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故事会民间故事大全免费短篇【最新9篇】

今天下午有一节语言课,张老师走进教室,大声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开个故事会,大家同意吗?”“同意!”大伙儿响亮地回答。这次高考家长网为您整理了9篇故事会民间故事大全免费短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故事会民间故事大全免费 篇一

手剪出开两重山民间故事

相传在汉朝时期,不知哪个寨姓袁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这个小孩脑瓜蛮灵,小小年纪便通晓诗文。

有一次,小孩子在花桥上玩石头把戏,一会来了几个抬轿子的人。他们刚走过花桥,小孩追上叫住他们不要走。

这些人肩上抬着轿子,气都换不赢,见这个小孩拦路,怒喝道:“哪来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拦住丞相的轿子,快走开!”

小孩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丞相年纪一定大了,如今便告老还乡,想必拦住他的轿子也没什么可怕。

于是他冲着这些人说:“你们才是瞎了眼哩!把我的石桥踩坏了我要你们赔。”

抬轿的人听说后,一时傻了眼,想走不是,不想走出不是。

坐在轿内的老丞相刚想发怒,忽听拦轿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轿的人放下轿子。老丞相掀帘一看,果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孩,这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

老丞相怒气全消,乐呵呵地走出轿子,怜爱地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我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我们赔什么呀?”

小孩抬头看了看老丞相,觉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我不要你们赔什么,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老丞相听说要对“对联”,更感到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脚踏磊桥三块石。”

老丞想见小孩出了上联,忙对下联,可一边对了几句,小孩都摇头。

老丞相没法,只得对小孩说:“我就住在那边寨子,今天我对不上,明天再来吧。”小孩点头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为找不到下联,急得茶饭不香,夫人问道:“你刚衣锦还乡,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这样愁眉苦脸?”

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见的情况跟夫人讲了一遍,夫人一听,看着自己做的针线,想了一下,说:“有啦。”便要丞相明天照她讲的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门了,找到小孩后,高兴地说:“下联得了,是‘手剪出开两重山’,对吗?”

“对啦,对啦。可是这下联不是你对的,是一个妇人说的。”

老丞相听后,心想。这小孩当真聪明过人,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为养子,给他些银我,让他去读书,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说了,小孩也很乐意,高兴地答应了。

后来,小孩发愤读书。几年后,便成了举世名人。

故事会民间故事大全免费 篇二

《黄道婆》

元朝时候,松江一带种了许多棉花,但老百姓还是缺衣少布,为什么呢?原来这时,人们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这时,有一位黄道婆,从海南崖山向黎族人民学习了一手很好的纺织本领,她下决心要改革家乡的纺织技术,使乡亲们生活得更好些。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人民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弹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弹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故事会民间故事 篇三

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由于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大地草木枯萎,只有高耸的昭君墓上草色青青,人们把昭君墓称作“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凭吊千古传颂的为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的汉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考古学家从昭君坟得到的文物推断,金元时期,墓前就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物。清代康熙年间,张鹏翮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并有黑色的石虎、石马各一个,白色的石狮一个,石头房子一座,石头小房子上还竖着用蒙古文书写的幡旗,以及当地人在青冢顶用土垒的一个小方亭,方亭内藏佛像、绸布和豆麦。青冢旁还有一棵古柳,浓荫覆地,苍翠扑人。那些石虎、石狮、石马、石头房子和小方亭,寄托着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对王昭君的深刻眷恋和哀思,忠实地陪伴着这位远嫁的汉家姑娘。

历代文人墨客对昭君出塞多有评说,说是最贴切的是唐代诗人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知。剑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的好:“王昭君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明眸皓齿,怀抱琵琶,浅颦低笑,栩栩如生。

王昭君--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自古以来就活在人民心中,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传颂。

短篇中国民间故事会 篇四

荡秋千的由来(拉祜族)

拉祜族人民每年过小年,村村寨寨都要荡秋千。为什么?

拉祜山每逢过年,村村寨寨都要扎一个架子,将大肥猪吊起来宰年猪。宰时,大肥猪噘着大嘴,高声怪叫:“不合,不合。”意思是这样太不合理。人们不理它,每年过年仍照杀不误。大肥猪不服,跑到厄莎天神那里告状,诉说人们如何把它吊起来任意宰割;请求厄莎天神每年也要照样把人们吊起来一次,以示惩罚。主宰吉凶祸福的厄莎天神,欣然同意了大肥猪的祈求。他向人们宣布:在过大年的时候,你们可以照旧吊杀年猪,但是在过小年的时候,你们也要自己把自己吊起来,以示认罪。大肥猪一听,张着个大嘴,嘻嘻嘻嘻地笑了起来:“这个状我告赢!你们做人的也尝尝被吊起来的滋味吧!”它忽扇着两只大耳,洋洋自得。人们听后,非常愕然,认为厄莎天神的决定违背人情。人们默默无语,都在思考。对策终于想出来了。每年当人们杀了年猪,过了大年后,在过小年时,村村寨寨便在宽坦的场地上,搭一个架子,吊上两根绳索,拴上坐板,男女老幼聚拢在一起荡起秋千来,忽而悬空;忽而向下,欢声笑语充满拉祜山寨。人们凭着智慧,将天神的惩罚变成了欢快的娱乐。这就是拉祜族人民每年过小年都要荡秋千的缘由。

中国民间故事 篇五

冬令火锅

初冬乍寒。假日里邀集亲朋,团团围坐,品尝火锅佳味,别有一番情趣。

秋末初冬吃火锅,特别讲究的是涮鲑鱼和银鱼,因为这两种鱼皆是应季时鲜,最宜涮食。吃时,在火锅内先放入大半锅开水,配入半两左右的大海米以及适量的紫菜、冬菜、细粉丝等,待锅水沸时,用筷子夹起切好的鱼肉片,在水中一滚,就夹到装有各种佐料的小碗里,自调自食。涮银鱼用的是全条银鱼,过去天津附近的卫河即出产银鱼,肉格外鲜肥。也可用鲤鱼、草鱼代替。但从冷库提出的冻鱼则不宜涮食,因为一经解冻,鱼肉组织破裂,细胞汁液流失,不仅营养风味变差,并且下锅以后,全碎到锅里,只好喝“鱼粥”了。

在北方,涮肉火锅更为流行和方便,只要选好部位,剔除筋腱,稍作整形,置放冰箱或室外冻硬,用快刀切成薄肉片,即可食用了。汤料有大白菜的心和叶以及细粉丝就很不错,再讲究一点,可放些虾米、紫菜、冬菜、香菇等,味道当然更好了。吃时照例烧汤,汤滚下肉,肉变色(由红变白)即可夹出放在调味小碗内食用。肉吃的差不多该上饭时,把白菜叶和粉丝下到汤内,吃饭就菜喝汤,洁利爽口,更饶情趣。

涮肉通常多用羊肉,住在北京和东北的满族人,除涮羊肉外,更讲究吃白肉(猪肉)火锅。把一大块一大块的猪肉洗净,先用白水煮到半熟捞出,晾凉 后切成薄片。汤锅里放入切成细丝的酸菜和粉丝。鲜汤涮白肉,肥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

家庭吃火锅可繁可简。但原料一定要精选。特别是羊肉,最好是大、小三岔和后腿。大三岔肥,后腿瘦,小三岔肥瘦相当,调味佐料也很重要,好酱油、芝麻酱、腐乳、韭菜花断不可少,老陈醋、糖蒜和香菜也须齐备。

火锅在我国早已流行。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十七世纪中,火锅食品更成为清宫冬令佳肴,在清宫的膳单上,“野兔火锅”、“羊肉片火锅”列为众肴之首。嘉庆年间,清宫大摆“千叟宴”,所用火锅竟达一千五百五十个之多。乾隆年间,火锅盛行南北两京。北京涮肉火锅花样不断翻新,相继出现了“什锦锅”、“白肉锅”、“菊花鱼锅”、“共和式火锅”等等。

中国民间故事 篇六

隋炀帝重修龙华寺的传说

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可是,在家中,却是怕老婆出名,对于孤独皇后说的话,言听计从。孤独皇后,又是个醋坛子,她让杨坚一生都钟情于她,后宫的三千佳丽却遭到冷落。特别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他听从了孤独皇后的建议,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建国后,杨坚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孤独皇后不喜欢杨勇,却偏爱杨广。杨广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也费尽了心机:父皇到他府中巡视,他让宫女们藏起来,不准露面,只叫几个丑陋的宫女跟随左右,家中的古琴故意把线弄断,放上尘土,父皇看到后,认为杨广不近酒色,不贪图享乐,将来必定承其大业。有一次隋文帝暗地里叫来几个相面的先生,给他的五个王子相面,被杨广安排在隋文帝身边的杨素知道后,告诉了杨广。杨广花重金,买通了相面先生。相面先生在皇帝面前异口同声,说杨广有富贵帝王之相,又加上孤独皇后经常在皇帝耳边吹风,隋文帝便废杨勇太子位,立杨广为太子。

仁寿四年七月,皇帝病重,皇帝的一个妃子宣华和太子一同侍候皇帝,有一天,皇帝看到宣华两眼泪痕,问起原因,宣华对皇帝说:“太子无理!”

隋文帝大怒说:“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速召吾儿进宫。”

大家要去叫太子,皇上说:“召勇儿。”

杨素知道后,立即告诉了太子杨广,太子杨广当时吓得面如土色,他知道父皇这是要废他的太子地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他带领自己的侍卫和张衡,闯进仁寿宫,只听见仁寿宫里传出几声凄惨的喊声,血溅屏风,接着杨广以太子的身份宣布皇帝驾崩,自己继皇帝位。改仁寿为大业。

杨广即位后,假传皇帝遗诏,杀了原太子杨勇和他的儿子们,并且强行霸占了他父亲的夫人宣华。

杨广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大征徭役,人民苦不堪言。

这一年冬天,杨广得了一场大病,整天恍恍惚惚,到了夜晚就听见整个皇宫里面,响起了父皇那凄惨的喊声,屏风上那喷洒的血迹时时刻刻晃动在眼前。刚一闭眼,父皇就出现在他的梦中:“你这畜生,弑父、杀兄、蒸母,残杀同胞侄子,你不得好死。”他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

御医也看不出什么病症,道士和尚请了许多,又是念经,又是做道场,丝毫没有效果。

这一天,皇宫里来了一位老道,他见到杨广对他说:“因为你做了伤天害理之事,所以你的父皇前来索命,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救你。”

“什么办法?”杨广迫不及待的问。

“为你父皇修建宝塔,安慰灵魂,再立一块功德碑,彰显你父皇的丰功伟绩,方可保你平安。”道士说。

“我还有多少寿限,将来后事如何?”杨广问。

老道士笑了笑说:“天机不可泄露,不过后事么——必被下人所害。”

杨广听了大怒:“你这妖道,妖言惑众,来人,推出去斩了。”

从外边进来几个侍卫,抓住道士往外就走,道士看了看杨广,哈哈大笑。杨广听了,顿觉毛骨悚然。

杨广杀了道士,唤来心腹大臣,商量建宝塔立碑之事。

有的大臣建议修建在京城,有的建议修建在别的地方,最后杨广说:“修建在京城,离朕这么近,父皇天天来吓唬朕,还是修建在别的地方吧。”

杨广派心腹大臣,到外地查看,选择修建宝塔的地址,又命大臣撰写碑文,一旦选好地址,立即把碑立起来。

过了几天,外出的人回来了,他们告诉杨广说:“在山东博兴,有一座龙华寺,修建于北魏太和时期,寺院虽然有些破败,但庄重气派,有皇家的特色,我看在那里修建宝塔立碑,最为合适,那里离皇城比较远,环境优雅,皇上你看怎么样?”

杨广沉思了一下说:“好吧,把父皇灵魂安顿在那里,就不会天天来打搅朕了,再把龙华寺重修一遍,塔么——就叫龙华塔,碑就叫龙华碑,在碑额上一定要写上‘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碑文要历数父皇的功德。”

大业四年,龙华寺修葺一新,龙华塔就矗立在龙华寺大门内的正中间,龙华塔的前面有一座碑亭,里面安放了龙华碑。

四月的一天,大隋皇帝杨广,率文武百官来到龙华寺,举行揭碑仪式,寺中和尚跪在大门外迎接,皇帝来到大门前,看了看大门上的对联说:“‘进寺门参禅拜佛,回家后积德行善’。这幅对联也要改一改,父皇灵魂安顿在龙华寺,他就已经成佛,会保佑我们大隋朝千秋万代的。”他沉思了一会儿说:“笔墨伺候。”

一位和尚端来笔墨,放在桌案上,杨广略一思索,提笔写了一副对联:“佛心仁慈不责众生过错,皇恩浩荡甘为全民祈福。”

众人跪倒,高呼万岁,老和尚双手接过对联说:“我叫能工巧匠,用檀香木雕刻出来,挂在大门外,让大家都知道皇恩浩荡。”说完,退了下去。

杨广来到龙华碑前,焚香祈祷,然后跪拜,众大臣和全寺院的和尚也一起跪拜。

三拜九叩之后,杨广走上前,把龙华碑上面的红绸子,揭下来,众大臣又行三拜九叩之礼,高呼万岁。

揭碑仪式完成后,杨广率百官回皇宫去了。

粪土当年万户侯,帝王将相都已经被历史所淹没,龙华塔也不见了踪迹,只有那块龙华碑在向后人讲述着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短篇中国民间故事会 篇七

望夫云(白族)

相传古代大理白王当政时期,他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女儿,从小生得白洁美艳,就像大理的白玉兰花一样可爱。因此,白王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做白花公主。远近一带,都知道她的美名。这位白花公主性情文静而又坚毅。她生长在宫中已经整整一十八个年头,对宫廷中的生活烦腻透啦。她生性喜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可是,十八年来,还 很少有机会出宫游耍。

这一年正月间立过春后,就到了白族人民传统的“葛根会”期啦。这时候,正是初春时节,茶花盛开,大理的山山水水也显得分外明丽。这天,白花公主苦苦要求父王允许她出宫赶会,到崇圣寺礼佛许愿。白王心想,女儿已满整十八岁了,长大成人啦,她要去礼佛许愿,也是正事,就答应了她的要求,限令她太陽偏西以前务必回宫,还 指派了两名宫女伴随她前去。白花公主见父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心里高兴极了,连忙进内室梳妆打扮妥当,就带着两名宫女出宫赶会去了。

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葛根会”会址,就在城郊苍山脚下三文笔村崇圣寺附近。赶会期间,买卖兴隆,四面八方,远州近县的人们都纷纷前来赶会。有衙门官员、良家仕女,也有渔翁猎户、农民樵夫等等,人群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且说白花公主带着宫女先到崇圣寺礼佛完后,就赶到会上转游。转了一会,公主只觉得人群拥挤喧嚣,好没趣味,可两个宫女却贪图热闹,到处留连,白花公主走着走着却和两个宫女走散了。她信步走到苍山脚下,只见到处林木葱葱,遍地鲜花点缀着盛开的山茶,景色分外优美。她越看越爱,不觉走进林丛,就坐在林棵花丛中休息。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呼吸着新鲜清爽的空气,更是心旷神怡。正在这时候,有两只碟子大小,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旋,只在白花公主身边打转。白花公主看着两只彩蝶十分可爱,就站起身来扑打捕捉,可刚要扑到,彩蝶却又飞开了,她就这样不停地追逐着扑打,不知不觉地渐渐追进了林丛深处,这时候,两只彩蝶却不知飞到哪里去啦。白花公主正在四下张望找寻,忽然听得一阵清亮幽扬的笛声随风飘来,美妙的笛音顿时勾住了她的心神,她不觉呆呆地站着倾听,早把追扑蝴蝶的事丢到九霄云外去啦。公主正听得有味,笛声却止住了,接着传来一阵清脆的斧子砍柴声音。循着斧声,她走到了一处林木茂密的地方,看见不远处有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樵夫正在挥动斧头砍柴哩。她连忙躲在一棵大树后面,从枝叶隙缝中偷看这个青年,只见他生得眉目清秀,英俊可爱;身上穿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衣服,腰间系条青布腰带,背后还 斜插着一只竹笛哩。公主心想:刚才定是这个樵郎吹的笛子啦,看他虽然穿得粗陋,人品却生得这般俊秀,又吹得一手好笛子,真是个……正在想得出神,忽然头上一颗松球果掉了下来,落在脚边,把她吓了一跳,不由得轻轻叫唤了一声。这个青年樵夫听到人声,停下斧头,抬头望去,只见树丛中闪现出一角色彩鲜丽的衣裳。白花公主见自己已被青年樵夫看见,就大大方方的微笑着从树后走出来。青年樵夫见是一位衣着华丽,面貌美艳的少女走来,也不由得感到惶惑惊诧,心中噗通噗通跳个不停。白花公主见他只管看着自己发呆,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说:“阿哥哥,刚才是你吹的笛子吗?我爱听画眉鸟美妙的鸣唱,可是画眉的鸣唱哪有你的笛声动听啊!”

青年樵夫也笑笑说:“哪里话哩!我的笛子吹得不好。不过,要是知音人听起来,就会好听啦。阿姐,你是哪寨的牡丹,哪箐的山茶?”

白花公主轻声回答说:“我不是牡丹,也不是山茶,我是白王宫里的一朵小白花。”

青年樵夫听她这么一说,看看她那娇艳的容貌和一身华丽的衣裳,料定她就是人人传颂,闻名已久的白花公主啦。这一下,他真是惊喜得合不拢嘴巴。两个人讲讲说说,越谈越合心,彼此心里都互相爱慕,不觉得把时间都忘记啦。太陽已经渐渐偏西,白花公主想起了父王的吩咐,只好向心爱的樵郎告别,要回宫去。两人既已产生了爱情,一说要分别,都感到十分依依难舍,可是日头偏西,白花公主不走不行啦。樵郎担心白花公主一回宫后,又会变了心,把他忘记。白花公主看出他的心事,郑重地用手指着身边的一棵青松对樵郎说:“樵郎呀,你可不要多起疑心。这棵青松就是见证,我俩的爱情就要像这棵青松一样四季长青。”说完,她又和樵郎约定了来年“葛根会”期间在原地再相会,就回宫去了。

日子飞快地过去了。又到了第二年春天,再过几天,又是“葛根会”啦。这个时节,白王看到白花公主已经长大成人,到了该婚配的年龄啦,就和妻子商量,准备在“葛根会”期间为女儿挑选一家王亲贵戚人家的子弟作夫婿。王后自然赞同白王的主意喽。她把白花公主叫来,将白王的心意告诉了她。白花公主一听到这个消息,心头上就像被狠狠的击了一锤,急得满脸彤红。她心上只有一个樵郎时刻挂在心头,怎能顺从父母的旨意呢?她急忙向母亲央求说:“阿妈,女儿不愿嫁,女儿舍不得离开父母过活哩!你就让我侍候你们两老一辈子吧。”

母后说:“儿呀,别傻气啦,俗话说,只有在家的儿子,没有在家的姑娘呵!女儿大了,终归是要出嫁的,娘家再好,终不是留你的地方啊!”

白花公主又去求父王,白王严厉地对她说:“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儿女婚事,自有父母作主,你自己不要多作思恧。你身为王家公主,更要遵循家规、古训,不要妄自多话才好。”

白花公主见父母主意已定,真是又急又气,眼泪在两只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她成天的想念着樵郎,又忧愁,又伤心。既盼望着“葛根会”到来,好与心爱的樵郎相会,诉说衷情;又害怕“葛根会”来到,父王要为她作主挑选夫婿婚配。她的一颗心啊,成天的感到苦痛、哀伤。

且说樵郎自从和白花公主分别回家后,日日夜 夜 都想念着美艳多情的白花公主,看着天上的月亮,他会仿佛看到月亮里幻化出公主的面影;看着山上的茶花,他又仿佛是见到公主在向他倾诉衷情。他多么的巴望着和白花公主相会呵。可是,公主居住在深深的王宫里,平时哪能轻易见得到呢?!只有公主的形影,时刻留在心上萦绕。

一天,樵郎在玉局峰上砍柴,只因为心里思念着白花公主,不觉把时间忘了,看看天色快要黑了,回不去啦。他只好到峰顶上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找到了一个深深的石洞,就住宿下来。这天夜 里,樵郎梦见一个神人来给他指点,说就在他住宿的这个山洞附近,有一棵千年生长的飞身草,这株草叶子像雪一样洁白,发生异香,谁要是吃了就能飞身腾空飞行,任随自己心意。他正要问个仔细,只见白光一闪,神人已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清晨,樵郎醒来,回想着梦中情景,就赶快起身出洞,在附近四下仔细找寻那株飞身草。前后左右,找了许久,直到下晚,果然在洞侧边一处千丈悬崖绝壁上,发现绿茵丛中隐隐约约藏着一株白色叶子的小草,樵郎连忙砍了些藤子连接成一根几丈长的藤绳,一头拴在崖头一棵大树上,一头系在自己腰间,从崖上坠下,终于从绝壁上把这株洁白叶子的小草采到手,立刻就感到一阵异香扑鼻,他料想这定是神人指点的那棵飞身草啦,连忙把这株小草吃下肚去。果然顿时就觉得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双脚轻轻一顿就腾身飘起,飞上悬崖。樵郎见飞身草果然灵验,心里万分高兴。这下,他心里暗自打算,自己有了飞身本领,行动方便啦。他想,为了要表示自己对白花公主爱情的坚毅和真诚,决心不顾艰难险阻,去找寻苍山上最珍贵的东西作礼物,相会时好送给公主。看看“葛根会”快到了,他成天不停地东飞西串,经历了重重艰难困苦,到凤羽山取了凤羽;到万花溪采来月桂;到雪人峰采取雪茶;到兰峰顶摘下雪兰;又到绿玉溪中寻到了绿玉;到清碧溪里淘出了翡翠,单等“葛根会”这天送给公主。

一年一度的“葛根会”又到啦。这天,樵郎一清早就收拾妥当,带了多日以来自己找寻到的那些贵重礼物,来到了去年相会的地点等候公主。哪知等了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还 不见公主到来,直到日头偏西,还 是不见公主身影。樵郎心里感到说不尽的烦闷,他以为白花公主变了心啦;可是,他一眼看到身旁那棵作为他俩定情见证的青松,仍然是那样的青翠,又想起了公主去年临别时的话语,感到公主对他一片真情实意,爱心不会有变,可是为什么又不来相会呢!莫非是忘记啦?还 是有什么别的原故?他想来想去,想不出答案,决计当天晚上到宫中寻找公主,问个明白。

晚上,樵郎飞进了白王宫廷,可是王宫这么大,白花公主住在哪里呢?他只好在宫中到处找寻。

原来“葛根会”这天早上,白花公主记挂着和樵郎的约会,忙着梳妆打扮好后,就向父王禀告,说要到崇圣寺去礼佛还 愿。哪知白王因为今日要给白花公主挑选夫婿,不许她出宫露面。公主见父王不许她出宫,无法会见樵郎,巴望了整整一年,还 是不得相会,心里不由得又悲痛,又着急,又记挂着樵郎。可是再着急又能怎么办呢?她的一颗心就像涨开水一样翻腾不安。到了夜 晚,公主烦闷已极,走出屋来散心,信步走到了后花园里,只见月明风清,花影摇曳,不觉触景生情,就对着皎洁的月亮,衷心地默默祷告……

正在这时候,樵郎寻找公主来到了花园里,远远看到一个人影正在对着月亮祝祷,趁着月色仔细一看,正是白花公主,心里那股子高兴劲就不用说啦,他连忙飞身到公主面前。这里白花公主刚默祷完毕,一抬头,突然见一个人影飞到身前,不由得惊了一跳,几乎叫出声来,樵郎连忙轻声呼唤了公主一声,公主这才认清是自己日夜 思念的樵郎,心里高兴万分,但一下子又不敢相信是真的。她不禁轻声细语地说:“樵郎,真是你吗?!天呀,难道这是上天显灵,抑还 是身在梦境?!”

樵郎走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公主的双手,说:“公主啊,这不是上天显灵,也不是身在梦境,我是真真的樵郎呀。”

公主疑惑地问:“那么你怎么会是飞了进来呢?”

樵郎就把自己得到神人指点,吃了飞身草的事讲给白花公主听了,又把带来的珍贵礼物一样一样地拿出来奉送给公主,表达他对她的一片真挚、深厚的情意。白花公主看到这些珍贵礼物,心里非常感动,她不是为这些礼物感动,是为樵郎的一片真诚纯洁的情意而感动。白花公主把白天白王不许她出宫,并决定要给她挑选夫婿的事告诉了樵郎。他俩商量,决计逃出王宫,两人好一起过幸福生活。于是,樵郎急忙把公主背起,飞出了宫廷。樵郎恐怕逃出后白王搜捕,就把公主带到五局峰顶那个找到飞身草的石洞中住下,当晚,两人就在洞中成了亲。

第二天早上,朝陽升起,整座苍山,光亮明丽。樵郎伴着公主走出洞来,只见山洞四周,林木葱茏,百花繁茂,彩蝶翩翩,鹿鹤飘舞。白花公主只觉得环境风物分外优美,叫人耳目一新,心胸爽朗,比起宫廷里烦腻的生活,另有一番乐趣,自然十分喜爱。自此,樵郎每天都到苍山前后左右,找寻些鲜果、美味食物带回来给公主吃喝。夫妻俩的日子过得非常舒心、欢畅。

再说自从那天晚上樵郎带白花公主出走后,第二天,白王发现了公主失踪,心里又着急,又惊诧,连忙派人到处寻找,可是找来找去,宫里宫外,城南城北,到处都找遍了还 是不见公主的踪影。白王和王后都焦虑万分,不知如何才好。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出主意说,海东罗荃寺里的罗荃法师佛法无边,何不去请教他,求他指点。白王被他一句话提醒,急忙备办了厚礼,派了一名得力的侍臣到罗荃寺里去会见罗荃法师,送上白王厚礼,说明了来意。罗荃法师答应了他的请求,随即捧起手上那串佛珠,两个指头拈着当中最大的一颗珠子,口中念念作法,只见一缕青烟飘起,佛珠逐渐明亮起来,幻化变大,展现出樵郎进宫把公主带到五局峰顶安身的情景。大臣回去禀告了白王。白王感到十分的气恼,心中怒火燃烧不息。他立刻把罗荃法师召来,要他设法捕捉樵郎,接公主回宫。罗荃法师应承了白王的旨意,回去后日夜 思索,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过不了几天,罗荃法师在寺里搭起了法坛,他上坛作法,鼓起狂风,布满乌云,顿时在苍山上撒下了漫天雪花。他想使大雪封山,水流冰冻,让樵郎和白花公主在山上无法生活,逼使他们下了山,就好报告白王派人捉拿樵郎,接回公主。

且说这一天,樵郎仍旧一早出洞去寻找食物,白花公主在洞外观看着山野景色,欣赏着百花争艳,鹤鹿起舞,心头十分欢愉畅快。正耍着,突然从海东刮来一阵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吹拂山头,接着只见漫天乌云涌来,气候越来越冷。霎时间,满天雪花飘落,百花都低垂了头,仙鹤、斑鹿也都纷纷跑回窠巢。白花公主感到浑身寒冷,也连忙回到石洞里。雪越下越大,只一会工夫,整座苍山都变成了白茫茫一片,山上的溪流、泉水也都冰冻。白花公主冷得浑身发抖,脸色发白,僵卧在草床上,不能动弹,只是口中还 不断地轻声叫唤着樵郎。正在这时候,樵郎披着一身冰雪赶回到洞里,他看到公主冷得这般模样,心里十分焦急,大雪封山,又无柴火,只好脱下一件衣服给公主加上,又把寻找回来的食物给公主吃了。这时候,洞里边稍有了点暖和,公主虽然能够活动活动了,可是身上还 是冷得发抖。樵郎眼见心爱的公主冻成这个样子,感到十分不忍心。要怎样才能使公主不感到寒冷呢?他想来想去,突然想起曾听人说过,海东罗荃寺里的罗荃法师有一件八宝仙衣,能够克水火冰冻,避严寒酷暑,他心想,要是能得着这件宝衣给公主穿在身上,就能够避免寒冷,可以在山上长住啦。可是怎样才能得到这件宝衣呢?除了去盗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啦!他打定主意以后,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白花公主。公主一听,慌忙说:

“樵郎呀,听说那罗荃法师心肠狠毒,道行又高。那八宝仙衣是他山门传家宝物,他哪能让你轻易的盗取呀?要是落在他手里,性命就难保啦!樵郎,我宁愿冷死冻死也不愿让你拿生命去冒这个危险!”

樵郎想了一下,说:“公主不要担心,听说那罗荃法师每天都要入定,我先飞到寺里隐藏,只等他入定的时候,我就下手盗取宝衣,想必不会有多大危险。”

白花公主还 是不依,再三的劝阻,可是樵郎已下了决心要去,他安慰公主说,最迟三天就可以回来,要公主不必焦虑。他不愿让公主多挨一个时辰的寒冷,就急匆匆地一腾身飞向海东罗荃寺去了。

樵郎飞到了海东,趁这时候天色已晚,就悄悄飞进了罗荃寺里,找到罗荃法师的禅房,从窗隙向里边窥看。一眼就见罗荃法师正在闭着两只眼睛在禅床上端坐不动,人已入定啦。樵郎心里边一阵高兴,连忙溜进房里,双手把罗荃法师披在身上的那件八宝仙衣轻轻揭了下来,慌忙溜出房来,一顿脚腾身飞到空中,向着苍山飞回。

哪知他刚飞离海东,罗荃法师已入定醒来,发觉宝衣失踪,急忙取出佛珠,拈着其中那颗大珠子作法观看,只见佛珠中现出樵郎正抱着八宝仙衣飞临洱海上空,不觉心头大怒,顺手抄起身边的龙头禅杖,口中念动真言,一举手将禅杖朝着樵郎遥遥掷去,只见禅杖立刻化成一道金光,闪电一般飞去击中了樵郎。樵郎只觉得一阵晕眩,全身魂飞魄散,双手一撒,宝衣被罗荃法师趁势收了去,他刚张嘴叫得一声“白花……”,就嘣咚一声从空中坠入洱海里去啦。狠心的罗荃法师还 怕樵郎不死,又作法把他化成一只巨大的石骡子,永世湮留在洱海里边。

再说白花公主自樵郎走后,在石洞中焦虑地等候着丈夫归来,然而一天过去了,两天又过去了,到了第三天,还 是不见樵郎的影子,她心里自然感到说不尽、诉不完的焦虑、担忧。三天过后,公主已经预感到了丈夫的不幸,于是她不顾洞外的奇寒,走出洞来探望,爬到高高的山岩上向着海东眺望。可是望来望去,只望见洱海烟波茫茫,天空乌云沉沉,就是望不见丈夫的踪影。她不甘心,又爬上更高一层的石岩上眺望,仍然不见丈夫的身影。这时候,她已经冻得浑身抖颤不停,血液都快要凝固啦。可是,她盼望丈夫的心没有死。她强忍着严酷的寒冷,又一步一爬地爬上了玉局峰顶最高的一处石岩上,不顾狂风怒号,大雪纷飞,仍然凝住眼神,抖抖颤颤地向着洱海眺望,但只望见洱海里风狂浪恶、水波连天。白花公主她仍旧不死心地凝神呆望着,望呀、望呀,陡然望见在海心波涛汹涌起伏处,有一头石骡子随着波涛的起伏在海里时隐时现。公主不由得呆痴痴地望着石骡子出神,望着、望着,突然看见石骡子渐渐幻化,现出了樵郎的身形面影。公主望见了久久盼望的丈夫,一颗心几乎跳出了胸腔,她立即张大嘴,尽力大声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喊啊喊啊,她的呼唤声被狂风吹散了,她的嗓子也叫嘶哑了,转眼间,樵郎的身影又渐渐消失了,海心里,仍旧只是一匹石骡子。公主悲痛得泣不成声,她悲痛的哽咽声被严寒凝住了;她哀伤的眼泪水被冰冻成了冰珠,她的一颗心也破碎了,僵冷了,全身慢慢僵化啦。可是她的一点精灵之气不灭,渐渐化成了一朵白云,冉冉升上了天空。在天空高处,公主仍旧痴情地向着洱海眺望自己的丈夫。因此,她鼓起了阵阵狂风,掀起千层巨澜,排开万顷波涛,好让石骡子露出水面,让自己能看到丈夫。后来,人们就把从玉局峰顶上升起的这朵冉冉白云叫做望夫云。

此后,只要苍山玉局峰顶上一升起这朵望夫云,洱海必定会刮起狂风,掀起巨澜,石骡子不露出水面,狂风、巨澜就不会止息。这个时候,洱海里舟船都不能航行,都要迅速找到港湾躲避。直到现在,这朵望夫云还 时不时地在玉局峰顶上升起哩。

故事会民间故事 篇八

清朝乾隆年间,秀州府崇德县有个县令叫章清,读书人出身,满腹经纶,为官清正廉洁,在百姓中名声极佳。章清到崇德县没几年功夫,便将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路不拾遗。

这时,恰逢临县盗案不断,闹得人心惶惶,上峰一纸文书,将章清调往邻县当县令,整治那副烂摊子。章清只身前往邻县,烧起了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说来也有趣,自章清上任后,那些盗贼从此销声匿迹,再无盗案发生。很快,整个县城便呈现出一派安宁详和的局面。

数月后,章清将家人接来一起居住。三年任期满后,章清雇了条船,率家人离任返乡。

百姓自愿聚集在码头,为章清送行。章清辞别众人,忽然眼前人影一闪,架在鼻梁上的那副近视眼镜竟不翼而飞。章清大吃一惊,险些跌入河中,幸亏船夫机警,一把将他拉住。

眼镜的不翼而飞,使章清百思不得其解,说被盗吧,这眼镜又不值几个钱,盗它干啥?说丢了吧,怎么会没有丝毫感觉?他不由得连连摇头,深感奇怪。好在行李中还带有备用眼镜,尚不致于两眼一抹黑。于是,挥挥手。吩咐船夫开船。

当天晚上,船停泊在一个与邻县交界的小镇上过夜。第二天一早,章清忽然发现放在船舱中的十只大木箱全都无影无踪了。这可是章清的全部家产呀,他不由惊得目瞪口呆。好大胆的窃贼,我人尚未出县境,窃贼便立马出现了,还偷到了我的头上,真是可恶!如此看来,昨天那副眼镜肯定也是被偷走的。

怎么办?章清考虑半晌:那些窃贼得手后肯定己远走高飞,上哪儿去找他们呀,唉,自认晦气算了。想到这里,他长叹一口气,吩咐船家开船。

船行三天,终于平安抵达章清的家乡。章清远远望去,只见码头上整整齐齐堆放着十只大木箱,看上去十分熟悉,仿佛就是自己被盗走的木箱。章清十分奇怪,连忙跳上岸,匆匆赶过去一看,天哪,果然是自己的箱子,那箱子顶上还放着一封书信,压信之物正是那不翼而飞的眼镜。

章清又惊又喜,当即拆开书信,只见信上写道:

章大人:

我们是一帮盗贼,你在任时,我们慕你清正廉洁的名声,从末在你管辖的县境内行窃。但是,你离任时竟带走十只沉重的大木箱,不由得使我们寻你这位清官表示怀疑。于是,我们先窃眼镜再盗木箱,给你点颜色看看。可翻遍所有木箱,你的财产除了书还是书,所有的积蓄尚不足三十两纹银。人们常说:“一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可你当了多年的县令,仍一贫如洗。看来你的确是个清官,老百姓没有看错你。我们先前多有冒犯,实在抱歉,故特将窃走之物完璧归赵,还望大人海涵。

几个自以为是的窃贼

原来如此!章清感叹万千,不由得自言自语地说:“嗨,真是盗亦有道呀!”

民间故事会大全 施耐庵惩恶

《水浒》的作者施耐庵,不仅是小说家,而且是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好汉呢!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尔后象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呢。

中国民间故事 篇九

金华火腿

说起浙江金华地区汤家村的风腿是远近闻名的,但要说汤家村制作风腿开始于哪个朝代。可谁也说不清。只听说那时汤家村,每家都养猪,因为生活苦,人食的饭都很差,猪食就更不用说了,尽吃些野草野菜,养上年把的猪才七十来斤。到了年底,就把猪杀了过年。老百姓除新年头上吃一点外,把余下的挂在屋内风干。

汤家村穷僻山村,离城七十里,进城似上天。汤家村的人,长年累月都在深山中度日。村上,有个叫汤七的小后生,每年乘早春山溪水满时,用竹排把山货运到城里去卖。又从城里买些布、盐等货物回来,很受村里人的喜欢。有一年早春,山溪水满,汤七准备进城。他心想:这次带点什么山货进城呢?他忽然想起城里出卖的那些熏腿不但少,熏得又黑,一点也不好看。就打定主意,带些熏腿进城去试试。

第二天,汤七带着各家火腿进城去了。一到城里,大家看到汤七的熏腿,腌得淡,而且又是前夹肥肉,再加熏得又燥,颜色也不像城里的熏腿那样黑,都很喜欢,不多时便抢购一空。城里人称它为“淡熏”,并要汤七下次多运些来。汤七回村后,把情况和乡亲们一说,个个喜出望外。一面商量专门熏制前夹腿肉卖的行当,一面选汤七等几个小后生专跑城里,推销熏前夹腿肉。从那时起,汤家村家家户户养猪熏腿,把熏前夹腿肉叫做“淡熏”。

汤家村的淡熏在城里出了名,汤七等几个小后生跑城里的趟数也就多了。一次,城里有爿山货店,向汤七订了百余只淡熏,汤七马上收拢各家淡熏,装排起运。谁知水急浪高,一不小心,竹排撞上岩石,连人带货翻入水中,幸亏人未伤着。他们连忙从水中捞起淡熏,可是,上好的淡熏被水一泡,颜色变得更淡了,而且软乎乎的,山货店会要吗?汤七急得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汤七到底是个聪明人,他心想:城里人不是喜欢淡颜色的腿吗?干脆乘天晴,把各家熏制的腿洗成一个颜色,再把它晒干,说不定更受欢迎。于是,他们把竹排修好以后,在竹排上搭了个木架,把洗好的腿一只只挂在架上,然后撑起竹排赶路。

说也奇怪,这些挂在木架上的淡熏,一经太陽晒,山风吹,一只只被吹晒得黄澄澄,硬梆梆,闪光透亮。汤七等人见了好不高兴。

这天,山货店老板知道汤七要送货来,早就在埠头等候。当他一见汤七把淡熏全挂在木架上,只只金黄发亮,心里越发喜欢。不等竹排靠近埠头,便问:“汤山客,这批淡熏怎么金黄发亮,与上回不一样啊?”

汤七说:“这是日头晒,山风吹的腿呀!”

山货店老板有点耳背,加上汤七讲得又快,只听到后边的一点话音,急着又问:“什么?风腿?……风腿好哇!”

汤七在竹排上听山货店老板说:“风腿好哇”,便凑将过去说:“风腿是比淡熏好哇!”

不多工夫,汤七等人已把风腿搬进了山货店。老板忙在店门口挂起了一块“上等风腿”的大招牌。一会工夫,这批风腿便被抢购一空。从此,风腿便比淡熏更有名气了。制作风腿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各地都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