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生意都有人赚钱,有人亏钱,就看谁在做,在哪做,怎么做和当地市场等,好事费心,用心做好每一天,喜乐伴你左右,你的美好时光在此时此刻,不在遥不可及的未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他四次跳槽后创业开面馆,三年只涨一次价,生意火爆 篇一
来自高密的刘砚强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外贸专业。他在跳了四次槽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决定自己创业,在汶水路开了一家不到20平米的面馆,从刚开始的门可罗雀到后来的门庭若市,他经历了无数艰难。
刘砚强从山东财政学院外贸专业本科毕业后,面对扩招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他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四次跳槽。那时他已经28岁,想想未来,他开始失眠。一次聚会时,他听朋友说有人在江西路开着一家小面馆,一个月能有近万元的收入,平时爱做饭的他就萌生了开面馆自己创业的念头。
“门店不能开得太偏,那样没人去吃,开在闹市区,又付不起高额的房租。”刘砚强说,房租一年一万五,地方虽有些偏,但周围有很多货代公司,上班族不少,还靠近学校,这样能保证顾客的数量。
刘砚强去别人的面馆参观取经,又从朋友家借来光盘学习,慢慢摸索到了做面的窍门。他掏光了所有的积蓄又找亲戚借了一些钱,凑够3万块钱后,面馆开张了。房租、冰箱、桌凳、锅碗瓢盆花光了剩余的资金。简简单单不到20平米的面馆,除去厨房,只能放下5张桌子,他找来朋友的摄影作品挂在墙上,还有朋友特意给他写了一幅“一碗汤面”的书法,面馆的角落里摆着鱼缸养着巴西龟,小小的面馆在他的布置下渐渐有了温馨的味道。
刚开始创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每天早晨7时,他都要去团岛早市采购新鲜的蔬菜和牛肉,创业资金并不富裕的他为了节约成本,会和菜贩子一分一分钱地砍价。
为了让自己的面好吃,他在面里加鸡蛋增加口感,用洋葱、西红柿炖汤增加营养,自己去市场挑选牛肉回来炖制,为了能做好卤蛋他用光了两箱鸡蛋做实验。
刚开始时就他一个人干活,他一天,哪怕是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的面馆。“面馆开着才能赚钱,关门就一分钱也赚不到”,每次想到这,他就打消了休息的念头。所有这些,还都不算大问题,最让他焦虑的是物价,佐料、牛肉、煤气……一切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实在拿不出钱来雇人,只有在中午忙不过来时,他会用一中午20元钱的工资请个大姐来端面。
随着物价上涨,他开始在牛肉面涨价与否的问题上纠结,然而,他扛住了一切,这3年中他只涨了一次价,回头客越来越多,除了平时的常客,周末常有一家三口开车专门来吃他的面。
3年前,开连锁店或者分店曾是刘砚强很遥远的梦想。“每月能赚个七八千块钱,我就很知足了,到时候能有钱付上房子首付,在青岛定居,再有钱了就买辆车。”这是他当时最现实的目标。现在,他的生意也逐渐走上正轨,每个月都有5万左右的净收入,整体收益比较可观。刘砚强买房买车这些都已经实现了。也希望他将来的生意蒸蒸日上,越来越红火。
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篇二
当全球其他的电脑制造厂商正在经历着销售低迷的痛苦时,戴尔电脑继续着繁荣。当它遍及世界的出货量在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18%时,其他厂商的出货量则下降了4%。37岁的迈克尔·戴尔至今已经在其创立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里担任了将近20年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计算机在198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1000美元,而到了2001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1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3.6万名员工。2002年《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中,戴尔公司排名第131位。
戴尔公司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快速的发展?直接面向顾客销售的“直接模式”和对顾客进行分类的“市场细分”方式是其两大法宝。但实际上,这都取自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少年时的偶发灵感。
当迈克尔·戴尔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发生了兴趣。在他12岁那年,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稍大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直接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初中时,迈克尔·戴尔拥有了一台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不久,他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于是,迈克尔戴尔涌现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的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请求提供具备不同功能的电脑。
在他开着用卖报纸的钱赚来的白色宝马车,后座载着三部电脑,成为得克萨斯大学一名另类的大一学生后不久,他认识到电脑将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工具,自己正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会。当时,电脑界包括苹果电脑和IBM等所有的大厂家都选择通过经销商来销售电脑,但迈克尔戴尔则想凭借直接销售这种更有效率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及服务,并希望借此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1984年,迈克尔·戴尔从学校退学,在奥斯汀一个约93平方米的办公室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戴尔计算机公司”。
支撑学生时代的迈克尔·戴尔鼓捣计算机的资金,来源于他从16岁开始的一份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是一年的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迈克尔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接着,经过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直接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迈克尔戴尔当年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带给他购买更多的计算机的能力,也给他以后“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提供依据。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 篇三
2013,是陈旺生创业的一个结点,也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岁月。那年,皮衣行业遭遇系统性风险,出现迅速滑坡。一时间,所有皮衣生产企业都像漂泊大海的扁舟,被打入浪底。眼看着产品销售遇阻,企业迅速陷入亏损,陈旺生急得发起了高烧。毕竟年关将至,彼时的员工工资是年结方式,这意味着要支出很大一笔费用。可钱从哪来?要么借钱堵窟窿咬牙度过,要么遣散员工关门转行。
一番纠结、痛苦、挣扎过后,陈旺生选择勇往直前。他找老家拆借到了一笔钱,总算解决了工资问题。春节,200多名员工欢喜过年,只有陈旺生黯然伤神。他深知,若不能尽快转型东山再起,一切将无法挽回。情势紧迫下,陈旺生不等出正月,就急急约见了一个人。而恰是此人,成为他二次创业的 “助推器”。
转型皮草质量至上再创辉煌。香港的春节,处处张灯结彩。长途跋涉的陈旺生在一家咖啡馆找到了这位他最想见的人全世界皮草行业华人“第一把手”。那天,那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借给陈旺生2600万元,甚至连借条都没有打。因为10年的接触,彼此已建立了充分的信任。老人除了在资金上的支持外,还建议他放弃皮衣转做皮草,不仅利润空间更大,且市场更容易拓展。
只要心不死,再造企业并不难。春节后,老人亲自带着陈旺生去丹麦、芬兰、美国的皮草批发中心,耐心教授他原材料的甄别技巧,嘱咐他不论何时都不要放松对质量的要求。这一切,陈旺生都牢记在心。回国后,他即刻召集员工开会,并组织学习皮草的制作工艺,强调质量意识和品质把关,即在面料上刻意求精,在设计上标新立异,在利润上力求合理,在服装上争创一流。所有的皮毛原料均从国际四大毛皮供应商直接购进,不选其他渠道。因为他深知,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二次创业的陈旺生投入了200%的精力,因为他始终告诫自己:只能比第一次更成功。为此,他设立了品质调查制度,即在每件服装出厂时都附一张“意见卡”,以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意见和市场动态,为公司抓生产和品质管理提供第一手依据。区别于那些利益至上的商人,陈旺生最大的不同是,无论亏赚都要先把产品做好。在他眼中,签订的任何一份合同都是责任,一定履行至最后。绝不会以牺牲品质降低价格来赢得市场份额,相反,近乎吹毛求疵的他对每一个生产线上的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精貂细作”、“裁剪激情”。只要从他手里送出去的服装,就是品质绝对上乘的一等品,一针一线都精益求精。
如此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公司不出一年便再度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同时也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一种信用文化,继而使公司逐渐在国内众多服装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时至今日,陈旺生的服装集团已服务国内外70多个知名品牌。未来几年,他计划对企业进行更为系统化的管理,不仅要建立一支由专家型经营者组成的团队,还要构建出实力主义评价制度与业绩挂钩的工资体系,并整理归纳为一套完整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陈旺生依旧如刚创业般激情四射,阔步向前。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 篇四
“多元专业化”的一把好手,1984年,“裁缝出身”的胡成中和弟弟以及朋友共同筹资5万元创办了求精开关厂。这就是今天的德力西和正泰集团的前身。还没等公司赚到钱,胡成中和他的'合伙人就筹巨资创办了第一个民营企业热继电器检测室,领到第一张生产许可证。昔日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已成长为国家大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2007年11月,中法合资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8亿元总投资额,成就浙江省最大的一笔民外合璧合同。胡成中还是搞“多元专业化”的一把好手,借势利导,壮大了自己的主业。2003年,德力西进军大西北,控股新疆旅客运输公司等国有公司; 2004年,德力西与北京物美、安徽南翔、河北新奥联合组建了德美奥翔投资有限公司,在十多个城市兴建光彩市场,进军商贸物流业。随后,德力西又涉足再生资源、环保工程、能源矿业、私摹基金、IT业等领域。在他看来,一个好裁缝,不仅应该会做中山装,还要学会做西装。
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篇五
3000万到身家910亿,27岁创业,他是全球第一狂人
他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中国厚待员工第一人”之称。在国内他首创了BT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鼻祖”。从他3000万创建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达910亿,在这财富爆炸式裂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80年代,在江苏淮安,还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1992年,严介和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紧接着承接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是严介和自己创造出的打开“省门”的机遇。因为这个项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万元,由此开启了他的太平洋时代。
为了能够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经营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干完。业主大吃一惊,检测结果质量全优!“吃亏”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挥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万的工程交给了严介和。
2002年以前,严介和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路桥建设业内“掘金”。这以后,他开始与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打得火热,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达到115家,严介和因此获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严介和找到了一条发财捷径——通过收购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从而博得当地政府的好感,进而在当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编亏损国企,不仅验证了严介和“吃亏是富”的座右铭,更让严介和与政府走得更近。“重组前的国企连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将一个极端差的企业做成极端好。”严介和称。就拿ST纵横来说,当时严介和付出的成本5亿至10亿元。表面看来好像吃亏了,实际上最终赚的钱更多。
直到2002年,太平洋集团的年产值也不过20亿元,真正令严介和的身家急剧膨胀的是2005年初开始的一系列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严介和已成功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仅一年内以年产值不过20亿元的身家去收购高达6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一项,其财技就非常人能及。
“BT”模式,让财富极具暴涨
2002年,白手起家的注册成立太平洋。虽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当时的个人财富不会超过3000万元。个人财富以几何级数裂变般暴增的起点,源自大规模复制自己垫资为地方政府兴建暂时无力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即“BT”模式。
第一次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位于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宿迁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由太平洋垫资上马。
从宿迁一役以后,太平洋就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亿元的订单。按照设想,太平洋基础设施的单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亿元。
有人说,严介和的成功在于他坚持“吃亏”是富和经商游走边峰,他的不“循规蹈矩”、不按“规矩”行事为他创造一条不同寻常的财富之路。虽然许多人对其一年增长百亿颇有质疑,但不可否认严介和的财技很有过人之处。2015年,胡润百富榜,严介和与他的儿子严昊,家族资产高达910亿。
岁少年辍学创业开手机店,做手机置换生意,获利40万 篇六
这个脸上依然留有稚气,但言谈举止却较为成熟的男生说,从16岁起,他便赚得了第一桶金。蒋朋出生于四川渠县一农村家庭,家境一般。他的创业之路还得从6年前的一次旅行说起。
蒋朋父母在内的几位家长提议,给他们每人发1000元钱,去深圳闯一闯,找工作试试看。于是,蒋朋便跟随大伙一起前往深圳。没想到,正是这次意外的深圳之行,促使他走上自己的创业之路。 到达深圳后,有的娃拿着这1000元四处游玩,有的则老老实实开始找工作,蒋朋却独自来到深圳著名的商业区华强北路附近溜达。
他发现这里卖手机的商贩特别多,而且大部分是外观漂亮、功能强大的山寨机,价格却比品牌手机便宜很多。这样,蒋朋便萌发了“多买几部手机回去转手卖”的想法,但手头的钱不够,怎么办?
第二天,他再次来到华强北路,有选择性地向当地商家索要名片,为今后做准备。蒋朋昨天笑着告诉笔者,回家后,他把要来的名片清理了一下,才发现一天就收集了100多张。自深圳返回后,“卖手机”的想法便一直在蒋朋的脑海中萦绕不去。 蒋朋还发现整个渠县当时只有一家移动营业厅,前来充话费、办业务的顾客特别拥挤。
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之下,蒋朋开始构思自己的创业方案:手机和电话卡不可分离,如果在移动营业厅里卖手机,岂不是实现了“双赢”? 于是蒋朋开始了第一次冒险,他悄悄将自己家和舅舅家的房产证拿到银行,抵押贷款10万元。有了启动资金,他开始了创业尝试。 这时,蒋朋在深圳收集的100多张名片便派上了用场,他大胆向素不相识的深圳销售商进货,先将钱打到对方账户中,再让对方将手机邮寄过来。 为了保险起见,他刚开始都是分别向深圳当地几家不同的手机销售商进货,每处仅购买5部手机,他说:“宁愿多掏运费,也要避免上当受骗、深度套牢、血本无归。”据了解,蒋朋的这个手机店共开了3年,获利40万。
温州人成功创业故事 篇七
作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会长和温州民营经济的研究者,周德文经常被各个大学邀请去演讲,他认为现代的大学生毕竟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肯定比温州那些农民出身的企业家有着更好的素质,大部分大学生创业的条件比当年温州创业者们的条件好得多,温州商人在那么闭塞的`地方都能够创业,掌握着信息和技术的大学生应该更容易创业成功。
在周德文看来,温州人创业敢冒风险也是一大特色:”温州人认为没有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他们首先要想明白这件事情敢不敢去做,值不值得去做。如果值得做,风险最大,利益也就最大,温州人就敢去做。”周德文建议,为了能创造效益和财富,大学生创业者应该丢掉一些面子,”我的一位朋友让我给他的孩子在民营企业里找个工作,我就把他安排到一家最好的民营企业去,企业要求员工要从最基层做起,要先到车间去当工人,但是他干了不到3个月就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够帮他调到企业的行政部门去,我问他原因,他说因为跟同学说起来在车间工作很丢面子。”
大学生创业还应该不怕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这也是周德文的经验之谈。温州人为了追求财富和幸福生活,即使失败了也会义无反顾地再走出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周会长举例说:”北京的章光101,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赵章光在研究这个产品时失败了100次,直到第101次成功了。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哪经得起失败100次啊?不怕失败,这是大学生应该向温州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