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快回答分享了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为”)认识8个字,认识“米”字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核心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查阅资料:三叶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13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图 春天来了
鱼鳞图 一圈一岁
三叶虫图 汪洋一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语言”
1.解决“语言”的意思
师:认识这两个字吗?(认识)谁来读一读?(生齐读)什么意思吗?(就是说的话)你都听过谁说的话?(爸爸妈妈、小狗……)
2.引入课题
师:说得不错!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看图猜季节!(师出示四季的图片生猜季节)
师:雪花纷飞,冬天到了;荷花盛开,已是夏天;落叶飘舞,那是秋天。这些都是大自然悄悄对我们说的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伸出小手,认真地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后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通文识字:
师: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就去观察了,他观察到了什么呢?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生自己读生字表和认读字表,每个字读两遍。
3.字词检测:
(1) 读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
(2) 词语检测:
镶嵌
师:什么意思呢?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在了相框里并且
固定住了,我们就可以说:相片镶嵌在相框里。黑板也是被固
定在了黑板槽里,我们还可以说:黑板镶嵌在黑板槽里;看!
这里有一幅漂亮的风景画放在了画框里,你能像老师那样用
“镶嵌”来说一句话吗?
生:一幅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镶嵌在画框里。
师:现在你明白“镶嵌”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山巅
师:这里有一座山,你能帮老师指一指哪里是山巅吗?
生:指出“山颠”就是“山顶”。
师:把这两个难读的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准确吗?(出示句子: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以为 为什么 (解决“为”的读音)
扩展积累,解决难点:
师:你能用不同的音再组出不同的词吗?
生:认为 因为
告诉
师:他们都是生字,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生:“告”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土”加上一个撇,下边一个“口”。
师:没错!但是写的时候上边应该先写什么?
生:先写“撇”
师:对了!谁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生:我把“生”去掉一横,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就是“告”。
师:他用的是熟字换笔画的方法,真好!谁来记记“诉”?
生:“诉”左右结构,左边言字旁,右边“斤”加上一个点,合起来就是“诉”,告诉的“诉”。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告诉”)这两个字怎么写才更漂亮呢?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通过观察后指导占位。
师:两个字相比“诉”,比较难写,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认真地写
一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随写。)
生:打开书描一个写一个。
4.写完的同学把字词朋友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吧!做到读通顺,边读边标出小节。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如果我想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课文应该请几个?(生:5个)我就请五个!我先请一个,剩下的我会随事情,你们可要认真听呦!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听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2.生汇报,按照生汇报的来进入课文
(1) 第二小节
生:我读懂了小蝌蚪像游动的逗号,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① 指导朗读
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板书:春天来了)是这样的吗?大家都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生自由读书)老师今天也把小蝌蚪带到了课堂中,想看看吗?(师出示课件)只可惜老师的没有让他们动起来,你们能做做快乐的小蝌蚪,用你的游动告诉春天来了吗?(生作动作)快把你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第二小节--展示读--齐读)
点评:由于课前搜集素材的时候没能找到游动的蝌蚪,我就灵机一动让学生做动作,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却使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清晰地体现了顺学而导。
② 仿写练习
师:除了小蝌蚪,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是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了?你能试着像书上那样填一填吗?(出示句式)
你看那( )的( ),( )。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师:先自己准备准备,一会儿请你来说一说。
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生1:你看那飘落的雪花,多么白多么美,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多么像绿色的地毯,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
师:能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了不起!谁还听懂了书中大自然的什么语言了?
(2) 第三小节
① 理解课文
生:大鱼上的鳞片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
师:(出示鱼鳞的图片)大家同意吗?那么把你听懂的大自然的语言,清楚的读给大家听,谁愿意来试一试?(指生朗读)
② 考一考
师:你真的读懂了吗?那老师要考一考你了。(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告诉老师这条大鱼几岁了吗?(两岁)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介绍:因为它的鱼鳞上有两圈。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这是一圈,这也是一圈,一共有两圈,因为一圈就是一岁(板书:一圈一岁),所以这条大鱼有两岁!你真棒!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小节!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
(3) 第四小节
生:我读懂了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师汪洋一片。
师:(随学生说的贴出三叶虫的化石的土,板书:汪洋一片)你们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预设: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发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表示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呢?也可能问: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大海又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生:我读懂了,三叶虫镶嵌在喜马拉雅山颠,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师:你也读懂了,真棒!谁还有不懂的?
生:我不知道什么是“汪洋一片”?
师:谁知道?
生都默然
师:(出示大海的图片)看,这就是“汪洋一片”!什么地方?
生:大海!
师:想一想这个词该怎么读呢?(指导:汪洋一片)
生读得不够好
师:看看屏幕,你们读得不够大,再读读!
生有语气地读出“汪洋一片”。
点评:这个问题是老师课前没有预计到的,面对学生的提问,怎样让他们解疑?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汪洋一片就是大海,学生可能还是似懂非懂。怎么办?我突然想到了三叶虫资料的'背景不就是一张大海的图片吗?何不拿来用用!没想到图一出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没有问题
师:(面对难点没有处理,怎么办?教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生:胸有成竹地说“能”!
师: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颠看到了三叶虫的化石就知道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
生:皱着小眉头,歪着小脑袋不知道怎么办。
师:老师开始和你一样也不明白,于是老师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仔细读过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相信只要你们自己认真读一读也可以明白的。(师课件出示)生读后自己解释
师:看来以后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谁能用读来表示你读懂了什么?
两个学生读
(如果生在汇报时打乱了顺序,要回归一下课文,让学生指导课文中的顺序,并且告诉学生以后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好按照课文的顺序去读,去理解)
(4) 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
师:(指板书小结)刚刚我们从第二至第四小节中听懂了“蝌蚪游动起来就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鱼鳞上的圈圈能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那里曾经是汪洋一片”,那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是告诉我们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生:我读懂了不是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师: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吧!
(5) 回归全文
全班一起读第一和第五小节,指生读2 、3、4小节。
四、延伸扩展,丰富积累:
师: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你们是粗心大意的人吗?(生:不是)相信你也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大自然还有那些神奇的语言吗?(出示句式)
课件出示:落叶纷飞告诉人们 。
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告诉人们 。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生:落叶纷飞告诉我们小燕子要到南方去了。
生:蚂蚁搬家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生:龟背上的纹纹告诉人们他有几岁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四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www.jingyou.net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
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话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诗歌。
(1)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过渡语: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过渡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3.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过渡语:《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揭开诗歌外的形象图谱)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组织幼儿看图谱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幼儿尝试仿编诗歌2—4段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话。
过渡语: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组织幼儿看拍摄的图片录象。
过渡语:我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3)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结束部分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活动反思
语言《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在欣赏诗歌环节,通过提问让幼儿发挥想象,“大自然的语言”,在了解大自然一些现象后,幼儿通过讨论“你还发现哪些大自然的现象”但孩子们还不是太能了解,所以我通过几个幼儿比较熟知的现象告诉他们,接着他们能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在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后,最后再让幼儿说一说,我们应该去如何去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基本知识。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巩固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我们跟随着画面走进了大自然,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是啊,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花开、虫鸣、叶落、冰融,都是一种无声的诉说和交流,其背后隐藏着自然循环往复的规律。那么善于观察的你,还解读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的吗?和我们分享一下。
大自然神奇而美丽,它召唤着我们去感受、去观察,去研究。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用灵敏、细腻的眼光,一笔一笔记下了他与花、鸟、虫、月、露、风的对话。今天,我们就跟随着竺可桢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2.生字词积累
三、研讨探究
拿出预习作业所做的表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对象
说明层次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
2.通过质疑,“实事求是”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明确: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即指与气候同步,能据以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也就是“物候”。“物候学”是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3.把握写作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通过练习,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动笔练一练,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问题:句中的“左右”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中考考点链接)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①通过对比,进行品析,朗读体会。
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老师修改后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败景象,寒冬就要到了。
②品味标题的妙处。
标题迷惑了一部分同学,以至于有的同学“说明对象”那一栏填的是“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原题并不是这个。借助书下注解看看原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也许用原题会更容易帮助我们解决文章说明对象的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本文的课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物候现象比作是大自然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就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太平淡。
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采用的说明语言是平实和生动相结合的说明语言。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练习巩固
1.字音小测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以下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探索出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