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优秀7篇(五上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7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查阅与参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一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找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三、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1、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2、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3、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二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本文的中心。所以我在教学时的时候,就制定学习目标: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是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前,我让学生多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辉煌资料,课上先交流,然后让学生想象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野蛮、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真正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

最后我还加强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受到启发,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三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集体备课,最后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

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四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五二班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反思一下。

一、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结构上比较明确,第一段总写圆明园的毁灭是巨大的损失,2—5段分别从布局、建筑和文物方面的巨大的价值,最后一段写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过程。这些基本都讲述出来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讲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作对比,从而回答“为什么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

二、教法

主要采用边读边悟、以读促悟的教法,从而更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文字中传递的情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授公开课于我而言,锤炼了语言,有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学生对圆明园是陌生的,对以前的圆明园感觉更是遥不可及的,只单纯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受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忽视朗读,在课堂上仅仅是把图片的堆砌展示给学生,很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就巧借多媒体,把学生的看、听、读、感结合起来,收效果然不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

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然后播放录相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学生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超了两三分钟。其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六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 www.kuaihuida.com …”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远程教育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走进数字虚拟圆明园……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中班 圆明园是毁灭教学反思 篇七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设计上遵循“1+x”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1”确立为《圆明园的毁灭》,x确定为《两个强盗的故事》,选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资料和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一得”确立为铺垫这种写法。我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即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很多笔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学定教,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两次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悟,组内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本事、表达本事和自学本事。我们小组学习是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学习方式和表达的方法还需要给孩子们多做指导,以待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善和提高。

1、学生本事需要培养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反应不是太进取,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的表达本事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备课时对预设准备不足,在做引导时,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7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