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彩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本文是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儒林外史读后感精彩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一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农家子弟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人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画,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

作者将塑造否定性的人物为主要的任务, 用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其中周进、范进是属于将追求功名富贵作为毕生理想, 然而心美之却低人下人。还有一类人物是依仗富贵与功名却骄人欺人, 典型的人物像严贡生、王惠等。另外还有那些科举制派生的一群沽名钓誉的假名士, 他们假装清高、不与世俗为流、自以为高尚, 最后被人看穿真相后遭人耻笑, 典型的人物如娄三娄四等。吴敬梓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 成功的塑造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下的儒林百图谱。

小说中还塑造了一群沽名钓誉, 装腔作势, 恬不知耻的“名士”, 从而聚集了一群被科举制度异化、扭曲了的知识分子。这些儒林文人表面上声称自己无意于功名富贵, 却无意间暴露了真实的面目。作者对他们的这种附庸风雅、虚伪做作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类名士是典型的, 同时也充满了喜剧性。此群体中的文人代表性人物二娄, 表面上看似乎是访士求仙的之人, 实际上求贤养士的行为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名, 纯粹是虚(高考家长网★www.kaoyantv.com)荣的心理在作怪。讽刺鄙视之意呼之欲出。二娄对张铁臂的吹嘘信以为真, 张铁臂自称是仇人的首级实际上是一头猪头。还设了“人头会”请“名士们”前来欣赏。这场闹剧滑稽幽默、令人捧腹不已, 获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儒林外史》要讽刺的各色艺术形象具有真实的生命, 正如鲁迅所言“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小说也按照生活本应该有的原貌进行了描写, 从而写出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吴敬梓勾勒了一幅真实自然的世俗画卷, 在真实客观的故事情节发展中突出了世间人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使小说极富讽刺意味。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二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了课文《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儒林外史读后感1100字 篇三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是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 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 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 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 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 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 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 变成了 “体面的相貌” 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 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 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 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 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 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 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