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相信写教学计划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事情,下面的5篇儿童画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儿童画教学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儿童画教案 篇一
〔关键词〕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心理疗法;拼贴画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671-2684(2010)07-0014-03
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相较于成人创伤后压力反应研究的成熟度,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的空间。本文除对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的已有研究作归纳介绍之外,试从拼贴画疗法的背景概况、具体操作技法及其实践意义方面作一
阐述。
一、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
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将创伤后压力反应定义为: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自然灾害、战争、暴力犯罪、害、严重交通事故、技术性灾难、难民、长期监禁与拷问等创伤事件的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与救援者所出现的症状[1]。引起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的典型事件有亲人猝死,危及生命的事故如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灾难如火灾、地震,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暴力行为如战争、抢劫或等,比其他原因更容易引起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
有关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最早可见于Terr对经历绑架事件儿童的研究,他对此提出了系统性的描述,指出儿童与成人的创伤后压力反应相似,但儿童会以特定方式表现,如:梦中不断再经验被绑架的情形、逃避与绑架事件有关的人事物;同时也发现受创儿童很少有瞬间经验再现,或情感麻木的情况,与成人反应不同。之后,Terr又归纳出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的四个主要特质:强烈且反复的侵入性记忆;反复的行为;对创伤事件害怕;对人、生活或未来的态度改变[2]。赵丞智等人研究指出,患有PTSD的青少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有:重现创伤感受、警觉性过高、强烈的生理反应、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烦恼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回忆,出现较少的症状是情感麻木与回避[3]。因此,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可归纳如下:
(一)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受创儿童在闲暇时会反复经验创伤事件或痛苦的回忆,对于这些创伤事件的回忆,年龄大的儿童可记得较多的信息,或者印象会比较深刻,但其内容较不完整,即儿童再经验的过程是比较片段、模糊的[2]。
(二)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活动
受创儿童会逃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事、物,表现为社会退缩[4],可能以一直看电视或睡觉或不出门或不与人交流的方式,减少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接触机会。
(三)持续警觉性增高
研究发现受创儿童的惊吓调节功能受损,容易受惊吓或惊吓反应过大[5]。
二、拼贴画疗法
(一)拼贴画疗法概述
拼贴画疗法(Collage Therapy)是指从报刊杂志广告、商业宣传册、广告画册等材料中剪下一些人物、动物、花鸟虫鱼、山水树木等插图、照片,重新拼贴于纸上的制作过程。它不需要特殊布置的场所、贵重的仪器设备、工具玩具以及复杂的言语指导,制作者也不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绘画功力。简便、易操作的特点,使拼贴画疗法目前已被逐步地应用到了和心理治疗与咨询有关的各个领域。
拼贴画疗法的创意来源于“便于携带的箱庭疗法”。1987年,日本京都文教大学森谷宽之教授依据“箱庭疗法的本质之一是玩具的组合”,创新出了拼贴画疗法。1989年森谷宽之教授与日本医科大学杉浦京子教授合作研究,并正式倡导了这一种心理技法――拼贴画疗法[6]。此后的20年时间里,拼贴画疗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普及。
拼贴画疗法非常强调在一种宽松、自由、安全、受保护、不受干扰的环境下, 选择、排列图片以创造图画,通过自由、创造性的游戏,使无意识过程以图画的形式显现出来[7],其没有特别严格的制作方法与要求。拼贴画疗法的治疗过程即拼贴画作品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意识与无意识进行无声交流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交流从而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二)拼贴画疗法与绘画疗法、箱庭疗法
拼贴画疗法、绘画疗法与箱庭疗法从理论背景上来说,都是以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他的无意识理论和积极想象技术为理论基础的。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时,无意识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意识又照亮了无意识的世界,它们从对立面走向融合,从而使一个人的认识增强、人格发展壮大。制作者在第一个拼贴画作品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对峙、交流就开始了,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过程,无意识的能量逐渐释放,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逐渐转化,最终达到和谐一致,人格整合,也就是荣格所说的治疗的最终目标――达到自性化阶段[7]。从这一点上来说,三种疗法可谓是“法出同源”,但拼贴画疗法之所以是一种比较重要而又简单有实效的方法,是因为它具有优于另外两种疗法之处。
拼贴画疗法严格说来应属于绘画疗法,但它绝对不同于绘画艺术治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拼贴画疗法相较于需要一定绘画能力的绘画疗法来说,不需要具备任何绘画技巧就能完成图画作品,这就不太会造成儿童新的心理压力,不致于会让儿童认为自己没有绘画艺术天分而却步。因此,儿童对这种疗法的接受度相当高,认为这比一些需要用到言语或者技能的疗法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拼贴画疗法也被称为“可携带的箱庭”“迷你箱庭”“移动箱庭”疗法,是因为它的产生是受到了箱庭疗法的启发,并且融合了很多箱庭疗法的技巧,但它仍然会与真正的箱庭疗法有所区别。理由在于箱庭疗法需要很大的设备,比如沙箱、各种各样的玩具等,而拼贴画疗法则将箱庭疗法变为简便易携的形式,只需要一些从报纸、杂志上面剪下来的图片和拼贴的衬纸即可完成一个艺术作品,这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创新,不仅方便而且还丰富了临床心理咨询、学校心理辅导等各个咨询领域。
(三)拼贴画疗法的具体操作技法
1.拼贴画疗法的材料准备
(1)衬纸:从A4到A3,或从B4到B3左右大小的图画纸、制图纸或复印纸,白色或彩色均可。衬纸的大小和色彩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视儿童的情况而定。一般1个小时的个人治疗会使用B4大小的衬纸[6]。
(2)拼贴材料:可以剪切的一些运动、综艺、时装、风景、家庭生活、美术等等领域的旧书、杂志、报纸、广告册、商业宣传手册、明信片等。一切素材都可以利用。另外,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需要,要准备从婴幼儿到成年人的杂志[6]。
(3)工具:小剪刀、固体胶或双面胶、彩色画笔。
2.拼贴画疗法的实施方法
(1)时间:在1个小时的心理面谈中,用B4的衬纸可以有5~40分钟的制作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6]。
(2)指导语:“请在现有的这些材料中任意选择一些图片或文字并将其剪下,按你自己的意愿,重新组合拼贴到白纸上。”
(3)方式:先画一些画再拼贴,或是在拼贴完后用彩色画笔在画面上涂画都是可以的。实施方法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制作者自己从杂志中选取素材,自己剪切,称为杂志图案拼贴法;另一种是拼贴盒法,由治疗师事先选取使用的素材并剪切下来,放到盒子里,再由制作者从盒子里选用自己中意的材料,构图并拼贴。
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最好是结合起来使用。杂志图案拼贴法的长处是可以自由选择素材;缺点是可能会总是倾向于选择某一类型的素材,而且杂志图案拼贴法对于能力较弱的制作者而言负担较大。拼贴盒法的优点是已经由治疗师代为选择适合制作者的素材,制作者只要安心制作拼贴图就行了,并且,在遇到缺乏积极性的制作者、不能使用剪刀的制作者时,这个方法非常适用;缺点是有时治疗师的想象力和制作者的愿望会不一致,另外,预先剪切很费时间[6]。
3.拼贴画疗法的应用与解释
(1)适用对象: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
(2)意义解释:拼贴画疗法与箱庭疗法一样,强调制作者自我治愈的能力,不需要对作品作解释。制作者完成作品后,治疗师如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适当询问,并请制作者进行一个客观陈述。最后请制作者完成必要的要求:“请给你的拼贴画作品命名”“请描述你制作这个拼贴画作品时的感受”。
(四)拼贴画疗法在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干预治疗中应用的实践意义
儿童是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言语、思维能力还处在各个发展阶段,因此他们较难通过语言将自己的心理困惑与矛盾、特殊的需要和特别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而成人也通常无法通过言语去理解儿童的特殊行为以及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不仅如此,当儿童发生认知、情绪与行为的困扰问题时,尤其是在创伤事件面前,恐惧、紧张等感觉还会严重干扰儿童的认知和言语表达,如何运用非言语沟通或艺术化的治疗或辅导方案去干预治疗,常是心理治疗师颇感挑战的课题。拼贴画治疗透过绘画艺术及游戏治疗的模式,以视觉艺术题材作为表达、评估和治疗的工具,可以使治疗师根据制作者的行为表现以及制作完成的拼贴画,洞察到制作者自动流露的无意识内容,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激发其无意识的机会与可能,使儿童在制作拼贴画过程中能自由地表达自我、宣泄不良情绪,逐渐找回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7]。
1.拼贴画疗法可以帮助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重新获得其最需要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在拼贴画疗法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最重要的是要始终陪伴在受创儿童身边并给予积极关注,谨慎细心地观察受创儿童制作拼贴画,要少干预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拼贴绘画活动。通过创造性游戏,受创儿童可以暂时忘却创伤性事件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回忆,逐渐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
2.拼贴画疗法在处理受创儿童与情绪相关的问题上有先天的优势
人脑的右半球控制情绪,左半球控制语言,因而在发生情绪问题、创伤反应时,语言功能受限而右半球则能更好地提取并处理这些问题。在拼贴画的制作进程中,受创儿童会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使自己的无意识自然地流露于作品之中,从而使其焦虑、恐惧、悲伤等情感能量得以宣泄、释放。
3.拼贴画疗法提供了叙述创伤事件的替代方式和非言语技巧
儿童遭受重大创伤后,其口语表达能力也会受到限制。例如在某些受虐儿童的案例中,虐待者常会恐吓这些孩子,假如他们胆敢指认或把事情说出去,虐待者便会对儿童或他们所爱的人施加更多的暴力[8]。因此,为受创儿童找出其他替代方式来“诉说”发生的事件非常重要。拼贴画疗法不会对儿童造成压迫,因为他们不需要用复杂、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创伤事件发生的经过,也不需要画下任何精确的图像,只要把喜欢的图案剪下来,贴在衬纸上就可以了,而治疗师则以最少的言语回应并鼓励儿童“叙述”,不会强调诠释儿童的作品。
4.拼贴画作品是受创儿童认知和情感具体物化的呈现
通过拼贴画作品的形象展现,受创儿童学会运用心像来思考并表达内心真实的自我,最终得以统一与整合其认知和情感,有助于新认知概念的形成。拼贴画不仅能启发丰富的想象,促进治疗中创造性及领悟的产生,帮助受创儿童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及成长,还可以作为受创儿童心理评估的一种参考指标,治疗师可以通过观察受创儿童制作的拼贴画,从而发现受创儿童心理疏导点之关键,有助于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干预。此外,假如以创伤为主题的拼贴画逐渐减少,而出现更多的社会适应性作品,也是确定治疗进展效果如何的一种非常好的评估标准。
5.拼贴画疗法操作简便,且使心理治疗常态化
拼贴画疗法可以在受创儿童日常适应的环境或情境下展开,不仅如此,它所使用的素材比如报纸、杂志等,又或者工具比如剪刀、胶水、蜡笔等对儿童来说都是非常亲切熟悉的,通过这些常态物品的使用可以避免儿童对心理治疗的抗拒。
三、结语
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研究已越来越全面详尽与成熟,其干预治疗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推陈出新。将简便、实用、有效的拼贴画疗法应用于儿童创伤后压力反应的干预治疗中,不仅受创儿童会表达出更为真实的信息,更快地从创伤事件的阴影中解放出来,重建自己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从本质上说,还能加深受创儿童的自我理解,促进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具有游戏与艺术双重特质的拼贴画疗法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值得被广泛应用。
(稿件编号:100318010)
注释及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Washington,DC:Author,1994.
[2]Terr,L.C..Childhood traumas:An outline and overview〔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1,148:10~20.
[3]赵丞智,李俊福,王明山等。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45~147.
[4]Yule,W..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In M.Rutter & E.Taylor(Eds.),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4th ed.).Massachusetts,US:Oxford,2002.
[5]Ornitz,E.M.,&Pynoos,R.S..Startle mod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9,146:866~870.
[6]杨东,蒋茜。艺术疗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7]薛飞,张绍刚。拼贴画疗法在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8:53~55.
儿童画教案 篇二
【关键词】网络资源;儿童油画;校本课程
儿童油画是我校美术特色教学的重点开发项目,一是由于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教学资源,二是由于填补了油画教学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空白,三是由于其是我校传统的社团活动项目,四是由于油画教学在艺术知识上的丰富资源。综上所述,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发儿童油画校本教学,可以使我校学生在小学阶段了解许多世界美术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面向人人的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鉴于此,我校美术教研组在校领导的关心下,从以下几方面对儿童油画校本教学展开了实践与探索:
一、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课题研究
学校以省级立项课题“以儿童油画为载体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实践研究”作为引领,我们教研组及时把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案上传至校园网络的课题平台,使全校师生、家长能及时了解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况。
在此情况下,首先美术教研组通过美术课堂的常规教学,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和了解学生对一些世界美术文化知识方面掌握的情况,确定研究具体方向。
一是对一至十二册的美术教材进行了疏理,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了油画教材的内容,以每年级每学期推进2~3课,以油画为主题单元的教学方式,对全校学生在世界油画知识与自我表现方面进行有序的熏陶。
二是通过一二年级的儿童画校本课程的集体辅导方式为主,以油画工作室的个别辅导方式为辅,在这样相辅相成的课题研究活动下,使学生的油画知识和表现技能技法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课题教研网络化,使油画校本的研究情况在网上能一目了然,师生家长的美术素养全面提升。
二、整合网络资源,创建校本教材
开发儿童油画校本教材也应侧重于学生兴趣、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它也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认真开发好油画校本课程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油画校本内容也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编排。
在课题研究探索中,学校美术教研组充分运用网络,寻找适合学生学习油画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自行开发了《儿童油画》、《艺想天开》等校本美术教材,采用课程化实施的方式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儿童油画教学,使学生对儿童油画产生兴趣,掌握一定的儿童油画知识与技能。
根据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比较明显,因此我们编排了第一课凡高的《向日葵》、《星空》、第二课莫奈的《日出。印象》、《干草垛》等。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凡高和莫奈的作品和绘画风格,学习摹仿并创新印象派绘画大师的绘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色彩的感悟力和表现力。研究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校本内容兴趣很浓厚,从作品表现形式看,创意突显。学生对这些油画家的作品名和绘画风格从一无所知到如数家珍,油画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了我校油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带来了艺术的熏陶,也带来了内在的自信,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品位及“怀德”的情操,使他们能尽情地享受到童年时期的快乐。
三、加强网络研修,促进教研发展
“美在创新”,在现今教育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作为小学的美术教师仅凭过去的一点油画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胜任于今天的美术教师岗位。“活到老学到老”是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的金身“法宝”。只有继续教育,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技能和修养,才有足够的“底气”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自身强烈的求知迫切感也驱使着我们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不断地学习着大量的油画知识,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们尝试着创新各种油画的技能和表现方法。这些油画知识和技能技法又是从哪里来呢?网络的优势解决了我们学习资源的匮乏。
我们从网上下载并甄选了一些油画家的作品介绍和一些油画方面的论文,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集体学习。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分布在两个校区,教学任务重,除了教研活动的时间外,我们还经常开展网络研讨进行研究探索,把一些油画知识和教学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过程上传至校园网络,以便经常用来探讨和更深入地研究,同时也供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学习。我们还利用网络研修油画,并进行再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油画课题的研究的内涵。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都能深入了解一些油画家的生平、作画风格以及所属画派,丰富了师生自身的艺术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油画创作方面师生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充实网络平台,展示优秀成果
校园网络给了我们极大的推广空间,但它需要及时更新,实时传播,信息才能高效,网络才能实效。因此我们把在油画方面的课题研究动态、过程、作品比赛方案、学生的优秀油画作品等,在经过精简整编后都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平台,能让全校的师生、家长都能了解儿童油画,喜欢上儿童油画。通过这种信息传播,常有师生家长向我们美术组反映:这次网上的学生油画作品很漂亮!怎么没看到我孩子的作品?我的比赛结果怎么样了?……这些信息的传递也同时鞭策我们美术教研组要把油画方面的工作做好做优。
儿童画教案 篇三
(概要)
1、指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握笔方法;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多看实物,了解作画对象的外形特征、颜色等;
3、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运笔方法;
4、如何构图;
1、教幼儿学画水墨画,首先要教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执笔方法,初教时我是用以下方法指导孩子们的,“左手拿起毛笔,右手伸出大拇指,放在衣服第二颗纽扣上,指甲朝里,向前推,二哥哥压过来,三哥哥中指碰过来,四弟弟顶出来,大哥哥在二哥哥下面。”但效果一般,孩子们记不住,因为太繁琐了,于是我又编了一首儿歌让孩子们边念边执笔:"一指按住笔,二指三指勾住笔,四指顶住笔,五指靠在底(从拇指到小指按顺序为一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此外,还可向幼儿简单地介绍一些水墨画的工具和材料,如:纸张、笔墨、颜料等。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多看实物,了解作画对象的外形特性、颜色等,选材也很重要,要选择幼儿喜欢的、经常接触的实物进行教学。如:常吃的水果、蔬菜和小动物等,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3、范例和演示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范例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如果教幼儿画猴,那么范画就要丰富有趣:有的猴在吃桃,有的猴在爬树,有的猴在荡秋千,有的猴是侧身的,有的猴是正面的。还可以鼓励幼儿去想像猴的其他动态。示范,能帮助幼儿了解到怎么样把观察到的实物画到画面上去。通过教师清楚的示范讲解,能使幼儿较快地掌握作画的方法与步骤。如:教幼儿画苹果时,可边画边说:"画苹果,可用两笔完成,先画一个半圆形,再画左右二半圆就是苹果的外形,顺笔补充中间的部分,最后添果柄,这样一个苹果就画好了。"还可以用边念儿歌边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
4、在教幼儿画水墨画的过程中,可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运笔方法。如: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逆锋、顺锋等不一定都要教)。什么时候该用中锋?什么时候该用侧锋?例:教幼儿画金鱼尾巴时,告诉幼儿,先用侧锋画尾巴,再用中锋勾眼睛,通过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幼儿就能逐步掌握这些简单的技巧。
5、如何构图,也是幼儿作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初学幼儿,我还是鼓励他们以临摹为主,要让孩子们能画出一个物体的形,不强求他们自己构图,对于大班的孩子,适当的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构图,在教幼儿如何构图时,应多举例,让幼儿自己观察讨论怎样构图好看?怎样不好看?为什么?如:教幼儿画橘子,要求幼儿先想想:是把橘子朝一个方向排队式地安排在画面上好看?还是有集中有分散,有反有正地安排在画面上好看?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幼儿展开讨论。
儿童画教案 篇四
一、现象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有儿童画、卡通画、剪纸、软陶等等。这与校内的美术课是有一定区别的,许多课程内容也新颖有趣,深受儿童喜爱,就连有的家长听了课都心神向往,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一般会给教师提供固定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置往往都遵循着‘出效果’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保证学生的画符合家长及老师的审美要求。我想这种动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快乐;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口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许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得不顾及“上帝”的感受)。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这固然是好事,但第二种原因却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稚拙,认为花了同样的价钱,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所以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差。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驱使之下,美术教师们只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让孩子们创造出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得到好的‘效果’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大、多的程式化构图模式;
2)对儿童吹毛求疵的造型要求;
3)色彩感知训练的缺乏;
4)艺术情感表达的缺失。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再通过儿童的手传达到绘画作品中,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纳德所观察:中国教育者认为美是和谐与平衡,鼓励孩子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标准绘画。这样就不免会产生绘画创作的雷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反思
分析以上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现象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绘画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倘若用同一形状的黑匣子去锁住不同形状的自由灵魂,岂不是比扼杀它们还要残忍?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发展的潜能,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制造条件让这些潜能得以激发。笔者看过一些日本优秀美术课程的视频,在日本的儿童美术课上,学生是主角,从作品的酝酿、创作到工作结束,几乎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寄托于老师的求助,而是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体现。
2、应尊重儿童特有的绘画思维
儿童不似成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在绘画的过程中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常常表现出无目的性。许多儿童绘画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是粗糙、变形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正是这种儿童浑然天成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唤起了人类最原始而美好的心灵。感性思维实则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可以给绘画创作带来灵感,成人不应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为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思维,而应尊重与鼓励。
3、珍视儿童绘画中的稚拙味
热爱绘画是大部分儿童的天性,当儿童不具备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往往会借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儿童所描绘出的事物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所画物象简单粗糙,甚至怪诞扭曲,实际上他们是在用稚拙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主观的想象或情感。儿童用这种特殊的手法表达了人类童年的特殊美感——稚拙美,是成人作品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陈丹青非常欣赏凡高的一幅油画作品,并用小刀从书上裁下装裱,以表喜爱。这幅画是凡高绘画初期的作品,画的是一位在海边的男人,将双手插在口袋里懒散的样子。这幅作品从造型到色彩再到笔触,均透着浓浓的稚拙味。技法上不够成熟,但看后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花一辈子的时间画得像个孩子。“儿童绘画的稚拙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伟大的画家毕加索都只敢说自己画得‘像个孩子’。可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三、结论
儿童画教案 篇五
关键词:儿童画;美学价值;叙事因素;情感因素;构图因素;材料运用;
所谓的儿童画也就是儿童在自由想象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创作绘画,作为人们幼年时期源生态绘画的一种表达方式,儿童画大致上可以分为图画类与制作类。它不仅表达出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心理感受,而且是自我意识的再创造行为。尽管儿童画看起来没有理性可谈,思维简单,找不到任何绘画上的技巧,可是在绘画中他们将自己对美丽自然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儿童画是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天性所然的作品,真实表达出儿童内心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对促进儿童自身美感的提升大有裨益。在没有学习知识以前,儿童表达他们思想的主要工具便是绘画。他们在运用绘画工具上不受到任何束缚,可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周围生活、客观事物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来,因而绘画创作也可以被称作是他们再现客观事物创造性媒介。在创作绘画的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和印象在画中呈现出来,不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对形象造型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也十分有益,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促进儿童全方位健康发展。在艺术家创作的整体结构中,艺术家塑造的形象可以得以体现,而这一形象的体现离不开三种相互交织的影响要素,即叙事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构图因素。
1、从叙事因素来欣赏儿童画的美学价值
所谓的叙事因素也就是艺术作品主要故事是什么,表现出怎样的主题。不管是客观的图画还是抽象的图画,故事与主题都缺一不可,否则就是一盘散沙,找不到中心。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将几种因素综合起来对图画的整体情况作出评价,甚至来决定一幅画所包含的美学价值。然而,这样的要求对儿童画来说未免过于困难。根据儿童绘画方法研究显示,儿童画是以少数观念为基础的创作,他们对这些因素的组合能力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同时研究还表明,儿童画中所塑造的形象或者创作的额画面确实能够起到传递情感的效果,同时也在力求实现画面的整体性、协调性。实际情况是,儿童对叙事因素、情感因素、构图因素的综合能力、整合能力远远超过一些成年人的想象,这是源于儿童的天性从未真正丢掉过这些因素,并与这些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可以在画面上自由地创作,用色彩和线条大胆地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当他们突然发现新形象的那一瞬间,他们创作的根据便是少量、简单、鲜明的空间特征。譬如,当他们在创作大象的时候,他们使用的并不是勾画躯干的轮廓,而是一组简单凸起的拱线,斌不存在内容与图形形式上的区别。此外,当他们在对图形要素进行排列的时候,为了创造出简单而富有趣味的秩序,他们往往先在抽象图画中进行创作,最后在具体图画中。尽管儿童的叙事方式和组织方式比较容易,可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学秩序。
2、从情感因素来欣赏儿童画中的美学价值
所谓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说叙述要素与视觉图画要传递给欣赏者怎样的情绪,或高兴或悲伤;或压抑或豪放等,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否则无法实现与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其中视觉要素包括画面的线条、色彩与形象。伴随着儿童思维组织能力的不断发展,再加上美术教师与家长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使得绘画内容与绘画形式在他们的脑海中轮廓分明。六岁到八岁之间的儿童,他们将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了绘画的内容上,他们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他们所选择的材料在他们看来有着深刻的意义,可是他们也没有特意表现出情感特质。譬如,在他们心中牙科医生的经历和外婆的经历描绘得一样光鲜。但是,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假如你向他问起一幅画所抒发的情感时,他们也可以理解,甚至会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九岁到十岁之间的儿童,只要可以将绘画内容与绘画所表达的情感区别开来,他们便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开始运用视觉图形因素,使得画面形式与画面内容之间存在各种各样微妙的联系。举个例子,他们会用不同的色调来表现不同的心情:优美的线条可以表现事物的精美;深色的色调来表现悲伤的情绪。对于四、五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主题和心境是一致的,而再过一两年,他们会在画布中真实表现出与叙事重点有关联的情感,譬如在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关键人物可能胳膊比其他人长些、体型更大些、穿着上更与众不同些等,这些对关键人物形象上的刻意强调,是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关系。在青春期阶段,儿童逐渐开始将情感的描绘当做是图画的主题和线索:一个人的形象唤之“孤单”;两个人的形象唤之“朋友”。尽管他们曾经把情感和思维分离开来,可是在最后他们还是借助材料的表面特征来表现和主题间的联系。不管是审美还是艺术化的过程中,如果只考虑情感的表现,而忽视构图因素,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来的,更不用说将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思维之间的联系表现出来。在作品中长期看不到矛盾的消除,对儿童绘画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3、从构图因素来欣赏儿童画中的美学价值
所谓的构图因素也就是构成视觉图画的各个要素是怎样组合而成,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实现了视觉趣味与整体协调性。在欣赏和评价儿童画的过程中,这三点是我们要格外注意的,这不仅可以看出儿童对材料的使用与理解,而且也是儿童创作绘画的初衷与原始动力。构图因素的组合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秩序追求的欲望。每一个艺术家在选择线条、颜色、形象的时候总不忘构建和谐的秩序,力求实现画面的整体性。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大多借助重复使用或者重复变化图形要素来构建统一、协调的秩序。他们组织要素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年龄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三岁的孩子只会在画布上重复的绘画相同的线条、相同的形状,最多可能在无意中创造出一种秩序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在整张画纸上画面一样的线条、一样的形状;接着在画纸的相同位置上画满何种视觉要素;最后,四五岁的孩子便能够创作出该有年龄典型特征的优美线条的形状了。这些图案的颜色、形状、位置以及线条都是不相同的。儿童组织这些绘画要素的目的除了客观真实地描述某一事件或者事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富有情趣、和谐统一的图案。
4、从材料运用上来欣赏儿童画的美学价值
我们常常会为儿童画中的新奇性与生动性而拍手叫绝,从他们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表演欲望,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他们选择材料的自由和完成作品后的开心。然而,在大部分儿童作品中我们常常会忽视一些本质因素,也是我们容易忘记的。也就是儿童对材料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人们常常会注意到周围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可是却没有注意到儿童与材料间的沟通与交流。在选择材料、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儿童逐渐认识到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各种情感,这是源于材料的使用承载着儿童的各种情绪。儿童惊奇的发现橡皮泥具有可塑性,进而体验它,最后形成自己的感受。在实际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不过如此。借助于选择材料、运用材料,儿童逐渐对这个世界产生认识,接着产生绘画的初衷与原始动力。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线条看起来就像运动中不小心流下的一条痕迹。同样的道理,绘画中一种内在特性就是节奏。开始的时候,儿童借助挥动手臂来画出符号,这其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特性。这些绘画特性、节奏以及运动曾经一度被看做是人类感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逐渐理解、并接受这种特性,在艺术作品中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儿童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的基础,而这些基础的根源都是以这些材料的自然特性和人类的感情为首要前提的,并不存在受到历史变换因素的影响。
绘画和其他学科科学化的交流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因为绘画的很多意义都是借助视觉形象得以传递出来的。譬如,在画的一棵树的时候,除了他的客观存在外,也传达了一定的意义。绘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感受,或悲伤,或积极向上等,这也是儿童画的根源所在。儿童画和成人绘画存在一定的区别,儿童画审美价值最大的特征便是给人一种天真浪漫、稚嫩可爱的感觉,让欣赏者一眼就可以感受到纯真的童心。因而,美术教师和家长应该结合儿童的心理年龄加以艺术上的指导,过于注重“画得像”的教学手段不是很适合他们。在欣赏儿童画的时候要多加鼓励,让他们可以在画布中自由地进行创作,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自我本性得到回归,儿童画的美学特征才可以显现出来。
3、总结
总的来说,儿童画的美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完美和残缺是一种美;成熟与稚嫩是一种美;清晰与朦胧是一种美;自由与规范同样也是一种美,因而在欣赏儿童画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抱着这样的宽容态度便可以理解、感受到儿童画的天真浪漫、稚嫩可爱。
参考文献:
[1]耿爱芝。浅谈儿童绘画启蒙教学[J].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10期
[2]夏弘禹。专家指导0~3岁宝宝早教关键期球类游戏益处多[J].时尚育儿。2010年03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5篇儿童画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儿童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