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影评,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我们如何去写影评呢?下面是高考家长网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面纱影评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纱影评 篇一
电影《面纱》是一部看似很平静的爱情故事片,最大限度地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让爱情如茧抽丝,用细腻、舒缓的画面和空灵、悠扬的音乐,讲述了一个关于理解与宽容、忠诚与背叛的爱情故事。影片象很多爱情文艺片一样,有着温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画面处理,但没有让观众成为陶醉在情感世界里的俘虏,而是更多的给予了观众许多理智思考的空间。
对于男女主人公而言,爱情和婚姻在刚开始似乎就缺乏缘分的安排,更多的是刻意和混乱:吉蒂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她匆忙接受了沉默寡言的医生费恩的求婚。费恩是位极为内敛、理智、古板的医生,在显微镜下他看不到现实尺寸大小的事物,也包括意识领域的爱情。类似娜拉对丈夫的感觉一样,婚后刻板的家庭生活使得吉蒂非常失望,无法感受到激情和幸福。婚后费恩把吉蒂带到上海,便迅速地投入到了细菌学研究中去。孤独的吉蒂和已婚男子查理·唐森发生了婚外情。费恩还是发现了妻子的背叛,于是他选择让妻子陪他去霍乱流行的最前方来作为惩罚,而这个决定,无意中却成为了他们恢复关系的最好良方。夫妇二人虽然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但肉身终归还在一起,在霍乱肆虐的灾区相互慰籍和支撑,共同面对随时降临的死神。费恩和吉蒂在恶劣的环境中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对方,但是当他们可以互相敞开心扉真正相爱时,费恩却不幸染上了霍乱导致死亡。
当吉蒂和费恩夫妇二人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激发出了心中最美好的的感恩之情与宽容之心。在死亡之神的见证之下进行了彼此灵与肉的真正的沟通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满和误解在此刻以都已经不再重要。在疫区他们开始了真正的爱情,而这迟来的爱情彻底照亮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克服了人性中的冷漠和残忍。异国他乡的经历让他们重新获得了生命体验和自我救赎。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次用死亡重新关照生命的经历。丈夫临死前请求曾经背叛过自己的妻子原谅,而妻子悲痛欲绝地请求丈夫的宽恕,曾经罪孽深重,曾经恨之入骨,在这一刻似乎都已经烟消云散。这些如泣如诉的情节安排并没有使观众的心情无比的悲痛和哀伤,而是象影片背景中南中国的水墨画般的风景一样,寂寥而又空静。
《面纱》中讨论婚姻的忠诚和背叛似乎是一个很老套的题材,但是它更多的是在揭示人性中最美好的原谅和宽容的问题。在旧约和新约中都是对婚姻不忠的行为进行劝诫或责备的,从社会伦理道德范畴来讲,对于婚姻和伴侣的背叛是件应该受到惩罚的事情。虽然在李银河那里认为:“任何人都有和除了配偶之外的第三人发生性关系的权利。婚外情是错误的,只是因为它违反了婚姻法。”这种“性权”需要用历史观去理解,是关于在漫漫人类生存发展长河中作为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自身权利的讨论,是学术层面的命题。北京《娱乐信报》和新浪网在06年2月份做过一次“中国婚姻忠诚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婚姻家庭中有76.22%的人认为生活过得不是很有意思;60%的人对于婚姻幸福缺乏很强烈的渴望;53.2%的人对于将来不抱希望;51.7%的人经常感到不安和忧虑。现实婚姻中的两性精神生态令人堪忧。
婚姻中的夫妻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婚姻的形成更多的是让彼此在精神方面的“依恋”与个体独立之间形成的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动态平衡关系,更多地给双方彼此精神上和生理上的满足和安全感。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压力、个人性情差异以及价值观的偏离都会让我们对婚姻生活失去原有的信心而在盲目寻求感情补缺。对于婚姻中出现的。“性错误”,我们往往靠离婚或者彼此折磨进行惩罚,其实“精神成本”也往往是巨大的。双方的斗争或者是分离都意味着失去一个极为重要的感情支持体系,从而导致情感的丧失和孤独,这似乎离我们向往的幸福更加遥远了。
在婚姻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不是不爱对方了,而是我们需要的东西无法在对方身上得到满足和回报。象《面纱》中的夫妇一样,缺乏出现一种特殊的外部环境,来逼迫我们迸发出心灵深处的“爱情”。烦琐的日常生活如同砥石一般,磨掉了并不太多的激情和幻想,这时寻求一个可以承载我们需求的容器似乎是让生命葆有浪漫底色的途径。但是这是以伤害对方为代价的,是自私和愚蠢的,更可怕的是它会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如果还在爱着,就不妨去包容和原谅已经犯下的错误,没有人能够承受背负一生十字架的惩罚。人性是复杂的,我们的价值标准也往往不只有黑和白那么简单,应该有更崇高的类似宗教一样的普世之爱来战胜和超越我们心里的爱情。这不是在为错误辩解或者开拓,我们可以试着去放爱一条生路。
电影《面纱》的编剧、表演、节奏安排都非常成功,好莱坞制作的成熟和纯净比现在市场上的浮艳的大片要好得多。影片是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作品改编的,童年的毛姆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使他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毛姆在一战中受英国军事情报部驻法国总领之邀,作为特派人员往返于伦敦总部和欧洲大陆之间,为军情部在欧陆的其他情报人员穿针引线,他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创作的一些间谍小说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面纱影评 篇二
电影《面纱》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部美国文艺片(我定义的),美国导演美国演员却拍出了中国最原滋原味的“情”。男主是医学博士,对女主一见钟情,并迅速与其结婚,可惜的是女主爱上的只是男主带给她的社会地位。女主婚后无法忍受寂寞,然后出现了婚外情。男主发现后出于报复心理,将女主从安逸的生活带向了地狱般的折磨,他是真的要报复女主么?虽然他一再强调我恨我曾经爱过你,真的只是曾经么?其实在我看来,他知道世上也只有他才会给女主真爱,否则他就不会这么“狠心”地把她带到霍乱肆虐的偏僻山村,而不是把她留在上海等着被男二玩腻抛弃然后独自面对社会道德等各方面的折磨。他爱她,以一种“变相”的方式爱的深沉。
整个故事女主都没有说一句“我爱你”,自始至终直到男主染上霍乱死去。最后的对话是,“请原谅我”(男)--“原谅你?”“没什么需要原谅的”(女)。仔细回味女主的回答,你会发现爱真的是不需要言语,爱其实就是包容你所爱的那个人的一切。如果不是爱他,她会说没什么需要原谅么?“我爱你”三个字在这里似乎显得是那么的多余。爱是什么,爱就是行动。
刚准备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给婷发了故事简介,她说她就对讲伦理道德的故事感兴趣,然后我就在后面补了一句,这会影响我们的择偶观,她笑了。我们看事情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夹在其中,她看的是伦理观,我看的'是幸福观。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仿佛自己就成了其中的男主或女主,然后变得不可自拔,情到深处泪自流。每每故事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坐不住了,然后马上去查故事的结局,若如自己所想就会继续看下去,若结局悲催那观影就此结束。从某方面来讲,越长大我是越脆弱的。这种脆弱反映在电影上,就是我接受不了故事以悲剧结局;而往往情节顺着我的想法往下走的时候,我就会去关注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说到底我就是想证实美好是真实存在的,幸福不是我们的念想,而是可遇的。
既然上面提到了择偶观,在这里就说一下吧。在爱上一个人之前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但爱上一个人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标准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女主说一个女人可不会因为一个男人道德高尚就爱上他,可是后来呢,她还不是爱上男主他啦?所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捉摸不定,就像我的择偶观,哈哈。
电影改编自毛姆的小说,关于作者本人呢,我就不作评论了,因为欧美作家我没有一个是熟悉的,小说内容呢我也不知道。虽然这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我都不了解,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认可。因为不是专业的观影人,所以在此不作专业的点评,只是淡淡地谈一下我对这部电影作品的所思所感。
面纱影评 篇三
《面纱》是部不错的电影,可惜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部影片在国内公映过。在同事的强烈推荐下,终于看完了这部影片,看过之后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什么呢?最先回现在眼前的是影片中那画卷一般美丽沉静的桂林山水。十年之前去过桂林,至今记忆犹新,因此对这样的画面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电影中的漓江弥漫着陈旧的色调,犹如晒黄的老照片,看上一眼就会勾起对陈年沧桑的无限回忆。
我想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觉就如这锈色覆盖下的江水,虽然波澜不惊却带给人无尽的回味。
波澜不惊是指影片没有通过刻意夸大矛盾来推动剧情,一切都顺其自然,制作细腻而不铺张。
首先男主角的一见钟情显得那样笨拙,甚至在女主角赏花的时候还大谈细菌,没有丝毫浪漫情调可言,接下来的求婚更见不到爱情电影中常现的手捧转运金珠跪拜在石榴裙下的情景。而女主角同意结婚是因为迫于家庭压力只是想嫁而不是相爱。就是这样一对被中国式包办婚姻拴绑在一起的国际主义战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婚后不久,妻子发现刻板寡言专心于工作的丈夫并不是她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很快她就陷入难以打发的无聊日子中,这时候一个道德败坏的第三者闪亮登场,及时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抚慰她寂寞的芳心心,一场“红杏出墙”的婚外恋如期而至。戴绿帽的丈夫也在他们的直播现场如期而至,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戏点”也如期而至。这段戏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有很多种极易出彩的设计,比如怒发冲冠捉奸在床;抑或是响彻云霄的耳光大战,可是以上热闹场面却没有如期而止,导演选择了压抑克制来处理这段内容——男主角碍于面子没有揭穿他们,只是悄然离去,又采用很不“爷们儿”的处理方式,胁迫不贞的妻子一起走向霍乱蔓延的'小镇,使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走上“徇情”之路。
在这个风景如画却死气沉沉的小镇里,夫妻俩先后投入到“抗霍救灾”之中,通过并肩战斗,彼此有了新的认识,相互间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从前的怨气逐渐消解,爱情之火重新燃烧,在拯救难民的同时也拯救了他们的婚姻,塑造了一对中为西用的“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典范。
照理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应该是另外一个“戏点”,可编导依然处理得内敛含蓄,放弃了通常导演喜欢的炫技。妻子瞒着丈夫的一次微服私访了解到工作狂的丈夫原来从事的是拯救民众的高尚职业;妻子为孤儿弹琴时丈夫在门外不经意的一瞥发现了妻子并不是享受安逸没有爱心的人;两人心心相融也仅仅是通过秀美的漓江上共乘竹筏时短暂的相偎一带而过,没有丝毫过火造作之处。就像丈夫为村民们架造的水车,涓涓细流,水到渠成。
这段爱情故事本该完美善终。这时候全片最大的戏点出现了,丈夫染上霍乱,生命即将枯竭,“生离死别”是任何一个搞电影的人都不会放过的高潮大戏。参见琼瑶剧中歇斯底里大发作及韩剧中涕泪纵横。
但是本片导演似乎有意将隐忍淡调进行到底。
在丈夫的病床前两人双手相握,最后一次交流的关键词只是“请原谅”和“对不起”,只言片语便已完成了相互间心灵上的救赎。
丈夫的死没有出现当地百姓感恩大送葬的壮观场面,只是依照规矩就地掩埋,妻子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哀伤,站在坟坑边看着泥土洒落在丈夫的遗体上,露在泥土外漆黑的脚趾跟普通的霍乱死者没什么两样。
“在清澈的泉水边我漫步,泉水如此美丽,我依水而浴。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记……”
这首舒缓哀愁的民谣悄然响起,妻子攥着丈夫的遗物低声啜泣终于忍不住泪如泉涌。看到这里,内心深处不由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楚,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被这个平静伤感的故事打动了。
说到这里我还要拿韩剧相比,韩剧中绝症漫天飞到处充斥着夸张刻意的生离死别,也的确赚取了广大女性不少的眼泪。但这种眼泪是廉价的,只能刺激感官,剧情也会随着眼泪流淌干净,不会流下多少痕迹。《面纱》看过之后你也许不会落泪,只是有几分伤感而已,但它会在你内心停留很长时间,让人思考和回味,留下深刻的烙印。《面纱》让我想起另外两部类似风格的韩国经典电影《八月照相馆》和《春逝》,我喜欢这样淡定安静的电影。
影片的结尾,多年以后,妻子领着一个男孩在街头偶遇从前的情人,那个孩子虽然跟“第三者”有几分貌似却姓了她丈夫的姓,我想这孩子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她真正想保留的是对已故丈夫那份刻骨铭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