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的14篇折线统计图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折线统计图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折线统计图》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三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在条形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目标: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和即时生成功能,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就根据这四个环节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引入新课时,利用白板强大的媒体插入功能,播放一段西安世园会的介绍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突出重点,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1到7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出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利用注释功能回顾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利用白板的调整透明度和隐藏功能,把直条变成线,再变成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点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再分段连线,体会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减少,初步感知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第三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并结合短片的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出示8月~12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交流时利用白板的互动性突破画图的难点——确定点的位置;
出示1月~7月和8月~12月两张游客情况统计图,利用白板的隐藏和拖动功能把它们合并成一张,从而对去年整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再预测今年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数据分析的完整性,又为深入分析数据、进行合理预测提供素材。
从游客增加引出停车难这一现实问题,出示世园会景区4月份私家车数量统计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展开合理的预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个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提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改组了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进行练习:
情境一:我是小医生,利用白板的图片交互淡化功能,通过对制作合适体温变化图的研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制作折线统计图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情境二:我是小裁判、情境三:我是小博士,都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经验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标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两个情境主要是利用白板隐藏错误选项,呈现隐藏信息,拖动正确的标题,组成一张合理的、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完整性、严谨性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情境四:我是科学迷,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选择正确地表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利用白板使统计图完整呈现。
四个情境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能对事情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先通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最后我说说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板书如下:
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多少描点
线:增减变化连线
标数
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我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合理使用白板功能辅助教学,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体会到探索与成功的喜悦。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四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五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我边讲边画折线,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争议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信息,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六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两种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和搜集,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在电脑绘制出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用一种更简单、更清晰的方法?”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条形统计图转变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体会到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点,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统计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经历一个调查统计的过程,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意义。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相差最远?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折线统计图》 篇八
今天听了一节课《复式折线统计图》,颇有感触。因这一节课原是我准备用来作研究课内容的,还没等我深入研究下去,这一内容就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遗憾之余,也有了些比较的心理,如果我来上这一课的话,我会不会上得更好;与之相比较,我还有哪些不足,从这节课中,我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和组成部分。能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今天赵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并突破了这些重、难点。同时课件做理也很好,尤其这节课中令人讨厌的统计图的格子也画得很标准。
今天赵老师的课先从条形统计图入手,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然后教学例题,教师这里按步就班地按照例题所表现的步骤来教学,突出了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组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需要增加的一些必需的组织,如图例、不同折线类型、颜色等,再比较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这些作用确实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所不具备的。一步步,教师讲解得很清晰,看得出,教师对于每一步教学需达到哪些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心中很有数,这也是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之后的练习,教师也作了很好的引申,先后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书上的平均身高,练习的综合利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练习结束后用自己的身高与书中的平均身高作一个比较,发现有较大的差距,再解释一下这个数值是一个平均值,是综合全国各地所有同年龄段的学生统计出的结果,而各地区之间是有差异的。另一个是中国和美国近四届奥运会金牌数的对比,设想很好,就是结尾部分教师作了一些主观的推测很有些强权的味道,其中为什么美国25届奥运会会突然得到44枚金牌,我觉得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不是美国的实力突然增加,而是美国是东道主,是主办国。而主办国的运动员每个项目可以不参加预选赛,直接参加奥运会决赛。因此东道主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在预测中国金牌数时可以将这个优势考虑进去。
至于我的设计,我是想将实小近年来学生数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的。这更具有亲近性和现实性,更富有探索价值和统计意义。但是,如何将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表示出来,还有点难度。放学后,我将赵老师的课件拷贝了过来,准备明天试一试效果,并将其中的一些题目改变一下。
《折线统计图》 篇九
预设目标: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难点,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它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可以清楚而直接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例如,某玩具厂XX年上半年产量情况如下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哪个月的产量最低?哪个月的产量最高?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
1、讨论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1)学生回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产量(万只)
2、5
2、8
3、8
4、5
3、5
3
。
(2)找出制作折线统计图与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之处。
2、制作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归纳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向射线上确定表示月份的竖线之间的间隔,画出与之垂直的竖线;在纵向射线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3)根据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
(4)用线段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成了折线统计图。
三、小结
1、看书回忆,学生小结 。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十六的第2、3题。在方格纸上制作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
提问1: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了这项赛事,展现自
己的`智慧。大家想了解一下近几年的参赛情况吗?
二、探究新知
提问1: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
哪种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
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3:仔细观察,从xxxx年到20xx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
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提问6:看到这个研究内容,我想大家心里一定都有一个个小问号吧?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问的?
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
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
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
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提问12:你能预测一下xxxx年的参赛数量吗?如果按照这幅统计图的趋势,哪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
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
提问15: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势,那么,下面有
两张统计表,选用哪种统计图刻画更合适呢?
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20xx年商场凉鞋销量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第十一篇
教学内容 课本第 68页的例 2,练习 11的第 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据变化趋势。
教学关键 统一统计图的标准。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反馈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可以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例2的统计图。
2、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统计图,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逐月上升,各月份数量,增幅大小等)
3、初看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感觉左图增幅较大。左图纵轴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较明显;右图反之。)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纵轴每格表示的数量不统一,不规范。)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 11的第 2题。
(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的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第十二篇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利用折线统计图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数量增减的特点并进行简单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参观科技展览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教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折线统计图》 第十三篇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64页—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 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的特点
请你说出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 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 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折线统计图》 第十四篇
第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解读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绘制复式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媒体: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 (统计表和统计图)学过哪些统计图呢 谁来说说这两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观察分析。
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知道青岛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 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少吗 根据图中折线,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根据第二幅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3,进行比较。
如果比较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用这样的方法比较,能解决问题吗 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指出:把这量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新的折线统计图了。知道它叫做什么吗 (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完整课题。
4,进行观察。
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出:右上角的图例告诉我们"—"表示青岛市,"……"表示昆明市。青岛市5,8,12月的降水量分别是多少 昆明市5,7,10月的降水量分别是多少 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吗 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呢 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很快看出来的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表示7月份的降水量两个点距离最大,说明什么
6,归纳小结。
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优点呢 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吗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价。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练一练
1,看图并在小组中交流问题。
2,哪一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女生平均身高是哪一条折线表示的 平均身高什么意思 从图上看:从12岁到几岁之间男生比女生平均身高高一些
从12岁到几岁之间女生比男生平均身高高一些
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知道自己身高吗 与同龄的男生或女生比,你的身高怎么样 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理解题意。指导画图:你打算先画哪一组数据的折线 这组数据的折线应画"—"还是"……" 应该怎样确定每个点的位置
独立完成画图。
展示学生作业。画得正确吗 要注意什么 指出:细心确定点的位置,用实线或虚线连接各个点,佰月忘记填写制表日期。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那天的温差最小 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最低气温呢 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为什么
五,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知识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在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4篇折线统计图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折线统计图。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