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为了加深您对于荷花淀教学反思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0篇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一

关键词:语文课堂;话题层次;自主合作

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还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教师希望能够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探索找出一条适合语文课堂中使用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之路。对这一崭新的学习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一些探索工作,已经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和学习效益。

在现实教学中,每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说”的机会。“说”的机会缺乏,既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违背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

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首先需要解决学生“说”的机会缺乏问题,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说”的机会。

对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如何解决“说”的机会缺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小组合作话题讨论是既有可行性又有效果性的方法。小组合作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这种策略的指导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1至4人不等。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某个话题展开合作式讨论,共同寻找话题的答案。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说”的机会。小组内的学生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后,每个小组再选出一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担任主“说”,其他学生补充辅“说”。每一位学生平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在平等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创见。这种方法也能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分工合作,互相学习。

方法虽好,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在这里,教师需要做好如下几个细节。首先,教师必须在话题设计上下工夫,提出的话题要有挑战性,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其次,根据话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小组的人数范围,不能一遇到问题就全班参与讨论,致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化。最后,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确保讨论不会“跑题”。

笔者认为,基于不同的话题层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相应地构建不同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结合目前所进行的探索性教学实践工作,笔者分析了这些不同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并说明了如何基于不同的话题层次,具体实施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工作。

一、前后桌合作学习

前后桌合作在具体操作中极为方便。前后四人组成一组,易于沟通。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讨论较为深奥的话题。如学习《雷雨》时,我便采用了此种方法。

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教师用书中也明确提出“欣赏戏剧作品,要认真阅读剧本,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看看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比如节选的《雷雨》,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而要解决这一冲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鲁两人之间的感情。

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便设计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这一话题。由于高二学生对感情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此话题对他们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笔者采用了前后桌合作学习的方法。

经过15分钟的小组讨论之后,笔者便让各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们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理由是周朴园对30年前鲁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对鲁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鲁侍萍摆到前妻的位置,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等等。

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观点,笔者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又进一步“追问”学生:既然是真实的,那周朴园为何要对眼前的鲁侍萍发出那样冷酷无情的质问、给支票、想把鲁侍萍永远打发走呢?

第二种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观点,我在部分肯定的同时,进一步追问:对一个人的思念何以持续30年之久?

第三种观点,认为周对鲁的感情,既有虚伪性的一面,也有现实性的一面。但又举不出具体的例证来充分论证这一观点,达不到深层次的理性分析。

经过学生们的讨论,把三种不同意见摆出之后,经过学生们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答案自然形成:周朴园对30年前鲁侍萍居室的布置保持原样,对鲁侍萍的一些习惯念念不忘,甚至把鲁侍萍摆到前妻的位置,表示要修一修她的坟墓,这种怀念有真实的一面。只是,这种怀念又是虚伪的。他怀念的是30年前已经投河死去的,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鲁侍萍。当鲁侍萍“死而复生”,出现在自己面前,并可能对自己及家庭、事业带来巨大威胁时,他审时度势,看清利害关系,毫不犹豫地想与鲁侍萍一刀两断,露出了资本家的狰狞面目。

二、同桌合作学习

同桌合作学习最为普遍,可随机进行,极为方便。这一模式适用于稍有难度的话题。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笔者便采用了这一模式。

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便是极为精彩的一笔,笔者便设计了“王熙凤的语言如何表现出其人物形象”的话题。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文学素养,通过同桌间的讨论,

其观点虽不够全面和深刻,但仍能够初步总结出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在同桌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稍加引导和讲解,这一话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个人思考及全班交互式合作学习

这一方法适用于比较简单的话题,或者说适用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话题。在学习《荷花淀》时,笔者便采用了这一模式。

《荷花淀》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斗生活,但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垣断壁的破坏,闻不到弥漫的硝烟味,听不到声嘶力竭的哀嚎。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皎洁的明月、平静的湖水、素雅的荷花,闻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听到的是哗哗的水声、清脆的笑声。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读后令人仿佛被置身于童话世界。小说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因此,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便成为一个教学重点。

为了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笔者便设计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引导讨论式话题“用一个词描绘你印象中的战争”。对于这一话题,学生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大胆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残酷”“血腥”等词语。

教学效果达到这一层次,尚还不是笔者的主要教学目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把学生的“个人思考”引向更高的思维水平。当这拨学生写完个人的词之后,笔者便适时引导并启发学生:你们认为现在所写的这个词放到《荷花淀》的场景描写中是否合适?学生们经过再次思考,便会回答“并不合适”。此时,我进一步引导并启发学生:既然你们认为并不合适,那么你们会选用哪些更为合适的词语?很快,另一拨学生便在黑板上写下“朴素”“清新”“柔美”等词语。如此一来,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风格便被学生们经由个人独立思考后,在交互合作的思维碰撞过程中,从浅层面的分析逐步过渡到高层面的分析。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所追求的是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基于不同的话题层次,实施相应的合作学习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改善。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二

一、个体自察独立反思

在很多教师看来,“反思”离自己很远,离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很远。其实对于热爱思考、善于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和实效的教师来说,反思时刻蕴藏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认为,有思考就有反思,有想把课上好的愿望和行动就有研究。而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实实在在地思考问题,脚踏实地地采集案例,讲发生在自己课堂里的故事,写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反思过程。在组织、参与学校教学案例和论文评比的过程中,笔者也经历了由开始时的不想写不愿写、没有内容可写,逐步过渡到愿意写主动写、随时积累素材准备写的过程。

(一)反思败笔以待改进

事实上,令自己满意的课是少之又少的,更多的情况是总有这样那样的缺憾需要完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反思:哪一处是败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去改进?

笔者上的公开课《我的四季》,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因为听课领导多了师生的紧张情绪互相传染吗?有这个因素,但不会是全部。当笔者静下心来仔细回想,课堂预设过于细致周密恐怕是根本的原因。教学主体部分按部就班地逐段发问,问题太碎,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权、思维开放度不够。在另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1)学生自由选择春夏秋冬中的任一季节,自由组合分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的人生春(或夏或秋或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2)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穿插作者和背景介绍,实现多向互动。

(3)学生找出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的语句,自由发言、交流,进一步体悟作者的人生感受。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对话者,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感悟,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优点以显个性

成功的课一定有成功的理由,及时反思明确其优点并不断强化,能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展示。

以下是笔者《荷花淀》教学的主要环节:

(1)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通过同桌对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分析水生嫂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2)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商议探夫部分,分角色朗读,分析不同话语背后不同的性格特征。之前先探讨这里的五句话应该推荐几位同学来朗读?五位还是四位?判断哪两句应该是同一个人说的?

归途说笑部分,听朗读录音,探讨荷花淀妇女的共性。探讨“这些话中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其好处是被无数经验所证明了的,在日常教学中理应得到发扬光大。笔者反思后认为,这堂课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手段,聚焦人物对话,在不同阶段变换朗读的方式,配以精要的提问,使学生始终兴致盎然,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反思生长点以求超越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是令人满意的教学也一定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不断反思课堂的生长点,是实现自我超越、教学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我对《雷雨(节选)》的教学定位于探究周朴园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我在备课时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渐渐悟出周朴园的两句台词“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是能够辐射、涵盖全篇的关键性语句,课堂上便以此为纲,引领学生探究。课后我经过反思认为,把“(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换成“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更好。理由如下:“解决”一般用于麻烦事、问题,跟情感无关,而周朴园要解决的却是和侍萍之间的新仇旧恨,事事关情;再来看究竟是怎么“解决”的,无非是辞退鲁贵、四凤,逼侍萍远走,不准认周萍,送上五千块钱的支票等,而周朴园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维护现有的安定、“有秩序”的生活,其行事的出发点是极端的自私;“(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体现的是周朴园认出侍萍刹那间的潜意识反应,而“解决了”是在深思熟虑、周密安排之下更为审慎的结果,因此更显其绝情。

(四)反思备课心得以明方向

备课上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是一堂公开课的准备,更是一个深入钻研、探究的过程。反思其中的心得体会常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

我在《素芭》一课的备课时遭遇了两个难题。一是面对素芭被嫁远离的痛苦,为什么父母的反应如此反常,父亲只是“安慰了她几句”“滚落下两颗泪珠”,用于母亲的笔墨则更少,俗话说“知女莫如母”,为什么母亲是这样铁石心肠?二是帕勒达帕明显配不上素芭,但就是这样一个“懒人”,竟然差点或者说一度成了素芭爱情幻想中的那个人,这又是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小说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在扩展阅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妇女地位、泰戈尔的生平经历等相关材料后,才有可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解读。于是,我在课堂上设置两大问题组织讨论:①父母爱素芭吗?②素芭有爱情吗?在讨论过程中我相机拓展相关材料以推进学生的理解。

这个过程带来的启示是,教师必须扩展阅读《外国小说欣赏》相关的作家作品、评论文章,才能对课文作出更加准确、深入的解读,才能找到更加独到贴切的教学视角。

(五)反思学生的表现以得实效

对于语文课而言,真正有效的课堂必然是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标志。

学生的良好表现依赖于教师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要有愿听的态度,能听、会听的本领。听到学生的声音,听清学生的说法,听懂学生的立场,听进学生的意见,并把倾听所得整合为独特的教学资源。这时,课堂的精彩也就出来了,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显现了。

以下是笔者教学《骑桶者》一课时的片断:

师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为什么“我”到了煤店还是不下来呢?这说明“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生的回答要点如下: “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因为贫穷,“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账时那种鄙夷的神色,“我”显得畏缩自卑;因为对借不到煤有比较充分的估计,因为可能面对的羞辱,所以“我”骑在桶上随时准备“逃”走。这时,有两个质疑的声音出现。)

生1 如果小说中的“我”是个很有自尊心的人的话,他大可以用木柴来代替煤取暖,柴可比煤好弄到,况且如果他实在找不到柴,走投无路,家中桌椅木凳,甚至胯下的木桶,哪一个不是木制的呢?为什么要强颜乞要?

生2 既然“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那么,为什么不骑着桶飞来飞去直接偷煤呢?

师 那好!请大家试着依据刚刚两位同学的思考来设计情节的走向,进而推测小说的主题。

生3 (针对质疑1)骑桶者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奇迹,让我们联想到“鲁滨孙”那样的勇敢者形象,主旨是歌颂英雄;或是可烧的都烧了后,骑桶者在寒冷中死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主题是反映悲惨世界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生4 (针对质疑2)起初骑桶者只偷够一天取暖的;后来,慢慢贪心不足,越偷越多;最后,桶实在太沉重了,终于在飞的过程中掉落下来,骑桶者也被摔死了,表现弃恶扬善的主题。

师 那么,按原文的情节设计,又反映出“我”在社会生活中怎样的处境和心境呢?

(学生回答要点为:“我”想要获得帮助而不行,想要摆脱困境而不得,想要保持尊严而不能,仿佛“我”和世界始终隔着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我”的内心充满了困境无法摆脱、愿望不得实现的苦闷,焦虑、孤独、痛苦、绝望。)

师 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的情节是虚构荒诞的,但是虚构背后“我”的苦闷、焦虑、孤独、痛苦、绝望的内心感受是真实的。小说正是通过艺术虚构表现心灵的真实,揭示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敢想敢说,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二、团队研修互助反思

我们把互助反思作为备课组、教研组等团队研修的重要抓手,倡导执教者、团队同行等在互动交流中进行课例研讨。团队研修互助反思的操作流程可用图1表示。

从操作流程中可以看出,反思在团队研修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备课团队的互助反思,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教师和学生行为表现之间的关联,在对自己“不满意”的批判中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在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学习成效的同时获得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一课多上、同课异构”的方式,每上完一次,都有一个集体研讨和修改教学方案的过程,然后重新执教,多向对比成败得失,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不断优化,不断超越。以下是笔者对《清兵卫与葫芦》的第一次教学。

1.感受“摇摆”

“摇摆”体现为情节上有跌宕,情感上有起伏。试以高潮部分为例,理一理清兵卫的情感波动。

上黑板画曲线图――以时间发展为横坐标,清兵卫的情感冲突(激烈、缓和)为纵坐标,体会情感的四起三落:教员发现―插叙爱好―教员没收、来访―父亲不在―担心发现―没被发现―父亲回来、打骂、砸碎。

2.了解“摇摆”

【知识链接】 “摇摆”,即向相反的方向来回地移动或变动(《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个术语引入小说鉴赏中,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情节上的曲折、起伏,叙述上的错位、交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人物性格、语言上的摇摆不定等。

3.“摇摆”的其他表现形式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摇摆”?

(1)设置悬念。

第1自然段中的“这件事”,是哪件事?

第1自然段提起“这件事”后却宕开一笔,从第20自然段才开始“这件事”的叙述,第2至19自然段都是围绕“热衷”来写,是属于故事的铺垫或背景。

(2)错位叙述。

读第5自然段,清兵卫是怎么收拾葫芦的,文中有交代吗?

遥相呼应第2自然段,2、5自然段收拾葫芦(技巧),3、4、6自然段看葫芦(痴迷)。

(3)总结摇摆的3种表现形式:情节跌宕、设置悬念、错位叙述。

4.体会“摇摆”之美

“摇摆”是一种运行之美。读者随着它跌宕起伏,左突右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对这一次教学的互助反思结论是:课堂气氛沉闷,基本靠教师生拉硬扯、自说自话才完成了教学任务,问题出在哪里呢?

作为一篇经典小说,《清兵卫与葫芦》本身具有的教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挖掘主题思想,可以鉴赏细节描写等。可是,从它被编入《外国小说欣赏》“情节”单元的那一刻起,它就先天地带上了编者的倾向,其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被确定了,就是以情节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来解读文本,以情节为主线来取舍和连缀相应的教学内容。问题在于,在单元话题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之间应该作出合理的取舍,度的把握是对执教者的最大考验。反思课堂,似乎忽略了对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而是把“摇摆”等有关“情节”的知识从文本中抽取、剥离了出来。上语文课必须始终牢记的是,不能仅仅教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总是溶解在文本中的,而必须把教知识和解读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结合在一起。于是,笔者在第二次教学时作了以下调整:

1.梳理情节

这篇小说围绕清兵卫与葫芦写了哪些事? 师生共同梳理,板书关键词:热衷―喜获―被收―被砸―被卖―新热衷。

【知识链接】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逐步展开的,这些事件的展开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梳理小说情节:清兵卫热衷葫芦(发生)―喜获葫芦(发展)―痛失葫芦(高潮)―割舍葫芦(结局)。

2.认识“摇摆”及其作用

(1)文章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这件事”指哪件事?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篇幅去写之前的那些事?――引出摇摆。

【知识链接】 情节运行的重要方式――摇摆。小说在进行时,不是直线奔突,而是以曲折的方式到达关键情节。

这里的摇摆有什么好处吗?――突出人物形象,凸现矛盾冲突,暗示时代背景。

(2)请你找找高潮部分“被收”“被砸”环节,情节有哪些“摇摆”?有什么作用?

宕开一笔插叙教员的爱好。此处的摇摆使主题变得不再那么简单,似乎不仅仅是批评教员、父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清兵卫的情绪变化:教员来访―父亲不在―担心发现―没被发现―父亲回来、打骂、砸碎。此处的摇摆展现清兵卫面对压制时的表现,有利于深化主题,更能表达作者对粗暴扼杀孩子天性现象的一种批评,对天性、自然在世俗功利面前处境艰难、倍感孤独的忧思。

3.领会“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及其效果

(1)情节的第二高潮“被卖”环节,一毛钱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块的天价,你觉得这个情节可信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充满讽刺效果。

【知识链接】情节运行的重要方式――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2)为什么不直接写葫芦卖了六百块?

情节上有波折。这也是一种“摇摆”。

情感上好接受。

主题上更深刻。

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情理之中。

在这节课中,师生互动广泛、深入、充分,既有对文本内容较为准确、深入的解读,也对“摇摆”等有关“情节”的知识作了较好的呈现,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三

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强。新课标认为,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导作用。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或回答中,发现更精彩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深的发展。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始终遵循和贯彻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仅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对人性美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思考这节课从准备到具体实施的过程,我发现了一些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也领悟到很多的教学技能,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依据教学理论的指导去寻找、开发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和资料,尽量做到:

(一)明确这一节课的实施原因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45分钟内要达到以上目的去要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法,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学习运用对话、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工作,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生字新词的浪费教学时间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内容分成了三大段。课前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段情节。

(三)精心设置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我上网搜寻许多战争场景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诗化”小说的理解,同时截取荷花淀视频,帮助学生融入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感官多重享受。

(四)多次修改、试讲,及时调整思路和设置的问题,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和同组的老师的宝贵意见,共同商讨教学重点、难点,怎么导入,怎样引导,怎样深入等等,及时变更教学思路。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一)充分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这方面没有设置得当,赶时间,认为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教学目标即可,这样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初衷。

(二)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进行文本的解读

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我牢牢抓住三要素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爱情、亲情、友情是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荷花淀》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把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显示的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是战争留下的创痕与血污,而是军民在战斗之后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它有意避开重大的战斗场面,而选择充满生活情趣的题材来表现主题;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沿着生活的自然顺序,用细腻的笔触从容不迫地表现白洋淀人民战斗的抒情画面;是用诗一样的抒情笔调来描摹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在此我设置让学生讨论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领会*凡的景象中点染出生活茫然的失意、从容的谈笑、隽永的诗情,读后余音缭绕,暖流潜身。《荷花淀》在塑造人物方面,重点写了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诗意。在这里我设置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语言,通过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它还写了四个妇女,她们相约探夫,一路上无忧无虑,说说笑笑,给战争的环境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乐观的气氛。特别是她们相聚在水生家里,与水生女人商量去探亲,五个妇女五句话,或乘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躁、或爽快,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给小说注入了欢快活泼的气氛。学生对语言生活化和形象化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融洽。

(三)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需落到实处

以前的课堂,或者是满堂灌,或者是满堂问,总而言之,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思想的火花。即便有时出现精彩的辩论,也是老师一手精心策划的,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强。新课标认为,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很多老师又误解了新课标的精神,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做法,如以为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谈,随意发挥,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如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的观点,老师也没有加以纠正或否定,反而大加赞扬,其结果是让学生往歧路上越走越远。新课标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老师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笔者认为,首先,当学生的质疑有明显偏差时,老师该否定的就得否定,不可助长偏差之风。其次,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中心时,应当及时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及时的拉回到主题上来。再次,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或回答中,发现更精彩的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深的发展。

反思三:关于教学实践后的自我反思

(一)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形式的反思

这一节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及师生问答式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觉得应该更好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使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更多沟通与合作,相互质疑,能够自主阅读文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让学生产生兴趣,但是学生由于临时怯场,发挥并不是很好,没能将人物性格通过语言充分表现出来。

(二)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让学生概括拟订段落小标题时,如果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之后再拟订小标题则更好,兼顾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景物描写对人物烘托作用的梳理,让学生去找景物和人物**的地方——“白色”、“月夜下”将水生嫂纯洁柔美烘托得很到位,可以顺势深入探讨文本烘托人物形象的解读。另外,今后的教学应该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来创新教学设计是我目前必须探讨的内容,或许走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三)对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表现反思

这堂课往日活泼的学生由于教室后有许多老师听课,显得特别安静,不能够充分发挥6班学生活跃课堂氛围的优势,我的表现也比*时紧张。在时间把握上没有处理得当,拖了几分钟课。另外,运用多**教学对我们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是可能就会过度依赖多**,束缚自身教法的发挥,所以这堂课总是关注着电脑的操作,在教学过渡上做得不是太好,以后对文本的探究与分析应该更深入些,细节过渡等问题设计应该更详细些。最后就是以为多**可以代替板书,很少在黑板板书,加上操作多**画面切换的时候稍微快了一些,学生大多没有记录下重点纲要,是这次公开课以至所有多**教学中容意被忽略的地方。

反思四: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所以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而不是传授太多的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方法,那么他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我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教师深思的地方。当然,深思固然重要,但更要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尝试。只有敢做,勤做,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才能轻松地驾驭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教学的乐趣,成为学生喜爱和敬重的老师!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四

在让学生概括拟订段落小标题时,如果能够概述故事情节之后再拟订小标题则更好,兼顾到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潜质的培养。另外就应加强景物描述对人物烘托作用的梳理,让学生去找景物和人物**的地方——“白色”、“月夜下”将水生嫂纯洁柔美烘托得很到位,能够顺势深入探讨文本烘托人物形象的解读。另外,今后的教学就应如何走出课堂,不仅仅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而且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来创新教学设计是我目前务必探讨的资料,或许走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才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高级形式。教师的。教学**务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用心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五

一、树立正确的情感教育观,科学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应该对情感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几乎可以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可能伴随情感活动。因此,学生情感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中学时期,学生在情感成长中正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青年学生的这种情感迷茫状态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出现的,到高中阶段便更加明显。伴随着青年学生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进了学习生活,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所以,语文教师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科学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也一定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二、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情感教育

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涉及情感教育。从教材内容来分析,其情感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的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对这一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紧扣课文内容,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以外,还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心理等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主要是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面对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等现象等,巧妙利用,“借题发挥”。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教师可以再结合课文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的同时,教师要讲清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由于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同时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渴望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存在。但同时又因为处境不同,个性存在差异,有很多学生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否定。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要理解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教师要主动给以帮助。在对学生深入细致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的心理指导。通过与学生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从情感的狭隘天地中走出来,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以宽厚、博爱、敏锐的心去观察学生、理解学生、原谅学生、关心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辅导学生写周记,要求学生写周记时,不能当作作业来完成,而应该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教师也可以通过周记了解学生的情感,并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通过民主、平等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厌恶心理,同教师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关系,让周记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周记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学生以帮助,在不断地引导和指点中,逐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养成健康的情感品质,从而促进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六

所谓“不完满”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学目标要大胆地取舍,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白,目标不求面面俱到,选准一个点,加以突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二是上课形式要留空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习惯。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层层深入,分析结论不必说尽,要留空白,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完满”的感觉,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心理,以此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花淀》是一篇经典小说,记得第一次上这课时,我按照小说的三大要素全部讲解,足足上了三节课,整个的教学目标全部呈现给学生。第二次上这课时,总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情节很淡化,语言超朴实,环境也简洁,人物较单一。于是干脆不讲,让学生自己看了一遍文章。

前不久我采用了“改写式”来帮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采用梯形设问层层深入品读“东方女性之美”。在这次《荷花淀》“不完满”的课堂中,上出了不同自己以往教学的精彩,同时也让学生收获了精彩。

首先是要大胆取舍教学目标,选准一个点,让目标具体集中,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白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他认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必须有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在老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单元结构意识之上;二是建立在老师深入解读文本之上;三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之上,在此再选准一个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点来重点突破。

这是我第三次教《荷花淀》这篇小说,在上这单元前,我拿起课本认真分析小说单元的选文功能,厘定每篇课文能承担哪些具体目标,力争做到一课一得。如:《项链》侧重描写女人马蒂尔德心理活动来表现她的虚荣心;《祝福》侧重写女人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来表达她的苦难人生;《荷花淀》侧重人物对话来描写一群战争中的白洋淀的中国女人。这样我就确定《荷花淀》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对话描写来探讨人物性格。目标小而集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对话”是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同学们对文章中他们的对话描写以现代人的视觉来进行改编,整节课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

其次是上课形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参与中,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

本节课师生“二分天下”,学生充分进行了思维活动,教师没有唱独角戏。语文教学承袭了几千年传统,要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需要走十分艰难的历程,其中涉及教学观念、内容、方法、评价等诸多问题,但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语文课就是要老师少讲,让学生有序地充分地进行思维活动,还学生以独立的思考空间,让师生二分天下课堂。

在分析《荷花淀》中的人物时,我就进一步采用“不完满”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所有的学生改写“夫妻话别”部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每个同学都独立完成改写,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带着兴趣和好奇心自觉预习课文,并结合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有创意地进行改编课文,最后课堂上大家都十分好奇迫切想知道其他同学是怎么改编的,同时也希望自己改编的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这一切正体现“导学为主,导教结合,自主学习,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主体参与思想。

这种改写就是运用原来文章的材料,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上保留原作的中心思想改变语言或者人称或者其他表达形式的一种写作练习。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写什么、怎么写都包含创造性。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要“有创意的表述”。中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每篇课文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改写”或者“续写”或“仿写”的资源,这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改写改编,改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这种上课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空间去创造去想像,更多空白去思考去回味,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探知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摒弃了从头到尾滔滔不绝讲授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与创新能力。

三是“不完满”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分析时结论不说尽,给学生留下探究空间

整节课让学生循序渐进有序地行思维活动。有人说,数学是思维“体操”,那么,语文则是思维的“田径场”。在这里,思维经受着“投掷跑跳”、“摸爬滚打”等多项全能的锻炼。尽管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不能四面出击、漫无边际地进行,而是组织学生循序渐进有序地行思维活动。

在具体分析《荷花淀》中的人物时,我采用了有序的梯形问题设置情景,先通过分析水生嫂与丈夫的话别这部分来分析水生嫂这位女性,再通过一群白洋淀女的女性探夫前的一段对话来分析白洋淀的中国女人性格特点,最后分析战争中的中国女性,这也符合同学们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认识规律。

首先分析水生嫂这位女性,从她身上我们读懂了水生嫂什么样的品质?再次分析白洋淀的女性,从她们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样的品质?最后再分析战争中的中国女人,从她们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样的品质?

在人物分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为学生开拓出一些空白,给学生留下一些“欠缺”和“不完满”,激发学生积极探求、踊跃补白的欲望,使其在内在的紧张力和求知的内驱力作用下,思维空间被全方位激活,这样学生不但在理解上更趋深广,而且会充分地体验到自我探求的成功喜悦。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处处留白的基础上,老师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东方女性的三美。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荷花淀;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11-03

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给自己和学生以正确的角色定位,精心备课,教学设计必须做到传承创新,特别是加强日常生活知识的累积,保持观念的不断更新,以提升教学经验、开阔理论视野。

一、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1.不够重视。中职学校一般重点抓专业技术课程,不太重视语文、数学、德育等传统学科的学习。另外,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与普高生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受以上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对生活的意义,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存在局限。长期以来,很多中职教师在教学时仅仅满足于完成教材内容,教语文等同于学教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所有课文,习惯了根据传统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这样的模式化教育,没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对课文产生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看不到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于是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更提不起兴趣。同时,学生对缺乏新意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审美疲倦”。因此,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灌输法的中职语文课堂需要采取积极的方法加以改进。

二、对教材、教学内容的简要探析

1.对教材的简要分析。《荷花淀》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悲喜人生”专题的一篇课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在抗日战争激烈残酷、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选取小小的白洋淀一隅,表现农村妇女勤劳勇敢、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淋漓尽致,深刻感人。这篇课文在单元中安排为自读课文,考虑其在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地位及其在拓展学生文学知识、训练和提高语文能力上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时应将其安排为2课时。

2.依据学情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语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某校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为例,他们掌握了小说三要素的基本知识,完成了本单元《祝福》、《警察与赞美诗》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并且有积极解决问题的热情。但以其原有图式理解作品中人物对话的“话中之情”,感悟作品诗意的环境描写作用可能有一定困难。基于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从两个维度进行分解:一是分析水生嫂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二是掌握本文诗意的环境描写作用。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语句揣摩、对比阅读等方法感受水生嫂等人物的内心世界,熏陶感染,感悟本文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通过以上两个维度的学习,感受水生嫂等人物淳朴善良、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水生嫂人物形象,领会语言塑造人物的作用;难点是感悟诗意的环境描写作用。

三、对《荷花淀》教学设计的探析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导读法思想。引导学生读文、品人、发现揣摩关键语句内涵,想象环境画面,体验人物情感、感悟环境描写诗意化的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移情入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发挥引而不发、适时点拨的作用,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具体教学分以下4个阶段:

1.课前准备及生成阶段的教学设计。在课前准备阶段,通过导学方案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合建构,并反复阅读课文,为进入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生成阶段,主要有这样几个环节,自学展示导入文本环节,请学生展示课前对孙犁及其作品,以及“荷花淀”流派相关信息的预习成果,帮助学生沟通和积累文学常识,构建学生知识图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整体感知表达初感环节,依据阅读认知规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个性化表达对文本的初次感受。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就是请学生自己读,自己去感受。让学生谈课文中印象深刻的一段文字、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也可以谈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或语言的感觉。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多角度表达感受,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课堂深入阶段的教学设计。细读文本感受人物环节,为引导学生走近人物,设计层层递进的三谈话题。一谈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学生在阅读课文、勾画人物称谓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小说主人公实指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的女人们;二谈女人们的“那些事”,学生阅读课文,发现101自然段前、后荷花淀女人们的变化,讨论往日的贤妻良母成长为坚强、勇敢的战士的形象转变;三谈女人们的“那份情。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角色朗读夫妻对话,通过诵读去体会水生嫂对丈夫的浓浓深情,并发现、回味其间所问非所答的对话部分。夫妻对话是课文精彩部分,也是就此领会人物语言塑造人物作用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品析关键对话感受水生嫂的敏感、水生的回避和没话找话,从水生的“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这句话,体会水生参军,怕妻子拖尾巴,不敢贸然讲明的矛盾心理。在师生交谈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捕捉水生嫂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启发学生从中感知水生嫂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想象水生嫂得知真相后跳了起来与文中的描写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旨在让学生洞悉水生嫂这一细节动作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把握其贤惠、稳重、内敛、坚强的性格特点。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语言,为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感知人物情感性格,可设计三组语句置换。将“怎么了,你?”改为“你怎么了?”,将“你总是很积极的。”改为“就你积极。”,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改为“你走了,我怎么办,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里里外外都我一人忙乎,你考虑过我吗?你只要敢迈出这个家门一步,试试看!”学生通过品析、对比这三组语言,感受到水生嫂那种急切想知道丈夫的心事,对丈夫的行为既埋怨又支持的复杂心情,领会到水生嫂的内心既有对丈夫、对家庭的小爱,更有识大体顾大局的大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到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此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这种手法的运用。最后请学生概括水生嫂的性格品质,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交流,分析感知课文其他女性形象,总结人物塑造的手法。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能对作品艺术特色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细读文本,感受环境,先让学生个性化表达对人物生活环境的感受,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环境的语段,想象环境画面,品读、感受语言诗意化的美。“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感悟诗意的环境描写作用是本课的难点。为此,可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是一篇战争题材作品,让学生找出课文里描写战火硝烟、流血牺牲的惨烈景象。意在让学生浏览课文,在寻找、质疑、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战争题材作品,为什么作者略去了对战争残酷场景的描写,而把环境描绘得如此诗情画意呢?倾听学生对这种刻画的“矛盾”与“不协调性”的交流、讨论,适时为学生播放《我的祖国》这首歌。聆听歌声,让学生感悟到:家乡越美丽,就越能激发我们对她的热爱,就越不能容忍外族对她的侵犯。至此,学生感悟到环境的诗化美中浓浓的爱国热情。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请学生分组讨论,一起品析、感悟劳动场景诗意化的人美,心美、情美;感受“箭”一般的荷花寓意的英勇的美,体会作品诗体小说的艺术特色。最后,学生总结荷花淀派清新自然、朴素洗练的风格特点,并总结全文。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八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情境教学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导致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寻找一种相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制造、或引入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联系生活,体会情境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体味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作者在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从而了解作者选材、谋篇、立意,才可领会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感受到文本的真正寓意。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要教师把小说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情境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增进他们的体验,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加对小说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或从生活中选取部分场景,将这些当做学生观察的客体,同时教师进行相应的语言描绘,将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邢夫人“苦留”吃饭,被其婉拒:“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感激,又表明了她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处处留心。

二、借助图画展现情境

文学类文本中绘景、写人、叙事、状物与表情达意时,总有“境”,作者“为情造境”“为文造境”,这里所说的“境”就是画,因此,文与画之间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展现文本情境,可以把文本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运用图画,学生观看得清楚、思考深刻、感受真切。但应注意的是,在使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有感情地讲述,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尽快进入情境。同时,教师还应进行启发与指导,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如《荷花淀》之美,美在人物、美在环境、美在选材、美在细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荷花淀的图片,同时加上教师的描述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欣赏荷花,同时静听教师的讲解,对作者托物言志,在荷花的形象中寄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与感情理解的更加具体。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图画可以是用多媒体放映的电教画面、可以是现成的课文中的插图、可以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粉笔画、可以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剪贴画,也可以是放大了的挂图。最终采用哪种图画再现情境,就要依据文本需求进行选择。

三、运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可以启动人的想象与联想,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组成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进而反映社会生活。音乐是作曲家情感的流淌、心灵的倾诉。音乐可以抚慰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感。因此,音乐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可以依据文本的内容选择与文本语言具有相似性的音乐,同时在情节的发展上、在意境上与基调上的选择都应与文本内容相和谐。

四、结语

目前,无论是在语文教学实践界,还是在语文教育理论界,人们都对语文的阅读教学较为关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度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研究与探索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结合众多学者的分析与研究成果,就“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从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途径,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严海峰。浅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2,(9):83.

\[2\]李倩。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反思\[J\].文学教育,2012,(9):89.

\[3\]崔恒山。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2,698(9):57-58.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2、了解白洋淀人民****中的生活,学习他们爱国**和乐观**精神。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

2、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一个让人思考、让人感悟的名词,它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见证了人性中的正义与**。

列举有关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血肉横飞、血污泪痕、枪林弹雨、硝烟烈火、断壁残垣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记叙的是**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它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阅读过程中要注意。)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三、 整体阅读,理清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个片段内容:

注意: 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 探夫遇敌。(发展)

第三部分: 助夫杀敌(**、结局、尾声)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四、分析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美丽坦荡的荷花淀,那里的荷花荷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1、第一部分第一层,描绘的是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段景物描写有如下作用: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这****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五、分析鉴赏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朗读要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并讨论: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为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对丈夫和对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发展成为**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战士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改编仿写夫妻话别一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水生嫂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请朗读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问爹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

异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

荷花淀教学反思 篇十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原谅学生,关心学生。高中生的练笔本(周记)是我们抓的一个重点。从进高中第一天起,我们就作了规定:写周记不能当作只完成作业而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如果信得过老师就尽情的吐出来。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厌恶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也从中得到了帮助和鼓励。周记的内容涉及宽广: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从周记中获取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联系家长,避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在某年级高三复习紧张时我们曾宣布停写周记,很多学生要求恢复旧制,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还有个别学生把留有教师大段批语和笔谈的周记本郑重的作业毕业留念的礼物送给教师。那一刻,教师更多的是自豪,为他们成熟的情感而自豪。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0篇荷花淀教学反思范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荷花淀教学反思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