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优秀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如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优秀7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常谈的读书笔记 篇一

读完《冰心散文》中的《圈儿》这篇文章,一股感悟的清泉涌上心头,一份莫名的慷慨酝酿在我的心中。

《圈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每个人刚刚出世,就被一个圈儿笼罩着,圈儿内只有黑暗、苦恼和悲伤;而圈外却是一片光明、快乐和自由。随着人的年龄渐渐增长,圈儿便会慢慢往里收缩,若想跳出圈儿,只有忍耐、努力。否则,将会被永远囚禁在里面。读着,读着,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圈儿,在向我逼来。

在这篇文章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圈儿在往里收缩时,作者并不是等待死神的降临,而是忍耐着、努力着。“圈儿”之所以能被劈开,让作者跳出了去,是因为作者持之以恒、迎难而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艰难坎坷后,往往只是恐惧,打退堂鼓;遇到不幸后,只是伤心。哪还有坚持不懈的人?哪还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我坚信“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事实的确如此,在我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记得在五年级上学期时,我光荣地当上了校升旗手,却遇到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因为我不太会结旗绳,所以时常被同学们笑话。面对同学的冷嘲热讽,我有些受不了了,本想向总辅导员提出申请换人算了,可不知怎么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涌上心来:堂堂一个大队委员,连这么一点挫折就受不了,这么一点困难不会克服,今后怎么能胜任老师的重托,怎么能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呢?想到这里,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结绳,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升旗手。心动不如行动,我向老师请教,向会结的同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终于学会了,同学们向我投来了敬佩的目光。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被这“拦路虎”挡住,不就像被“圈儿”圈住,只能被永远囚禁在里面一样吗?

人生的路总是布满了荆棘,充满了坎坷,就像那将人困在黑暗中的圈儿。但只要勇于面对,就一定能够打破“圈”的束缚,摆脱苦恼和悲伤,重见光明。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篇二

1。《经典常谈》的引入

近来,教育部有件大事,那就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傅雷家书》被替换成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阅读书目的改换,本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然而,这本书加在了语文的阅读推荐书单中,就是一个大事儿。

《经典常谈》这本书本身并不长,朱自清在其中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浅近,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实不存在很高的阅读门槛。

这本书之所以引发了大家的重视,是因为朱自清这本书中所提到的著作,那可谓是本本经典。

2。《经典常谈》里提到的作品,本本经典

叶圣陶就说过,《经典常谈》这本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读”。纵观《经典常谈》,去掉附录的内容,它的正文实在是不多,只有十三个章节而已。

可就他所讲述的著作本身的阅读难度来说,这里面的每一本书,都值得研究一辈子。

从《说文解字》、《周易》、《尚书》到《诗经》、“三礼”、《春秋》、“四书”,再到《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以及“文”,朱自清用浅白的话语,为我们介绍了每一个作品背后的思想逻辑。

这相当于一个线,这也意味着,想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个线,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关注每一个点。

与之相对应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方向,将更进一步地走进经典。

3。经典的阅读,意义重大

经典的阅读,意义非常重大。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朱自清也着重强调,虽然这本书不能教人们直接地亲近经典,但至少引发了读者对于经典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更多的。阅读的可能。作为中国人,早晚我们都是要往经典里面钻研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这本书的引入,意义重大的一方面,还在于未来考题的变化。这只是最表象的一件事,更深层的,这本书的引入,还体现了我国教育政策的变化。

这本书,在特色上,有自己的亮点,简单总结下:

(1)语言浅近,源流清晰。我们读者读完了朱自清对于相关经典的介绍,对于这本书的前前后后的背景知识,也可以说是了解得七七八八了。如果对这本书真的感兴趣,找来作品直接看,总能有些眉目。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亮点。

(2)兼具高度、深度与广度的介绍。这本书当时在写作初期,就是朱自清给中学生写的。所以,他把对莘莘学子的爱,都汇集到了这部作品中。大家不愧是大家,他的视野,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3)有自己选书的立场。其实所谓经典,中国有很多。那可不是这十三章的内容就能讲完了的。但是,朱自清先生能够贴心地从青少年思想成长的角度出发,以时间发展的逻辑,为广大的读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指引。这大概也是这本书最伟大的意义所在了。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虽然出版了有些年头,但我们的读者,在今天也依然需要这样一本书。它提纲挈领,去繁就简地为我们指明了经典阅读的方向。顺着这个方向,你会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灿烂。

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期待的事情,希望我们当下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成年人,都能好好耐下心来,去阅读经典,体悟经典。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都隐藏在我们的各种大部头作品中。想要下定决心去研读经典的人,朱自清的这本《经典常谈》,是个不错的选择。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篇三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读书笔记 篇四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描写了主人公阿辽沙悲惨的童年。阿辽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再看看我们,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高尔基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的学习,因为童年的艰苦生活,他获得了坚强的力量,最终于成了一名伟人。他的这种坚强不屈,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苦难的精神是我应该好好学习的。

经典读书笔记 篇五

我看了童年。有慈祥的外祖母,暴利的外祖父;有两个贪财的舅舅。

阿廖沙是一个热爱书籍的人,书籍对阿廖沙的性格形成企这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读了大量的书、普希金、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他几乎都阅读过。因为这些书,在他心中,生长了一颗坚定的信心:“在这大地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所以我绝不会走投无路。”

许多人都指出,三步曲的基本主题,就是阿廖沙的成长,这当然是不错的。

阿廖沙11岁被迫走上人间,先是当鞋铺的学徒,在制图师家打砸,在床上当洗碗工,在圣象,做仿做杂工,在建筑工地上当监工等在人间,阿廖沙一直处在各色各样的愚蠢的小市民的包围之中,看到了更多残忍污水丑恶的事情。

是身边这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黑暗的丑事和富足的人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反而使他锻炼成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的人。

高尔基在当时就认识到而这一点。不过,在喀山的。一段生活锻炼,对于阿廖沙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后来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我感受到了以前的社会生活的很艰难,平穷。

经典读书笔记 篇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高尔基的童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是高尔基三部自传体小说的第一部,讲述了阿廖沙的成长故事,记叙了主人公成长、生活的历程,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描写那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

看完书,一个从苦难中长大的孩子浮现在我眼前。外祖父视财如命,主人公因为犯错而经常被痛打;两个舅舅为了分家而争吵,经常打架,这一切给阿廖留下了心灵的阴影。

对比阿廖沙,我们的童年要好多了,有爸妈疼,不用为了生存而去努力,而是拥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阿廖沙呢,只有冷落和欺辱。但是他坚强地活了下去,不屈不挠地生存了下去,最后成为一代大文豪。

阿廖沙,他独自一人踏上社会,历经生活的艰辛但却熬过来了,因为他有拼搏的精神,有坚强的信仰。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享受时代赋予的美好生活时也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生活呈现的美好才会长长久久!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篇七

经典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不能脱离对自己民族经典的研究。朱自清先生认为,“经典训练应该是中等以上教育的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实用,而是文化。这段话显示了他对经典训练重要性的深刻看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编写了《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朱自清先生在13篇文章中用简单实用的文字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因此,它已广泛传播了70多年,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这本书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入门指南。

为了激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朱自清以想要“漫游”经典的读者为导游,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13部经典典故的来源和“风景秀丽”,简单而有趣。这本书介绍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经典。几千年来,这些被列为经典的作品在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学术体系。朱自清介绍,以经典本身为主,以\www.kaoyantv.com\书为主,没有以“经学”、“史学”、“诸子学”为全书叙事纲领,读者揭示了一条简明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它不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也是对经典作品的指南。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新文化。作为一个新时代,我们越来越少地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为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知道中国古代有如此精彩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出现在“百家争鸣”时期,但我不认识他们。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古代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宝贵的财富。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衰落的现状,但我相信经典不会消失。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个景点必须需要一个向导,朱自清先生的书只是扮演了这个角色,他详细介绍了什么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传播,在这本书中,我理解了中国古代经典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