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案例教学教案(优秀10篇)(案例教学图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10篇案例教学教案,希望在教学案例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教学案例分析 篇一

【My teaching theories, methods and aids】

Before dealing with this lesson, I’ll do my best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theories: Make the Ss the real masters in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himself acts as director; Combin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with the language functions; Let the students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 while they are learn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Double activities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and-answer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Watch-and-listen activity

Free discussion method

Pair work or individual work method

Teaching aids:

1. a projector

2. a tape recorder

3. multimedia

4. the blackboard

案例教学教案 篇二

关键词: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实例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新颖,内容丰富,是使学生们“获得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案例,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如何充分的利用这些案例,就成了我们备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事件设计成案例,这样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前几天,出现了月全食现象,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月食、日食现象,学生们也见过几次,但他们并不明白这种现象的成因。这个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上并没有讲到,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设计一堂生动形象的课,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了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来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原理。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两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和足球分别来代替地球和月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在上演示课之前,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到网上查找一下月食、日食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我特意选了一节晚自习来演示。在上课之前,我到体育组借到了篮球和足球,并且准备了一个手电筒。

“咦,老师,你收的是谁的球啊?”当我带着篮球和足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同学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纷纷猜测篮球和足球是干什么用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足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想大家前天晚上都看到月食了,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多同学都说不知道,也有的同学说知道。我就让几个同学简单的说了一下从网上查的资料并相互讨论了一下。“同学们讨论完了,那我们这节课就来演示一下月食的形成过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和足球以及手电筒。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两球的用途。我说我需要几个同学来做我的助手,同学们显得非常积极,争先恐后的来做“演示者”。最后,我在班里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学生拿着篮球代表地球,另一个学生拿着足球代表月球,我拿着手电筒代表太阳。在我的指挥下,“地球”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教室里的灯全都关上,然后拿着手电筒走到讲台前,用它照射“地球”,在“地球”的后方立刻出现了一片阴影区。首先,我让“月球”站在“地球”的右侧能够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这时我问:“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什么月相?”同学们想了想说这是满月。这时我让“月球”向阴影区移动,当 “月球” 移动到一部分进入阴影区的时候停下。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这时我就让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他观察到了什么。他就回答说“月球的一半被地球挡住了”我继续问“那这是什么现象?”这时不光是这位同学,其他同学也都抢着说道“这是月食”。我说“很好,不过准确的说是月偏食”。然后我让“月球”继续移动,当“月球”完全移动到阴影区内的时候停下,这时“月球”完全被“地球”挡住了,同学们都说这是月全食。“月球”继续向另一侧移动,直到完全出了阴影区,又恢复成了满月状态。至此演示就结束了。

我总结道:“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月食的形成以及结束的整个过程。月食就是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且太阳与月球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时,照射到月球的太阳光线就会被地球挡住,也就形成了月食。如果只挡住一部分,就是偏食;如果全部挡住,那就是全食。”之后,我又让同学们演示了日食的形成过程。整堂课形象生动,又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完成的,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教学效果比较好。

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教学案例; 品味鉴赏; 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55-001

春是学生笔下的常客,但写得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范文。本课着眼于感受、欣赏朱自清美的语言,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体味朱自清的语言美丽。在充分领悟语言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课堂内容而设置了练笔、积累和美文推荐的课后作业。

此教学设计通过读带动学生悟,从而培养鉴赏与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通过朗读培养语感,通过画画提倡创新,通过比较学着鉴赏,通过作业引向课外。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写过春么?你笔下的春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让我们一起听听吧。

二、整体感知

1.听师范读,配乐《渔舟唱晚》。

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话或者一首诗,来形容你听后的感受。

三、美读

1.如此美文,该如何读?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能示范一下么?

2.综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并保留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3.这么好的文章,真该多读几遍啊!大家打擂台吧,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奋勇当擂主的吗?各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胜负取决于在座同学的举手表决,以支持人数多者为擂主。

四、想象画

1.听着大家优美的读书,老师的眼前不时会浮动着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吗?我们来一起画一画朱自清的《春》吧!记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画之前,可以再读读课文,作简单的圈点勾画,熟悉朱自清笔下的《春》。

3.动手绘一绘吧,任选文中的一处春景画一画,别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别具匠心的春景图在我们同学的笔下诞生了,现在我们来看图描绘一下春景吧。

分别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画的春。

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评一评,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2.你发现了什么吗?

六、研读品味

名家的语言是我们须去开掘的宝藏,怎么去开掘呢?不妨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简单的旁批,尝试做些赏析,并与小组成员交流你的赏析成果。

七、欣赏美文

读完《春》,我们只想说一个字,那就是美!其实在朱自清的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的写景的经典片段。

2.读中感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

八、布置作业

1.练笔

A.模仿《春》,写《秋》;B.与《春》对话,写《春,我想对你说》。二者任选其一。

2.积累

摘抄你认为美的句子在摘抄随笔本上。

3.美文推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

[体验与反思]

本课重在感受、领悟朱自清《春》的语言美,从语言的角度切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走进课文,并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写作背景,只留下《春》,突显《春》的语言。

在听老师诵读课文这一环节,随着古典的《渔舟唱晚》的响起,学生闭上了眼睛,陶醉于美的意境当中。

老师感情诵读这一环节的情境营造较为成功,较好地发挥了老师的朗读优势,起到了正面的示范作用。学生古诗吟诵《春》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颇高,在课堂一开始就体会到了被欣赏的喜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朗读擂台赛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断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过程中,课堂掌声不断,激情飞扬,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了竞争并学着做人。

课堂在读上下足了工夫,学生读得充满激情,但课堂发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就比较薄弱。课堂一开始的用自己的语言咏春,画好春图后的描绘春,学生大多不敢说,小声说,说得无条理,不完整,口头表达还要加强。

课堂设置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但遗憾的是学生拘泥于书本,想象毫无生气,更无新意,思维始终没有被打开,创新只是美好的愿望。

在圈点勾画中,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和语言美,通过旁批,学生也学着鉴赏,学着反思,初步学会读书的方法。但相对而言,学生的兴致不高,反思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反思的意识。

美文推荐这一环节还是相当有意义的,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语言美。

学生练笔内容很丰富,并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语言。安排积累好句,意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案例 篇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124―01

案例背景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著名的短篇小说,也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为了积极实践“一、三、五”(一个导学案、三个教学目标、五个教学环节)新课改教学模式,让所有学生在本节课中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收获,笔者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融入文本,体验人性深处的闪光点,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关注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命运这两点上,而应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上升到感受人性、关注自我的新高度。因而,笔者这样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 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3. 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象征意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研读品味精彩片段,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领悟课文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案例描述

让学生猜猜听到的曲子

教师:聆听《命运交响曲》,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用其一生的努力在与命运做斗争。生命作为人生永恒的话题之一,中外许多大师都已看出真谛,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来领悟作者对生命的诠释。

一、自主学习

1. 了解作者。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复述故事梗概,请一两位学生回答。(再课件出示)

3.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文中的“他”所处的环境怎样?他面临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批注内容有:重难点句子,好句佳句,阅读心得,评语等)

二、合作探究(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后汇报)

1. 本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人公克服困难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心理及细节描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3、4节,朗读分析。

2. 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什么是“硬汉精神”?过渡语:给大家一点时间,相信大家对主人公的硬汉精神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3. 相信同学们一定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那么在小说中,哪一幕最让你揪心了?学生齐答27节,教师朗读让学生品味分析段落中让人深有感触的句子,体会主人公的坚强,“人”的伟大。

三、课堂展示(已在教学环节中适时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为淘金者,他遇到了饥饿、寒冷、伤病、野兽这些困难,但是凭借他的意志,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他人生的辉煌,他的成功。其实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包括你我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学生畅谈)

五、课堂检测

1. 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2. 在5,12地震后,汶川人民陷入了焦虑、抑郁、沉痛之中,请同学们给他们写一份信,鼓励他们坚强的活下去。

案例反思

一、语文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主人公遭遇的感同身受,并且要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如,将主题深入到探究人性的坚强伟大及热爱生命的主题上。而小说本身篇幅较长,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实现阅读的深度和宽度,于是笔者采用了长文短教,以点到面的方法,通过W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领,共同品味和鉴赏了文章的深刻内涵,从而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二、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精神空间。在教学时,笔者着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多列举身边的事例,给学生以深刻的启示: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就要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作殊死抗争,只有奋起抗争,才能取得胜利。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案例教学教案 篇五

关键词:案例教学;环节;教师;学生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哈佛教学法”、“个案法”)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使传统的“以书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为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以其突出的实践性成功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鲜明体现。然而,“两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其所承担的使命是不相称的,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理论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两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引入案例教学能很好地使教学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出发,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这不仅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两课”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必须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巧妙设计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有责任去甄别、筛选课堂上所要讨论的大量的教学资料,并从这些材料中提炼出典型的适合课堂讨论和适合教学使用的案例内容。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即案例能代表某一种社会现象,代表一部分人的观念和看法,具有同类案例的共性。(2)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案例要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最好是发生在大学生周围的一些事情,这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尽量避免使用简单的、空想式的案例。(3)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这样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是非界限,解决一些易使他们迷惑的问题。(4)案例必须具有生动性。即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开展深入的讨论。(5)案例必须具有开放性。即学生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在课下做更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这一环节对于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开放、互动,强调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参与质量是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参与体现在课前对案例分析的准备、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以及课后的学结。可见,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课前准备时间。首先,教师应把选择好的案例在课前印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他们熟知案例的情节。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归纳讨论要点或发言提纲。再次,课前教师应与个别学生交换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案例的观点和看法,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在课堂上

对学生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

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讨论主要在学生中进行,但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引导他们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广开思路,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发散性的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推理。开放式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轻易就某一问题下结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再次,要把学生从对案例本身的讨论引导到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从而把讨论引向深入。此外,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持讨论、辩论,维持课堂秩序,使案例教学有序进行。正如好的电视节目离不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

及时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

这是案例教学的落脚点。这一环节不仅能使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的修正,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课”基本理论的理解。首先,教师应当认真听取学生的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归纳学生争论的重点、难点、疑点,然后点评总结要点。其次,在点评时重点分析点评学生争论较大的问题。即使对一些社会敏感的问题教师也应认真分析,而不应避重就轻,更不能不予回答。再次,教师点评的过程要实现从案例到理论的飞跃。教师点评同样应当从案例入手,但不能“就事论事”,而应从个别案例的点评,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落脚到“两课”的基本理论上。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阐明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

积极答疑,推进学生课后的讨论和研究

高职院校对“两课”虽然十分重视,但安排的课时一般较少。而“两课”的内容却十分丰富,这就使得教师在点评总结时因受时间限制而不可能面面俱到,且在一般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总结后,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而此时可能还有许多学生对教师点评总结时所得出的结论存有疑虑。所以,教师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有关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当积极答疑,并积极开展师生之间在平等、民主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把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引向深入。

教学案例 篇六

师:今天,动物王国的朋友聚会,我们看看都来了哪些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图片认识动物)?

生:梅花鹿、金丝猴、天鹅、鱼儿。

师:他们聚会的主题是“我会什么”。现在咱们就来帮他们做一下自我介绍。(课件展示)

生:梅花鹿会跑,金丝猴会爬树,天鹅会飞翔,鱼会游泳。

师:他们中间数金丝猴和梅花鹿吵的最凶,他们要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这节课我就们就一起去看看梅花鹿和金丝猴是怎样比本领的。(板书课题:比本领)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比本领。

师:“领”是一个生字,谁会书空这个生字的笔顺?

生:全班都在举手。

师:同学都举起了小手,说明都想比本领。那我就叫最先举手的王丽娜同学,

生:(举着小指头)撇、点、点、横折、点、横、撇、竖、横折、撇、点。

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领”字?

生:左右结构,左边一个命令的“令”,有边一个一页纸的“页”字,是个形声字。

师:你分析了这个字的结构,还知道这是个形声字,真了不起。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衣领的“领”,买衣服的时候,要在衣领的地方看标签,看号码。

师:你在买衣服的生活实践中认识了这个字,真是个会做事爱学习的好孩子。

师:谁会给“本领”意思相近才词?

生:本事。

师:比本领就是比本事,很恰当。

生:能耐。

师:比本领就是比能耐,也很恰当。大家刚才比赛着学习了这个“领”字。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然后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生读课文。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为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这个小朋友读得真准确,老师听出来了,他把这一段中的几个生字都读准确了,我们一起跟他学学好吗(出示生字课件)?

生:“梅花鹿”、“金丝猴”“他们俩”、“觉得”“大象伯伯”、“考试”、“摘果子”。

师:我们开火车式读一读。

生开火车式地读。

师:没有一生字难住大家,真是一班聪明的孩子。哪个有信心的小朋友来为我们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这个小朋友的声音真好听,他把这一段中的几个生字也读准确了,我们一起跟他学学好吗(出示生字卡片)?

生:“比赛”、“得意洋洋”、“垂头丧气”、“急得团团转”。

师:大家把词语读得很正确,老师要考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谁能说一说“得意洋洋”和“垂头丧气”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生:“得意洋洋”的意思就是很得意的样子。

生:“得意洋洋”的意思就是很骄傲的样子,王丽娜把本领的“领”字笔顺书空对了,老师表扬了她,她得意洋洋的。

师:你把得意洋洋的意思说得非常好,还举出了例子,你是个很棒的孩子,你能说说王丽娜得意洋洋的样子吗?

生:她偏着头,笑着看我。

师: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就会得意洋洋的。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得意洋洋。

师:“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生:“垂头丧气“的意思是比赛失败了,心里不高兴,就低着头,丧着气。

师:“丧着气”就是鼻孔里和嘴里不出气了吗?

生:“丧着气”就是是唉声叹气。

师:对,“垂头丧气“的意思低着头,唉声叹气。

师:谁能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他读得真好!朗读了全文,老师知道好多的生字都和小朋友们交上好朋友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都认识他们了(出示全部生字卡片)。

生:“他们俩”、“大象伯伯”、“考试”、“觉得”、“摘果子”“比赛”、“得意扬扬”、“垂头丧气”、“团团转”“驮起”。

师:大家读得很正确,说明这些生字都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了。

[点评]

本案例紧紧扣住标准要求和文本特点,从学生的身心规律出发,通过比赛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陌生的语言环境变成学生熟悉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随文识字,并巧妙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相关词语,方法巧妙,效果良好。

[本文系甘肃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立项编号GS[2010]G0018)子课题]

教学案例 篇七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初级中学校 冯正伟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会识别和判断。

知识体系: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地位:我们知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对称性是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初中所学平面几何图形,很多都具有轴对称性,它们的性质也主要由轴对称性得来,而平面几何又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与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是承上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的小测验,我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对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的基础上,缺乏理论依据。

2.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模糊,相互混淆。

3.学生不能全面考虑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目。

4.大多数学生不能认识到对称轴是直线,而认为是线段。

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教学的认知发展线是:感性理性训练理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美,感受数学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会运用概念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剪纸引入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剪纸: 树叶、蝴蝶、“囍”,学生随老师剪纸。

2.教师问:“这些剪纸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对折后,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剪纸引入,暗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埋下伏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

1.教师问:“我们所学几何图形中,哪些也具有这一特征?”学生回顾反思,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吗?”?教师提示(多媒体演示),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把轴对称图形与数学本体联系,与学生身边的实例联系,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一种亲近感。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吗?”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指导,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得出定义,明白定义的由来。

4.教师问:“从这一定义中,你能得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吗?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定义中得知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真真意义上从“学会”变为“会学”。

5.课堂训练。

A、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请指出对称轴。

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角、等腰梯形。学生判断,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对称轴的数目,对称轴的形状。

B、猜符号游戏:下列符号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一旁的部分,(教学论文 )你能猜出这个符号是什么?日 0……

学生猜想,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方法的运用,感知图形美。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

1.“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滴上一小滴墨水,再沿折痕折起来,展开,得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再做几个,你们发现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随老师制图,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两个图形叫做什么?你能给出定义吗?”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4.教师问:“你能从定义中得知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吗?你还能得出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5.判断下列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多媒体演示)

四、两个概念的联系及区别的教学

1.教师问:“你能利用滴有墨水的图片说明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吗?”分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总结。教师指导、示范、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滴墨水制作轴对称图形和制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2.教师总结:“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设计意图:教师画龙点睛,向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五、课堂训练

教师出示检测题组。学生训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信息的完全准确。

六、课堂小结

教师问:“

《轴对称教学案例及反思》出自:

教学案例分析 篇八

【My understanding of this less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lesson is a reading passage.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of this unit. Lesson 62 and Lesson 63 are a whole unit. By studying Lesson 63, S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learn more about the sea and the life in the ocean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to comprehend the passage better. The Ss should do some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too. Of course, the Ss should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 Let the Ss understand the sea better, love the sea and save the sea and the life of the sea.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im: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 Ability aim: Retell the text in their own words.

3. Emotional aim: Make the Ss love the life of the sea and do something to stop it being polluted.

Key points /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How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Use your own words to retell the text.

2. Discuss the pollution of the sea and how to save the sea.

Something about the Ss:

1. The Ss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e sea and sea life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other ways.

2. They are lack of vocabulary.

3. They don’t often use English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4. Some Ss are not active in the class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案例教学 篇九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亚案例教学 本土化移植

【项目基金】本文为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以法律思维与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视角》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5-03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教育为法律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实现其法律教育目标,英美法系国家掀起了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热潮,相继产生了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法律知识能力[1]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我国,法学教育虽没有明示为法律职业教育,但在学生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意。但传统讲授式的法学教育方法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引进是我国法学教育方法改革的重大举措。但若无视案例教学法的生存环境与本土环境的差异,必将产生“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的现象。所以,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应充分考量本土环境,舍弃“貌似神离”的移植,追求“貌似(不似)但神合”的引入。

一、案例教学法透析

案例教学以美国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dell)创造。案例教学事实上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案例,通过阅读案例寻找规律,并进而探求法官居中判决时的原则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互相辩论,通过互动加深学生对于法学的理解并使其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的获取能力与实践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讨论,而是对学习法律的一种整体方法的命名。作为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课前充分的准备。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教学法的最大差异不在于课堂,而在于课前环节。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判例,作为教学资料发给学生。这些选编出来的案例通常都是曾经确立或者影响过某一重要法律理论与原则的代表性判例。由于每个法官都要在判决书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判决寻求理论根据,故英美法系的判决书长于理论与推理分析,这决定了判决书普遍较长。这些推理性强、文字精炼的判例一般都要学生事前详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断。另外,老师还会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案例,尽可能的比较案例间的异同,从而准确领会该判例所确定的法律精神或者原则。所以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课前阅读量非常大,但大量的阅读和充分的准备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堂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在案例法课堂上,教师对已布置阅读的案例进行提问,这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判例是否阅读,对判例中的争议点是否明晰,对判例所反映的法律原则或者规则的变迁是否清晰。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提问、反问、追问,迫使学生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进行思考、归纳与总结,然后课堂进入到讨论辩论阶段,在讨论与辩论中逐渐理清法律原则或规则的内容及精神意蕴。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引导者”而非“讲授者”的角色。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模式与方法,锻炼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能力与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一场典型的美国法律课堂是有关案例含义的对话,而不是教师的直接讲演。[2]

(二)案例教学法的存在基础

1.判例法制度与案例教法学法具有内在契合性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取得成功,是和这些国家所采用的判例法制度分不开的。判例法是在现实中出现相关案例后,由审理案件的法官在判决书中将判决理由予以阐释,从而确立了为后来案件所遵循的法律原则或规则。在判例法国家,法律的产生有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样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自己查阅判例并分析比较,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追问、反问与讨论,逐步的分析辨别、积极思考总结出来的,其同样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知识获得的路径与法律产生的过程何其相似!正如哈佛大学梅因教授所讲:“以其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接近普通法的天性。”[3]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法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方法,而是判例法制度在法律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二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案例教学教案范文 篇十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64-02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一定要主动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死板与枯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人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采用了以创新思维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CTM)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兰德尔。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实施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在我国推广较晚,1990年后,我国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专业教师的规划和指导下,根据本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现实中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对案例中的事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学生对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针对案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活动。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缩短书本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能力建立有效的知识结构。将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既学会了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又掌握了基本知识。简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恰当运用案例作为教学传播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集启发式、参与式、民主式于一体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极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高等药学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教育的灵魂和目标,案例教学具有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把学生锻炼培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把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综合教学模式全面贯彻了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案例教学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特征,帮助学生对现实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反刍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分析研究能力、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选择的案例往往具有实际意义和一定的代表性,极具吸引力和启发性等特点,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思学结合,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师生合作,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特性:质、深、准、广、简;案例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强调师生交互,教学互长,全面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以概括为:不重对错,重在分析与决策能力;不重经验,重在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传授,重在教师与学生互长。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1.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案例教学法中,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起着课堂的组织、讨论的引导作用。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运用与凝练、锻炼才干。

2.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由学生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

3.学以致用。该方法通过密切联系社会实践与案例,有利于学以致用,将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极大的实用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们将案例教学模式在制药工程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的《药理学》等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这种教学法生动形象,还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的民主、科学,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药理学教学中,我们采用病案导学式教学,其重点是“精选病案——问题引导——自主学习——思考讨论——评价精讲”五个环节。教师精心选择医案,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各病证的基本治疗方法、用药选择依据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评价精讲,提炼本疾病治疗用药的知识点,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修正错误,肯定创新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病案合理用药能力、训练学生的临床合理用药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突破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核心”教育思想,以病案用药为主导,以问题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变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互相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简而言之,科学地精选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结合传统经典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还能保留教学中知识全面、系统、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优势;在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为更有效培养高素质新型药学人才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对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案例教学法仅仅只是诸多教学法中的一种,因此我们既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根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既有因材施教、还要因人施教,同时更要融合学科前沿发展信息灵活施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泰廙。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吕立江。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推拿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9,28(3):51-53.

[3]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0篇案例教学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教学案例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