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10篇)(爬山虎的脚课文教案)

《爬山虎的脚》是我们小学时学的课文,那么,快回答整理了10篇《爬山虎的脚》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区分“嫩”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一、教学“虎”字,引导质疑

1、写“虎”——今天的课上老师先教同学们一个字,请大家观察大背投上的字。学生试说“虎”字的写法,老师揭示“虎字头”的笔顺以及注意要点。老师按照学生说的正确笔顺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书写“虎”并教给学生记忆虎字的方法“虎字头下加个几”,学生仿写一个。

2、组词——同学们在写“虎”字时想到了谁?(老虎)老虎是一种什么?(动物)

3、逐层板书课题——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认识一种植物,它叫“爬山虎”(板书补充“爬山”)。“爬山虎”这种植物很有趣,它像动物一样有脚(板书“的脚”)。

4、质疑课题——齐读课题,有什么问题吗?植物怎么会有脚?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的?课文还写了与脚相关的哪些内容?

5、揭示读书方法——要想解答这些疑团,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一边读一边想象。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要求:用以上读书方法阅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的同时,把课文中的字词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读书。

三、检查读书

1、我会读

均匀

重叠

空隙

引人注意叶柄触角

蛟龙

痕迹逐渐你能读懂这些词吗?

2、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先写了爬山虎生长的(),接着写了爬山虎的(),然后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

)、(1)指名分节朗读

(2)填空

(3)齐读填空(告诉学生这就叫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1—2节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一节:课文第一节除了给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你还能读出什么?(茂盛,生命力强)

2、哪些词写出了爬山虎无论生长在哪,都长得很茂盛?(满、一大片)

3、再次齐读第一节,读出你的体会。(茂盛,生命力强)

4、接着叶圣陶先生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板书“叶”。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叶圣陶先生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爬山虎的叶子的?用笔画出有关的顺序词△以及变化词○。

5、交流学习体会:

(1)顺序:刚————不几天——长大了指导朗读,把这个

(2)变化:嫩红——嫩绿————新鲜、舒服

过程读出来

6、看图,体会“长大了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那么舒服。”再读。

7、究竟是怎样的舒服?课文做了详细的描写,继续往下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1)指导朗读,评价: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体会写法:静、动结合更体现了这种舒服感。

8、引导质疑:看着这一墙你没有什么疑问吗?(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探讨的爬山虎脚与叶子的关系?(在叶与脚之间画上线打上问号)

五、写生字板书:

6、爬山虎的脚

嫩红

不几天

嫩绿

长大了

新鲜、舒服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 指导朗读

3、 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 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酎Jb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布置作业

1、抄第6课生字组三词

2、《黄冈》第6课

3、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4、完成课外练笔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抓住特点

虎       颜色:嫩红(嫩绿) 观察细致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从课前学生(杨丰华)找来爬山虎的实物,到后来的小结环节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爬山虎的脚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和说课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 篇五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占 均 匀 漾 柄 蜗 蛟”;积累词语“舒服、均匀、空隙、 叶柄、蜗牛、蛟龙、痕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3、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2、默读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作用,并能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啊?板书:爬山虎

2、这是一种有趣的植物。不是动物却有着“虎”字,是植物却又会“爬”,那就是爬山虎。爬山虎最有趣的要属它的脚。(板书:脚)来,一起来读读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

揭示课题:41 爬山虎的脚 (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不加字,不漏字。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叶子、脚)

2、课文的哪一部分是写它的叶子?哪一部分是写它的脚?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一)学习描写叶子的内容

1、出示第2小节

2、指导读好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说说:这些叶子怎么样?(美)

3、找找从哪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

看看图、读读词:绿得那么新鲜、铺得那么均匀、漾……

4、不少同学陶醉在这优美的文字中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学习描写脚的内容

1、默读第3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1)谁来读读划出的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几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哪些方面的特点?并完成填空。

仔细阅读后我知道了,爬山虎脚的——

位置: ;

外形: ;

颜色: 。

(2)交流。

(3)拿出笔来,动手画画爬山虎的脚。

(4)归纳:爬山虎的脚样子十分奇特。(板书:样子奇)

(5)指导朗读(作者之所以能准确描述爬山虎的脚是因为他是特别“注意”了)

2、这些奇特的脚是怎么来攀爬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4小节,默读第4节,完成填空,想象爬山虎是怎样攀爬的: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的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讨论:爬山虎的攀爬方式有什么特点?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1)交流

① 谁能在括号里填入正确的动词?多有意思的动词啊!谁来把这个过程再来读读?

② 自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你们可以试着配上动作)

③ 瞧!这些脚多像“蛟龙的爪子”,作者的语言真是非常得生动啊!一起读读。

(2)那么,爬山虎的攀爬风格有什么特点呢?(板书:攀爬稳)

(3)用爬山虎的口气向小伙伴介绍脚是如何来攀爬的。

3、快速默读第五小节,说说读懂了什么?(板书:巴墙牢)

(1)找找哪句话写出了它巴墙特别牢固?谁能把这句话读读好,能体现出巴墙的牢固?

(2)可别小看这些脚啊,就是它让爬山虎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越攀越高。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用一两句话来赞赞爬山虎。

2、爬山虎用它一只只有力的脚不停地往高处攀登,虽然没有坚强的枝干,看似柔弱的身体里,显露着坚强的毅力和无限的生机,让人望之油然而生敬意。我们要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正因为有了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准确的描写我们才能领略到爬山虎的独特魅力。

3、简介叶圣陶。

4、选择喜欢的小节背诵。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抄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3、4、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清楚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

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引导学生从作者观察仔细,边观察边思考等地方去考虑。

3.你觉得课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哪些地方特别值得你学习?

引导学生(从作者)重点赏析2、3、4自然段,从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表达上认识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为背诵打下基础。

4.指导背诵。

【小资料】

爬山虎:一种攀援在墙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先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很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蜗牛:软体动物,头部有两对触角,腹面有扁平的脚,壳略作扁圆形,球形式椭圆形,黄褐色,有螺旋纹。吃草本植物的表皮,危害植物。有的地区叫水牛儿。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满,拂,萎”的意思。

2、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3、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引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爬山虎的自白》第一节。诗句中的“我”是谁?

2、你知道爬山虎吗?

3、揭题读题。简介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蜗牛

蛟龙 痕迹 牢固 占(领) (荡)漾

读准多音字“重 空 占”的读音。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3----5节。

1、读课文,想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用直线划出。

通过读读、划划、说说体会爬山虎脚的奇特。

2、爬山虎怎样用这些奇特的脚攀爬的?读课文用浪线划出。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知道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观察是多么仔细。

3说一说:爬山虎的自述:介绍脚的本领。

四、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

2、完成填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很小,是_______,不几天叶子就变成______。叶子长大了,绿得那么 _____,让人看着非常_____。它们一顺儿朝下,_____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_____。一阵风_____,一墙的叶子就_____________,好看得很。

3、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文章为什么要描写爬山虎的叶子?

5、总结全文。

1、在满墙的绿叶中,爬山虎的脚丝毫不引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注意到了,并且作了细致入微地描写,这是他仔细观察的结果,只有留心观察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2、配乐朗读《爬山虎的自白》,感受爬山虎的攀登精神。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写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疑。

1、我现在提一个最难的问题,看谁敢举手。——今天我们要学那一课?

2、(在课题后画上一条横线,加上一个问号)谁能补充?

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三至五自然段)读过这几个自然段吗?能说说这几个自然段都写了些什么呀?

4、看来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都与脚有关,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部分。同学们真会读书,知道怎么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来学习!

5、其实,课文有一个地方也告诉我们了,这三个自然段与爬山虎的脚有关系。大家读一读。

(投影)“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可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6、找到这两句没有?在哪里?用画出来。谁能说说,你能不能从这两句话看出来后面的内容与脚有关系?(承上启下,过渡)你还能读出些什么吗?

7、没关系,我们读了课文以后,会有更多地感受的。

二、初读,明确目标。

1、引。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关于爬山虎的脚的问题,请快速的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谁能根据这几段的内容,提出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来。

2、生读课文后回答。(师板书——长哪儿、什么样、怎样爬)

3、小结明标。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几个主要的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知道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来学习,还能学着抓住课文的主要问题来学习。

三、细读,了解脚的位置及样子

1、渡。我们现在还是一个一个来这几个问题。前两个问题较简单,我们一起先解决。好不好?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有关的词句。

3、生读相关的句子后回答。

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1、指导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师板书:茎上-叶柄-反面)

能再完整地说一说吗?

2、图片解说。投影出示爬山虎的茎、叶。指一指哪里是茎,那里是叶柄,反面又是哪里。

b、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1、读一读相关的语句后回答。(师板书:枝状、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2、小结:形状、颜色。

3、爬山虎的样子就是这样了?不对吧?照你们这样的说法,如果是这样一点都没有变化的话,我看见你们现在的都是你们刚出生时的样子。我在跟一群婴儿上课呢!

4、生再读课文后面部分后完善。(板书:触着墙的——弯曲(像蛟龙的爪子)-逐渐灰色;没触着墙的——萎了,痕迹也没有了)

5、连起来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6、哦!原来爬山虎还有这样的脚——齐读第三自然段开头的两句话。说自己现在有什么感受。(惊喜、惊奇)

四、研讨,了解怎样爬。

1、我们现在来研讨最后一个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2、默读,用画出相关的句子。指名读,齐读。

3、读懂了没有?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说说看。

4、导——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勾画关键词句。

用“?”标出表示细丝变化的词。板书:“小圆片”、“直”、“弯曲”。然后提问:脚上细丝的这些变化对它往上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用“"”画出关键词。板书:“巴”、“拉”、“紧贴”。

(2)借助直观,理解往上爬的原理。

①“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细丝变成小圆片会“巴”住墙?老师演示:把橡胶圆片吸于墙壁,不会丢掉。简要说明原理,从而弄清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巴”住墙。

②细丝由“直”变“弯曲”与“拉”、“紧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表演:假设身子为爬山虎的茎,两只手为细丝,手掌为小圆片“巴”在墙上。让其他学生观察,当手臂(细似)由“直”变“弯曲”时,身子(茎)与墙距离的变化。

完成书面练习:爬山虎的脚由“直”变“弯曲”,使茎和墙的距离__,所以产生了_力,把嫩茎_一把,使茎__在墙上。

③生齐读。师故意接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为什么我是错的?理解一脚一脚的意思。

看动画,形成完整认识。动画中,爬山虎的茎长出一片叶子,让学生说出将长出一只怎样的脚,这只脚触着墙后会怎样。动画演示爬山虎的茎又不断长出一片又一片叶子,“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④让学生根据演示、表演和动画,紧扣板书中的关键词,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3)揣摩品味,内化语言。

a请你说说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重点讨论:

① 作者为什么用“巴”这个词?改为“紧贴”好不好?为什么?“巴”写出小圆片不仅紧贴而且吸于墙壁,这是爬山虎的脚能够往上爬的基础,如果改为“紧贴”就没有“吸”的意思,同时与后面一个“紧贴”重复。

② ②文中的“紧贴”改为“紧靠”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贴”比“靠”更能显示爬山虎的茎与墙之间十分紧密。

③ ③“一脚一脚”能否改为“一步一步”?为什么?

④ 4根据重点词语的提示背诵。

⑤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多么神奇啊。所以作者一开始就说:“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惊叹)

五、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1、读。你看,作者在这句话里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内容,又看见爬山虎的脚的惊奇、惊喜,有了解到它怎样神奇地往上爬的惊叹。再读读课文,看看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对比阅读

投影先后出示:

a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生朗读后说说体会到什么。

(2)指导朗读体会第二句话里含着的感情。

3、看到这样一点都不起眼的灰色的脚,却能让满墙的叶子好看得很。作者不禁有点佩服了。

——齐读“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可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六、体会写法,感受乐趣

1、师朗读“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可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重音在“注意”。

2、听出什么了?(仔细观察、自豪、快乐)

3、看来,叶圣陶爷爷也有疏忽的时候,这里的句号应该改成感叹号了!真的是他疏忽了吗?(叶圣陶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很大年纪了,他表达感情的方式跟我们不同。想一想,如果他也向我们小孩子一样表达感情,反而不太合适了。所以,还是把标点改回去吧!)

4、渡:是啊,作者从对爬山虎的脚得仔细观察中感受到一种快乐。看来,留心身边的事物不仅能写好作文,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你要是学会了怎样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也会一样从中享受到一种快乐的。能说说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的吗?

小结:

(1)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观察。(形状、颜色、变化、静态、动态)

(2)长期观察。

(3)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3)带着感情去观察。

七、课外拓展。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和说课 篇九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就是靠着这样的脚往上爬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呢?请大家自学第4自然段,根据我们从前学习课文的方法,提出几条自学建议,我请一位同学先说说,大家看这样学行不行。

生:第4自然段自学建议:1、读书,用横线画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句子,用“o”标出写怎么爬的词语。2、结合爬山虎不同时期脚的不同形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可以边说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做动作。

师:这样学行不行?

生:行!

(生读、画、说、做)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找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汇报一下?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重点词语是“触、变、巴、拉、贴”

师:能够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把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动作演出来吗?(生边解说边表演)

师:这位同学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生:书上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从这们“变”字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变前是细丝,细丝很细,挨在墙上没多大劲,所以就轻轻地“触”。后来变成了小圆片,面积增大了,我就用劲地巴。”

师:昨天我让同学们查找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谁对“小圆片”的知识有所了解?

生:我从资料上知道小圆片是吸盘,有很强的引力,吸在墙上不容易掉。

师:细丝挨着墙时用“触”,小圆片挨着墙时用“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用词是多么准确啊!请这位同学继续讲。

生:……

师:谁评一评他说、演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

师:观察真细致。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一步一步向前走。从这里,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叶老的观察是多么细致,用词是多么准确。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以上片断充分体现了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学生自主参与是活动产生的基础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合作、探究,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圈点批注、添画爬山虎的脚、演爬山虎怎么爬,品味语言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片断中,无论对问题的解决,还是词句的感悟,都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充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教师没有以自己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自己领会,激励学生动手演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二)

【片断一】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片断二】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片断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片断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二、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爬山虎的脚 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录音机及磁带

2.小黑板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爬山虎的脚》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 “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师傅的教导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的文章, 文章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听了费林锋老师的执教,

我认为费老师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教态自然,循循善诱。

整个教学过程态度亲切自然,语言娓娓道来,引导循循善诱,体现了新课程的“以人为本”,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探险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把握脉络,条理清晰。

听了这堂课使我感受到费老师钻研了教材,理解了教材。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先从“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这个问题出发,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层层递进,解析爬山虎的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3、多种手段,理解课文。

费老师在讲解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时,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很清楚地就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简单地突破了难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注重整体,感知课文。

在最后讲解完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再次感知课文,使学生对教材能有整体的认识。

当然作为新教师,费老师这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对于教学语言的把握还不够精准;课堂上的提问还要精心设计;解读课文时要注意从重点词去理解。相信在领导的关怀下,老教师的帮助下,费老师自己的努力下,一定会更快地成长!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0篇《爬山虎的脚》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爬山虎的脚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