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加法结合律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9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 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2、明确目标: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一次。

3、效果预期:关于加法计算,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加法结合律。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2)、猜一猜:这两个式子相等吗?怎样证明?

观察思考:比较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2、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按照任务要求认真完成。

3、展示交流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你会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任务呈现:你会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出示题组,请学生独立完成。

A、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2+93+68 (2)154+46+79+121

B、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45+36)+64=45+( + )

560+(140+70)=( + )+

2、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出示检测题,要求8分钟内独立完成。

①、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②、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⑴ 72+16 A、( 75+25)+48

⑵ 45+(88+12) B、 16+72

⑶ 75+(48+25) C、(45+88)+12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3、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88+104)+96 = 88+(104+96)

(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些同学在进行体育锻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列式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么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

2、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你们能够象这样再说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说的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算等号左右两边的得数分别是多少)

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板书:省略号)

4、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从中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学生发现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本子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回答。

5、大家都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我们一般都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个规律该怎样表示呢?板书:a+b=b+a。(学生读一遍)

6、教师指着板书指出: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也就是说: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7、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8、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观察比较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回答。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问:谁会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28+(17+23)

请大家把这两题的答案算出来。

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28+(17+23)

(2)枚举归纳。

课件出示 :算一算,下面的 里能填上等号吗?

分4组每组计算一道。交流得数。

通过计算下面的 里能填上等号吗?

板书:(45+25)+13 = 45+(25+13)

(36+18)+22= 36+(18+22)

问:象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很多。(板书:省略号)

2、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这些等式,并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媒体出示:①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

(2)问:如果用a、b、c 表示三个加数,你能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 (a+b)+c= a+(b+c) 读一遍。

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师指着板书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律。加法的这些运算律在学习中经常能运用到。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课件)

(2)让学生说说每一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指名解答。

2、书本翻到58页 ,第二题,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直接在书上填一填。

3、多媒体出示4道题,男生做第一组,女生做第二组。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4、第5题:连一连,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课件演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吗?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二课时,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质疑、

学法:观察、思考、猜想、验证。

三、教学过程

探索加法结合律: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0+34=( )+( ) 64+( )=36+( ) 79+( )=45+( ) A+700=( ) +( )

2、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30+270=300+300 48+d=d+48 60+80+40=60+40+80

(二)、在举例中发现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并比较每组式子的'结果。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并计算结果是否相等。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三)、运用生活中的数学体验规律

学习例2

(1)出示条件,提出问题。

(2)理解题意。

①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②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③结果相同吗?

(3)引导列出算式。(88+104)+96和88+(104+96)

以上两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揭示加法结合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5、揭题并板书(同学们补充):加法结合律

(四)、使用规律、巩固应用 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

1、口头回答□里填几。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加强记忆

三个数( ),先把( )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 )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不变。这就是加法( )

(六)、作业 加强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认识,应用所学规律。安排了如下两题。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七)、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四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片断一:

师:谈话:天气渐渐凉了,我们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炼比赛了,冬锻炼比赛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的训练呢。

(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

【反思】

从课堂的引入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冬季锻炼比赛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提出了很多加法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片断二: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它们的结果怎么样?那你能用一个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吗?(等号)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反思】

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1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1+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加法结合律》导学案

【知识梳理】

1、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2、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用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字母表示:a-b-c=a-(b+c)

【拓展提高】

怎样简便怎样算?

169-247+231-53 9+99+999+9999 567-(245-123)

小学数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

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

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 者: 唐 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 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 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 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

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

1,四年级组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考分析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教材p56-5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2、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

(2)媒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自由说)

(3)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

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28+17=17+28)

(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是加法交换律,就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如果有学生说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就及时指出,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的结论,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数目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请学生根据这个等式完成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二题。

2、在列举中验证规律

象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越多越好。开始: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三题。

谁愿意来交流。

提问:你写了几个?说说看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

有没有比她多的 。

提问:指着板书,你们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能说到加数不变,交换位置,结果是一样的就行。

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老师给你时间你还能写吗?

能写几个?无数个,写不完,用省略号表示(板书……)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很多,写不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规律。(四人一组讨论,然后交流。)用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术法。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很长,又比较难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

需要合作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搜集信息。

估计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请同学起来交流:

如果没说到: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板书:a+b=b+a。

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的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用手势比划)“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了加法交换律。

5.看第二个问题,谁能马上列出算式,17+23,马上说出不同的算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再自备本上做,计算出结果。

交流:估计又学生列式28+17+23=68(人),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数)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板书:(28+17)+23(人)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估计有学生有列式28+(17+23)追问:这样列式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

如果还出现其他算式基本上都归为两种思路,先算跳绳的人数或先算女生的人数。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生一起说,师板书:(28+17)+23=28+(17+23)

提问:它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不符合,加数的位置没变)

提问:加数的位置没变,那究竟加数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相加的顺序不同)

引导学生一起说出: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再来看这样两组算式:算一算,下面的ο 里能填上等号吗?汇报前置性作业第四题。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如果有学生直接回答结果是一样的,教师添上= 请学生分组验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那现在老师来写个算式(28+46)+27=你能按照上面三个等式的规律写出等号后面的吗?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五题。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要点: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和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的结果是一样的 。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吗?板书……

3、揭示加法结合律

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

小组讨论:(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提问: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你能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吗?这里的a,表示?b表示?c表示?

板书:(a+b)+c=a+(b+c)

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例如:

9+7想:

=9+(1+6)

=(9+1)+6

=10+6

=16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加法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说给同桌听听。

师:第一题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第二、三题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道等式,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交换加数48和25的位置,再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所以在一道加法算式中,有时我们也可以同时应用两种运算律。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以上填空题。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能这么填写。

师:第三、四两道算式 ,我们都可以有两种填法,一种是只用加法的结合律,一种是同时使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场比赛,老师这有4道题,每组做一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快。

(1)38+76+24(3)(88+45)+12

(2)38+(76+24)(4)45+(88+12)

师:对于这样的比赛结果,你有什么话想说?

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哪道题计算更简便些?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每组两道算式中的第二道算式相对来说比较快,因为我们在计算时第一步都可以凑整,计算的结果是10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了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连一连。想一想,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和是100。

师:我们在找的时候,是先看个位上的数是几,然后再看哪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和它可以凑十,因为凑十是凑整的基础。例如75的个位上是5和25的个位上5可以凑十,然后再看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否得九。7+2得9,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两个数相加的和就是100。在今后的计算中,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在计算之前先观察一下,看看能否运用我们所学过的运算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先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有助于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5、游戏:谈话:我们班有60位学生,那么老师就是班级中61号,老师想和班级中的9、19、29、39、49、59号交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和他们交朋友?(凑整,简便)

6、你想和班级中哪几号同学交朋友?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28+17)+2328+(17+23)

28+17=17+28=45+23=28+40

17+23=23+17=68(人)=68(人)

学生汇报的算式(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a+b)+c=a+(b+c)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的理解,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知识,灵活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梳理知识。

小组讨论:

(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

(3)本单元学习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将本单元学习的这些图形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特征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内角和等于180。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

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再独立画高。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方法,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各有多少条。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这道题是根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时,只要判断三个内角中最大的内角是什么角,这个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

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用(180-顶角)÷2来计算。

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

这两道题都要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

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

这道题是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进行画图。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1)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图形后平移成一个长方形。

(2)动手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

(3)交流讨论。

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1)拼一拼。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两个梯形纸片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想一想。

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反思总结

1、课件出示教材“评价与反思”部分的评价量表。

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情况进行填写。

全班交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9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加法结合律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