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3篇(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这13篇八年级数学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一

(一)内容

加权平均数。

(二)内容解析

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二)目标解析

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

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

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

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二

11.如图,图中的曲线表示小华星期天骑自行车外出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小华八点离开家,十四点回到家,根据这个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几点?离家多远?

(2)何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多长时间?

(3)小华在往返全程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平均速度最快?最快速度是多少?

(4)小华何时离家21千米?(写出计算过程)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三

原式变形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变形,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2. 已知等式配方后,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与b的值,即可确定出三角形周长。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3. 原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得到结果,即可做出判断。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24.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分式化到最简,然后代值计算。先将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再约分,然后将已知 变形为 代入原式即可求解。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四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五

教法:

2、讲练结合法: 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与平方根进行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配以精讲,并进行分层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格式。

学法:

1、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感悟二次根式的模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体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分组讨论法将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换,达到取长补短,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4、练习法采用不同的练习法,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进行自检,小组内进行他检,提高学生的素质。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六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是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必须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所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的。在求出最简公分母后,还要确定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这个因式就是最简公分母除以原分母所得的商。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2)写成“分母不便,分子相加减”的形式;(3)分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4)分子、分母约分,将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p19[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与各支路电阻r1,r2,…,rn的关系为。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r2,列出,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

四、课堂堂引入

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

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

3.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请同学们说出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p20)例6.计算

[分析]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

(补充)例。计算

(1)

[分析]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

=

=

=

=

(2)

[分析]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

=

=

=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四。(1)(2)(3)(4)1

五。(1)(2)(3)1(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八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十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二次根式,那么二次根式有什么性质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展示目标,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第3页——4页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请比较 与0的大小,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3页“探究”中的填空,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例2是怎样利用性质进行计算的。

4、完成4页“探究”中的填空,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看懂例3,有困难可与同伴交流或问老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 第十一篇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整理

1、定义: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2、其他形式xy=k(k为常数,k≠0)都是。

3、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y=—x。对称中心是:原点。

4、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5、|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

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数据的分析

1、算术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5、一组数据中的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6、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7、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的三个例题都是补充题,例1在的一组判断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条件,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再增加一些判断的题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识进行计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题,三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综合应用矩形定义及判定等知识的。

四、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八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十三篇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紧紧抓住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这一点,然后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1)(2)

五、例题讲解

(p17)例4.计算

[分析]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判断运算的符号)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2)(3)(4)-y

七。(1)(2)(3)(4)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3篇八年级数学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