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快回答整理了9篇小摄影师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小摄影师教案。
小摄影师教案 篇一
一、说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小摄影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方法是“扣词品句”,紧抓住关键词句,立足于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深入细致地体察。其次,采用“读写结合”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感悟、移情体验,放手让学生潜心会文,使课堂朴实、踏实、高效。
【说流程预设】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一、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1、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2、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二、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1、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2、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3、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三、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1、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2、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句子体会到的:
句子一:高尔基拿了一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A、“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B、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句子2:“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请他进来。
A、自己读读,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B、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四、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1、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四、课堂延伸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这是课文的空白,利用这一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高尔基——小男孩”是课文的重点,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仰,板书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品质。
小摄影师
关怀
高尔基——————小男孩
敬仰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小摄影师》教案 篇二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摄影师教案 篇三
3 小摄影师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判断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了解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爱护和关怀。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会读写课后词语,会用突然造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尽管课文用了不少文字写小男孩儿,但小男孩儿之所以能进来,高尔基之所以那么顺从地听从一个小孩子的吩咐,他不放记者进来,而特别嘱咐要放小男孩儿进来这一切无不体现高尔基对下一代有着特殊的感情,说明他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
本文对话较多,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按照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组织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以课后思考题为主,辅之以精当的设问,抓住重点词句精读课文,把理解的重点放在体会高尔基关心爱护下一代上。最后总结课文,进行练习思考,对课文内容、特点有一个更完整深刻的认识,相机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做什么的,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导入 新课。
课文中的小摄影师是谁呢?他给谁照相?怎样照的?照成了没有?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指导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按要求进行预习。(教师巡回指导)
3.初读课文,结合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在正确的读音下画上线。
摄(shèsè) 突(tóutū)
卷(jiǎnjuǎn) 吩(fēngfēn)
秘(bìmì) 杂(zházá)
(2)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重点检查生字读音。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报纸 杂志 杂志社 记者
照相 摄影 摄影师 胶卷
(4)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自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同座互答)1.
1.小摄影师是谁,他是怎么进去的?
2.进去后,他是怎么做的,高尔基又是怎么做的?当小男孩儿哭着跑开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3.晚上秘书向高尔基报告了什么?高尔基是怎样说的。
4.完整地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以上问题,旨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精读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后思考题,精读课文。
1.默读15自然段,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思考小男孩儿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1)读第一自然段。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列宁格勒,了解高尔基。重点介绍高尔基的伟大,高尔基工作的繁忙,高尔基对青少年关怀的事例。
(3)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突然)
(4)指导理解纸条的内容。
① 读纸条内容:纸条上一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 读了纸条内容后,你知道了什么?
从以下几点引导:
A 要进来的是一名少先队员。
B 给高尔基照相,贴在学校的墙报上。
C 门卫不让进去。
D 请高尔基让他进去。
E 照完相立刻就走。
(5)读25自然段,回答小男孩儿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6)读了这几段后,你觉得小男孩儿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男孩儿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要求学生从对纸条上亲爱的、想、请、立刻和跟高尔基讲话时站起来、鞠了个躬以及向高尔基请求等具体词句的理解中进行体会。)
(7)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轻易不让人进去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并非看不起小孩儿。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儿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8)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儿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①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②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儿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儿是在吩咐高尔基?(从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先在这儿看报。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有礼貌的安排。)
③ 重点理解第七自然段:读第七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儿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A 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B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C 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D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儿的吩咐,配合小男孩儿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④ 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儿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A 读第八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B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十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儿,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2)师生小结611自然段:写小男孩儿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儿的吩咐,配合小男孩儿照相。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默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儿?(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十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儿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儿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二、完成课后思考题第2题,并说出理由。
三、总结课文。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能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这样热情接待小男孩儿吗?从中你有些什么体会?
2.课文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四作业 。
1.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突然一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句话,用上突然一词。
(1)出示句子。
①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② 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儿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2)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突然发生的事,都是事前没想到的。)
(3)用突然说一句话。
2.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区别平翘舌音;写词时,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纸。)
附: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高尔基
他们不放我进去 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吩咐 拿坐 侧过脸 微笑
哭 赶快 大声喊
一定让他进来
《小摄影师》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说说什么是“摄影师”?你觉得课文会写什么?
如: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照相?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板书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三、细读感悟第一--五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指名读第一段
2、投影出示“高尔基”,介绍高尔基生平以及他的著作。
3、有个小男孩非常想见到他,可是高尔基的秘书步让他进,他用了什么办法?
比较句子: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扔到了桌子上。
4、你觉得他的这种举动怎么样?
5、高尔基看到这张纸团为什么没有生气,是什么感动了高尔基?
6、投影出示纸团内容,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如:“亲爱的”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崇拜、敬仰高尔基;“您、请”写出了孩子的有礼貌和态度的诚恳;“让他们放我进去”向高尔基解释自己为什么用扔纸团的方法实在是迫于无奈;“我照完相,立刻就走”他特别强调了孩子迫切的心情同时不会耽误高尔基工作,等等都是高尔基感动的原因。
8、朗读指导这张纸团的内容。
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
学生自由练--指名读,评议--齐读。
9、如果你是高尔基,此时此刻会怎么想?
学生畅所欲言。
10、对啊,高尔基非常想见见这位聪明有主见懂礼貌的孩子,学生自由朗读2--5自然段。
11、分角色对话。
从对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如“鞠躬”可以看出小男孩很有礼貌。等等。
12、学生表演朗读对话。
13、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
认读词语(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二、细读课文
1、小男孩见到高尔基是怎样的表现?
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体会这句句子。
为什么会仔细打量?为什么咧嘴笑了?说明了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
3、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这些句子,体会高尔基积极配合孩子的工作,对孩子的极大耐心。
4、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指导读好这句话,
5、此时小男孩为什么会哭?
6、小男孩跑了,高尔基怎么做,怎么说?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高尔基为什么要喊?
指导读好这句话。
7、觉得孩子听到高尔基的话了吗?那他为什么不回来向高尔基要胶卷?
三、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四、质疑拓展
1、小男孩还会回来吗?高尔基希望男孩再来吗?
2、自由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3、交流所得,
重点理解高尔基说得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说说话中前一个“他”是谁?后一个“他”是谁?为什么列宁要这么做?
4、拓展。
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同桌互相编编故事,也可演演故事。
指名演故事,请同学注意语言表情神态。
续写故事。
教师巡回指导。
课后分析:
学生续写习作一例
小摄影师(续写)
义乌私立群星学校
三A班周燕子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这时,突然响起了一阵轻轻地敲门声。
高尔基说:“谁呀?”
“是我,小男孩!”
高尔基欣喜万分,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跑过去开门,说:“请进,快请进!”
小男孩说:“谢谢!”
高尔基笑着说:“不用谢!”
小男孩说:“很抱歉,上次我忘了带胶卷,耽误了您的时间,真是对不起!”
高尔基说:“没关系的。”说着摸了摸小男孩的头。
“您能让我再拍一张照吗?”
“当然可以。”
小男孩还是让高尔基和先前那样在沙发上看报纸。然后又把照相机摆弄了很久很久,才说:“可以开始了。”
高尔基转过头来对他微笑,“咔嚓”一声,小男孩拍好了照,裂开嘴笑了!
小男孩感激地说:“我要回家了,谢谢您。亲爱的高尔基同志!再见!”
小男孩走了,高尔基走到窗口说:“孩子,再见!”
小摄影师教案 篇五
小摄影师教案(一):
《小摄影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透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资料,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透过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变化。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投影。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3、齐读课题。你想明白些什么?
4、介绍高尔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请多读几遍。
2、抽读词语。
3、同桌互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读文,师生评价。
5、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三、识字写字。
1、小组合作: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指导写字:
"卷"字注意上半部分只有两横。
"摆"字注意四字在上要变形。
"辆"字车字旁最后一笔为提。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透过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发生这样的一件事,你喜欢谁?
2、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你觉得高尔基或者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哪些地方觉得高尔基是一个十分关心孩子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个有礼貌、会动脑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重点的词句。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①、抓住"鞠躬"、"打量"体会小男孩的机智,对高尔基的崇拜之情。
②、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③、抓住"吩咐"、"摆弄"等词体会高尔基任由小男孩的指挥,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
④、抓住第11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从"赶紧""大声喊"及人物语言体会高尔基留住小男孩的情绪很迫切。
6、表演悟情。
以小组为单位,分主角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资料。
提示:以课文为剧本,抓住描述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三、巧妙设疑,续写延伸
1、小男孩会回来吗?从课文找到依据。
2、高尔基和小男孩再次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继续写完这个故事。
板书:
6、小摄影师
关心、爱护
高尔基←--------→小男孩
会动脑、有礼貌
小摄影师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A案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样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状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能够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齐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状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资料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透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就应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主角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主角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资料。
提醒:以课文资料为剧本,找出描述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状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忙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完美的愿望。
4.练习分主角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期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但是”、“必须”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之后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B卷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B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状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透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资料。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样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资料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能够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主角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主角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但是,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必须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期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教案(三):
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学习小摄影师尊敬、爱戴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
2.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资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透过理解词句,进而理解课文资料,体会高尔基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在学习本课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沿用前两课学过的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以此进行巩固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1.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学习本课生字,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借助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其步骤是:一读;二画;三查;四选;五按要求填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检查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先回忆自学生字的方法步骤,然后口头回答,借以强化要求。
2.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完成一系列练习,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及根据词义选取适当的字义等等,因此占用时间较长,约为15~20分钟。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开展自学。
(二)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和纠正。
2.指名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如:“摄、贴、吩咐、胶、秘、社”为左右结构;
“基、突、卷、杂”为上下结构;
“侧”为左中右结构;
“者”为半包围结构。
3.识记字形。
可采用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
比如:“贴”和“沾”、“吩”和“份”、“杂”和“朵”等。
可作补充练习,加以巩固复习。如:
4.指导书写。
“卷”下面的第七笔是“”,不是“”。
“突”上面的部首是“”。
“杂”的上半部是“九”不要写成“几”,下半部是“木”,不要少钩,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三)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内含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原指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指小男孩对高尔基提出要求。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为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忽然事先没有料到的,在一眨眼的时间内状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忽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一点儿也没想到要发生什么事情。
(四)用“突然”说一句话。
在训练学生用“突然”一词说话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1.理解词义。
“突然”是指事先没料到的,一下子发生了。
2.找出例句。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1)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3.分析例句:
(1)高尔基正在读书时,一个小纸团飞到了桌子上。
(2)高尔基等待拍照时,小男孩哭了起来。
经过分析要让学生弄清上述两种状况都属意料之外,在没有任何准备的状况下发生的。在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下,作者用了“突然”一词把前后两种状况连接起来。
4.体会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事件”在瞬间发生或发生了急剧变化的语言环境。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选取练习用“突然”一词说话的素材。
5.练习说一句话:
(1)教师举例范说:同学们正在专心地写作业,突然,李雨不留意把铅笔盒碰到地上,“啪”的一声,吓了大家一跳。
(2)学生口头练习。
在学生口头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名让学生进行评议。
如:(1)选取的语言环境是否确切;(2)句子是否通顺。以此训练学生说话和听话的潜力。
(五)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资料。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习。
2.围绕题目质疑导入新课。
(1)这个小摄影师指的是谁?文中写了他和谁之间发生的事情?
(2)可采用填写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概述资料。
例:文中写________小男孩得到高尔基的特许为他的事情。
或:高尔基工作很忙,却特许一个________小男孩来为他的事情。
(二)了解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资料。其具体步骤是:
1.指名读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2.出示辅助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2)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借助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思考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贴在班内的墙报上。他的期望得到高尔基的允许,这样小摄影师便来到了高尔基的面前。二是借助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边读让学生边用指定的符号画出文中有关句子,借以强化训练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
3.指名读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1)出示第1自然段资料。指名朗读后讨论,这段话有几句?其中哪句话写明了小男孩为什么来的原因?
(2)指名让学生用“——”画出有关句子,并群众讨论订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及会根据要求找答案回答问题的强化训练。
(3)分主角朗读2~6自然段。
(4)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之所以能进来是得到了高尔基的特许。“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这是小男孩的请求得到特许后的结果。讨论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检查订正学生画的句子是否正确,再次进行强化训练。
4.归纳小结,练习读写句子。
(1)小男孩想给________照张相贴在________。
(2)小男孩能进来是因为________。
用填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资料进行小结,同时,再次强化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
即:(1)读文想问题(2)画句找答案(3)读句知资料
5.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资料。
(1)指名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样做,怎样说的?
(2)出示辅助问题,让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②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③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标画要点。
6.抓重点词句,了解资料。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读文中原句回答思考题。
(3)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4)讨论:“吩咐”是什么意思?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了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懂得“吩咐”是口头指派或命令的意思。一般是在上级让下级干什么或长辈让晚辈干什么的时候才使用它。在那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十分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愿,并尽量使他满意,充分表现出高尔基作为长者对下一代的慈爱。
(5)在()中填写适宜的词语练习说话:
小男孩(突然)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不明白出了什么事。
(6)指名填写后讨论,那里为什么要填写“突然”一词?
正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准备拍照的时候,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这署名状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用“突然”一词来连接句子。用这样的练习,再次让学生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
(7)出示重点句: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8)课堂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跑出去?
讨论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分析力和想象力。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小摄影师”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立刻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摄影师”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最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能够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
(9)讨论:高尔基在后面喊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什么?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到:“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这句话中作者对高尔基语言与动作的生动描述突出了中心,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慈爱。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10)教师范读,让学生仿读后指名读,从中体会情感。
7.再次小结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强化记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资料。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读课文资料,检查复习。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1.指名读课后第2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2.出示第一句: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3.讨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
在这句话中“摆弄”是支配、调整的意思。能够从两方面体会:一是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二是指小男孩为调整坐姿。“很久很久”说明用了很长时间,联系下文,门卫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的办公室,因为他的工作很忙。高尔基在工作很忙的状况下破例让小男孩进来拍照,已是特殊照顾。这时小男孩又“摆弄了很久很久”,占用了高尔基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为了孩子,高尔基舍得花费时间接待他,耐心地摆着姿势,等着他拍照,足以说名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4.指名读课后练习2中第二个句子及括号中的问题。
5.出示重点句及问题。
“请转告他,我很忙。但是,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必须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期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6.课堂讨论:
句中“他”指谁?联系上文我们明白来访的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高尔基的共有两句。但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却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要让学生从“我很忙”这三个字中体会“不见”的意思。说明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但对关心下一代的事却是十分重视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必须让他进来。”与上句相比,冷淡与热情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具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期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应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
如:小男孩会再来,因为________。
用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谈看法。理由是: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超多篇幅描述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慢些,稳重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个性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十分亲切询问的语气。“怎样了?”要读出十分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但是,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必须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讲课中让学生先试读,然后可分主角朗读。
(四)作业:熟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资料。
小摄影师教案(四):
《小摄影师》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精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结果没有照成的故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理解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小男孩照相,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他十分尊重“小摄影师”的意思,并尽量使他满意,但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代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那必须让他进来。充分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二、学情分析
本课对话较多,语言亲切、朴实,能较好的表达人物思想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并体会引用人物讲话的不同方法;二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完美感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学习本课18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6个。
2、能正确读写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读懂课文资料,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热爱、尊敬的感情。
5、学习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采用揣摩关键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图文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2、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资料。
3、进行小组合作,透过分主角朗读、编演课本剧等形式进行本课的教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以及为什么没有照成。
难点是小男孩为什么不用高尔基的胶卷。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高尔基的事迹。
2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能够采用小组讨论、分主角朗读、揣摩关键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3、鼓励合作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潜力。再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资料基础上,教师引到学生用心动脑阅读,主动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适当提出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4、要重视朗读。学习时要重点指导学生读懂高尔基说的话
六、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听伟人的故事吗?你们听过那些伟人的故事?这天让我们再去结识一位伟人吧,他是一位苏联的著名作家,听了他的故事,你们必须会喜欢他。
1、出示高尔基画像,介绍高尔基的生平。以学生为主,教师略做补充。
2、出示课题,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板书(重点指导“摄”字的写法)。
3、猜一猜,在高尔基和小摄影师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文中的'生词、生字,尽量透过自己的努力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把自己解决不了的词语、句子用铅笔划出来。
2、出示生词卡片,请同学读生字,个性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摄、衬”等字,它们都是翘舌音,要细心分辨。
3、(1)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理解词义时,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而是要找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2)请学生交流自己小组内理解词语的状况。适时出示下列词语:鞠躬、吩咐、胶卷、杂志社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4、请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比赛合作朗读课文。
5、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能够向他们学习,也能够向他们挑战。
6、请同学们默读思考:你对课文哪部分资料最感兴趣?读明白了什么?读出了哪些问题?
7、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感兴趣和读不明白的资料,并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8、全班交流。
9、指导生字,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就应怎样识记这些生字。个性指导摄、基、桌、鞠躬、胶卷等字。
三、自我评价: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3、小摄影师
小男孩-有礼貌-尊敬-热爱
高尔基-喜爱-关心-热爱少年儿童
小摄影师教案(五):
《小摄影师》(教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状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透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资料。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样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资料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能够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主角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主角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但是,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必须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期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教案(六):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样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状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能够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齐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状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资料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透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就应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主角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主角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资料。
提醒:以课文资料为剧本,找出描述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状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忙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完美的愿望。
4、练习分主角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期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但是”、“必须”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之后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小摄影师教案(七):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③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前自读课文的状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由此导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透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资料。
细读感悟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样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资料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能够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主角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主角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鞠了个躬咧开嘴吩咐准备停当
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突然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描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拓展活动
“请转告他,我很忙。但是,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必须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期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小摄影师教案(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新教学观念是这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校的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培养”的理论能够说是走在了新课程改革之前,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似一股新鲜的活力与新课改相融合,将课改的精髓与目标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我也将其渗透到我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以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职责。
我的基本教学观念:人类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都至少存在着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七八项智能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设计中确保给学生带给多样化和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强调智能的情境性,营造丰富的有利于儿童与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这样能够
1、学生成为自己主动学习的老师;
2、使得学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专长和个人特长;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潜力和处世潜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设立了几个培养目标:
1、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理解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2、多元智能的潜力培养
(1)让学生主动学习,做好充分的预习。
(2)让学生全面参与,创设身体运动与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情境。
授课时间:20xx年10月8日
授课地点:安达小学
授课班级:三年四班
教学手段:主角演读,体会感情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教学准备:课下预习,仔细研读,认真排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二)主角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主角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资料。
提醒:以课文资料为剧本,找出描述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状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忙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完美的愿望。
4.练习分主角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期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但是”、“必须”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四)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之后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教学回顾: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多元化智能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的融合与目标的落实,教学步骤的第一环节“复习导入,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语言智能与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发展。“主角演读,体会感情”更是让学生个性体验、理解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能够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资料与某些关键的词语;另外在各小组的排演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评价,对主角表演的切磋,能够使学生人际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强,也可凸现某些表现力强的同学的表演潜力。课堂还给学生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忽视“巧设疑问,升华感情”,老师的巧设悬疑,又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收拢,并进一步将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层次上来,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螺旋向上。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做到了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融会贯穿于教学始终。
《小摄影师》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解决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老师做简单的板书。板书顺序按同学发言的前后顺序。
1、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给高尔基?
2、为什么高尔基看了纸条上的内容后同意小男孩进来?
3、小男孩进到高尔基办公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
4、小男孩为什么哭着跑了?
5、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6、高尔基为什么对待小摄影师和真正的摄影师态度不同?
附板书:(在出示附板书时,不标序号,顺序可以是乱的。)
为什么扔纸团?
为什么同意进?
为什么听吩咐?
为什么跑?
为什么喊?
为什么态度不同?
二、细读课文,释疑解难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质量,下面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把问题条理一下,可标上序号,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破。
1、请一名同学读1~5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一、二个问题:
⑴ 先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⑵ 汇报交流:
① 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高尔基是一位大作家,他既要看书又要写作,因此工作很忙。工作人员不让外人随便出入是怕打扰高尔基的工作,打断他的创作灵感。但是,高尔基一旦知道小摄影师来此的意图后,一定会同意他进去的,因为,孩子们了解高尔基,敬佩高尔基。另外,小男孩采用扔纸团的办法说明他很机智。
② 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前两句话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因此,高尔基同意放他进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⑶ 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板书:扔纸团 放他进
2、自由读6~11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三、四、五个问题:
⑴ 三人一组讨论,一个人说一个问题,说的不对,不全,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⑵ 按小组在班上交流汇报,可以说可以读:
① 投影出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从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看出:一方面小男孩在调整相机的角度,解决采光等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做着准备;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多次调整高尔基的坐姿。由此可见,小男孩对此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从而也表达了他对高尔基的敬爱之情。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讲是宝贵的,是格外珍惜的,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板书:摆弄 微笑
② 孩子为什么哭着跑了?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读的方式汇报。在读突然一词时,速度要急而快,说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高尔基一时摸不着头脑,等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哭着跑了,眼前的一切,就发生在一瞬间。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跑了?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小男孩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男孩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从高尔基的语言与动作中看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容与关爱。
板书:坐、哭 站、喊
⑶ 练习分角色朗读,也可加动作。
3、读12~15节,男生读高尔基,女生读秘书。解决质疑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大家一起交流。
从我很忙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从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
师: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
联系全文,小组讨论: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充分发挥想象。
可按下面的句式谈自己的看法:
小男孩还会再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该慢一些,稳重一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先让学生试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
朗读课文三遍;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五、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男孩 扔纸团 摆弄 坐、哭
(明写) 衬托
对比
关心、爱护 高尔基 放他进 微笑 站、喊
(暗写)
小摄影师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依据课文中所描绘的人、事、物提出各种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和猜测内容的愿望。
2、对留有悬念的情节进行创造性的想像,加以延伸补充,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流程】
1、议一议:
⑴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会再来吗?
⑵小男孩迅速回家取了胶卷再来时,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
⑶小男孩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怎么做?
⑷小男孩怎样给高尔基照相?高尔基怎样做?
评点:这一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另一方面主要是起到联系课文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为下一步的创造性想像做好铺垫。可以师生互问互答,也可以小组讨论。参与面越广,讨论越积极,越能激发创新的欲望。
2、说一说:
师:高尔基爷爷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时间对于他来说十分宝贵,然而还是希望小男孩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首先请与同桌讨论,然后把刚才的讨论组织一段完整的话说下来。
师:下面请小组派代表口头表达。
香剑星:第二天早上,天气格外晴朗。高尔基还想念着昨天的小摄影师呢!你看他想得多入神啊!突然,门卫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名记者。是小男孩吗?高尔基问。门卫回答说:是的。高尔基说:快,快让他进来!小男孩说:这次我记着带胶卷了,我吸取了教训,以后也不会那么马虎了。高尔基听到小男孩所说的话高兴极了!小男孩首先举起了相机,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办公桌说:请您坐在这儿工作。高尔基按照小男孩的吩咐坐下。最后小男孩调整好相机,又摆弄了好久,说:一切准备停当。小男孩又换了几个角度,照了几张相,他终于心满意足了。
师:大家觉得香剑星的想像合理吗?哪些地方说得好?
生:我觉得他说高尔基还在想着小男孩,而且还想得很入神。说明高尔基一直在关心小男孩,跟课文内容相一致。
生:他用上了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用得很准确。
生:还有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用得好。打量举摆弄调整都很准确。
评点:相互评价是训练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体现了说话教学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激发了创新潜能。
3、演一演:
⑴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组内分角色表演。
⑵汇报表演,全班交流,合理评价。
评点: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并且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直观的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写一写:
这一环节主要是文字表达的过程。通过讨论、口述、表演,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直观的表象。接下来把直观的表象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一篇有个性的作文。
5、评一评:
教师可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评讲,通过学生的互评互说,指出范文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文:第二天,小男孩来到列宁格勒,秘书马上请小男孩到高尔基的办公室。小男孩敲门进来。高尔基说:快请进,我这儿有胶卷。小男孩说:你的胶卷不适合我的相机。说着,小男孩已经吩咐高尔基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忽然,小男孩又哭了起来。你怎么呢?高尔基关切地问。我又忘了带胶卷了。高尔基拿了一筒胶卷给小男孩。小男孩说:没办法,只好用着吧!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在凳子上打电脑。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去做。小男孩说:我这次一定要多照些。小男孩照了很久,觉得口渴了。高尔基叫秘书拿来一杯果汁。小男孩喝完向高尔基告别走了。
评点:又忘了带胶卷这一情节的设计很有新意,很自然地安排高尔基借胶卷。既突出了小男孩的特点粗心,也再一次体现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高尔基打电脑也是一大亮点。
《小摄影师》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4.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实际当中能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重点、难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自然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生字词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解决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找出能体现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话,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学会通过体会文章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
纸团
墙报
鞠躬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1──5自然段,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思考: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1)读第1自然段。
(2)“突然”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高尔基感到突然?(要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突然”)
(3)指导理解纸条的内容。
A、读纸条内容:纸条上一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读了纸条内容后,你知道了什么?
(4)这么有礼貌的孩子,门卫为什么不让进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工作很忙,“正在读书”;轻易不让人进去打扰高尔基是门卫的责任,并非看不起小孩。从高尔基破例地让小男孩进去,体会出那种热爱关心下一代的特殊感情。)
(5)朗读1──5自然段。
2.默读6──11自然段思考: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考:
A、“打量”是什么意思?怎样是“仔细打量”?仔细打量之后,为什么“咧开嘴笑了”?
B、“吩咐”是什么意思?小男孩是怎样吩咐的?从哪句话体会出小男孩是在吩咐高尔基?(……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这句话没有商量的语气,只有礼貌的安排。
C、重点理解第7自然段:读第7自然段,说说高尔基是怎样按小男孩的安排做照相准备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D、抓住第一句中的“按”进行体会。
E、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了什么?理解“摆弄”的意思,把“很久很久”与“很久”比较,体会其摆弄时间长,直到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都做完,“一切停当”。
F、高尔基“侧着脸,对着他微笑。”(结合课文插图)
G、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从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给自己照相中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4)读8──11自然段,说说当小男孩突然哭起来时,高尔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A、读第8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十分关心疼爱的语气。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高尔基为什么“赶紧”站起来,又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5)师生小结6──11自然段:写小男孩进办公室给高尔基照相,发现忘了带胶卷,伤心地跑回去了。重点写高尔基怎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配合小男孩照相。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不必刻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自己在一步步潜心品味课文后,便能与文本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到文本的思想感情。】
3.默读12─15自然段。思考:
(1)“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引导理解“一定”的意思,联系第10自然段中的“赶紧”、“大声喊道”,体会高尔基此时是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能再次出现。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2)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两种可能都会有的,只要能找出依据,说出理由即可。)
(3)师生小结。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续写故事。
【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小摄影师》教案 篇九
学习《小摄影师》一课,采用编剧本,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表演中我意外地发现侯页宇同学把属于高尔基的台词记得很清楚,几乎与我们编的剧本没什么差异,表演高尔基对小孩子关切的神态时还像模像样的,表演完毕,同学们给她打分96。要知道这孩子平时完成作业比较困难,上课发言较少,无形之中在脑海里留下后进生的印象。学生能毫不吝啬地给予她公正的评价,除了他们纯真的天性外,也折射出我们班的老师在悄悄地为某同学学习落后着急的时候,在众多学生面前却没暴露。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以期望的心态对孩子,总有一天会焕发他们身上潜在的灵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小摄影师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小摄影师教案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