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唐诗五首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0篇《唐诗》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唐诗》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理解文意。
2、教师点名阅读,学生为其正音。
3、教师指名学生翻译。
二、精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开篇首句让你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开篇首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之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耳旁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
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第二句用了哪些动词?表达了什么?
“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到屋旁,都随风“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图画,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3、如何理解“忍能对面为盗贼”?
一者,挂在高树梢与飘在深塘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二者,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感伤。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心境怎样?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5、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如何理解?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一语双关的深层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自己、国家不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吗?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何由彻”一句,意味深长,不只结束本段,还为下段作铺垫。
(四)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6、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舍己为国的情怀。
7、“呜呼!何时……冻死亦足!”结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这几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2课时
一、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品读鉴赏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形象,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分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动作描写:“伐薪烧炭”“晓驾炭车辗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2、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急于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唐诗》教学设计 篇二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湖南永州,有一位诗人家喻户晓,他就是——唐朝的柳宗元。(板书:柳宗元)
2、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写的《江雪》,它是唐诗中的一首精品。
二、感受诗境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师配古琴曲朗诵)
2、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出的诗中的画面,师边听边画:首先是被大雪覆盖的群山万岭,条条小路已被大雪覆盖。寒冷的江面上,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正在垂钓。
这是我们看到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你听到声音了吗?(学生交流画面寂静无声)
3、如果说“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那是什么样的场景?添加上一个“绝”和“灭”之后呢?
你看,添上一个字,境界大不同,这就是古诗语言的魅力!
4、同学们,我们一直在说雪,诗中哪里写到雪了?除了诗题和诗的最后一个字,在其他诗句里,你能找到雪吗?
5、小结:诗中没有具体写到雪,却让我们感到处处都有雪影,处处都有雪迹,这就是诗人高明的地方。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人鸟无踪、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意境,给你什么感觉?
三、体味心境
1、其实,诗境也是诗人的心境。这首绝句,绝不仅仅是为了描绘一幅江乡雪景图,还蕴藏着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而要了解诗人的心境,就必须穿越千年,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出示资料,配乐介绍):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做官以后,关心百姓,大胆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十分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面对当权者的打击报复、母亲去世、女儿夭折、朋友们的杳无音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柳宗元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想一想,从热闹繁华的京城长安,到千里之外荒凉偏远的永州,自己的才干不能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又失去亲人,诗人的内心会是什么样的呢?
3、这样的孤独和寂寞恐怕我们常人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把每行诗开头的字连起来读,是什么?(红色显示:千、万、孤、独)顺着读是“千万孤独”,倒过来读是“独孤万千”,变个顺序读是“万千孤独”,不管怎样去看,诗人要表露的都是“十分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失落呀!座座苍山能明白他的心思吗?条条小路能理解他的心境吗?那片孤舟能承载他的希望吗?陪伴他的只有“千万孤独”了。请大家把这种孤独读出来!
4、同学们,这个渔翁,他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独钓于众人不钓之处,任凭天寒地冻,他坚守在寒江小舟之上,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翁?(体会诗人的孤傲、坚毅)
5、是呀,我们看不清渔翁脸上的神情,但能想象得出他的眼神一定是坚定、刚毅的!这就是当时的柳宗元,孤独而又孤傲。再读,读出诗人的孤傲!
6、同学们,表现孤独和孤傲可以有多种方式,柳宗元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寒江独钓”的方式呢?
7、人们不禁要问:“蓑笠翁”为什么要在冰天雪地里独自垂钓呢?他能钓到什么呢?(让学生自主创设多元答案)
8、同学们听说过姜太公钓鱼吗?昔日姜太公钓鱼,鱼钩是直的,鱼钩离水面还有三尺,那不是钓鱼,为的是钓取功名;而今天,柳宗元的垂钓,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的是一种情操、一种气节,钓什么已无关紧要了。“寒江独钓”本身就已经表明一种态度了,那就是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
9、其实,人生难免不失意,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一身铮铮傲骨!
10、请带上诗人的这种心境和情感,再来读这首诗。
四、吟唱诗文
1、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诗,已经不足以表达诗人的情感,那我们就来吟唱吧。(放音乐)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江雪》。请同学们仔细听听永州地方的百姓是怎么唱的,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学。(放曲子)
2、同学们发现没有,这首曲子实际上也是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谱曲的,这样的唱也可以说成是“吟”,吟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吟唱《江雪》。
《唐诗》教学设计 篇三
唐诗五首
写法归纳
山居秋暝
(1)诗中有画。
本诗画面清幽、宁静,色调明朗,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舒适惬意感,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2)音韵和谐,节奏优美。
颔联中的“照”和“流”两个动词用在句末,写出了隐居之情态。如果改成“照松间”和“流石上”,不仅音节上不美,也显示不出“松间(隐)”“石上(居)”的会意。
“归”和“下”用在句中,不仅避免了和上联句式上的重复,而且避免了在音调上的不和谐。王维通过锤炼字句,使全诗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完美。
从军行(之四)
写景境界阔大。
本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登高
(1)情景交融。
通过首联,诗人把战乱之苦、漂泊之悲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在画面中,并融入颔联浩大、壮阔的景象内。景物触及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中,触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2)词句凝练,格律工整。
这首诗极显诗人用词炼字的功夫。一般诗人有所谓语言难以完全达意之憾,而杜甫则能自如驾驭语言,胸中之情自然流泻,言语之间,妙合无痕。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因对仗工整非常不易),而这首诗八句全都对仗,格律十分精细工整。
石头城
这是首写景诗,但句句有情。
这首诗抓住了石头城的几个特征景物,描写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潮水和“旧时月”都赋予了人的感情。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更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和荒凉。
锦瑟
本诗语言婉转含蓄,意蕴朦胧,在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颔联使用“庄生梦蝶”“望帝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颈联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遗珠”“月明珠圆”“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又邈远难觅,表达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彷徨与悲伤。
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的隐痛。
写法精讲
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指导
动静结合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动的事物化为静物,或者把静的事物写活,以动来衬托静,造成一种奇妙的写作效果,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厚重,庄严,从而显示出别样的表达情致。我们在写作当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动静结合的方法,就能够改掉单调的缺陷,使生动起来。
写作时,对事物的观察不应只是关注静态时的情态,而应从细处着眼,也观察动态时的情态,把两者结合起来,突出事物的整体感,生动性。
例如:《周庄水韵》一文中写了雪中的周庄时,“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旁,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里写景,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首先写了静中的古镇,阳光下覆盖着斑斑积雪,显得安详、宁静、如一幅版画。接着,由静转动,通过滴水声、流水声的描写,雪中的周庄充满了灵动与生机,惹人喜爱。运用动静结合,既展示了周庄的娴静、优雅之美,又显示了周庄的生机盎然的活力之美,两者相得益彰,写出了神韵。
同样的道理。写人时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写,即人的外貌、表情、姿势等的描绘,然后结合动作、语言等动的角度来写作,这样全面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另外,写作时,我们应大胆创新,巧妙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融汇其中,创造独特的效果。例如:《巴东三峡》一文中,作者写山时,“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的,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的群山比喻为“无数匹马在奔驰”,将山的前叠后连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活了山的气势。写山峰时,“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用“围”“咬”等动词,勾勒出群山簇拥环抱的情态,体现出群山的险峻。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修辞手法是重要的一种化静为动的方式,但是,写作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之间的神韵及神似,因为其间夹杂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感,如果显得僵硬,勉强的话,表达效果会大失其色。
当然,我们要根据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灵活地选取动静结合的手法,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用我的笔,写我的心,抒我的情。
名著印证
请在自己所读过的作品中找出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鲁迅《社戏》——“周围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远远跑去了。”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而“翠柳”、“青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棵柳树。穿着碧绿的衣裳。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过来,我稍微倾斜了一下身子,我的头发就随风舞动。我碧绿的衣裳飘来飘去。风停了,我停止了跳动,静静地站在那里。蝴蝶飞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瓢虫在脚下爬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正是春天,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草也绿得发光。天空中万里无云,太阳尽情用它那温暖的大手抚摩着人间。
课内素材
唐诗是瑰宝之中的精华,名家辈出,佳作甚多。不仅内容广泛,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言简意赅,而且有许多佳句豪气冲天,激荡山河,震撼人心。每当意气消沉、筋疲力尽之时,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句。千载之后,读起来犹感到虎虎生风,铿锵有力;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豪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激昂的号音使听者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展现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大无畏的精神境界。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
[运用角度]“盛唐精神”“时代强音”“唐诗与中国”“诗歌之美”等。
精彩运用
他出生于盛唐,是上天的眷顾还是命运的不幸呢?
蹄声杂踏,一道王令悄然而降。你明白军命如山。于是,毅然放开了双手,飞身上马西出玉门关。触摸着衣服还留有老母亲双手的余温;回想着与好友欢聚畅饮的开怀;留恋着家乡每一寸熟悉的土地,都被塞外的黄沙和你的爱国之心所覆盖淹没。
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地离开?只是因为怕违抗王令而被凌迟吗?只是因为一时的少年气盛吗?不是的,我知道。在你的心中早已明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酷。但不管是铺天盖地的黄沙还是残酷无情的杀戮,你都面不改色,因为你早已立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志。
一年,十年,二十年,时间匆匆地走过,但我仍能在战火硝烟中看到你的身影。战马是你的好友,兵器是你的信念,身后是你要守护的家乡。当年的雄姿英发或许已被消磨,唯一还在的是那颗忠贞报国的心,撒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
寒月初上,你独自一人在大漠中仰望长空。你知道思乡会影响队伍的士气,你很努力地压抑着,但泪水却依旧在你的眼中翻滚,此刻我分明看见两颗在月亮下晶莹的泪珠在你脸上滑落。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身上的伤痕怎么没有你掉过泪,而此刻的你却……随着你的泪光,我看见了天上的明月,也看到了你在明月中幻想的家人:母亲,在家门口四处张望,她那一缕缕白丝,在微风中扫过,扫过了你那似箭的归心。突然间,你用手拭去了脸上的泪水,用力一挥鞭,马儿又一次奔向了军营。动作是如此的毅然与坚定,就像当年辞别老母的时候一样没有半点迟疑。
望着你的身影在夜幕中隐去,我不禁一声长叹。男儿志在四方,而你的志在沙场。回到军营,借着微弱的烛光,你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终。窗外寒风凛冽。因为你们的守护,长城内不再有冬天。
阅读延伸
感怀诗人李商隐
王艺霖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不知怎的,每每念及那个蚕茧诗人,我就会想起这句话。
学而优则仕。但凡读书人,终要走上这条路。于是,李商隐也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条路。但是最后他没能逃脱党派之争,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终究还是放不下,不能像陶公那样豁达,决然地拂袖而去,所以他只能抑郁而终。
他的父亲早逝,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撑起整个家。他屈才为人抄书,靠别人接济度日。他还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小少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变得心扉不敞、敏感忧郁。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坎坷遭遇,才使得他从小懂得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屡试不中,李商隐终于选择了放弃。别人有的是背景,而孤傲的他有的只是背影。无论何时何地,世界就是这样现实。
好不容易,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可是为母亲守孝的三年光阴,与这绝好的机会再次擦肩而过。也许是造物弄人,他在政治上永远不能得志。我却独自庆幸,上天留下了一个作为诗人的李商隐,而不是一个作为政治家的李商隐。也许作为政治家,他可能不会被世人传颂,但作为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
我喜欢他的个性。他恃才傲物,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坚持己见,不轻易妥协。作为儒学弟子,他敢于批判孔子儒学的缺陷,敢对一群老顽固的儒生们傲然说出“不必规规然尊孔子为师”的话。想想,就是在言论如此开放的今天,又有几个人有如此的魄力。于是,我深深地被他折服。他的风度,忧郁得可以融化悲伤;他的气势,坚决得可以打碎一切世俗的偏见。
这只是他为我所深深崇拜又惋惜的一面,而使我深深迷恋又欣赏的另一面,是他那绮丽的情思。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也唯有那个颇受争议的人,才写得出这样颇受争议的诗。锦瑟是哪个美丽女子的芳踪遗迹?那段遗失于青纱帐红帷幔后的历史,遥远得隔了好多个世纪,而今读着这诗句却感觉近得伸手可触。每读至此,我都会心微笑,又忍不住悲凉。想必在那个夜色浓郁的月夜,提笔写下这句诗的李商隐也和我一样吧,都有几分悲凉忍不住溢出心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有人批评他用典太多,诗意晦涩。我只觉得这种批评有些可笑,也许是因为我对他的偏爱吧。我沉溺于他那个绮丽迷离的世界,沉迷于那样一个剔透空灵的他。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珠有泪,玉生烟。他梦幻般的遐思,如清香逸于书卷间。那种清冽的悲伤,满满地流淌在每一个字的每一笔之间,他的爱翻涌着,触起了人心中那遥远的清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好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忘不了过去,是他的致命痛处。因为忘不了过去,忘不了故人,所以忘不了感情,忘不了那些彻骨的悲伤。就这样,追忆画不上休止符,只能无休无止地蔓延下去,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为情所伤的心。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穷年只剩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凄凄凉凉。人生起起落落,到头来原来都是过眼浮云,自怨晚觉。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原来地球缺了谁都还是接着转,是谁在乎我,是谁挂念我,是谁在风凉夜惦记我。人世不因谁而改变,黄叶自飘零,歌舞自轻曼,寒屋人自寒。
就这样作茧自缚,就这样解不开、放不下,就这样的执著、固执、坚持自己的坚持,就这样漠然、满腔才情、一身傲气。我痴醉于这样的李商隐、这样的蚕茧诗人、这样千年不悔的眷念。
《唐诗》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
《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
总述
学习目标:
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
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
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
(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
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如:
(1)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2)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3、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4、“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说初唐诗是“风神初振”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讨。
三、布置作业
1、认真预习“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请大家查阅有关作者资料。
第二课时
诗歌鉴赏(一)
教学目标: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台歌》
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朗读《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唐诗》教学设计 篇五
一、检查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找同学背诵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之感?
解析: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三、品味赏析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和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四、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
五、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品味赏析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4.小组讨论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解析: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5.小结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六、课堂小结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七、作业:
1、背诵所学诗词。
2、课后二。
《唐诗》教学设计 篇六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诵读指导
1、找出本诗押韵的字是哪几个字?
2、找出对仗的两联,并指出是如何对仗的,体会律诗的音乐美。
(二)文本研习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
1、如何读诗
2、如何整体感知
3、规范答题
〖学习小结
〖巩固练习
名句默写
(1)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2)淑气催黄鸟,忽闻歌古调 。
(3)画栋朝飞南浦云,闲云潭影日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课外阅读
1、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审言生子闲,闲生甫。(《新唐书杜审言传》)
2、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成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唐诗》教学设计 篇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刚过了中秋节,不知道大家是怎样过中秋的?(吃月饼)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除了中秋还有那些?(春节、端午、重阳等)在这些节日我们中国人分别以什幺方式来庆祝?(明确:重阳节有登高的习惯。诗歌的题目就叫《登高》)大家曾学过一首诗是与重阳节有关的,还记得吗?请大家背诵一遍。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它是一个登高祈福赏菊、家人团聚的日子。作者将诗歌的题目定为登高,那幺这首诗和重阳节有关吗?作者是和家人一起登高祈福吗?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古诗。
说明: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由诗歌的题目导入新课,使课堂气氛亲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诗人的情怀打下基础。
二、介绍作者的基本知识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杜甫(712—770),晚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世称杜工部。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由于他经历的是唐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因此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称为“诗史”,也被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
说明:通过介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了解作者生活的大的历史背景的同时也了解作者创作的基本风格。
三、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初步感受诗歌。
明确:七言律诗以及首、颔、颈、尾四联的划分。
说明:通过声音让学生受到感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划分好首、颔、颈、尾四联为下文的分析做准备。
四、从诗歌的首联出发,分析首联。
1、设置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
②十四字写六种景物所体现出来的古代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是什幺?(凝练)
③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分别给人一种什幺样的感觉?
明确:风急:秋天的萧刹身冷心更凉
天高:因天空空旷的而渺小、孤独
猿啸哀:声音凄厉,让人倍感悲凉
渚清、沙白:冷色调、画面惨淡凄清
鸟飞回:无家可归
2、合作探究,主动表达。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可以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将你心中所想像的画面描述出来。
注意:在勾勒画面时空间上的有序变化以及视觉角度的变化。(仰视——俯视)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学会寻找诗句中关键的字词。体会和总结古代诗歌凝练的特点。化整为零,以分解的方式感受构成画面的景物。让学生体会诗歌以意象营造意境的方式,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将前面所感知的整合起来,设置一个小的表达交流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去发挥想像和联想。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附:有背景图为参照
诵读1:有了这样的体会你觉得应该怎样诵读?请示范。
齐读,做首联的诵读练习。
让学生自己根据作者情感找到诵读的方法。适当做一些诵读技巧的指导。
五、进一步分析颔联。
1、颔联中写了几种景物?(两种)
2、能否将“落木”换成“落叶”?两者有什幺不同?这两个词用在这首诗中哪个词更好?为什幺?
明确:落木更好。“木”字更有质感,有枯木干燥的感觉。
3、这句诗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夸张)
4、夸张手法以及两组叠词运用烘托出怎样的场景?
明确:萧萧:茫无边际 滚滚:奔流不息
场面宏大但诗人的思绪浩茫而纷乱
5、整句诗中作者心中的想法如何?说说你的体会。
①愁绪就象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②韶华易逝、人生短暂。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辩论环节,允许学生以自己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诗词炼字的巧妙。从修辞入手,利用颔联中的叠词来分析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诵读2:结合对首联和颔联的分析,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提倡学生当场背诵。
明确:诗文的特点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感情基调为沉郁、凄清、悲怆。
说明:趁热打铁,将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调诗文的特点: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最后分析颈联。
1、比较首联、颔联和颈联、尾联,如果说侧重的话哪一部分侧重于写景?哪一部分更侧重于抒情?为什幺?
明确:上半部分侧重于写景,下半部分侧重于抒情
找出颈联、尾联中与情有关的词语。
注意:苦恨:甚恨。
2、“万里”和“百年”分别与上半部分中的哪两个词相照应?这两组相互照应的词说明作者分别从哪两方面着笔。(无边、不尽 ;空间、时间)
3、作者用“万”和“百”这样的数词来修饰空间和时间究竟想突现什幺?(距离遥远;时间长)
4、诗文中的“作客”和我们平常说的“做客”有什幺不同?
明确:诗文中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5、作者在点明时间时用的是“悲秋”,“秋”之所以“悲”的原因是什幺,请在本句中找出来?(常作客、多病、独登台)
明确: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天,不由想起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说明:通过学生自己的比较,比较出诗文不同的侧重并找出颈联、
尾联中与情有关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关注作者着笔用词的巧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提取或比较关键词中的特殊用字,通过特殊用字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特殊心境。
七、以老师颈联的提问为例,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提问、回答并更正。
举例:
6、究竟是什幺造成了作者“艰难”的处境?(结合背景)
明确:国难,动荡的时代,连年的战乱。
7、“繁霜鬓”透露着什幺信息?作者为什幺要“苦恨繁霜鬓”?
明确:想为国出力,却年事已高,老了。作者忧国忧民。
8、“潦倒”和“新停浊酒杯”有什幺关系?
明确:把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流露出作者面对悲愁的无奈。
9、教师总结点评。
说明:以这样模仿的方式能让学生进行有关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扮演问题的回答者的角色而很少能做问题的提出者。通过这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合作探究。
1、从这首古诗来看,诗中杜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孤独漂泊、年老多病、忧国忧民
穷愁潦倒而又有高尚情操的伟大诗人形象
2、归纳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气象宏伟,意境开阔
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字字精当,格律工整
诵读3:齐读并背诵全诗。
说明: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古代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从诗歌的分析上升到形象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请你以杜甫的口吻依照全诗写一篇《重阳日记》。
3、有时间可以阅读《说“木叶”》这篇文章。
说明: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已经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文的写作训练。
《唐诗》教学设计 篇八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
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 仍怜(lián) 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附:板书设计】
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激动、欣喜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首联:总写天光水色
颔联:高处着眼写莺燕
颈联:低处入手写骑马游春
尾联:由点到面写湖东胜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唐诗》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在唐诗中的地位。
2、深入领会《春江花月夜》一诗所寓含的哲理。
3、理解和感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辽阔博大和情感的深挚。
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一诗的结构;诗作的情感。
教学难点《春江花月夜》一诗传达出来永恒的情和理。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人们称“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简介张若虚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研讨诗作。
1、通读全诗,思考P7第二题
明确:答案详见教参P2。强调月是主体,春、江、花、夜都是月的陪衬。诗作从简单里说就是写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人。
2、学生默读诗歌,找出集中写月下之景部分。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3、学生反复朗读本段。
意在体会月下美景的辽阔与空灵。“江上月,照海明”多么阔大的境界。
4、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设问并作答。思考答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体现的哲思,并结合《滕王阁》尾联来阐述张若虚思想境界的博大。
明确:关键词:人类永恒自然美景(江月)永恒。
5、学生读“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束。概括明确这部分主要是写人。思考:写了哪些人?重点是谁?
明确:写到了思妇和游子。思妇是重点。
6、反复朗读这一部分,体会思妇浓烈的相思之情。
7、选择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
明确:突出这里“月”的二重意义“月”“人”融合的意境,从而理解相思之情的柔美。
总结:《春江花月夜》一诗可以凝练地概括为写景、写人之际展现“永恒的江月美景、永恒的人类存在、永恒的相思之情”。
《唐诗》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0篇《唐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唐诗五首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