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最新8篇)1-20-94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最新8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的故事 篇一

一股面汤的清香蹿入我的鼻孔,勾起了蠢蠢欲动的馋虫,不等瓷碗落桌,我便听到了汤圆的召唤。望向青瓷碗里五颜六色的元宵,不禁想起那个古老的地方,那段难忘的经历。

在那个僻静的小村庄,我看到了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场景。那年的元宵节,如画的风景在我眼前铺开:一轮满月高挂在空中,清澈、皎洁。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张开粗壮的胳臂,拥抱着这座村庄。成串的大红灯笼高挂在用树梢固定住的细线上,每一个灯笼都有着自己别样的风姿。看着一个个对幸福的寄托和美好的祝愿,我不禁有些失神,感觉恍惚如梦境。

走到一个个红灯笼面前,细细观察,不禁让我惊叹于古老的手艺。一张红纸糊在圆形的灯罩外面,从下往上看,清晰地看到在一个个环状的骨架中间,一点烛光飘来飘去。而画在红纸上的,我却是不大辨认得出来。只看见一家人,身穿长袍,围在圆桌边开怀畅饮。在灯笼的上方,一轮满月浑洒着轻盈的月光,照映着坐在灯下的一家子。是啊,在这个月圆之夜,一家团圆不正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嘛!

一阵微风拂过脸颊,灯笼下的流苏也就随着微风左右倾斜。在灯光的照耀下,它宛如姹紫嫣红的花儿,和一片喜气洋洋的红光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驻足。一张灯谜卡,便藏在其间。卡片虽小,却是出奇的精致。一幅与灯笼上的画极像的画面便在卡片的一角,我疑心它是印上去的,可卡片上的画中的人,却与灯罩上的不大相似。

边走边看,我不禁沉浸在这灯火光中,沉醉于这眼前的盛况。放眼望去,一直到山的尽头,都还有着些许光亮,有着一抹灯笼的红晕,我不禁赞叹着绮丽的美景,惊喜于民间传统技艺的精妙。

又是一阵微风,吹起了脸前的发梢,一排文字映入眼帘“人有我大,天没我大”——打一字。有趣,这人明明比天小,而这字,却是比人小,比天大!怪哉,怪哉。我心里一边想,一边也暗下决心,想要揭开谜底。

字谜字谜,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谜。我打开双腿,又张开两手,摆出一个“大”字。我像什么呢?我现在是“大”还是“人”呢?越想越头大。绕着那盏灯笼来回踱步,看看远山,再看看近山,看看树林,再看看小草,最终目视前方,盯着,对比起各色的中国结来。

等等,“人”字加一横,不就是“大”字吗,而“天”字去掉一横,不也是“大”字吗!猜来猜去,谜底竟是个“一”字!我不禁有些懊恼,刚刚怎么就硬是没想到呢!

一阵微风吹起,树叶沙沙作响。这美景,这灯会,这灯谜,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从那以后,我在没看到过这样美的灯会了,也不知以后是否能再有缘遇到。当时的我,只欣喜于盛况美景,欣喜于猜谜的欢乐。现在再想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俗的延续?赏灯会猜灯谜,又何尝不是一种传统,一种文明,一种宝藏,一笔珍贵的财富!

元宵节怎么闹元宵 篇二

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叫元宵,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面灯

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元宵节的故事 篇三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元宵节到了!元宵节到了!超市里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才抢到了几包糯米、面粉,匆匆忙忙回家去包汤圆呢!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拿起材料,一手拿着糯米,一手拿着面粉。我正准备和面的时候,“哎呀”不小心把面粉撒了一地,我赶紧把面粉收拾干净,也学奶奶那样和好面,然后,我疑惑地问奶奶:“到底怎么才能包好汤圆呀?”奶奶笑眯眯地说:“你要轻轻地揉它,不能太重,要刚刚好……”奶奶手里还示范给我看,我也照着奶奶的做法依葫芦画瓢,一个可爱的小汤圆就在我手上诞生了!

妈妈把我们做的汤圆放进锅里,那香味真让人馋得直流口水,妈妈煮得非常细心,一个个白白的小汤圆“扑通……扑通……”地从锅底冒出来,挨挨挤挤的,可爱极了!真像一个个胖宝宝。

“出锅啦!”妈妈说着。我赶紧拿起一个往嘴里塞,啊!太烫了!我一下子吐了出来。我看了看大家,原来他们都在吹汤圆呢!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赶紧把汤圆端到风扇下,不一会儿就变凉了,我轻轻咬了一口,又软又甜。味道也太香了吧,真让人陶醉!

元宵节吃着美味的汤圆,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这汤圆的香气当中,真是幸福啊!

元宵节故事 篇四

今天是元宵节我与妈妈和好朋友聪儿一起去城隍庙观灯了,来到城隍庙门口只见车辆排到了几米以外的地方,而那些卖票的人流更是多了,都排到了大马路上了。

我]www.kaoyantv.com[们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买到了票,我们匆匆忙忙的挤进,刚进去只见到处人山人海,我们一眼就看见有人卖糖画,只见那里人一层包一层挤得水泄不通,我用了吃奶的力才挤了进去,脚还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只见那个人手拿大勺,弄了一勺糖,在自己面前的大理石上画了起来,不出5分钟一个惟妙惟肖的糖画诞生了,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拿起糖画,兴高采烈的舔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就把那香甜可口的糖画给吃没了。

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大孔雀的面前,那孔雀高足5米,十分宏伟壮观,只见那孔雀的尾巴一闪一闪可美了,我还发现孔雀嘴里还叼着一朵花呢!我与那高大壮观的大孔雀合了影,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它。

我们不知不觉的来到了一个高大的麒麟边上,只见它活灵活现,仿佛真的一样,突然边上的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说:“真是‘麒麟祥瑞’啊!好兆头好兆头啊!”说着笑了起来,我也不禁赞叹起来了,边上的围人个个都不由的赞叹不已。

我们漫步在城隍庙内,到处都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笼,有的是可爱的卡通人物灯、有的是风景灯、还有的是……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嘴里却不停的赞叹说:“这些灯笼真是巧夺天工啊,真是太漂亮了!”

不知不觉的都9点多了,我们便坐着车开开心心的回家了,可脑子里却还在回味着刚才的灯笼。

元宵节的故事 篇五

岁月匆匆,花开花谢,眨眼间又是一次元宵节。

吃汤圆

“卖汤圆,卖汤圆”汤圆可谓是元宵节中的大咖,是必不可少的节日象征。其摸起来QQ弹弹、入口又糯又粘,仔细端详白中带黑,让人食欲大增。家人们围成一桌,一边海吞着汤圆,一边谈笑风生。里里外外都有着团团圆圆这个寓意。家里洋溢着温馨与美好的气息(由于今年带牙套,此部分是由之前经验所写)

品词

无数名人贤士在元宵之时写下流传千世佳作,不去品位着实可惜。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在元宵之夜写下的名句,在当时那个动荡的时局,他一直想寻找一个知音,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和自己一起抗金给其力量和支撑下去的勇气。但是他最后找到了么?那个灯火阑珊下的人又是谁呢?我觉得不必这样,细细的这应该是辛弃疾一种思想的寄托,模糊的印象吧!

看元宵晚会

想八点半调到央视台,我们几个小孩儿一起观看元宵晚会,哪诙谐的相声引得人捧腹大笑,那曼妙的舞姿,让人连连喝彩,那奇妙的魔术,扣人心弦,那如天籁一般的歌喉,让人如痴如醉。

元宵,共闹今宵。今天和家人团团圆圆吃元宵,观晚会。体会一下节日的快乐吧!

元宵节故事 篇六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待天兵要下凡时,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玉帝心中大快,人间得免一难。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第二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玉帝一看怎么还烧呢,便让托塔李天王彻查此事,玉帝女儿见事情不妙,怕玉帝责罚,逃难到了人间,遇到了董永,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不,不对,没有董永,玉帝就没发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啊,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不能随便打鸟。不不不是,主要告诉我们姜还是老的辣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要孝敬老人。

元宵节故事 篇七

相传袁世凯在北京做皇帝时,窃称“洪宪皇帝”。 做皇帝的第一个正月十五早晨,他还未起床,就被满街一阵阵叫卖“元宵”的喊声给惊醒了。他吓得浑身是汗,仿佛感觉到全北京人都在大声呐喊:“袁消!袁消!” 这哪里是在卖元宵呢,分明是在诅咒他袁世凯赶快下台!

于是他便气急败坏地下令,将全北京城所有卖“元宵”的人给抓起来,从今往后不准再叫卖“元宵” ,一律改叫卖“汤圆”。

尽管袁世凯如此回避他认为不吉利的“元宵” 之名,但也免不了他失败的下场,仅做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就被人轰下台了。

元宵节的故事 篇八

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在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在《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为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