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该页是编辑帮大家收集的《金刚川》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8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金刚川观后感300字左右 篇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一次听到、唱起这首志愿军战歌,就让我们感受到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场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赞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国家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靠的不是无知的悲壮、惨烈、牺牲而是先进、进步、有思想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和先锋队。

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靠的不是什么戏剧里张翼德、关云长、白马银枪赵子龙,是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战略战术先进,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过的现代化轻步兵。我们虽然没有对方武器先进,但是我们比对方更讲科学,更讲唯物主义。

我们之所以胜利,不是因为敌人看我们惨烈,被我们感动,然后出于人道主义放过我们了,我们胜利是因为敌人拼尽全力也打不赢!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 篇二

今天晚上看了电影《金刚川》,感触颇深,因为这种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在今年的国际形势背景下,更易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工作共鸣。

主要有这么几点感触吧。

1、向英雄致敬。电影中的桥一次次被炸毁,又一次次被修好,最后搭成了“人桥”,完成了任务。志愿军这种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让人致敬。张译饰演的炮兵排长用最后一颗炮弹打掉敌人飞机的时刻,让我热泪盈眶。英雄先辈面对敌人敢于亮剑、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让人致敬。向常年在祖国边境,战斗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2、忘战必危。在一个环境中待久了,很容易让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觉得什么都是应该这样的,习惯别人对自己的好,那自己就错了。人其实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温水煮青蛙都煮熟了都不知道。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让英雄的血白流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3、珍惜当下。30年时光太快了,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对对错错……到了30岁,终于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我们现在拥有的都是上一辈打下来的,那我们是不是也要为我们的下一代去拼一拼,给自己再多给一些可能性,把自己活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恩生活。

观看《金刚川》的个人感悟 篇三

它是一部电影,它叫《金刚川》。

它主要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时期,志愿军部队要去金城参加最后一役,却被水流湍急,暗潮涌动的金刚川挡住了去路。为了保证大部队能按时渡江,工兵连的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怕牺牲,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抵御美军战斗机的狂轰滥炸,一次又一次地用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最后时刻,他们毅然决然地跳入水中,以自己的身躯搭起人桥,让作战部队按时顺利过江。

令我最震撼的是战士们搭人桥这段。只见他们从水底到水面一层又一层,一边咬紧牙关,忍受伤痛扛起桥板,一边要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可为了战争的最终胜利,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没有退缩,面不改色,齐心协力筑起这世上最坚固的“桥”,坚持到最后一刻。看到这里,我热血沸腾,心中冒出一个声音:这才是世上最可爱的人!他们才应该是我心中最亮的明星。

片尾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队队整齐的仪仗军庄严地捧着盖着国旗的骨灰盒,当影片中的志愿军幸存者肃立敬礼,屏幕下方打出“接志愿军遗骸回家”的字样时,我不禁鼻子一酸,眼睛湿润了。正是有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无情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我不由自主地起身,向他们行队礼致敬。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好自己,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 篇四

随着电影《金刚川》的热映,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那段历史又一次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热议。电影《金刚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志愿军工兵、防空兵和步兵部队协作渡河的故事。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志愿军后勤运输系统的“反绞杀”战斗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1、真实的防空兵

在电影金刚川当中,我志愿军炮兵使用的是两门M1939型(61-K) 单管 37mm高射炮,这种由苏联在二战之前开发的高射炮虽然性能比较一般,但是产量很大,性能可靠,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也被志愿军所大量装备。

这种高射炮全重2.1吨,可以进行360°回旋,其有效射程约4千米,有效射高约3千米,标准情况下需要八名战士共同操作。 张译和吴京所扮演的角色就是M1939 型高炮的“二炮手”, 他们的职责有两个,一是负责火炮的俯仰;二是负责踩下发火踏板进行发射,可以说“二炮手”是整个炮组中特别重要的人员。

在炮身另一侧坐着的炮手是“一炮手”,一炮手前方的横置方向转轮是用来控制火炮回旋的,二人相互配合就能控制火炮身管精确地指向目标,不过一炮手的脚下没有发火踏板,他不能发射火炮。

一炮手脚下没有额外的机械装置

除了一、二炮手之外,三炮手负责装定目标距离,四炮手负责装定目标的速度和航路,五炮手则负责装填弹药,其余3名炮手分别负责准备弹药和观察目标。

一般情况下,为了保障M1939式高射炮能够有足够的杀伤力,会将他们以营、连为单位投入作战,一个37高炮营共拥有12门高射炮。这种高射炮是1949年9月作为苏联军事援助的一部分来到中国的,以这种37高炮和85毫米高射炮为装备,我国初步组建了十个较为现代化的苏式高射炮团(之前的我军虽然已经组建了成建制的高射炮兵部队,但是其武器均是缴获的旧货,性能落后,配件供应也不稳定)。

由于在实际交货过程当中,苏联自行以部分76.2毫米高炮(旧货80门)替代了中方原订的85毫米高炮,所以实际上当时的中国苏式高炮体系,还有76.2毫米。

在电影中抗击美军来犯的是两门37高炮,这个配置相比于真实历史中的志愿军防空系统可以说是大大“减配”了的。

对付拥有强大航空兵力量的美国空军,只有勇敢与热情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发挥我军的长处,抑制敌人的短处,赢得反绞杀战的胜利。志愿军采取了许多简单但是可靠的办法。

为了及时预警,志愿军广泛的在交通要道周围的制高点上布置了大量的防空警戒哨。在一般情况下,志愿军会在公路干线上每隔 1 ~ 3 千米就设置 1 个哨位,在美机封锁的重点区段,哨位还会适当加密。每个哨位一般由 3 ~6 人组成。

通过防空警戒哨和后来参战的防空雷达,志愿军基本实现了对美军飞机的提前预警,在防空作战开始之后,除了高射炮以外,高射机枪,探照灯兵及后来的米格战斗机,都会参战。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如果美军飞机敢在夜间直挺挺地对着志愿军重点设防区域的防空高炮阵地进行俯冲攻击的话,那么他们不但会受到来自高炮的射击,还将被探照灯照射和被高射机枪集火。

为了对付高度机动灵活的美军飞机,志愿军的高射炮兵在战术战法上也采取了科学而又多变的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多次调整,在1951年9月,志愿军高炮部队就根据实际运输情况和敌人来袭的特点将防空力量划分为了4个防空区,到了10月发现自己损失率上升的美国空军,又将轰炸重点放在了“三角地区”进行重点轰炸,为了对付敌人的重点轰炸,志愿军随即又将70%的防空力量集中在了“三角地区”,并设立了统一的指挥机构,协调各部作战。

在发现“三角地区”的志愿军火力大增,“无处下嘴”之后,美军又转而在“三角地区”之外寻找志愿军的防空薄弱点进行突击,随即志愿军高炮部队的防空方针也变成了“重点保卫,高度机动”,以营、团为单位划设防空区域……

这个是十分还原的

科学的战法,勇敢的战斗精神,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三者结合在一起,最终让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的美国空军没能掐断志愿军的补给线。

2、来犯的美军

在电影《金刚川》当中,前来袭击志愿军部队的主力是F4U 海盗式战斗机和B29重型轰炸机,根据电影中F4U飞机上的涂装“MARINE”判断,这种飞机实际上是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

这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航空兵主力,在朝鲜战争中后期发挥的作用其实是比较有限的,因为在中国志愿军空军及苏联空军驾驶米格-15战斗机参战之后,双方的空战实际上就迅速进入了喷气式时代。美国在二战时期大放异彩的螺旋桨式战斗机迅速的在空战之中落伍。

在当时为了体现“志愿军”性质,中苏的飞机刷的还是朝鲜涂装

美国空军换上了F86、F84等喷气式战斗机,美国海军航空兵则开始使用格鲁曼公司生产的F9F“黑豹”式战斗机。

在朝鲜战争末期,虽然还有少量的F4U海盗式战机仍在美军中服役,但是实际上这些F4U已经不能在高强度对抗的战区执行危险任务了,因为对于已经在对抗高速喷气机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志愿军防空力量而言。慢速的螺旋桨飞机一但进入射程被“捕住”,那么则有极大的概率被打得凌空爆炸。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电影当中,吴京所扮演的优秀炮手“关班长”能迅速的用几发炮弹就打爆一架F4U也不算夸张了。

在志愿军反空袭力量成熟之后,包括F4U在内的美军螺旋桨战机,就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没有高炮掩护的次要地区去执行一些骚扰作战,或是在两军撕杀的最前线,在远离米格机活动范围的地区进行一些侦察与支援任务。

至于电影中出现的另一种飞机B29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这种对日轰炸中的主力装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后期实际上也日渐感到乏力,因为他们要面对的中苏战机上的37mm航炮就是专门为了对付大型轰炸机而设计的。

在没有成规模的喷气式战斗机进行护航的情况,美军的B29轰炸机实际上并不敢深入志愿军的要地进行突击,因为它们目标太大,一旦被米格机群突袭,就很容易“GG”。

以上,就是电影《金刚川》的背后中美两军较量的“主角”的一些基本情况,希望能帮助大家在电影之外,更多的了解那场伟大战争的真实细节。

金刚川观后感200字左右 篇五

电影《金刚川》以抗美援朝时期真实案例为背景,讲述志愿军工兵连无惧美军炮火,在金刚川地区修建桥梁的英雄故事。

电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过桥的士兵、前来轰炸的敌军、负责掩护的高射炮兵,以及最后的过桥。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这一句话深深地刺进我的心中,同样的年龄,大部分的人与我一样在校园中无忧无虑,而他们——令人敬佩的英雄,不顾生死,保家卫国,用身体搭建生命之桥!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现在的学习正是对烈士们的最好报答。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700字 篇六

乔虹杰

“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这是我在今满分作文网天看过张老师播放的电影《金刚川》后的感受,现在回想起来,一些片段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金刚川》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时期,由于大部队在战斗中缺乏兵力,总部派出增援部队支援,在途中过桥遇到美军阻挡的故事。《金刚川》这部电影从一个事件的三个角度来描述:修桥工人,美国空军活动状态;山下工兵反抗,从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当时场景,使观众更能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况,突显出中国军人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品质。

电影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电影的末尾,一个年轻的军人全力在自己的炮台上坚守岗位,在被美军飞机的炮轰炸后,一个炮兵队的人都牺牲了,只剩下一个军人,但他的腿和胳膊都受了重伤,只见他坚强的用嘴和另一只手绑住伤口,忍着疼痛,右手柱着一个干树枝,勉强地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向炮台走去,他坐上了炮台,斜着身子上足了弹药,用仅有的右腿转动方向轮,使炮口对准天上美军正要返航的飞机,他动用着全身的力气,忍受着千万的痛苦,一个残疾的人支撑起了整架炮。他带着思念、惋惜和痛苦发射了最后一炮。

‘轰!’一声巨响,一架美机拉着长大的黑烟坠落了下来,而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安心的闭上了眼睛。

即使面对再大的风雨,也绝不放弃,即便忍受的痛苦再多,也要含泪向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和平的年代,每天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一切都是我们祖先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先辈精神要永远传承,今年的新冠肺炎战胜就完美诠释了这一道理。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少年,我们要传承先辈精神,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份贡献。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 篇七

周五,是我们四年级的十岁成长礼。仪式后,我们要去看《金刚川》这部电影。

一路上,我看见两侧的楼,一整栋楼都是粉红色的,也有全是绿色的楼。

银幕亮了,一个草地上有许多草丛,刚一看没有人,随着一声口令,一群人像变戏法一样站了起来,我都没有看见他们从哪里冒出来的,只见多个光点从远处飞来,在山体后面炸了,一阵阵浓烟,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美国空军,开着飞机从远处向桥体发射了数枚流弹,在流炮弹的爆炸声中,桥体的大部分化为灰尘。

你以为只有白天才战斗吗?不是的!晚上一样战斗,十几架飞机从他们头上飞过,数不清的炸弹从“满分作文网丧门神”上投下来,刚修好的桥又废了。

高射炮班可以用仅有的两架高射炮炸“丧门神”,难题是弹药不足,况且“丧门神”飞得又快,飞得又高。战士们死伤惨重。

美国个别飞机扔了数十发燃烧弹,方圆百里之外的山被烧的光秃秃的,桥也只剩些木板了,无法在天亮前渡江了,怎么办?就看战士们跳下四米深的江水中,用血肉之躯搭了一座“人桥”美军炸不烂的“人桥”。大部队过了桥,取得了胜利。

最后,巡航的美国空军也被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所震撼,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中国人是不会被打败的。我们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会为了捍卫家园,不畏牺牲。

金刚川电影观后感1000字 篇八

最后一发炮弹

蒋雨函

1953年,抗美援朝进入了最后的决战时期,谱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壮烈的一章。《金刚川》这部电影,在观众眼前再现了战士们同敌人顽强斗争,毫不气馁,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为了保证士兵能够安全过桥,不被敌人的飞机炸毁,高炮班的战士用仅有的两门炮守住自己的战线。张飞,一个普通的名字,作为班长,他担起了不可估量的责任——用最后仅剩的一门炮,对抗敌人的战斗机。一架庞大的飞机扫射着密密麻麻的子弹径直向高炮冲来,他临危不惧,“六点钟方向!快!”,一句句撕心裂肺的命令,使战友们也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砰!”比人还要大几倍的炮弹不偏不倚地摔在高炮及战士们身上,刚刚还明亮无比的空地,瞬间化为灰烬。

良久,张飞从地上抬起头来,战士们已经血肉模糊,自己也一样。但他没有放弃,坚强地站起来,忍着刺痛,撕了一块布条包扎起来!他望了一眼死去的战友,用一个胳膊,一条腿颤颤巍巍地爬上山,他要干什么?——去拿最后一发弹药,与敌人做个了断!天色渐渐黑了,张飞拖着千疮百孔的身体,爬上七人才能使用的高炮架,从容等着敌军侦察机。忽然一束白光来临,他赶紧用仅有的一条腿转动大炮,迅速发射出去,那架侦察机迅速分成了两半,他成功了!只见他微微一笑,在猛烈的子弹中永远闭上了眼……大部队也得以迅速过桥。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位战士站在生与死的边界,只为大部队能迅速转移;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在敌人炸毁木桥后,迅速修桥,那是他们用血肉筑起的生命之桥!连敌人也说:“用两根竹竿子吃饭的中国人,竟然能在三小时内迅速修好桥,这座桥好像永远也炸不毁。”他们不信神,却创造了神迹。

“我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兵,但我们不怕死。”

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切莫以为只有生于乱世才好为国分忧。欲报国何须身于乱世?又何止在沙场上拼杀?历史的记忆在回望中更加刻骨铭心,让我们知道——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可能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但一定会是最好的出路。英雄在这平凡的年代如浪花一般涌现,在抗疫期间,无数的最美逆行者,无数的急救箱,难道不是拥有着同一位位为国家献身战士相似的爱国精神吗?保家卫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依然延续……

最后一发炮弹,永远的历史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