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下面这6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设计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夜书所见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夜书所见 篇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a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六、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座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怎样的感受。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回答。
师: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
2. 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 齐读课题。
2. 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所看到的。)
3. 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看书)
“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 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指名回答(书写)。
5. 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
6. 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 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 请一生读。(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9. 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生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生: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中间,来对比读一读。(第一二大组①,第三四大组②)
课件出示:①呼呼梧叶送寒声。
②萧萧梧叶送寒声。
读出来什么了吗?
(凄凉、悲伤)
师:是啊,在诗歌的开头,作者就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萧萧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吹在风中人的身上,送来阵阵寒意。如果当时站在这风里的是你,结合插图,想像一下,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的梧叶,你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思乡之情。
师: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
师: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诗人自己。
(板书“动客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结合诗境,把第一二句再来体会体会。
(2)“儿童”“促织” “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
生:儿童。(板书)
师:那么儿童在——
生: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老师在这里琢磨,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应当更好啊,你们认为呢?
生: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齐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萧萧梧叶下,一伙儿童与蟋蟀嬉戏,此情此景老师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读诗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起自己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师:此时此刻,那篱落边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童年时的他自己。
师: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又会怎样?
生议。
师:从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的客情;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四、吟诵诗文,再现诗情。
1、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2、生:(静思细读)。
3、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的声音太高了……。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4、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5、齐读古诗。
五、积累背诵,回顾拓展。
1、这一次的朗读,老师看到你们已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
2、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一阵阵_____的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这江面上的风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
那篱笆下玩蟋蟀的儿童们啊,
更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诗文。
2、积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 梧叶 篙落 知道
送寒声 动客情 挑促织 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③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比较诗中儿童与诗人的心情,往事带给诗人的都是快乐吗?(诗中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满心眼里装着一个“乐”字,这样的情景让诗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但是与眼下的处境相比,孤单寂寞的诗人只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④配乐吟诵全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四、拓展比较写童趣的古诗
1.小结引出组诗两首。
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诗人因秋风萧瑟、落木萧萧而伤感,诗人见儿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怀念自己的孩提时代,悲时念喜悲更悲,古人笔下有不少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来看看童趣带给他们什么?
课件出示配插图的诗歌《桑茶坑道中》、《溪居即事》。
2.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组诗。
3.交流读诗体会,比较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有何不同,说说这两位诗人写诗时的情感与《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区别。
4.选择诗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吟诵,在朗朗书声中结束这节课。(见课件)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四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初稿
执教者:瑞安实验小学 曾晨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生:看见。
师:对,“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师:这个“见”还有什么意思?
生:听见。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这里的书选哪种呢?
生:(1)写,记录。
师:把它装进题目里说一说,试试,大胆地把自己的的意见说出来。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看见和听见的,就说得更完整了。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书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师:你们刚才听说的就是这个题目的意思,我们再把题目读一下。
师:如果在这里加个顿号就更好了。师:是夜里,如果轻轻地读就更好了。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读之前,这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挑)
师:读诗之前,老师有两个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师:挑是提的一种动作,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 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古时候蟋蟀、蛐蛐叫促织,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愿意听吗?……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试一下吧。
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师: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可以吗?
师: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生:捉蛐蛐。师: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
师:(师板书:—灯) 这里的“一灯“是哪里的一灯呀?(师板画篱笆)
师:它的里边不可点灯,旁边可以。
师:还有哪首诗学过“篱落”。
师:月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师:看到的说了不少了,还有听到的吗?
师:“萧萧”是什么呀?(师板书:萧萧)师:不仅有萧萧的风声,还有什么?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儿童挑促织”到底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不管是不是,都要从课文里找依据。师: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儿童挑促织”?
师:他看到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才知有儿童在捉蛐蛐呀。原来后一句,要先解释“夜深篱落”,再解释“儿童挑促织”呀。
师:逐字逐句地把这首古诗读好、读得美美的。
师: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是风的声音,风有时候很柔和,比如说习习的凉风;风有时候很凛冽,比如说呼呼的寒风。秋天的风吹过来有什么感觉?
师:秋风不那么凛冽,但已有一点冷冷的感觉。师:那这样的风怎么读出来呢?
师:可以读得轻,还可以把音节拉长一点
师:萧萧的风吹到梧桐树上,会怎么样呢?
师:秋风像蝴蝶一样落下来,也许它们在树上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风吹过树叶,它在沙沙地响。也许像同学们所说,树叶落下来,发出“蔌蔌”的声音,这就是“萧萧树叶”。
师:你们把秋天的寒意都带过来了,加上“江上秋风”,谁也能这么读。
师:江上秋风带来阵阵秋的寒意,诗人感受到这些,他想到了很多。自己的家乡在福建,可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经好多年没回到家乡了。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叶绍翁对于这个村庄来说,他的身份是什么?
师:他只不过是这里的一个客人,这里不是他的家乡,对于这样的夜晚,他怎能不动感情。
他动了什么情?
师:怪不得他觉得这树叶这秋风都送来了阵阵寒意。同学们,他仅仅是身体寒吗?还有什么?
师:是呀,还有心寒呀,把诗人的心情带进去读了:萧萧……江上……
师:对于诗人来说,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是个好玩的季节。师:紧张、高兴、激动的时候,我们说话的速度就会——快。
师:可是我就是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他只不过是看到了篱落、一灯;他怎么就猜到儿童在挑促织呢?师:他可以猜他折纸飞机啊什么的,为什么非猜他们是捉蛐蛐呢?
师:他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经验,他想到小时候也捉过蟋蟀,也那么开心的时候,那该怎么读?
师:想到往事那么开心,却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只有那篱落陪着他,还有其他体会吗?
师:都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好吗?
师:加上音乐读读。
师:在这样一个秋夜,诗人忽喜忽悲,所以读的时候也有快有慢。
师:平时回家多读、多写、多动笔,你们的语文一定能学得很好。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五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曾昌莲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
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作者:曾昌莲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 “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诵,投影显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
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
生:(4人举手)
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
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
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
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
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
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
生:行!……(略)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6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夜书所见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