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绘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青春之歌电影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高考家长网整理的6篇青春之歌读后感1000字,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青春之歌读后感800字 篇一
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人生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青春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木桥。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书--《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为读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一批爱国主义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情景,细致的雕琢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而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从小寄人篱下的的青年,为了反抗命运,她凭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在革命者的帮助下,从一个受尽凌辱的青年成长为一名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回首现在,我们物质生活丰富,有着社会、家庭和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可我们的精神生活与林道静相比,却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林静道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实现了青春的价值。而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把握住青春的价值:有些人把青春浪费在了网游的虚幻中,有些人把青春浪费在了颓废的酒吧,还有的人把青春献给懒惰与放弃。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正值青春的我们应该无愧且无悔于青春,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为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播种下理想,并努力让它实现。可是我们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无愧青春呢,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自己的挫折与不顺,有的人在挫折中站了起来,而有的人却如脆弱的玻璃瓶经不起挫折的磨砺。青春期的我们有着鸿图之志,但我们的理想却不堪一击,在几次失败和教训之后就变得软弱与胆怯。
玫瑰在破土前,只有在黑暗的土地里经受寒冷与寂寞的挑战,才能冲破大地,绽放自己的美。我们的理想也只有在挫折的不断锤炼下才能由普通的石头变成河蚌里发光的珍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为之而艰苦奋斗,而理想是我们奋斗的动力。黄金时代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学习林道静,珍惜青春,把握时光,把握每一天的美好。只有不断奋斗,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才能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好青春。不论暴风雨来的多么猛烈,请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在挫折与困难中前行,风吹的猛烈了就展开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头颅,面向暴风雨。
要相信--雨后就会有彩虹!
青春之歌电影观后感 篇二
百年讲堂以建国六十周年的名义放映当年的建国十周年献礼片《青春之歌》,我不太了解这部电影,但印象中是部名片。我其实就是对“青春”来劲,冲着个片名就来看了。和预想中的差不多,这部电影的上座率明显很低,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嘛,大家多少都有偏见,觉得肯定不会好看。
我对那阵子的电影倒是没有偏见的,甚至_授意拍的片子也特地找来观摩过。但不是说我对电影就是没有偏见的了,比如港片我就不多看。只不过呢,我这偏见属于少数年轻人的偏见,对于所谓革命电影的偏见,大概是多数年轻人的偏见吧。
再说起十七年电影,我觉得小时候对它们怕是存在潜意识里的偏见的。因为我能确认儿时看过的十七年电影有且仅有三部:看过X遍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加上一部响应学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号召而看的《狼牙山五壮士》。至于同龄人会津津乐道的《小兵张嘎》、《鸡毛信》和《闪闪的红星》这类儿童片,我大概是都没看过的,或者说是看了没看下去的。
我甚至还印象深刻地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严肃地讨论过一个问题:“电影中的结局都是好人胜利,坏人完蛋,都是解放军消灭了反动派。那我们长大了是会变成好人还是坏人呢?如果我们变成了坏人,是不是就改不了了呢?”我对此有些焦虑,变坏了怎么办?
固定的模式,大抵是十七年电影留给人们最刻板的印象。可是,我这么把中国电影一路看到现在有两百多部了,也没觉着如今的电影本质上有多大的改观呀。而人们的偏见一旦形成,往往就难以改掉,反而是不断加以强化。我觉得我们可以试图着去理解那个时代,就如同我们正理解着这个时代一样,去静静地看看它吧。读懂旧人,是为了更好地做新人。
十七年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革命题材,它也有那个时代的生活片,那个时代的爱情片,那个时代的科幻片,那个时代的笑声,那个时代的性感,甚至那个时代的吻。现在我们反而观之,觉得那种给正面人物打全光、反面人物打脚光的手法实在拙劣,觉得那种听上去硬生生得简直有些后现代味道的对白令人笑场。可如果我们去接触一下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一些真实影像,我们却发现如今看来着实别扭的方式,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艺术高于生活,在电影里拔高了一些罢了。
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当年去看《青春之歌》的时候,恐怕不可能频繁笑场,以致眼神游离,他们就那么津津有味地看着,说不定,还抹起了眼泪。如果说那时的电影大多源自生活,其实反过来电影对生活的介入更大。也就很难说清是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还是银幕上的形象改变了人们的言行举止。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大都是有原型的,女主角的原型就是作者杨沫本人,而片中那个电影明星有着她妹妹白杨的影子。传说周总理饶有兴致地看完此片后,把本来由陈伯达扣上的小资情调的帽子给掀了:“很真实,当年我们就是这么走上革命道路的呀。”
嗯哼,这么一部在我们现在看来挺马克思挺革命挺硬的电影,居然在当时还被不少人觉得有点软呢。时代变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浪漫主义,那个革命腔和文艺腔脱口而出的时代,那个下海救人也还要潇洒地甩掉手上的伞的时代。这更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
尽管我在此褒奖着这部电影,但我承认,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也有点看不下去了。我觉得这就是一部挺中规中矩的电影,剧情渐渐展开,人物渐渐转变,既没有什么多余的,也没有什么缺失的,于是看到两个小时的时候,不自觉地希望它应该结束了。
影片在继续,于是我思想继续游离了一下。我想起本片导演之一的陈怀恺,他的儿子叫陈凯歌,于是我就想起了《梅兰芳》。那也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片子,剧情零碎,甚至连起伏都不太大,以至于我觉得哪个情节都可以用来剧终,在电影院里不断地看表。这么一想,我也就沉下来了,视线回到了银幕里。
而剩下的三分之一也确实显得精彩了些。终于,银幕上打出了许久不见的“完”字。掌声响起,或许是例行公事,致敬者也有之吧,我倒是由衷地鼓了两下。至少在昨天看完《高考1977》的时候,我是没有击掌的。起身时,我就闪起一个念头,老子比儿子强。再念及老子作为《霸王别姬》的艺术指导,不由得啧啧了两下。
其他方面我就都不说了,比如摄影和构图。据说这片子当年拍摄用的是最好的胶片,反正五十年后我在银幕上看到的影像确实相当精美。我只想说说故事本身。这电影往邪恶了说,就是非常成功的政治宣传片,因为它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实实在在地讲故事讲明白了为什么女主角会由一个小资向布尔乔亚再向共产党员的转变,以及她身边那原本钻在故纸堆里不问政治的一家人是怎么选择了和她一起走向游行队伍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背后的“逻辑”自然合理,不需要把概念灌输给观众。
想想现在的好多电影,一两个小时下来,连个故事都讲不明白,或者人物太苍白。再想想好多导演拍不好电影拿审查说事儿拿分级说事儿。十七年电影时代的电影审查该比现在凶险多了吧,那时候也基本上就一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可拍出来的电影的整体水平怕还真不比现在的差呢。
进步当然是有的,可如果这进步的幅度还跟不上思想解禁的速度的话,那症结到底在哪里呢?还是从艺术的根子上找找原因吧。曾经在资料馆看过女主角谢芳主演的大毒草《早春二月》,用现在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彪悍。____之前的氤氲空气里它就是活生生的长出了这样的奇葩!奇怪吗?不奇怪。是历史沉默太久了,观众的偏见就更甚。
看完《青春之歌》我感到有些愉悦,就索性写了这么些话儿。如果你不能把它当作一部优秀的电影,那么你也不妨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文本,借此走近那个我们一知半解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时代。那是1949年到1966年,中国电影的十七年,更是中国人的十七年。
青春之歌读后感1100字 篇三
《青春之歌》讲述了从日本侵华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爱国学生推动的一二九运动,在这动荡不安的五年间,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依附于封建家庭的传统女性,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这个故事中,我一点一点地看到道静的成长和改变。她的改变最初源于家庭的压迫,自幼丧母,长大后被父亲逼迫出嫁,于是道静选择离家出走。
这时,林道静遇到了她人生中第一次的救赎,北大学生余永泽,他救下道静并与之相爱。可当道静真正与余永泽在一起后,她无暇读书,不再工作,她发现余永泽是个平庸自我、只注重自己生活品质的人。
而与此同时,道静结识了同为北大学生的卢嘉川,在那些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青年学生中间,她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卢嘉川也鼓励道静开阔视野,追求理想。道静复活了她的青春。
卢嘉川牺牲后,道静接过他未竟的事业,参与社会斗争。在经历了被捕和逃脱后,道静接触到了共产党人江华,他们一起把革命的理想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人物
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其中有不畏牺牲勇于革命的共产党人,也有热爱国家热爱自由的进步青年,林道静的成长和醒悟离不开他们。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卢嘉川和江华。
卢嘉川是学生运动的带头者,他散发传单、组织集会,凭借机智和沉着一次次的打破敌人的阴谋。与道静相识后,他鼓励道静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带领道静走出狭窄的个人生活。如果说余永泽是道静的第一道救赎,那么卢嘉川是道静革命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卢嘉川的牺牲令我痛惜,他被捕入狱后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然而在这种死境中,卢嘉川也没有倒下,他建立“狱中支部”,组织绝食斗争,鼓励革命狱友坚守秘密。
江华是道静投身革命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工人的儿子,一直接受革命教育。后来组织农民运动,他待人真诚、对党忠诚、工作严肃认真,对于斗争经验还不成熟的道静给予了很多帮助,和道静成为彼此信任的革命战友。
在我看来,卢嘉川如烈火一般打破道静烦闷的旧生活,带给道静复活的青春。他的奋斗历程早已镌刻在道静的灵魂深处,时刻提醒她要做一个同他一样的正直的人。而江华是如水一般温暖的人,他潜移默化的陪伴着道静不断成熟起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青春
青春是什么呢?
林道静在革命的洪流中找回了自己的青春,她和千千万万个革命青年一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结合起来,从普通走向伟大,从平凡走向崇高。
青春有追求,碌碌无为的过着自己生活的人是没有青春的,他们拥有的只是时间。只有在有限的青春中找到前进的理想,埋头进取,才能在一步一步的脚印中汇聚成青春的意义。
青春有爱情,美好的爱情给青春增添了罗曼蒂克的色彩,但它的昙花一现也会让青春有迷茫、有低落,甚至失去方向。唯有持久的爱情,建立在共通的信仰之上,历久弥新。
青春有奋斗,无论在哪个年代,奋斗的年轻人都懂得脚踏实地,将星星之火烧至燎原。而今的我们面对着幸福生活,更要勇于担当、砥砺奋斗,把青春奋斗融入我们的时代。(时颖惠)
青春之歌电影观后感 篇四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_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道静对于党的真挚的依赖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情感;领略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一星期以来,每个晚上,我都沉浸在那个时代中。但是,毕竟,我还是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了。书看完了,我看了杨沫的再版后记。这一本书,它经过了另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____的时代。它听取了众多的意见而改变了一点,增加了林道静在乡村农民运动中锻炼的七章,这表明了“歌明者要与工农商相结合”的歌明思想,也给整部小说展示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林道静的思想发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虽反感增写的理由,但却还比较喜欢这几章。最喜欢的是开头道静和余永泽生活,和卢嘉川接触的一段,在狱中和林红接触的一段,写得很成功。可是后来,却很难理解一个成功的歌明者的真正的斗争和歌明的情节。这种内部的“左”和“右”的斗争,也许是因为某些人的批评,也许揉进了 ____的一些影子,更也许,我自己天真地没有预料到当时斗争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杨沫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有太多责任的作家。作品不应该为历史去背上沉重的包袱。我欣赏的是那种“自由”的作家,他没有任何责任和工作的目的需要而去写作,他的作品就应该是他自己最强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强最高亢的呼声。杨沫的作品,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是她毕竟写出了,成功地写出了一代人最壮美的青春!
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
青春之歌电影观后感 篇五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这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声音,在今天依然响亮着。今天,当我看到带着满身的尘土甚至带着斑斑血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这口号的青年人时。此时,谁的心情不感到沉重?谁的眼睛里不是满目凄凉?他们就是那时代的青年,英勇的青年。
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我看到了沧桑的岁月,但当时社会环境下,进步青年敢于投身革命之中的热情应该值得现代这社会中的青年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但“天下虽安,忘我必危”。同样需要我们有一种强烈的饿爱国情怀。
我们从事的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这个事业一定要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但是,任何伟大的事业在其发展的途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如此,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广大共青团员要团结全国各族青年,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坚韧不拨地开拓前进。
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当代青年要树立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当代青年要建立的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赢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只能通过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而不断焕发出来。青年人要自觉地到祖国最需要的饿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作贡献。也只有在这样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使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长和成熟起来。
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全党全社会都要从永保中华民族生机与活力的高度,从确保我们祖国长治久安的高度,热情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希望新一届团的中央委员会和书记处以及全体团的干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密切联系广大青年群众;团结和带领他们为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共同奋斗。
青年是祖国的为来,是民族的希望。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党和人民对全国各族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希望你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满腔热血,为祖国和人民建立杰出的功绩!
今天,我们在这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周年,这是全国亿万团员青年的盛大节目。此时此刻,我们这些为祖国和人民奋斗了几十年的老____员和老共青团员们,也同你们一样,感到非常高兴。
80年来,在中国____的领导下,一代一代青年站在时代的前列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业绩,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模范群体。如临危不惧,舍身炸碉堡的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面对敌人的刺刀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刘胡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身残志坚,在逆境之中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在与滔滔洪水殊死搏斗中英勇牺牲的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扎根基层,拼搏奉献的当代青年榜样秦文贵等。在我过青年运动的长期发展中,这样的先进人物数不胜数,他们是我国有志青年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光彩,一切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贡献的青年,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光荣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青年们去奋斗。希望青年们珍惜大好年华。牢记党和人民的厚望。矢志奋斗,不懈进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向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
青春之歌电影观后感 篇六
杨沫著的小说《青春之歌》被改编为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荧屏上,可谓也创造了一个及其不错的票房。影片讲述的:一方面是以女主角林道静的思想变化作为主线,讲她是怎么由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一名无产阶级斗士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以路过她生命中的三位男士为主线的感情历程。之所以题目对他们用了“英雄”一词,虽不乏浪漫也确实是有理可循、有据可考。
首先是,北戴河波涛汹涌的夜晚,余永泽——“传奇故事中的勇士侠客一般”出现了。他奋起救下跳海寻死的林道静,给了她活下去的温暖。林道静是被家庭包办婚姻逼得逃出投奔她表哥的。没想到她表哥已不知去向,却被学校里的教员利用,起了歹意。生命无望的她,走投无路的她在此刻,遇到余永泽,真乃幸事。不管后面怎样,起码这第一位救了她的生命,称得上“救美英雄”。
原著里有关于林道静心理的一段描写:“当他俩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谈话着。林的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处逢生的欣幸”。
林道静是喜欢文学的。余永泽跟她谈文学,使林道静觉得余永泽真是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当时林道静是没有什么人、什么地方可以依附的。余永泽的家里在当地恰好有势有财。而他本人,素来小心谨慎,处事稳健,还善于辞令。他给这位第一次看上就爱上了的姑娘,无论心里上还是物质上都提供了绝对的保障。
到后来,林道静离开北戴河来到北平。这算是她的第二次出走。为了不屈服于苟且偷安的学校政策,压抑自己的爱国之情,她离开了。在这个时候,她已经遇到了卢嘉川,感受到了他那与众不同的感染魅力。也是卢嘉川使她从懵懂中明白了,不愿受压迫的人儿,就算手无寸铁,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宣传爱国,唤起人心。
来到北平,找工作处处碰壁的林道静,被余永泽给与的爱所感动,与他同居。因为看到过封建家庭所带来的痛苦,母亲的境遇是那么悲惨。所以在她心中,是否结婚并不重要,只要是真心就行了。同居后林道静的生活,如果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是很美满的了。起居不愁没房子,吃饭不愁盐米油柴,老公还特会心疼体贴自己,哄自己开心。攀上了胡老,老公前途也越来越光明。可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林道静此人本身,是渴望自由,不甘平凡的生活,关心国事、有强烈爱国心的一人。随着除夕夜晚,魏三大伯的闯入,点起了第一次导火索,使林道静外出意外重逢了卢嘉川,慢慢慢慢的,在这些具体问题中,林道静和余永泽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不可调和。
用小说里的话说,就是:“迷人的爱情幻成了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退去了它完美的颜色。林道静和余永泽两个年轻人都慢慢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来了”。
林道静觉得余永泽不像他以前所想的那么美好,他原来自私、平庸,只重琐碎生活。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全部消失。
那么,余永泽呢?他苦心经营的温暖的小窝,眼看女主人的心往外飞着,无法阻挡。他也只好选择了让步。二人的结局,实乃志不同道不合。民族危亡的关头,只爱文学实在无法满足女主角心中“英雄”的形象。
另外一位,同样的北大学生、革命青年卢嘉川,在林道静的心里萦绕了许多年。从初始的启蒙到重逢的开导,林道静对于革命,对于共产党,对于所处的社会形势等等一切理解,卢嘉川都可说功不可没。他有爽朗的谈吐,潇洒不羁的风姿,诚恳、机敏、活泼、热情,更重要的是,他爱国,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保全一己者。他有作为,他站在学生运动的前端,领袖般的让人敬仰。在再也不是那个初来乍到,已略有成熟的林道静心里,这才是她真正的英雄。甚至为了革命,为了救祖国人民于受苦受难中,他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林道静为了这位英雄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虽然直到离开余永泽,得不到卢嘉川的消息,她才直面这份感情,肯定的说自己以前不懂爱。对卢嘉川这样的人,她才是爱。
如果说卢嘉川对林道静指出,参加革命是为了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而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自己平凡的生活,去当一个了不起的英雄。那么,江华的出现,才真正的、更实际的点醒林道静,要接近农民、了解农村。革命工作不能脱离人民。因为林道静之前的理解里,革命是知识分子的事,没想到原来工人、农民,更广大的无产阶级都拥有革命的力量。
江华,原来就是北大的李孟瑜。他是大学生同时也是工人。比起卢嘉川来,他更稳重,更有城府。不过,他是那种很容易被淹没在人群里的人,不会特别出彩,扎眼。但日久相处下来会发现他踏实、有魄力、坚毅果决,会有很强的依靠感。那个时候,只不过林道静和李孟瑜没有相识的机会。否则,她就会知道,当时领导学生运动,像卢嘉川这样的人物并不特别、罕见。而江华此时出现在农村教学的林道静面前,也再合适不过。她需要更成熟的人儿来指引、相伴。林道静和江华在一起是做了许多革命的具体工作的。发动、组织农民搞麦收斗争。被捕后不投降屈服入狱一年。出狱后继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领导学生运动。李孟瑜对于林道静,与其说英雄,倒不如直接叫归宿。
做女人难,做有理想的女人更难。不同时期,在林道静生命里出现的三个不同的英雄,也未尝不标志着林道静思想历程的三次转变: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向党靠拢的申请共产党的积极分子,再到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共产党,无产阶级斗士。林道静从家里出走那天,绝没有想到自己只是依着自己的心来走,会走的这么远。不做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不做靠别人养着的娇妻,不做单纯的书虫或女明星,不做投降叛敌的叛徒。其实,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样柔弱的一位女子,会有这么坚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