,实验前教师要将任务分解,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到实验的设计、讲解、操作、讨论、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都会大幅提升,同时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也会明显增强,创新意识提高[4]。由于该方法由学生团队和教师共同完成,因此,在学期初,教师需要向学生公布实验教学任务,并组建团队,一般5~6人为一个团队。该教学过程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3.研究探索性实验———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

研究探索性实验是在基础规范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该实验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为一体,以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兼顾实验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可以为学生今后就业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专题研讨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根据某一专题的目的要求,查阅文献,研究讨论,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方法、步骤、仪器等进行设计并实施,最后分析、讨论,评价其结果,是“科学探究式”的学习。主要经过实验准备、开题报告、过程探索、拓展延伸四个阶段。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自己操作实验全过程;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实验结束,每组同学完成一篇科研论文式的“小论文”,并写一篇实验感想。这一过程将科研思维方式和方法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不断创新的科研素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教学过程的设计如图4所示。

“三层次”递进式的实验教学,经过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实验研究,教学成效显著,但“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改进、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化学论文 篇三

前言

思维属于人脑对周边客观事物的概括以及间接的反应。一般情况下,思维包含综合、概括、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物质的变化和规律,最終让其能够正确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1.应用归类比较法来培养学生认识物质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能力

比较就是将客观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差异进行确定的方法,而归类就是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外部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而比较属于归类的基本条件,归类属于比较的主要依据,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比较以及归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并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同类物质和同类反应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的特点。

例如,在讲解过氧化物和钠的氧化物时,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钠固体。首先让学生观察两种固体的状态和颜色,并做好记录。随后,用胶头滴管分别往两支试管滴入相同量的水,再用带有火星的小木条插入试管,检查哪一支试管中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随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毫升水,并且加入相同滴数的酚酞试液震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上述实验主要是探究过氧化钠和氧化钠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为:

共同点:两种物质均属于金属氧化物,两种物质都可以和水反生反应成氢氧化钠。

不同点:过氧化钠的颜色为淡黄色,氧化钠的颜色为白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能够生成氧气;过氧化钠接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生成氧气。

通过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比较和归类,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两种氧化物的性质,进而让学生明白共性存在于个性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设问、解惑以及推理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需要应用唯物辩证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以及推理,而逻辑思维则以正确的判断以及概念作为主要依据。由此可知,想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需要加强概念方面教学的力度。

例如,在色谱教学的过程中,可将色谱的定义总结归纳为“色谱属于一个分离的过程,色谱主要是利用不相同的组分在相互不溶和相对运动中的两相,也就是相对运动流动相和相对静止固定相中的吸附力、离子交换的能力、分子大小以及分配系数等差别,在经过多次质量交换之后,从而让不相同组分进行分离”,通常学生对色谱的熟悉度较低,因此对于较长的定义更是无法理解。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色谱相对典型的例子(传统柱色谱法分离植物色素)。学生可自行假想在做植物色素实验,将碳酸钙置入玻璃柱内,随后将植物色素溶液倒进玻璃柱内,再向玻璃柱倒入石油醚,随后即可看到色素溶液出现分层现象。教师可向学生讲解色素分离的过程就是色谱分离,其中使用的石油醚就是流动相,而碳酸钙就是相对静止固定相,而植物色素溶液就是不同组分样品,使用的玻璃柱就是色谱柱。随后可向学生进行提问,石油醚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使用的物品是唯一的选择吗等。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对该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3.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思考起源于疑惑,没有问题就不会出现思考,思考都是以解决问题作为起点。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需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是具有质疑性的问题,为学生建立较为新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判断、分析和比较来掌握知识。

4.应用多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1分析比较思维训练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知识和新概念,吸收的知识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例如,滴定管、量筒、容量瓶,其均属于容量仪器,它们均能够量出液体的体积,导致学生在使用这些容量仪器时很容易会出现混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容量仪器的容量范围、形状、刻度规格等进行细致的比较,让学生弄清楚何时使用何种容量仪器。让学生对易混淆知识进行思考和比较,将知识点之间易误导的地方指出,对混淆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知识的精髓,从而提升学生思路的清晰度,并且提升学生对问题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4.2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主要是指思维的高度、宽度等。化学属于基础学科,该门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工业、农业以及国防等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将实际生活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结合实际生活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在学习卤化银时,向学生介绍变色镜的化学原理;在学习乙酸时,向学生介绍中医采用食醋医治感冒等。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进行讲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5.小结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化学论文 篇四

很多的科学原创工作不是靠逻辑思维得到的,而是一种顿悟,是一种触类旁通。

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应该是四面体,如工程师除了工程方面的技能,还需要科学、人文和艺术的支撑。所以,一个聪明的人不见得就能创新创造。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培养年轻人创新的素质要从创新教育开始,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质。

现在的教育,其目的已经不像韩愈在《师说》里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所有人都需要终身学习。

那么,大学不以传授知识为第一要务,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的能力,包括好奇心、激情、思维方式、想象力,联想力、思辩力、坚持的能力等。

一个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为未来的创新创造储备能量。大学生也需要不断科普,使自己的知识更广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科学创新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刘兴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长白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分布区,是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多种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然而,近年来,围绕长白山所开展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导致一些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对野生动物造成一定影响。随着人口增多和工农业发展,大多数沼泽湿地已被开垦为稻田,使各类沼泽湿地面积减少70%以上。

目前,长白山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仍需完善。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区管理模式,将长白山生态保护分为保护区、保护规划指导区及大长白山区3个区域,适当扩大保护区面积,强化保护规划指导区的生态保护,加强大长白山区生态保护的协同合作;其次,加快推动长白山周边林业企业绿色转型,鼓励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生态产品,将保护区外围林业企业人员进行分流安置。对长白山旅游区内的旅游资源和项目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再次,坚持矿泉水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在矿泉水资源开发活动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要矿泉水水源地由政府负责规划保护,防止在矿泉水资源开发活动中造成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培育学家)

目前,我国人均农业耕地不足1.3亩,相当于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耕地数量减少趋势难以逆转。

过去60年间,我国化肥施用急剧增长,有机肥施用几乎降至零点。缺少有机肥导致化肥增、产量退、地力衰、污染重。同时,我国每年农药用量约为180万吨,受农药污染耕地有1300?16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10%以上。化学农药过量使用,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0%,造成土壤有机污染严重,且导致食品中的有害残留。

为此,建议从政策、技术、经济路径保护土壤环境。尽快启动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开展耕地质量和农田环境质量普查,建立耕地质量和土壤污染监测网络体系,根据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需求制定国家土壤保护区划,颁布食用农产品和土壤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污染防控的科技支撑,加大有机肥的资源化利用,改良中低产田和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强化修复病原土壤技术途径与配套措施。

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科普工作应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科学普及使得全民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让一般的老百姓也能对自然有科学的认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也是一个激浊扬清的过程。

首先,文化是发展科技的重要基础。我国文化史和科技史都很悠久,在《尚书》《尔雅》《易经》等文化典籍中,就涉及风雷雨等自然科学现象。古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的人们用科学来解决民生问题,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1942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总结出来,体现了国际上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认同。同时,四大发明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化丰富的内涵为科技发展提供养分。文化的发展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想象。比如中国的古代小说《封神榜》,体现了我国民间科学的幻想,千里眼和顺风耳,实际上后来這些“幻想”之光慢慢照进现实,千里眼可以联系到望远镜,还有遥感卫星。顺风耳就可联系到现代的手机。原先古人只是有些想象,但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些文学的想象慢慢变成现实。

再次,科技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文化和科技相融合,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只有科学技术这一个轮子,社会也可以发展,但容易偏移,两个轮子就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进步。比如,现在汶川地区很快就重建起来,除了技术进步,还跟中华民族有不屈不挠的传统信念有关。这种传统文化的信念,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前进动力,也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化学论文 篇五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

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培养化学家,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内容多、渗透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进行了淡化处理,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具体实施中,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受条件制约,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学化学是作为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虽然和中学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但更深入全面和复杂,并且要为后续的各类专业课程,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工艺基础、晶体学、复合材料等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又起着对学生的大学学习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大学化学作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从课程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化学论文 篇六

一、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原则和要求

1.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原则

(1)情境原则。在微课程中会出现文字音乐PPT等元素,因此对学生来讲就会有学习距离感。同时,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设计,不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的距离感。因此,在制作视频的时候要考虑情境的设计,不仅要使学生有学习对话的情境感受,还要对学习内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对于微课程来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其本身的一个教学优势。对于大学化学来讲,要求教师将课程录制前的内容选择设计、课程录制时的语言文字、实验过程等相关视频和内容都应用到微课中去,并结合学生的感受和要求去具体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程。

(3)实用原则。大学化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程的设计,注重内容选择的情境性,即创设具体的实验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课堂环境,使大学化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2.微课程在大学化学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学习对象需求分析,是微课程应用到大学化学中的基本前提。首先,要对微课程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尽量在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中去满足这些需求,这样才能使微课程收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其次,在学习内容上进行选择设计,前期除了对于学习对象有基本的把握外,还需要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和设计。最后,考虑到一般的课程学习的要求,还要结合微课程的微型特点和大学化学的矛盾,集中筛选一个教学重点、灵活把控教学时间、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二、微课程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微课程已成功用于中小学和研究生阶段教学。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课堂知识点单一、明确,利用微课程特征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老师还能在短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微课程成功用于研究生教学,主要跟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不开。研究生课程课时少,每课时知识容量却非常大,若单凭微课程单一的知识点完全不能满足教与学。以微课程为核心内容的更多知识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只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能通过微课程涉及知识点不断放大拓展,从而完整的理解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大学专业基础课课堂知识量与中小学不同,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数分钟的微课程很难覆盖教学内容。而与研究生相比,大学生自学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学习过程更依赖于老师的引导。然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枯燥乏味,让更多地学生处于“被学习”的境地。如何利用灵活生动的微课程改善大学化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将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我认为将微课程用于大学化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将授课内容凝练成数分钟微课程

尽管一节常规课的内容或者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多尔繁杂,但通常我们都可以将其凝练成1~5张动画PPT或者几分钟的音频录音。我们不能依赖于它替代正常授课,可以将其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这种微课程最大优点可以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由于这种形式的微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全面,如果学生能在课前做些预习,那么正常上课时师生有更多的时间互动,对知识点深入拓展,达到良好的授课目的。

2.将与理论知识相关领域的应用制作成微课程

有机化学理论或机理相关知识多与微观结构相关,学生初次接触时总是很难理解,更有甚者认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又缺乏逻辑思维的理论学习有何用处。殊不知对有机物的认识都是从微观结构开始,而有机化学产品的合成也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大学有机化学理论学习是有机化学重要内容之一。例如亲和取代反应机理(SN2/SN1)涉及构型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构型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而理解反应产生的构型变化也没有实际意义。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药物研究的都知道,有机化合物的构型不同,其旋光性也是不同的,就意味着同一种化合物的左旋体和右旋体生理特性不一样,有的可以用来治病,有的对病毫无效果。关于反应引起的构型变化在指导医药合成上十分关键。介于以上的案例,我们老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程的特征,来引导学习。制作一节具有左旋体右旋体药物的应用实例,通过告知学生左旋体右旋体之所以药物特性不同,主要跟其构型有关,而不同的构型可通过SN2/SN1反应得到。这样一来,把原本机械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意义接受型方式,让学生觉得这些枯燥无味的反应机理原来是非常有用的。将应用实例制作成微课程,实质是抓住学生好奇和学以致用的心理。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方向十分重要的课程,但往往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深奥,且相对教条枯燥,因此学生厌学。能够找些知识点对应的应用实例或者相关领域前沿动态,激发学生好奇心并认识其重要性,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将与化学本质相关的有趣的现象制作成微课程

化学神秘而有趣,一些化学反应会呈现美丽的色彩,会长出规则的晶体,原本不可见的气体会出现有色有型的固体,氧化还原反应能够使灯泡发光。当你把那些有趣的化学现象通过微课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时,会极大的刺激他们求知欲望,探索化学本质心里会更加强烈,此时再引入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会容易的多。

三、结语

微课程凭借其短小精炼、生动形象等特点深得一线教师的青睐,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优势,结合大学化学课程内容和特征,介绍微课程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其作用。微课程的灵活性可協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将传统机械接受型学习方式向意义接受型方式转变;其次将化学现象制作成微课程,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研究型、合作研究型学生极为重要。

大学化学论文 篇七

大学化学实验作为一般高校化学类各专业的基础性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化学实验的开设、教学运行与监督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中所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主要包括实验实验内容的甄选,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教学手段的采用,实验过程的质量监控,实验结果与效果的评价,学生实验能力与创造力的具体培养,创新知识的灌输与创新思维的培训,实验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考核,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及高效使用,实验运行管理制度的发挥等。这些环节中的每一种运行的优劣都会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院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本科高校,把人才培养质量一直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目前已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以及高分子材料工程5个专业。尽管面临不同的专业,自20xx年以来我们对5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进行了统一安排,即5个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完全一致。这样做,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发挥和教学的统一管理。但是,这种一致化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是因为,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和培养内涵大有不同。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点,我们拟在未来几年里对大学化学基础化学实验进行实质性调整,并在现有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实践,将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1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功能与运行机制

大学化学实验的基本功能无外乎以下四个方面:(1)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2)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3)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4)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锻炼。显然,大学化学实验的功能轴线,即是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实验操作技能基础并获得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再创造的能力。

围绕大学化学实验的功能轴线,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甄选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扎扎实实培养学生化学操作的基本技能。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开设大学化学实验的最基本的目标层次。二是应有科学实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和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并配置有严格有序的实验教学监督机制。这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保障制度。没有严格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则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三是实验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及功能发挥。其中,“软件”主要指的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动态发展、课程运行的科学管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等。“硬件”主要指的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手段的更新、仪器设备的更新与增加、实验室功能的不断升级等。以上三个方面组成了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无论哪一方面得不到充分发展,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深化改革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层次。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仔细遴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达到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发展,又要实现学生的知识再创造能力的培训。以淮南师范学院“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为例,我们主要开设了以下实验内容:溶液的物质的量和质量摩尔浓度配制与标定,几种常见的重要的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或提纯,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及电化学的一些验证型实验,主族元素IA-VIIA以及1B-VIIB和VIII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验证实验,以及5~6个容量分析和1个重量分析等常规实验。此外还选用了“混合阴离子分离与鉴别”、“混合阳离子分离与鉴别”、“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组成分析”、“化学需氧量(COD)值测定”、“常见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动植物体中微量元素测定”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覆盖面广,实验能力培养全面,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常规实验特别是兴趣实验的学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査阅资料,实验方案设计,问题分析以及使用大型仪器等诸方面的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高效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大学化学实验”成功运行的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与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学生实验前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依据实验过程与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上交。这种教学方式在地方普通高校是比较盛行的。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机械地学,无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穿插使用,如采用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内动力和积极性。重点放在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对理论课程知识体系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验证以及不断创新的思维意识和研究能力。不能机械地依赖于理论课程,要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对知识和应用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我们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3)改革和创新实验管理模式。对大学化学实验管理一直是困扰地方高校化学实验稳步发展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最困难的应是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完成后的后续工作等阶段。若实验过程管理不到位,则实验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要求。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可分可分为对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两个方面的管理。学生方面的管理主要涉及到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的监控、实验态度、实验投人和实验创造性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等。教师方面,主要涉及到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投人、创造性劳动、给予学生的指导效果以及实验后的工作等方面的考核与衡量等。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齐抓共管,平等对待。在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管理中,首先是狠抓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预习与实验准备+到位的学生不允许进实验室,何时预习、准备充分了才可进行实验。其次是狠抓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认真程度和实验投人量,对敷衍塞责、蒙混过关者予应以严惩。对那些实验投人量大、工作积极又有创造性成果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加分。最后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创造和研究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开发这方面的能力。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管理中既是实验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的对象。对教师的管理往往要困难和复杂得多。我们不仅呼唤实验指导教师要全身心投人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去,还要去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给予学生科学指导以及实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实验指导效果应纳人到其教学考核和年度考核的考核体系之中。

(4)更新和改善实验教学手段。在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资源的前提下,重点是教学手段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需要借助高效可行的教学手段来具体实施。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其一是,改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配置充足具有现代化功能实验室和配套齐全的实验仪器设备。配置合格胜任的实验教师队伍。其二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有效提高学生自学、实验模仿、实验设计、实验创新以及实验结果处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5)打造一支技术过硬、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优劣。而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有几位学院里的实验指导“大师”,我们应先培养几位有影响的实验教师领军人,然后在其带领下逐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力量。其次是通过实验教师师资培训,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工厂进行专业训练。待其培训归来后,将工厂企业中的先进实验技术及应用技术带人到实验教学中来。另外,我们还要利用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以加速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最后,学院相关部门还要有明确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有利政策来发展和壮大大学化学实验教师队伍。

(6)科研融人实验教学。首先,实验指导教师有S标地吸纳一部分学生进人自己的科研团队,让其进行必要的科研素质的培训。然后指导学生申请院校及更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学生在完成各项课题的同时,即进行了各种实验能力的培训。其次,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辅助手段或实验项目,真正达到科研带动实验教学的目的。

3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的实践

为了促使大学化学实验得以有效运行,我们主要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发动实验指导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科特点,由每位指导教师提供2~3个实验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应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组对所呈上来的项目经过仔细甄选,最后确定实验教学内容。此外,每学年都要求更新实验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素质,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明确大学化学实验培养目标。在此目标的要求下,制定科学规范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制度的建设需要有严格和严厉的保障机制。只有严格和严厉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制度的长效机制。在此方面,我们既倍感压力,同时也深知其要害。当然,严格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不满。在学生层面上,不仅要晓以利害,还要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最终让学生步人正轨。在实验指导教师方面,不仅要严格要求,层层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还要考察其运行效果。对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实验指导教师,要求其限期整改。如整改不理想的,则将不再聘为大学化学实验指导教师。

(3)激发实验教师的教改积极性,不断改革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和改善教学手段。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相关政策,对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职称晋级加分、教学考核和年度考核优先、教学质量工程申报时给予优先以及与个人收人挂钩等优惠政策。对在实验教学中不断革新教学手段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

不断提升实验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不仅要求大学化学实验指导教师十分熟悉教学内容,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顺利地让学生进行掌握。这就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不仅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不断进行教学科学研究。我们要求实验指导教师都要不断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每位教师都必须主持或参与各级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此外,我们还不断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让一些实验指导教师到一些企业或工厂进行顶岗学习,然后将其所学引人到实验教学中来,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5)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通过各种“软”、“硬”件建设,不断地创造条件,以改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不仅要求实验仪器设备要充裕,宽敞先进的功能实验室,还必须有充足的开放实验室和实验基地,让学生在完成正常的实验之外能进行能力巩固、实验创新和应用开发研究。

总之,大学化学实验虽然是化学类各专业的基础实验,但其作用不仅是基础性的,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运行切不可等闲视之。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出完善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并进行严格的实践。让学生在进行大学化学实验学习阶段即进人专业学习角色,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7篇化学教学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化学论文。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