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这15篇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平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在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里,最后一个单元都是“期末复习”,从三年级(上册)起,最后一个单元是“整理与复习”。从期末复习到整理与复习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而且是教与学方法的变化。
整理是一种复习方法。中年级每一册教材里的内容多了,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技能、数学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需要通过整理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整理知识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学生整理,帮助他们组建知识结构。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先回忆全学期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复习重点。
第107页通过大卡通和学生的讲话以及一幅插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先后学习了哪几个单元的知识?各单元主要学习些什么?重要的知识都理解吗?有没有忘记?重要的方法都掌握了吗?曾经发生过的错误都改正了吗?……通过回顾,使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内容学得比较好、哪些内容还存在问题,从而明确自己的复习重点。在学生回顾全学期的学习时,可以翻翻教材,逐个单元想一想,然后把回顾的主要情况在第107页的表格里填一填,或按表格的栏目说一说。让学生结合回顾学习情况,对老师提出一些建议,表达他们对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教师改进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为了保证这一段学习活动的落实,教材在复习的第一课时安排的知识内容不多,只要完成第1~3题。
2.以一些容量大的、综合性强的题目带动对知识的整理。
教材中的第2题、第4题、第14题等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希望通过这些题的解答和计算带动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整理的目的。如第2题,在填表格时先读读表格里的两个数,再填入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钱,就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然后把四种电器的价格从高到低有顺序地排一排,复习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最后进行估计。这些问题把认识万以内数这个单元里的主要知识都提取出来了,学生在完成这些问题时,能体会到理解数的意义是关键。无论是读数、写数还是比较数的大小和估计,都离不开数的意义这个基础知识。又如第14题,先在图中涂颜色分别表示做裤子和做上衣用的布,然后让学生提出用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把认识分数这个单元里的主要内容都带出来了。学生在涂颜色时回忆分数的意义,还会结合分数的意义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在进行加、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联系分数意义思考,从而体会到分数的意义是这个单元里最基础的知识。
3.复习方法灵活多样,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
本单元的复习题里设计了许多学习活动,各种学习活动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回忆整理,提高复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起着提高学生数学活动能力,指导复习方法的作用。如第4题是本册教学的乘法与除法的复习,教材把比较作为复习方法。在除法的四道题里,有些可以口算,有些需要笔算。在这些题里,有商末位是0和末位不是0的除法,有余数的和没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刚好能被除数整除和不能被除数整除的除法等各种情况。教材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让学生明白哪些题应该口算,哪些题需要笔算;除法笔算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特别要注意些什么……
4.注重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册教材里的重要内容,应该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第5题用2、4、5、6四个数字和“+”“-”两个运算符号先摆算式再计算,寓计算练习于游戏活动之中,把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学生能摆出许多算式,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练习也充分了。第6、7、8题都是解决“数与代数”领域里的实际问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计算的意义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时的思路。第12题利用长方形及其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道变式和开放的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周长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第13题里三种月饼都吃到,合起来刚好吃了一个月饼,拿的方案很多,能让学生体会答案的开放性。教材还十分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第11题安排了选择不同的操作求图形周长的问题,第15题里有小制作和活动操作的内容。用好这些题不但整理复习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 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 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 (生回答) 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3、咱们动口,老师动手,把角给画出来。 先画一个点,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么样的?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是什么样的?再看这个点呢?这个图形就是什么了?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1、刚刚听到这个同学好听的名字,数学家爷爷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刚刚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咱们说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
角的两条(边)认识角了吗?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 (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练习二十三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这节课的复习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今天一共来了多少同学?其中男同学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
1、学生答师板书(师故意把顺序写错),让生发现后一齐用手写,并由学生说出分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含义是什么。(出示一些图形学生读并说出含义)
2、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男、女同学各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现在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出你是怎样比较的(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说到这里老师有个小故事叫“贪吃的猪八戒”到时要小朋友运用知识帮忙解决问题,“话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找到一个大西瓜,聪明的孙悟空灵机一动,想逗一逗猪八戒,就说:“这西瓜咱们四人分着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怎样分?”猪八戒抢着说:“我来分,俺老猪饭量大吃得多,所以我吃,师傅吃,沙师弟吃,大师兄饭量小就吃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笑八戒吗?你能帮八戒按他的想法给他们分一分吗?
学生说并总结出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话说回来刚才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多几分之几?并说出计算方法。
分母相同,分子相加、减。
出示卡片以开火车形式进行分数加减,比赛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
二、升华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请那位同学来说一说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师板书)
(一)分数的含义;(二)分数大小的比较;(三)分数的加、减法;
三、拓展练习:为了检查和巩固你掌握的知识,请大家做如下练习。
1、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多媒体出示)。
2、填空。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①5份是它的( ),②一份是它的( )。
(2)、读作( ),读作( )。
(3)、有( )个,1里有( )个。
(4)有5个( ),是( )个
(5)1可以平均分成( )个,可以平均分成( )个。
3、判断(对的画“√”错的画“X”并说明理由。
(1)把一张纸分成6份,每份是6(1)( )
(2)4分米是1米的( )
(3)+=( )
(4)1===( )
(5)8个苹果的是2个。( )
4、(1)把一个蛋糕平均切成8块,爸爸吃3块,妈妈吃2块,小英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2)小红看一本书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还剩几分之几没看?
5、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和分数有关,谁能出一些题考考大家(生提生答)。
四、质疑问难。
五、评价:表扬学得好的同学,让学生再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分数的含义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
三、分数的加减法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14~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与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
2、在诸多素材中选择合理条件进行列式。
教学策略:
通过模拟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学生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教具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双休日爸爸妈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大卖场买东西,你有自己购物的经历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2、出示P14、15主题图,大卖场里真热闹!今天让我们和小胖一起去购物吧!
小胖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买一份礼物,你知道他要买什么吗?你能把小胖要买薯片的事说成一个数学故事吗?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3×42或者42+42+42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3个42
3、师:像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解答比较方便。在大卖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乘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出示课题:大卖场中的乘法
[从学生交流自己去大卖场购物的经历引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小胖购买薯片的故事描述,让学生再次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从而为接下去的练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尝试
1、提问:你还能找到大卖场中其他的乘法问题吗?
学生举例: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 尝试比较刚才的两个小故事的异同之处。
小结:根据故事描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师:大卖场中到处都有乘法故事、乘法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乘法问题最多,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
2、小组活动:找大卖场中的乘法问题,边说边记录算式。
3、全班交流
(1)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36只装一箱,总共有多少只?
4×36
(2)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费多少钱?
4×68
(3)矿泉水23元一箱,买4箱需要多少钱?
4×23
(4)矿泉水24瓶一箱,买4箱有多少瓶?
4×24
(5)每台微波炉329元,买4台给福利院,共要多少钱?
4×329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钱?
5×37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大米的故事吗?
(7)每包腰果29元,买3包腰果要花多少钱?
3×29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腰果的故事吗?
4、师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列出了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给它们
分类吗?(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两类)
[在示范性的提出问题之后,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总结汇总的时候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下面学习新的乘法做好铺垫。]
三、总结交流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探究作业
找一找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并把算式记录下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习:
(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习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四篇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时间,时、分、秒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比如电视和乘车的过程中等或多或少地与24时计时法有过交道,不会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目标:
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习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五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 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这15篇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