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这1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习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

(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

(3)[学生活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点拨。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

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

(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

(7)小结本段。

2、研读第二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

(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点拨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朝廷之臣畏王→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

(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

[提示]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

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

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

妻→私

三问三答妾→畏→邹忌受蒙蔽

客→求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家事设喻说理国事

六、布置练习,课堂检测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第二题)

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二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四。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文、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重点:

难点:

教法: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我朗读,要求思考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个兼语结构

(2)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这种说理有什么好处?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梳理课文

要求在学生朗读基础上疏通大意(主要由学生自己展开)

(四)课文分析

请思考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析三问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六)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七)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的特点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六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认识《战国策》多媒体出示: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聆听教师名言导入语,和文章内容链接,进入课堂情境学生试说题目意思,在教师引导下理解题目含义。通过阅读,了解邹忌其人阅读相关资料学生整理笔记由名言导入,切入课文,实现和文本的链接,自然而不牵强。了解文本题目才能更好的理解内容;了解邹忌其人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成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疏通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igrave;)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aacute;o)于齐 间(jiagrave;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三)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逐段翻译)教师明确: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多媒体出示: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5、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多媒体出示):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多媒体出示):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学生初读课文解决课文生字词读音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学生熟读课文试译,画出文本重点词。

根据教师出示的重点句理解加点词的意思互相交流此类活用的词的意义,能够重点区分、比较根据一词多义的重点句子,理解一词多义,根据词义尝试自己翻译句子,理解句意。将以上的重点词语解释整理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默记。疏通课文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在让学生读通、读准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教师给予点拨。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实词、虚词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起到强化突出的目的。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分散又有集中,有自学有点拨,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多媒体出示):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多媒体出示):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五、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rsquo;”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六、难点探究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分别回答古今义的解释在教师点拨中强化理解结合教师出示的组句归纳文言句式回答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分角色朗读,讨论其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从课文中找出表明邹忌态度的词句,探究其心理活动。小组讨论交流邹忌劝谏的过程齐读劝谏的结果,理解邹忌劝谏的意义。古今异义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通过教师多媒体出示起到强化作用,加强平时积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简单归纳句式,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由整体到局部,逐渐抽丝剥茧,通过读、讲结合,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内容,言之有物,为后面疑点的探究做好铺垫。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二是“善”,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http://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习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九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三、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四、课型和课时

自读课 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1)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 与 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有

(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6、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1、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2、学习字词、句式(重点字词写在幻灯片上打出来)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问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2、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3、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 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5、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6、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7、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8、朗读全文。

六、板书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营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第十三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直言的大臣是不成的。可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历史上有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却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

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魏征死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

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是既要敢于进谏,

更要善于进谏,要讲究进谏的策略和技巧。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

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

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

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 )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1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