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历史教学反思7篇(历史教学反思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7篇历史教学反思,希望在历史教学反思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见,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上课不用听,自己划划背背就行了,真到考试时却总是考不到理想的分数。

怎样让学生走出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上下番功夫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从而,改变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

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历史教学反思 篇二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理解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带给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潜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资料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潜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资料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潜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透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能够针对教学资料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用心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先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反思 篇三

片断(一):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二):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历史教学反思 篇四

一、高考试题分析

1、今年试题中国古代史有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这三大知识版块分值大体相当。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中,政治史比重过大,有92分之多;经济史仅8分;文化史分值竟然为0。所以试卷结构极不均衡,这样的试卷让人抓不到重点。许多学生考出来后说很多知识读了都没用,其实,选择题的命题回避了历史教学的重点及高考复习的热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考纯记忆的基础知识不多,重点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如第14、16、17、20、22题)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13、15、19、21、23题)。

2、试题偏难,考查内容中涉及到课本注解、楷体字甚至一些边缘知识。第38题考查的美国修改中立法,就和教材注解相关;而旧人教教材对租借法案只字未提,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难。第17题(国民革命军的特点)、第20题(整理党务案)都是楷体字内容。而第12题关于帝王谥号、庙号等概念属于边缘知识。这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复习好知识,练好史学基本功,不要存任何猜题、押题之想。答好试卷不仅需要读教材,还需要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

3、文字材料太长,如第38题。由外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材料本来就比较难读懂,何况材料又很长,更增加了学生阅读障碍。试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阐释材料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0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和表格出现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要求较高。(如21的图表)

根据以上试卷特点和本届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还是发挥了应有的水平,成绩比较理想。

二、回顾一年来备课组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

(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

(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www.kuaihuida.com☆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

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6、关注各地信息和重热点问题,并整理成块状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与运用。尽管历史知识点多,平常复习不敢轻易放弃任何内容,尽量做到没有知识的死角,但主干知识和重热点知识在临考前一个月一定要落实到位,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关注信息和热点时事,强化落实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各地试卷的分析掌握了北京(京津塘地区)是一个热点,于是整理了相关的区域历史知识供学生复习;今年是建军80周年,与军队有关的知识也是重点,这在专题复习中都曾归纳过。但今年尽管试题有体现热点,可命题角度过于边沿化,导致知识复习不全的学生感到很陌生。

7、研究新教材,把新课程理念及时渗透到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方法与应用,教材内容不是单一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新教材里一些历史问题的新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清楚,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为此,我们备课组特地邀请高一备课组长庄丽红老师与我们一起集体备课,接受新教材的一些新观点。

三、存在不足

1、在课堂教学上因时间和课时的不足,使得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的现象还无法摆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

2、在课后的辅导工作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科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该得到辅导或补差的学生没有时间补,而学生的主动性不同也导致得到的辅导不均衡,老师在这方面也显得无能为力。

四、建议

1、题目训练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讲评要及时、全面。在讲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存在问题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上,要特别注意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与指导。

2、系统归纳知识体系,侧重放在小专题上,以话题作为复习归纳的切入点。

3、避免学科之间的内耗,合理安排文综三科的作业量和读书时间,避免采用各种手段占用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历史教学反思 篇五

“教然后而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习。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及点滴反思与体会。

片段(一)

一节历史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甲: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乙: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

我很满意学生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乙犯了一个小错误:应该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鼓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纠正他的错误。

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片段(二)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1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刚说完,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现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立即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根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到底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实。”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望着我。

反思:

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片段(三)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四)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做法,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进行分析与再理解的过程,以使教学向更正确的方向努力。教学思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它既有教学内容的思考,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既有常规课的思考,既有教师通过自我感受而进行的思考,也有借学生质疑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思考。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一、教学理论基础上

(一)要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则往往忽略。其背后或许有着这样的假设:十几岁的学生只要具备足够的史实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理解、运用那些知识;学生年龄尚小,那些史学概念与方法非他们所能领会,无须过早传授。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

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二)丰富本学科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思考,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比如,教古代历史,只读几本通史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读断代史,而且是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像讲魏晋之前,至少就应该细读《魏晋南北朝史》”。此外,还可以从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方法策略上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事件用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对此进行总结。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

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思考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近年,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

(二)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课型,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研讨,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研讨、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研讨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当然,课后,听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小结与思考札记

课后小结与思考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困惑以及针对问题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所得经验,以便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实践。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思考,则较少关注。

(四)对调节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思考

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等。根据新课标理念,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课堂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疑。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热烈讨论。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

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撰写历史小论文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它包括写作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3.编演历史剧。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

4.考试。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三、教学思考注意事项

1.思考时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应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思考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就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3.思考要突出重点。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宏观的理论阐述。

历史教学反思 篇七

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我主要从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枯燥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

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

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

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二、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 ?

5.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

6.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力争尝试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以及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等。

(三) 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

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相信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7篇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历史教学反思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