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艾青诗选阅读笔记(优秀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高考家长网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艾青诗选阅读笔记(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青诗选》摘抄记录 篇一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 篇二

我很喜爱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溢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间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呻吟,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伤。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哀思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望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埋怨与苦痛,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伤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哺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虽然只是简短的文字,可却也深深震撼着我,这片土地为我所爱,因为它承载的是中国千万民众的信念,承载的远方的未知的却肯定会出现的曙光。

读完《艾青诗选》,我真正相识到了一个“用生命为祖国颂唱”的艾青,“一生关切劳动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凄惨生活的写照,更多的守于那个时代的思索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索,我会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说的那清楚的“盼望”,我也会找寻近期的“盼望”,盼望着我以后志向生活的到达。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 篇三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人,他是中国现代诗代表诗人之一,他的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以深沉、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真实的反映了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紫兰人林子与林子之间,由清灰的山坡、绿的草原”作者运用了三个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在我心中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诗人还异常注意动与静的结合,一下子就让整首诗活了起来,仿佛整个画面出此刻了我的眼前,我好像进入了诗人意境中。在《我爱这片土地》中,艾青以鸟的形象自我比喻,用饱含活力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自我土地的痴情,说明艾青有一颗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浸润着作者的心血和最深刻的期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中进行的对世界和国家的思考,从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感到昂扬向上的《给太阳》,再到饱含深情的《煤的对话》都果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期望自我能为祖国尽一份力,反映出诗人期望警醒世人,期望让周围所有人团结起来为祖国献力的愿望。

虽然当今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依然要居安思危,永远像艾青一样坚持一(www.kaoyantv.com)颗为祖国奉献的心。

艾青诗选每章读书笔记摘抄 篇四

左思右想还是选了一本相对没有那么好读的书。本来也想看一本好看的小说最后还是决定了《艾青诗选》这一本。读完一篇就可以停下来,而每一篇都有不同的东西,不同的感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感 。

艾青对于来我讲就是“大堰河”和“土地”的代言人。不过单单只是这样,未免对艾青的定义太过于局限。看了这本才开始有一点了解艾青了。

艾青是积极的。

《煤的对话》里

“你已经死在深的怨愤里了吗?

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火,给我以火!”

一九三七年的春天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采用通篇对话的方式来书写的不仅展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还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和对祖国再生的强烈愿望,显得新颖而又亲近。这首诗虽短,却耐人寻味,博大,意境深远。煤的生命是短暂的,然而,它们具有一种优秀的品格——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这样的积极的力量,是足以让人感动的,热血的!

说到艾青,必然不可缺少的词——“爱国” 。

短短的两个字,艾青,用尽一生的诗去书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温暖吗?”

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所流露的心声。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无比的忧虑?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他为祖国真挚的心,在煎熬着。 在落雪的寒冷的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的创作道路尽管也是泥泞而曲折的,但他用温暖而真诚的声音,坚定的步伐,从此一步一步地攀登上了诗人自己的也是当时中国的诗歌领域的高峰。有人赞赏,有人鄙夷,相信艾青从不看也不听,只是用自己的光自己的力量去温暖中国的冬天。

艾青却又是悲哀的。

艾青爱写北方的诗,土地的诗。

“一天,

那个科尔泌草原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不笔下的北方一是卷去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暗淡的黄昏,揭不开的纱雾,恐怖的,疯狂的,扫荡过大地,还有颓垣与荒冢,土色的忧郁。

人们的贫穷与饥饿。

《北方》是艾青于1938年2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里,诗人悲叹着北方的贫瘠落后悲哀又荒凉还有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在悲哀里却也着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

全诗多运用意象来抒情写意,勾勒出一幅幅丰富的厚重的北国乡土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此诗是比较典型的自由体诗,也仍遵循语言和情感的自然节奏,不受外在的格律的限制,具有散文美感,风格凝重深沉。厚重里仍带悲凉 。

艾青的诗,常常也能让你感到黑暗里透出光的希望。

而向太阳就是这样一首诗,他的旧作《太阳》,也被引做了《向太阳》。我起来,街上,昨天,日出,太阳照在,在太阳下,今天我向太阳,艾青的诗,这首诗里清晰的热情这最后一行诗,也曾受到了指摘,认为作者情绪消沉,损伤了这首诗。但我向来认为,艾青是个有悲哀感情的诗人,这契合他的悲哀感情,当然这一行诚挚的吐诉,可以看作是消沉的也可以说不是。但从当时诗句里艾青的欢欣和昂奋来看,他为了这企盼已久的光明的到来,是可以甘心地去献出自己的生命的宝贵心情。 读艾青这首宏伟的长诗《向太阳》,我感悟挺深,但不能说全部理解。过去有些论者,虽然也肯定了它在艺术上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完美性典雅性,肯定了章法的严整,但又认为,诗人的灵魂虽然被骚动的现实生活惊醒,但仍然没有能抛弃掉个人的哀伤和痛苦,因而不能达到纯新的境界。我以为论者指摘的弱点和问题正是这首诗的命脉之所在。诗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他是一个与苦难的中国命运相连的现实的人,而艾青正是这样一位诗人,可以说,艾青若非这般与祖国命运相连,他也不会做到像现在这样的伟大吧。忧伤和痛苦在诗人的心灵里没有消失的事实,证实诗人是真诚的人,是一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的人,是一个切切实实为理想战斗着的人。诗人必须在现实斗争中不断地突破自己,他的情感世界和创作境界得到新的拓展和衍生。《向太阳》是树立了一个多年为民族命运奔波受难的中国诗人为了崇高的理想,虽心神曾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为迎接日出,他终于从伤痛中站起来,他走向街头,他投入生活的行列,他放声歌唱生活与美好。身上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忧郁,并没有使他完全的灰心绝望,他投入了战斗,他流着热泪赞美日出。这才是真挚的浸透了历史的真实感的声音。因此,《向太阳》这首诗能给人以史诗的感觉,它不是理念的历史,是有血有泪的颤动着的历史。是诗人含着血与写下的伟大诗篇。

诗人喜爱自然,不仅是村庄还有《月光》,《树》《黄昏》《旷野》

“把轻轻的雾撒下来

把安谧的雾撒下来

在褐色的地上敷上月光

月明的夜是无比温柔与宽阔的啊”……

“像月光的雾一样流进他们的耳朵收我此刻zl最了解而且喜欢他们每一个人”

《月光》里诗人只写“我”在小巷里走,写“我”此时的心态,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但这首诗还是那样感人,耐人寻味。因为诗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正是这浓郁的生活气息,流溢出了诗情画意。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注重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诗意来。在诗中,诗人又表现出生活,使人如亲临其境。也许,别人也会有这样的经验,但往往被忽略过了,会认为这样的经验没有什么好写。当然,这首诗还不仅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取胜,诗在平静之中还寓含了很深的意义。就是诗人通过“我”的心态,写出了诗人“我”与这些安睡的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其中淡淡的哲理与幸福,诗人爱他们,喜欢他们,唯恐惊醒了他们。这说明诗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是相连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首诗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很大的主题。诗人的这种情感也是非常感人的。这些细节描写是很精采的,诗人的心绪都含在这描写之中了。诗人“我”和这些沉睡者并不相识,也未直接交谈或交往,诗人只通过“我”的心态描绘这一小侧面,把很深层的表达出来了。这首诗是按“我”在小巷里走地写叙。注意生活,敬重生活,诗还是诗,仍有诗意,仍然动人。浮面的描写,失去作者的主观;事象的推移,不伴随着作者心理的推移,这样的诗也就算在新写实主义的作品里,该是令人费解的吧。” 诗人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了,浮面的描写。它们与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关系吧。在诗歌创作中的自然主义,诗人是不取的。诗人艾青仍然坚持这样的看法: “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

艾青的诗感情太多,却越觉得,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才有这些珍贵的诗句。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了。爱国是艾青诗歌的一大特点“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

艾青的诗读完总有不懂得的东西不明白的感情。可它是精神是新诗发展的关键,艾青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诗坛注目,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潮流民族解放战争的号角一吹响,艾青即从时代的“流浪汉”变成了“吹号者”,迅速地在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深入到人民中间,思索着民族的命运,探索新诗通向“民族心灵深处”的道路。他是艾青,一名伟大的诗人。

艾青诗选每章读书笔记摘抄 篇五

凝望照片中的你,

读着那道道皱纹,

里面写满辛酸苦难;

那双犀利的眼睛,

射出坚定的目光,

足以令敌人胆寒。

你用那羽毛残缺的翅膀,

抚慰这伤痕累累的土地;

你用那嘶哑的喉咙,

唤醒了沉睡的雄狮。

北风中,你推着沉重的手推车,

这北国的寒风,划割着你的躯体,

它的咆哮,它的疯狂,让你愈发坚韧。

你唱着太阳之歌,用心中阳光,

驱走北国的寒冷,驯服桀傲的北风,

但你的身上,留下无尽的伤痕。

艾叶青青,伊人已逝,

似烟雨笼罩的江南,

萦绕在我的心头。

艾青,我永远的江南,

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摘抄 篇六

《旷野》

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

看不见远方——

看不见往日在晴空下的

天边的松林,

和在松林后面的

迎着阳光发闪的白垩岩了;

前面只隐现着

一条渐渐模糊的

灰黄而曲折的道路,

和道路两旁的

乌暗而枯干的田亩……

田亩已荒芜了——

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块,

与枯死的野草,

与杂在野草里的

腐烂了的禾根;

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

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

与焦茶的颜色的混合啊……

——只有几畦萝卜,菜蔬

以披着白霜的

稀疏的绿色,

点缀着

这平凡,单调,简陋

与卑微的田野。

那些池沼毗连着,

为了久旱

积水快要枯涸了;

不透明的白光里

弯曲着几条淡褐色的

不整齐的堤岸;

往日翠茂的

水草和荷叶

早已沉淀在水底了,

留下的一些

枯萎而弯曲的枝杆,

呆然站立在

从池面徐缓地升起的水蒸气里……

山坡横陈在前面,

路转上了山坡,

并且随着它的起伏

而向下面的疏林隐没……

山坡下,

灰黄的道路的两旁,

感到阴暗而忧虑的

只是一些散乱的墓堆,

和快要被湮埋了的

黑色的石碑啊。

一切都这样地

静止,寒冷,而显得寂寞……

灰黄而曲折的道路啊!

人们走着,走着,

向着不同的方向,

却好像永远被同一的影子引导着,

结束在同一的命运里;

在无止的劳困与饥寒的前面

等待着的是灾难,疾病与死亡——

彷徨在旷野上的人们

谁曾有过快活呢?

然而

冬天的旷野

是我所亲切的——

在冷彻肌骨的寒霜上

我走过那些不平的田塍,

荒芜的池沼的边岸,

和褐色阴暗的山坡,

步伐是如此沉重,直至感到困厄

——像一头耕完了土地

带着倦怠归去的老牛一样……

而雾啊——

灰白而混浊,

茫然而莫测,

它在我的前面

以一根比一根更暗淡的

电杆与电线,

向我展开了

无限的广阔与深邃……

你悲哀而旷达,

辛苦而又贫困的旷野啊……

没有什么声音,

一切都好像被雾窒息了;

只在那边

看不清的灌木丛里

传出了一片

畏慑于严寒的

抖索着毛羽的

鸟雀的聒噪……

在那芦蒿和荆棘所编的篱围里

几间小屋挤聚着——

它们都一样地

以墙边柴木的凌乱,

与竹竿上垂挂的褴褛,

叹息着

徒然而无终止的勤劳;

又以凝霜的树皮盖的屋背上

无力地混合在雾里的炊烟,

描画了豢商颖艿钠肚睢?-

人们在那些小屋里

过的是怎样惨淡的日子啊……

生活的阴影覆盖着他们……

那里好像永远没有白日似的,

他们和家畜呼吸在一起,

——他们的床榻也像畜棚啊;

而那些破烂的被絮,

就像一堆泥土一样的

灰暗而又坚硬啊……

而寒冷与饥饿,

愚蠢与迷信啊,

就在那些小屋里

强硬地盘据着……

农人从雾里

挑起篾箩走来,

篾箩里只有几束葱和蒜;

他的毡帽已破烂不堪了,

他的脸像他的衣服一样污秽,

他的冻裂了皮肤的手

插在腰束里,

他的赤着的脚

踏着凝霜的道路,

他无声地

带着扁担所发出的微响,

慢慢地

在蒙着雾的前面消失……

旷野啊——

你将永远忧虑而容忍

不平而又缄默么?

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

1940年1月3日晨

赏析

每首诗都要通过自己的心去写

1940年。

中国农村的旷野景象。

诗人以他那细致而准确的笔触,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然而是凄苍的图画。诗人写到了旷野上的山坡、小路、池沼、小屋、田畴、农人,也写到了旷野上的雾、墓堆和石碑……

诗人这样精细地描绘旷野上的景色,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呢?

看完了全诗,仔细想一想,就会领悟到诗人那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看看我们的旷野吧,这旷野本来是广袤的、富饶的、美丽的。我们的农民们,一代又一代在这片旷野上耕耘生息。农民们爱这片土地,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流汗。他们总是希望着,以自己勤劳、聪慧,以自己的血汗,能使这片土地富裕起来,昌盛起来,使它更加辽阔,更加瑰丽……然而,进入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依然是这样荒凉,这样贫穷,这样愚味。人们看到这里,自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为什么呢?看看我们的生存环境吧!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他们除了享乐,除了对这片旷野进行奴役,除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之外,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了中国,雪上加霜,又给这贫穷的土地加上了新的重压,这片旷野,这些旷野上的一草一木,这些农人们,又怎能承受得起这样的重压呢? 人们读到这里,自然又会进一步想到:难道这旷野就这样忍受下去么?不能忍受下去,又该怎么办呢?正像诗的最后,诗人那严峻的发问:

“旷野啊——/你将永远忧虑而容忍,/不平而又缄默么?”

想到这里,诗人那深层的意图明显地露出了:旷野的这种凋蔽景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改变这种面貌,就必须起来斗争,与侵略者斗争,与腐败的统治者斗争,非如此没有其他出路。

这首诗的积极意义燃烧着人们的心!

而诗人内心世界的这复杂的活动,在诗中并没有直白地道出,而只是通过对旷野上景物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首诗的高明之处,也就是说它的艺术特色,正在这里了。

我们看,诗人的描绘多么深切入微:

“人们在那些小屋里/过的是怎样惨淡的日子啊……/生活的阴影覆盖着他们……/那里好像永远没有白日似的,/他们和家畜呼吸在一起,/——他们的床榻也像畜棚啊,而那些破烂的被絮,/就像一堆泥土一样的/灰暗而又坚硬啊……”

我们再看:

“农人从雾里/挑着篾箩走来,/篾箩里只有几束葱和蒜;/他的毡帽已破烂不堪了,/他的脸像他的衣服一样污秽,/他的冻裂了皮肤的手/插在腰束里,/他的赤着的脚/踏着凝霜的道路,/他无声地/带着扁担所发出的微响,/慢慢地/在蒙着雾的前面消失……”

这深切入微的描绘,使读者去感受去思索。这几乎是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地让人看到真实面目,从而使读者感受到这种画面的严峻性。

其实,诗人自己的感情也渗透于这白描的景色之中了。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到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平!

一般来讲,诗中都是有“我”存在的。这“我”有时直接出现,有时不直接出现。不管如何,“我”的感觉,“我”的思索在诗中是无所不在的。道理很简单,诗是由诗人写的,诗人的思绪、感情就不可能不在诗中流露出来。

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我”就是直接出来说话的,而且像大特写似的把“我”推到读者面前。而这首诗《旷野》,诗中并没有出现“我”,完全是直接写实的描绘。但是,“我”是不是就于诗中没有存在呢?不是。“我”的目光,“我”的情感,“我”的思索,都深切地含在其中了。

艾青说:“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

他明确主张,诗人写诗,必须把诗人自己摆进去,溶进去。诗中没有诗人自己,那是不可想象的。诗人要把自己摆进去、溶进去,就必须忠于时代,忠于生活,忠于自己的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