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4篇】(星星变奏曲完整版合拍)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快回答整理分享了4篇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一

关键词:抒情歌曲;形象化;乡土化;雄壮美;细腻化;职称论文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为数不多的创作体裁广泛、作品成果丰富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是我国音乐的民族瑰宝,被人们广泛流传。解放后至今,文艺界对冼星海及其作品的研究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理论成果非常丰富,提升了人们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认识高度,树立了他在我国音乐界崇高、不可动摇之地位。

冼星海抒情独唱歌曲的创作大多数在他从回国之后,至前苏联之前的这个阶段。虽然在数量上不多,但它们在冼星海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抒情独唱歌曲是一种声乐体裁,类似于普通的艺术独唱歌曲,篇幅短小,结构凝练。和普通独唱歌曲不同的是,它们贴近现实生活,反应时代强音,更讲究情感的宣泄,情绪的表达,旋律更为悠扬,曲调朗朗上口。冼星海的抒情独唱歌曲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纯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如《夜半歌声》、《热血》、《江南三月》等;一类是富有战力的反抗外敌侵略的革命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黄河怨》等。他所创作的抒情独唱歌曲一般有以下四个特征:形象化、乡土化、雄壮美、细腻化。

一、形象化的音乐特征

在冼星海的抒情歌曲中,常常以革命群众或生活中的普通人为创作对象,他是继聂耳之后又一个注重音乐形象刻画的作曲家。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冼星海的音乐既能充满深刻的表现力,又可以使得深刻性与易解性达到融合。作品常用鲜明、生动、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以及清晰、规整的构思来完成作曲家对形象化的追求。

在上文对歌曲《黄河颂》的分析中,笔者提到过,这首歌曲就是冼星海注重形象化创作的典型力作。冼星海在创作《黄河颂》旋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当时他曾对别人说:“《黄河颂》太难写了,我谱出了三个,但一个也不能令我满意。今天我又写了一整天的《黄河颂》,到现在还没有完成······我一定要创一种既有中国民族新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的时代情感的颂歌旋律。······昆曲是有些旋律带点颂歌味道的,但不能表现出黄河的伟大战斗气概。”1现在看来,冼星海的踌躇是因为冼星海找不出能够刻画黄河形象的旋律,黄河既浩瀚又宛转,总的说来又很壮丽,集众多特点于一身着实给创作增添了难度。不过,最后在作曲家的努力下,一条既雄伟又刚强的旋律还是出现在他的笔下,黄河的体态和性格、精神,都在《黄河颂》的旋律中展现。

冼星海的形象化创作手法在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描绘时也表现得十分非常惟妙惟肖。如在《江南三月》中,三段歌词分别呈现了蝴蝶纷飞、柳叶长垂、油菜花开等自然环境的景象,作曲家在音乐上灵活的以附点节奏为素材,以平缓的旋律进行为形象刻画手法,描绘了这些自然景象灵动的气息,对初春之时万物苏醒、大地回春的环境做了精准的勾勒。再如《二月里来》,歌曲歌颂的是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努力生产、自给自足的生活景象,作曲家对于这样的画面也做了恰当的处理,旋律走向和节奏安排以及艺术处理都尽可能满足了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之时,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生产劳作的图画。

二、乡土化的音乐特征

在冼星海的抒情独唱歌曲中,十分注重对民间音乐素材的使用,他可以根据不同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加工改变民间音调,使之符合自己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许多非常富于民族特点而又富于不同个性特色的歌曲。关于民族音乐形式,冼星海说到:“民族形式是反映某个民族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的方式,是形成民族特有的风俗与气派的一种东西。”他还进一步指出:“重视民族形式问题还能提高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2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民族形式的被尊重,无疑是发扬民族的自尊心也就是一切艺术都不应该忽略的一点。”3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令冼星海的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

《二月里来》是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的《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分节歌曲。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南方民间小调的色彩,采用了我国五声音阶创作,属于降a宫调式。歌曲的旋律舒展流畅、线条委婉,感情细腻而真挚,具有清新的民族风格。

谱例一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谱例看出,歌曲的结构短小,是由承上启下的四个乐句组成,一般的江南民歌也都是这种结构模式特征。旋律没有大的起伏和跳动,基本上在五度之内上下波动,也显示了南方民间音乐含蓄、内敛的性格。节奏上附点音符的使用增添了惬意之感,哼唱起来更有朗朗上口的轻松愉悦,而这首歌曲比较特殊之处在于句尾长音的停顿总用装饰音来修饰,巧妙而衔接自然。

不仅是《二月里来》这首短小的歌曲具有强烈的乡土特征,《黄水谣》这种长大的抒情歌曲中也蕴藏了强烈的民族气息。《黄水谣》由三个乐段组成,其中第一乐段,无论从调式调性还是转调手法上看,都彰显民间音乐风格及民间音乐创作手法。

谱例二

这首歌曲第一乐段建立在e宫调式上,但旋律的第一句却让人在调式上产生b徵的感觉,而从第二句开始,歌曲就慢慢地向e宫调式过渡,这种转调手法类似于民间移调,不用特定的和弦模式,通过音与音的自然衔接,不露痕迹地将音乐过渡到同宫系统的其他调式当中。旋律上的起伏比较大,这一点又与陕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地方特色相关,陕北民歌向来以高亢、率真见长,而笔者认为,《黄水谣》的这段旋律之所以采用起伏大跳的旋律手法,除了描绘黄河翻滚流淌的气势之外,也包含着陕北民间音乐的性格特征,歌曲中的乡土化特色展现的清晰明朗。

冼星海歌曲的乡土化特征,不单单体现在旋律的安排上,在节奏节拍的处理方面也体现着民族特色,有很多歌曲的节拍经过多次变化,如《黄河颂》从2/4到3/4,再到2/4,最后变成4/4,这种节拍变化类似于我国民间音乐灵活的板式变化,充满了浓郁的民间乡土感。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旋律还是节拍,“乡土化”特征在冼星海歌曲中的展现是多角度的。不难发现,冼星海十分擅长研究民间音乐的特征,并且能够巧妙地将民间音乐音调运用在自己的歌曲当中,这种做法体现了作曲家的民族精神,也用实际作品向人们展现了他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雄壮美的音乐特征

冼星海在纪念他的老师法国伟大的作曲家保罗。杜卡的文章中曾这样写到:“这导师的最大贡献,除了雄厚的,富于伟大想象的作风,准确的表情,平衡而紧凑结实的曲体之外,他是被称为”近代音乐的‘力’,我现在写信来纪念他,正不知我国的音乐界,几时才能把一点这个‘力’移植到我们祖国奄奄的乐魂里。”4通过冼星海的文字,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冼星海在音乐上的审美追求——力量,他对这种雄壮美的喜爱是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人格中的雄壮美、崇高美紧密相连的。

冼星海的抒情歌曲中常常彰显伟大的气魄,雄亮、宏伟、充满气势的音乐风格在冼星海作品中颇为常见。他当时所处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急需有能够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出现,于是他便创作了一些关于抗敌的革命歌曲,如《太行山上》就是这样的作品。他认为:“只有民族性的壮气,才能启发整个民族的兴奋。歌声越是激昂悲壮,民族的前途就可以肯定是越来越有光明。”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雄壮美”这一艺术特征主要通过一下几种创作手法来完成。

1、大跳音程构成的起伏性旋律。

在《黄河颂》中,一句旋律从d1进行到f2,一个十度的跨越立即彰显大气凛然的气魄。而后,旋律经过几个来回又恢复到e1,形成此起彼伏之感,浑然有力。谱例三: 2、由密集逐渐变为宽广的节奏

让我们看看《黄河怨》的例子,谱例六这一句的节奏先以6/8拍宣叙的特征密集地涌出,之后的3/4拍突然放缓,增强了顿挫及力度感,由快到慢、由密到缓,使听众感到了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为之后的爆发作了铺垫······最后,“血”字上拖腔的使用,打破了一字一音的平稳感,扩大律动,直到“债”字6拍的出现,节奏放到了最宽限,大气之感又展现得酣畅淋漓。

谱例四

3、赋予力量感的长时值尾音

与其他作曲家的创作特征不同,在演唱冼星海的抒情歌曲中,尾音的时值经常偏长,并需要演唱者赋予强大的气息及力量,这类音符往往象征必胜的信念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一股雄壮的气势直冲而上。尤其在歌曲的结尾,这种长音频繁出现,并且在一个较高的音区展现,形成慷慨激昂的高潮。

冼星海这种“雄壮”的创作风格不仅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冼星海人生经历的坎坷与磨难也造就了他的意志,使他的人格气质中蕴藏着一种永不屈服的斗争力量。冼星海的学生李凌在回忆中谈到:“对于打击,星海是永远也不愿低头······星海对于温柔,或者说消极的哀怨、忧郁,好像没有缘份一样。”他的朋友马思聪对他的印象是:“星海什么都不怕,他是连学不好也不怕的······他的纪事是一连串的苦斗······他有气魄,有粗野的力,有诚恳的真情。”5的确,冼星海的作品除了体现宏伟磅礴的气势和势不可挡的战斗精神之外,也仿佛在教育人们对待困难要有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当挫折摆在眼前的时候,不是一味的哀怨,而是要从这种悲痛中挺起来,要从痛苦中获得重生的力量。在冼星海的歌曲中,我们很少能听见哀怨的小情调,那不属于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虽然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痛苦哭诉的音乐段落,但跟随着的往往都是痛苦中的觉醒,音乐在叹息之后总是呈现大段有力量的旋律,鼓励人们重新崛起。从人生观到社会价值观,冼星海都秉承着一股坚忍不拔的力量之美,在他的歌曲中,永远是压不倒、战不败的雄壮之胸怀。

四、细腻化的音乐特征

所谓的细腻化表现手法在音乐学术界中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细腻化的表现最显著的特征是用简练的创作手段勾勒细致的艺术情感。在中外史上具有细腻风格的抒情歌曲曲库中,大多采用的艺术手段都不是夸张、复杂的,朴实、含蓄的旋律、节奏和装饰展现的艺术气质才最涌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冼星海的歌曲《夜半歌声》就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这首歌曲处处让人觉得细腻、委婉,耐人寻味。比如说在描写夜半情景的时候,歌词中写到“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每三个字的旋律都表面听起来感觉在同一音高上,这种做法恰到好处的勾勒了阴冷、潮湿、凄凉的夜晚,而我们仔细观察谱例,会发现旋律并不是单一的在同一音高上反复出现,而是有向下二度的游离(如“雨淋淋,花乱落”),这就是细腻的表现,正因为有这种小幅度的旋律运动,人性化的味道才流露出来。 歌曲《黄河之恋》是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它被当作一首抗日救亡的歌曲在当时轰动了全国。救亡歌曲一般具有战斗精神,旋律果断、刚烈,进行曲式的风格融入其中。这首歌曲的引子很有特点,是主人公向母亲陈述的一句话,这句旋律有宣叙调的叙述特征,而结尾的四个字又带出了悲壮的情感,旋律转换成长线条的音调组合。

谱例五

从宣叙转咏叹,细腻的情感不经意间流出,旋律在五度音程之间起伏徘徊,既包含着无奈的情绪又预示着反抗。由于歌曲后半部分激烈斗争的音乐风格,对比之下这一句引子更显精致,韵味十足。

从多处细腻化的表现手法上看,冼星海不失为既拥有博大气度,又拥有细腻情怀的作曲家,他对自己作品的创作态度,永远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

结语

冼星海的声乐作品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抗日救亡情绪日益高涨的那个时代,冼星海的歌曲就像人们的精神支柱,只要唱起那些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歌曲,就能找到希望的曙光,就能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冼星海的抒情独唱曲都有较高的音乐艺术价值,这些歌曲在形象化、乡土化、雄壮美、细腻化等多个层面都有突出的表现,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特征经常会结合在一起,我们通常可以在一首作品中品味到多种感觉,这也是一般抒情歌曲所难以达到的意境;历史地位上,由于冼星海的歌曲民族化、普遍化、世界化的音乐风格,得到了国内乃至国外的一致认可,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一面音乐史上具有英雄般气质的伟大旗帜。到了21世纪的今天,冼星海的这些歌曲依然唱响在各种舞台,经典的意义在于,可以沿着历史的河流延续到未来。

冼星海不见得是我国音乐史上创作抒情歌曲数量最多的作曲家,但他的这些作品绝对在价值上有突出的意义,在歌曲中,抒发的是大情、大爱,而不是小情绪、小资调。大而不空,则表现在作曲家对每一乐句的仔细酝酿。正是由于本人博大的爱国主义胸怀,造就了抒情歌曲同样具有的爱国主义艺术曲风。笔者深信,这些作品一定能在人类音乐的历史足迹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注释:

1 选自《冼星海全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 参见《从文化学角度谈冼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罗小平,《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3 参见《冼星海的音乐观》,梁茂春,《音乐研究》,1985年04期。

5 参见《冼星海的歌曲创作》,李?缑瘢?度嗣褚衾帧?985年06期。

参考文献:

1、选自《冼星海全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参见《从文化学角度谈冼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罗小平,《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3、参见《冼星海的音乐观》,梁茂春,《音乐研究》,1985年04期。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二

内容摘要: 我校是一所有艺术特色的高中。在音乐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理论课,从内容上讲,它通过视唱、听觉和听写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和感受力,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水平,最终能够为进入更高层次的音乐专业院校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视唱练耳课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因此,视唱练耳的教学应该有一些创新的和发展。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创新教法。

关键词:视唱练耳;基础理论课;创新

在高中音乐特长教学中,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枯燥的技能训练中,从而抹杀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从事高中音乐专业教学十余年,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一直在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视唱练耳作为一门课,必须扎实基础,而传统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大,因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现总结如下:

一、师生互动,贯穿教学始终

在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这一直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它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与表达。我国著名的视唱练耳方面的专家赵易山叹言:“视唱练耳只听而不交流是件很糟糕的事情,视唱练耳一定要交流!”。

以练唱曲谱为例,会在进入之前,让学生思考:“谱面上都有什么?”在练唱中提出:“怎么唱才叫有感觉?”“如何听辨才能更准确?”“用什么办法让音乐的感觉更悲?”“音乐上的量化包含哪些?”并一直坚持学生参与,反映出相对、最佳或满意的效果为止。

节奏训练中的互动,则更加体现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场面热烈。以一首节奏的训练为例,按照下面的过程来学习:

1.析谱(浏览所有相关元素); 2.读谱(用唱名不加音高); 3.训练(按句子、按音型、按强弱、按声种、左手击单位拍右手击分拍等);4.师生交替读、正反模仿读;

5.强化练(难点练、重点练); 6.通唱练(每人一小节); 7.图像循环练,教师指图、学生读名称、击拍。或说名称,学生指图像,击拍(效果)。

二、强调体验与表现,严谨的教学模块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要求学生体验,在表现作品时追求练唱时的完美。以练唱一首视唱曲为例:从拍号、调号、节奏、力度、速度、句子、旋律走向、高潮、回落、情绪变化、风格、音准,到气息控制、音色等,都要求十分细腻和严谨,这对长期以来将视唱视为“看图识字”的教学,无疑是个有力的抨击和扭转。

三、在固定音高和音准的训练教材上,采用“以熟带新”的训练方式

以熟带新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组织上,选用学生耳熟能详、张口能唱的素材作为音准训练的参照标本,通过以熟带新,确立较好的音高音准概念。在音高音准的训练中,笔者让每位音准概念不好的同学在唱新曲子的时候,脑子里想想《小星星》的曲调,然后对照《小星星》当中的同类音高进行新曲的视唱,比如《小星星》的末句旋律“11 55 | 66 5 | 4433 | 22 1 | ”包含了一个“la到do”的下行音阶,大家在哼唱这一句曲调,其实也是对音阶的固定音高进行一次复习,于是,在每次唱新曲的时候,只要调取大脑记忆中的这句曲调,就可以找到相应的音高音准了。随着对音高音准的培养和巩固,我们再逐步加大陌生乐曲的识谱量,通过自己特别熟悉的乐曲、可以熟练且准确演唱的乐曲作为新曲的音高音准参照标准,逐渐在心中确立相对稳定的固定音高概念,从而培养起独立的音高音准基础能力,不论是跟着钢琴还是脱离钢琴,都可以有相对准确而稳定的音高系统。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下,我们发现所谓的五音不全现象也逐渐消失了,因为即使基础再差的人,大脑深处都有几首特别熟悉且张口能唱的歌曲,就比如《小星星》这样的歌曲。而只要有一首这样的歌曲,通过刻意的强化和训练,将它作为自己的音高音准参照标准,就可以像钢琴一样给自己找到音高的借鉴,从而逐步把新的陌生乐曲唱好。

四、运用“填空法”、“接力法”、“形象法”等方法训练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填空法”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弹奏乐曲的一部分,留下部分由学生唱出或写出。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留下结束音1 ( do)和6 ( la)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自然进行规律来填空,因为结束音具稳定感,学生容易演唱好。例:

(1)1 =C 2 /4 12 34 | 5 - | 54 32 | 1 - | | ;

(2)1 =C 3 /4 12 3 3 | 34 5 - | 54 3 3 | 32 1 - | | ;

尾音、结束音的准确演唱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音高的记忆,一方面也会因为准确的演唱而提升学习信心。

填空法由于有教师的弹奏作为借鉴,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固定音高与音准概念,从而掌握逐步培养起自己独立的音高音准和节奏概念。“接力法”是在“填空法”的基础上,将事先定好的训练题由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演唱。接力法带有一定的游戏性,略有紧张却又充满趣味性,进行中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方式,这样在训练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最终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填空法”和“接力法”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对音高音准的准确演唱和快速反应。而“形象法”主要针对视唱练耳中的节奏训练而言,即在训练中启发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节奏来帮助学习。比如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节奏的训练,可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喊口令”的节奏,从而在“121- ”的口令声中找到四分音符节奏的感觉。例:口令:“1 - 、1 - 、1、2、1 - ,1、2、3 - , 4。”引导学生在口令中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区别,并作为未来视唱练耳过程中对节奏的辨别参照标准。再比如前十六分音符与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学习,可启发学生想象“马蹄声”的节奏。而对于较难的一些节奏,如“三连音”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从日常口语中寻找相关的节奏进行学习,例如日常用语中如“电灯泡电灯泡”等词语的朗读节奏,都可以找到准确的三连音的节奏参照。通过调取这些日常生活中已有的节奏印象或经验,学生往往可以较好的找到节奏的参照,并且将原本困难而枯燥的视唱练耳训练变得轻松而有趣,进而快速提高自身的视唱练耳技能。

五、利用课余让学生养成自觉和主动练习的习惯,可采取集体练习法

课堂训练时间是很有限的,应让学生在课下自觉和主动练习。对于课后练习和复习的形式,我要求学生尽量采取“集体的形式”进行练习,特别初学者,要特别强调集体练习这个形式,因为集体练习不论在熟练程度还是音高音准的准确性上,均有较大保证。我们应强调学生的集体练习形式。随着学生的视唱能力提高,可以逐步采取单独练习的形式。

六、关注差生,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共进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三

一、排除紧张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练琴要入“情”入“境”

紧张是学习琴法的大敌,特别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或风琴的边远山区的学生来说,学习琴法更显得无所适从。因此,不排除紧张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就会练习,是学不好琴法的。那么,如何排除紧张状态呢?

首先,要进入情境。方法是练琴前先把要练习的曲调心平气和地视唱几遍,唱谱,熟悉旋律,体会乐思,使自己的身心融入音乐的情境中,并随时调节身体的各个部位,使之放松。尤其注意体会整条手臂的重量通畅放松地传到指尖,落到键底,形成正确的触键方法。其次,要分析拍号、调号,养成划拍唱谱、数拍弹奏的习惯。这一点很重要,划拍唱、数拍弹奏对初学者来说是形成准确的节拍感的有效途径。要看清指法,分好乐句;练习过程中先分后合、先慢后快、先零后整、由句到段,快慢结合,一气呵成地弹完全曲。

二、发挥“脑”的指挥作用

一些学生练琴“卡壳”,像口吃病人一样结结巴巴。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程序,不善于用“脑”所

致。正确的练琴思维是由眼看谱,手弹奏,耳听音,加上身体的自然协调完成的。这里特别强调“脑”的统一指挥作用。要仔细思考,清晰反映出所奏音前的各项指标的到位,如:拍号、音高、时值、指法、左右、力度、表情记号等。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因弹错音产生急躁情绪,而且可以形成正确练琴的思维方式,减少失误,逐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三、提高视谱能力和音乐修养

凡弹琴好的学生其视谱能力也强,琴弹得越好视谱能力提高越快。提高视谱能力的方法是多看、多唱、多听、多读。有的学生在五线谱下面标住简谱,看起来方便,其实反而使自己进入误区,永远也无法熟悉五线谱。所以,学生只有抓紧视唱、练琴、做乐理习题、抄五线谱等机会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逐步提高视谱能力。

我们还应多利用学生熟悉的儿歌进行视唱教学,例如利用《卖报歌》《小星星》《小燕子》《两只老虎》《春天在哪里》《红星歌》等学生听过或唱过的儿歌来进行视唱教学,可以尽快建立起学生的音准概念,培养学生的节奏节拍感觉,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学唱更多的儿歌直接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教法事半功倍。

弹琴不是一种机械动作,而是一种艺术表现。按谱一音不错地奏出未必是最优美的音乐,一首幼师生练习的简单乐曲在钢琴大师手中弹出,其音乐效果之美妙会使听众大吃一惊,这就是音乐表现的魅力。功夫不尽在琴中。所以学习琴法不能单打一,学生还要努力学好音乐基本理论,懂得并听辨和弦及其进行、曲式等基本知识,通过经常的音乐欣赏,开阔自己的音乐视野;要努力学好歌唱,使自己琴声如歌;还要学好文学,提高文学修养,因为文学修养和音乐修养是息息相关的。

四、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即兴伴奏能力

琴法的内容大致有音阶、琶音、和弦和五指练习,练习曲,乐曲,歌曲伴奏等四大部分。这四部分的内容缺一不

可,一定要熟练。尤其是音阶、琶音、和弦等基本功是弹好琴必备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练习。幼师生学琴并非要技艺多么高超,而是为适合工作的需要,有演奏一般乐曲,特别是歌曲的伴奏能力。即兴伴奏能力的学习,是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学生一开始学琴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对平时所弹的音乐作品从调式、曲式、风格、和声编陪、伴奏音型等方面进行书面分析和听觉分析,丰富其伴奏手法。此外,学生要加强视奏和移调的练习,进行一些多声部和合唱训练,还要从简单的儿歌开始训练自己的边弹边唱的能力。

通过即兴伴奏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将学到的琴法、和声、视唱练耳、乐理、歌唱等课程综合起来应用实践,而且能主动、创造性地掌握各种实用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五、科学练琴是学好琴法的保证

首先,学生必须按时还课。每节课每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可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观摩,共同进步。

其次,学生必须每天坚持练习。学习琴法必须持之以恒,所以学生应将练习时间尽可能固定,让练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范文 篇四

>>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几点做法 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运用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运用新理念 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做法 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兴趣的几点做法 培养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运用新理念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几点做法 运用新理念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几点做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始终。我们可以导课、授课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创设情境;拓展学习中的情境创设,培养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音乐 新理念 情景 学习兴趣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音乐教育新理念的任务是:通过给学生提供知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并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兴趣享受音乐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彻始终,实现课堂创新。

如何才能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导课、授课创设情境,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导课的情境创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诱发学生对于当前所要进行的活动产生兴趣。

授课中创设情景,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会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会很快乐,也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欣赏《小白菜》时,我这样创设:给同学们播放一段录像,首先一个小朋友过生日,大家围绕着他,献花、蛋糕、唱歌、跳舞,欢声笑语;接着是爸爸妈妈领着孩子出去踏青,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背景音乐都是《小白菜》。看完录像,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不对啊,画面上的情景和音乐感觉很不舒服啊”“画面很幸福,很高兴热闹,音乐却很伤心”这个时候我便启发:“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画面才会适合这段音乐呢?”学生思考着,讨论着……,有的说:“应该是一个人丢了什么东西很伤心”,我便顺势总结:用伤心,悲痛的画面,才能更好的表现这段音乐。用这种反差创设情景,学生感受明显,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兴趣,就这样在创设、感受、思索中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在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找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活动之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并创造音乐,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鉴赏以及再创造的能力。例:在一年级活动课《我家门前有条河》,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牧童短笛》,小河流水的声音合着笛声悠扬,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收了过来,于是我把儿歌的节奏打乱,孩子们加进喜欢的打击乐,还有脚下和手上的动作,在完成老师制定的节奏和动作后,又让同学自己重新编排读儿歌的顺序、改变打击乐的节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星星和灯光》这首歌曲时,我运用多媒体声、光、色、行合一的特点,创设情景:幽蓝的天空,星星在眨眼,远处的山寨闪烁着迷人的灯光,淡淡的读书声时隐时现,在夜空中显得悠远、空灵……,这样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让学生给这幅优美的场景配上歌声,学生看着画面,听着自己的歌声,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歌曲的情感,体验歌曲的情绪,这时孩子们的歌声便把歌曲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看到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高潮,我便一转折,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歌曲《星星和灯光》中的音符打乱原来的顺序但节奏不变,再创造一首《星星与灯光》进行演唱,竟然有许多同学创编的流畅而动听,我便鼓励这些同学用竖笛演奏给大家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创作热情,培养了孩子们创作音乐的兴趣。

三、拓展学习中的情境创设,培养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尤其重要,在拓展中运用期间运用情景教学,则能达到,课虽终而趣未尽的境界。因为在拓展过程中情景的创设,能给学生制造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学会举一反三。在拓展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强化表达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只有把学生兴趣放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位置,才能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时达到学生稳定喜欢音乐课的最终目的,也由此培养了学生健康愉悦的人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4篇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