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邓亚萍故事精选7篇

邓亚萍,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下面是高考家长网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邓亚萍故事精选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邓亚萍的故事 篇一

自信是对生命的诠释,

自信是对事业的执着,

自信是对困难的挑战,

自信是对团队的信任。,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骑兵给拿破仑送信,由于速度太快,到大本营时,那匹马栽倒了。拿破仑接到信后,立刻回了信,并叫那个个士兵骑他的马快速把信送回去。看到那匹装饰无比华丽且非常强壮的骏马,土兵说:“我是一名普通的战土,不配骑这样的好马。”拿破仑则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法兰西士兵不能享有的。”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和这个法国土兵相似的人。他们认为,身份决定一切,优秀不可逾越。自信乃是做人做事最基本、最可靠的资本,它可以帮助你延伸优势,消减不足,让成功靠近你。邓亚萍,中国运动员的偶像。她五岁就开始了艰苦漫长的乒乓球生涯。由于她个子矮、手臂短的缺陷,曾经一度被认为她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邓亚萍毫不灰心,人小志气高,立志走上世界乒坛,每天延长练习时间,自加压力,她打的球一招一式都闪现出必胜的决心。从第11届亚运会到奥运会;世界杯、她不断获得金牌,打出了中国的威风,捍卫了国球的尊严。1996年,被萨马兰奇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1997年退役后,邓亚萍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她曾多次毫不讳言,当初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连16个字母都无法完整写下的她,凭借超强的信心和坚定的目标,在7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并出版了英文专著《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她成功了!无论是打球,还是学习,邓亚萍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靠的是积极进取的信心,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成为令人敬佩的运动员,令人敬佩的学习者。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自信成就人才!自信成就人生!

罗文,一位100多年前的英雄,他的事迹传遍j全世界。他欣然接受任务的自信心。我具备吗?

邓亚萍的故事 篇二

20年沧海桑田。1990年的北京,要到老照片和资料库里去寻觅,而2010年的广州,却正在人们眼前定型。从北京到广州,亚运会在中国跨越的20年时间里,5代运动员撑起了中国体育的构架,在他们身上,中国体育“为国争光、挑战自我”的精神代代传承,他们代表着中国体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那一代运动员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绝对听从组织安排,可以为了国家荣誉承担任何责任,可以为了国家荣誉什么都不考虑。”――许海峰,北京亚运会射击金牌得主

“在那个年代,中国许多项目没有国际竞争力,所以特别需要金牌来证明自己,来表达自己要在世界体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心。”许海峰说,“这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什么时候还提金牌总数第一?我们现在更看重的是金牌的含金量,是奥运战略的发展和实施。”

在许海峰眼里,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体育取得的战略性胜利,射击队在总共42枚金牌中拿到了27枚,但在那届亚运会上拿了4枚金牌的许海峰,却没有住过亚运村,“射击还是在老山比赛,我们如果住亚运村就不太方便,所以也不知道那时的运动员公寓是什么样。”

虽然不知道运动员公寓是什么样,但北京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许海峰感到,中国体育乃至整个国家的地位,都因为这届亚运会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33岁的许海峰在北京亚运会老山射击场扣动扳机的那一刻,17岁的邓亚萍正在那届亚运会乒乓球女团决赛中和韩国人鏖战――邓亚萍,北京亚运会乒乓球女团冠军

正是从北京亚运会开始,中国观众看到了这个小个子运动员体内蕴含的巨大能量,邓亚萍的顽强拼搏和强大的自信心,也让她达到了先后几代运动员无法逾越的高度。

萨马兰奇说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并不仅仅指邓亚萍的那些世界冠军头衔,邓亚萍现在仍然是很多后辈运动员仰视的对象。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有学员曾经苦笑着说,“萍姐吃的那些苦我可受不了。”

“我先后在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读书,我不想说有多辛苦,但绝对不比训练轻松。”邓亚萍说,“我们这代运动员不怕吃苦。”

在担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时,邓亚萍打交道最多的是“80后”和“90后”,“我和年轻人的交流从来不是问题,我的格言他们都知道,实力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唯一法宝。”

“去广岛亚运会的时候还挺土的,没见过什么世面,不过我们还算幸运,赶上了转型期。”――王军霞,广岛亚运会万米冠军

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无名小卒”王军霞还在跟着教练马俊仁日复一日地奔跑,一直跑到1993年,王军霞在那一年打破了1500米、3000米和10000米三项世界纪录并获得世界杯马拉松赛冠军,“1993年我跑起来时,对手都给我让开,根本不敢和我抢,没人能挡得住我,拿冠军太容易了。”

1994年广岛亚运会,王军霞第一次出现在亚运赛场。在她印象里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出发之前教练让每个人带一大箱子“方便食品”,包括方便面、榨菜和八宝粥等,怕到了日本吃不好,“那时候没怎么出过国,有点土。实际上,运动员餐厅的西餐都很好吃,我们带的吃的全都剩下了,最后两天拼命送人,大家都说,我们自己就是穷人,还要送给别人东西。”

现在的运动员对于西餐不再陌生,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食堂里的西餐并不比国外逊色,运动员的适应能力也远远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前辈。

“现在的运动员很幸运,和我们那时候的枯燥、封闭相比,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如果肯吃苦的话,他们都会有好的前程。”王军霞说,“当年我们接触不到的东西,他们都习以为常了。”

那年广岛亚运会,王军霞得到了两万元奖金,“马家军”也在那两年开始了几乎疯狂的财富积累。遗憾的是,也正是在这年年底,王军霞离开了“马家军”,转投到毛德镇教练帐下,开始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冲刺。

王军霞在田径场上叱咤风云的时候,1983年出生的刘翔还没有遇到教练孙海平,但这丝毫不影响刘翔在釜山起飞。而在北京奥运会退赛后,刘翔成为中国田径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偶像级人物――刘翔,釜山亚运会、多哈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

“他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就是去釜山,那时他的实力已经能保证得冠军了。我赛前就是让他稳一点,别出差错就行。”教练孙海平回忆说,“2002年他参加亚运会之前,刚刚在洛桑打破世界青年纪录和亚洲纪录,所以,在亚运会上他没有对手。”

发生在刘翔身上的故事像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影剧本,2004年历史性地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金牌,2006年在洛桑打破世界纪录,2007年在大阪世锦赛完成了“大满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国内最红的运动员,代言广告身价上千万元。2008年3月,刘翔在天安门广场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北京奥运会火炬……但这一切荣耀,都凝固在2008年8月他退赛的那个上午。

“刘翔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很不错了,我们都相信他。”孙海平说,“他复出以后练得很刻苦,现在训练也可以上量了,虽然大强度训练他的脚还会感到有点酸胀,但参加亚运会还是可以的。”

退赛后的内疚和舆论的谴责让刘翔一度接近崩溃,但两年过去,那个乐观的刘翔又回来了,“正在找比赛感觉,而且信心越来越足。”刘翔在媒体公开课上说,“只要能战胜自己,我就很满意了。”

但公众对刘翔的期待绝不会满足于“刘翔战胜自己”,接下来的路是否平坦,刘翔这一代运动员会如何应对人生中最大的困难,答案不言而喻。

2010年,16岁的国际象棋小队员侯逸凡第一次参加亚运会,除了自己的比赛之外,侯逸凡最想去天河体育场看刘翔的跨栏比赛――侯逸凡,广州亚运会参赛选手

和同龄十几岁的小姑娘相比,10岁就进国家队过集体生活的侯逸凡显得“成熟”了许多,她不爱看“童话书”,而喜欢看的书都是推理小说类的。侯逸凡说,“这可能跟我下棋有点关系,喜欢动脑子。另外,我还会看一些英语书,多掌握一门语言也很重要。”

“和谢(军)老比,我们现在的条件好多了,她们那时候电脑还不是很普及,没有那么多的训练辅助手段,所以,训练量要大一些,也更考验自己的实力,拿世界冠军也比现在难。”侯逸凡说,“我们现在的后勤保障比那时候要好很多,自己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和学习机会,我很享受这样的训练生活。”

邓亚萍的故事 篇三

忙完了北京奥运会,回到新华社体育部的徐济成又开始忙活起明年的广州亚运会来。或许是习惯了奥组委忙碌的工作节奏,即便是在自己的办公室,手机、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也让他鲜有闲下来的时候。

经历丰富脱颖而出

1986年起就在新华社体育部担任篮球记者的徐济成,1992年开始受央视体育频道之邀,兼任NBA赛事解说评论员,17年来,成为篮坛专家中的重量级人物。

这些年,徐济成专注于自己的体育新闻业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徐济成暂别新华社,借调北京奥组委,出任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和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常务副主任,这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起来。

“我曾经采访过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悉尼奥运会、雅典奥运会等五届奥运会,而且本身就做了近20年的体育记者,加上自己的专业学的是英语,这样,我的条件都超出了国际奥委会的要求,被选入奥组委非常顺利。”

主新闻中心是媒体运行的指挥部,下设四个分支机构:场馆运行中心、场馆运行调度室、场馆消防指挥室、场馆安保指挥室,徐济成所在的部门叫作媒体运行部,最初他报到时加上分管的经理在内一共才十几个人,之后这个团队不断扩充。到了奥运会时加上志愿者,整个媒体运行部达到了三千多人。

徐济成的工作主要是向上对场馆主任负责,向下对九个部门负责,手下这九个大部门所辖又有20来个小部门。

这个工作相当困难

“我们的任务是确保每一位前来报道奥运会的摄影、文字记者顺利工作,每个工作间都运行正常。这是一个庞大而琐碎的工作。北京奥运会注册媒体为21600人,但实际达到了24000多人,超出了3000多,此外还有一万多的非注册记者,这是奥运会史上一个空前的纪录,要满足这二万多记者吃、住、行、写稿要求,相当困难。”

05年开始,徐济成的生活正式进入了“奥运时间”,每天,他至少工作8小时,07年之后,每天7点出门,8点到达办公室。那时每天的工作都要一直忙到晚上8点以后,几乎以办公室为家。

2008年7月8号,北京奥组委主新闻中心媒体运行部提前一个月运行,MPC整个团队入住奥运村,徐济成的奥运之战正式打响了。

每一天,徐济成过得很紧张,心里惦记得最多的就是:别出事就行。 跑过五届奥运会,他深知,奥运会实际上就是办给媒体的,如果没有媒体传播,这届奥运会等于就是白办。

“我这里有一个非官方记载,从申奥成功开始,由奥组委处理的事件有7600多万件,很多事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可以说,我们这个部门是一届奥运会中最庞大、最复杂、运行周期最长,处置问题最多、需要其他业务口支持最多的部门。”

不争才天下莫能争

针对历届奥运会媒体运行工作方面的不足,徐济成和他的团队对媒体运行工作提出了一些专业性的理念,这些理念成为北京奥运会媒体服务创造的新纪录和新模式。

比如:记者从媒体村出来,到各个场馆,只需一次安检,这改变了历届奥运会记者每到一个场馆都需经历一次安检的繁琐。这些人性化的服务以及对国外媒体来华采访提供的便利政策,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同时也被国际奥委会所推崇,沿用到下一届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曲终人散,那段不平常的日子留给徐济成的,却是波澜不惊。“每过一天我反倒是更平静一天!”徐济成这样描述现在的心情。然而,盛大的奥运会前,谁又能真的做到心如止水?

徐济成清楚地记得,就在媒体运行部组建后的第一次工作会上,看到手下这些年轻的经理面对即将到来的艰苦准备不足,看着大家似乎是以一种“玩儿”,而不是以牺牲的心态去备战奥运会时,给大家上培训课的他说着说着竟哽咽起来,没有人理解他所承担的压力有多重。

“奥组委的经历让我学会了跳出单一行业的业态,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同时能够善意地帮助别人,理解别人,因为你曾经在最高点站过。而对于一个体育记者来说,再没有比奥运会更大的战场,经历这个战场,我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更敬佩我的同事们,也更加热爱我所从事的体育新闻工作。”

徐济成办公室的白板上,除了密密麻麻写着的体育部工作计划,几个用黑色水笔写的大字很是醒目――“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徐济成说,这是来自奥运的感悟,“争,是因为你还没有达到最高,当你觉得自己突然变大但能量却变小了的时候,你也由此知道一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干的,所以你会尊重所有人,不会因为别人的欠缺而瞧不起别人。”

周涛 重返央视文艺中心

2005年6月周涛接受了北京奥组委的邀请,离开央视主持人岗位到北京奥组委新闻中心,担任北京奥组委新闻中心综合处副处长。

周涛所在的新闻中心负责有关奥运的所有新闻,组织境内外记者对奥运会进行新闻采访,接待国际奥组委官员来访,综合处是协调所有这方面工作。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周涛又负责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全球电视转播的协调和沟通。

现在周涛已回到编制所在单位中央电视台,被正式任命为央视文艺中心副主任。

邓亚萍

调任北京团市委副书记

北京奥组委官员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邓亚萍,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2007年初,被任命为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奥运村部副部长,由原来的正处级提升为副司级。

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在去年11月任国家体育总局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今年4月,邓亚萍调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王伟

出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邓亚萍的故事 篇四

今年4月21日,一条让无数人悲痛的消息,从西班牙传出――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于当地时间下午1时25分因病逝世,享年89岁。此前一天,他因心脏病发作被送进巴塞罗那的医院,但医生们最终没能留住这位老人。

噩耗传出的第一时间,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沉痛地说:“我无法找到任何词语来形容奥林匹克家庭的哀思。”“我们失去了一位伟人,一位导师和一位朋友。他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都献给了奥林匹克。”从1980年到2001年,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21年之久。在他的带领下,奥林匹克运动蒸蒸日上。罗格的话,是对萨马兰奇传奇一生的很好总结。

萨马兰奇的逝去,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慈祥可敬的老朋友。

在中国,很多人都把萨马兰奇与中国的奥林匹克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至今,人们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我在全世界取得过许多荣誉学位和荣誉称号,但最珍惜的是被称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与中国的“患难之交”

萨马兰奇和中国的最早接触,源于他任驻外使节的一段时间。1977年到1980年,萨马兰奇不仅是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还是西班牙驻苏联大使。这一特殊身份,使他有了和中国密切接触的机会。当时,各国外交官之间的接触非常频繁,萨马兰奇多次前往中国大使馆参加活动。

然而,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内部,仍有一些敌视中国的保守势力。他们奉行“两个中国”的政策,这导致了中国仍被拒在国际奥委会的大门之外。萨马兰奇帮助中国的第一步,就是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78年,萨马兰奇首次访华,为中国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积极斡旋。他曾说:“一个有着10亿人口的大国,居然不是国际奥委会的成员,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萨马兰奇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奔走下,1979年,国际奥委会一致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也把他当成了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1982年,邓小平接见了萨马兰奇。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与国际奥委会领导人接触。两年后,萨马兰奇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庆祝活动。他曾这样回忆:“在天安门城楼上,邓小平先生对我说,中国参加奥运会等大型比赛,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尊严。能看得出,说这番话的时候,邓小平先生非常高兴。邓先生虽然个头不高,却是一位历史伟人,带领中国走向了富裕。他还在1984年邀请我参观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纪念堂。当我得知,我和我的太太是唯一受邀参观纪念堂的西方人时,惊讶之情可想而知。”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下,美苏两大敌对阵营相互抵制对方举办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陷入危机。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遭到苏联等国的抵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毅然决定派团出征。在那届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队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这也是洛杉矶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萨马兰奇亲自为许海峰颁奖。

对中国给自己的支持,萨马兰奇20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北京奥运会后,他在西班牙《先锋报》上发表文章说:“中国人民是一个拥有超级强大记忆力的民族。他们懂得如何去珍惜患难之交。他们不会忘记患难时与自己并肩战斗的人。正因为如此,在北京奥运会上,我才能享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我的爱,这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情感。30年来,我29次访问中国。我从中国收获了爱和友谊,也学会了爱与尊重中国人民。”

亲历北京奥运会,“死而无憾”

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萨马兰奇在1984年首次向中国提出,可以考虑申办2000年奥运会。1993年5月,在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上,北京以两票之差惜败给悉尼。

1997年,萨马兰奇来上海观摩全国运动会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在我任内,国际奥委会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1996年的百年奥运会举办权没有给奥运会的发源地希腊,而是给了美国的亚特兰大;第二个错误是2000年世纪之交的奥运会没有让北京得到,而是给了悉尼。第一个错误已经得到了改正,希腊将举办2004年奥运会,希望在我的任内可以改正第二个错误。”

2001年,萨马兰奇即将离任。但在他和中国的不懈努力下,当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北京凭借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5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为了帮助北京举办一次最好的奥运会,退了休的萨马兰奇一直在各种场合给予北京奥运最大的支持。比如,他明确反对把奥运会政治化,反对抵制北京奥运会。在他看来,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平台,也是让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交流、享受“奥运精神”的机会。他说:“能亲眼看到北京奥运会,我死而无憾。”

萨马兰奇生前完成了这一心愿。2008年7月31日,首都国际机场迎来了萨马兰奇。这位在2001年将奥运会承办权亲手交给北京的西班牙老人,再次来到这里,参加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那一天,虽然经过长时间飞行,但88岁的萨马兰奇仍然显得精神很好,步履稳健地走下飞机。

与中国朋友的真挚情谊

在支持中国体育事业的同时,萨马兰奇也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1978年,为了让中国早日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萨马兰奇来到中国,而这次担任全程陪同的是何振梁。何振梁给这位国际奥委会重量级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在萨马兰奇的帮助下,何振梁开始在国际奥委会暂露头角。1981年,因为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52岁的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萨马兰奇高兴地把自己的一枚奥林匹克五环金质别针别在了何振梁的衣襟上;1990年,何振梁又以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成为在国际奥委会里担任重要职务的第一位中国人。

真正见证两人情感的是在2001年。当年7月13日21时55分,国际奥委会委员开始投票,决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投票。22时第一轮投票结束,日本大阪被淘汰;22时05分第二轮投票结束。这短短5分钟后来被人们称为“最漫长的等待”。最终的统计结果出来了,总协调员将结果装进信封,迈步走向主席台中央的萨马兰奇。萨马兰奇接过信封向宣布台走去。此时,何振梁追寻的目光正好与他对上,萨马兰奇微微点了一下头,何振梁明白,北京已有99%的把握。

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时,会场一片沸腾,两位老人的目光也凝固在了那一刻……

萨马兰奇的另一位中国朋友,就是与他有着忘年之交的邓亚萍。萨马兰奇第一次听说“邓亚萍”这个名字,是在1991年的日本。当时,正在观看世乒赛的他被邓亚萍身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吸引。比赛结束后,他亲自为邓亚萍颁奖。这是他作为奥委会主席第一次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颁奖。之后,萨马兰奇又盛情邀请邓亚萍到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做客。几个月后,邓亚萍如邀来到洛桑。开始,邓亚萍以为,一个运动员应邀到自家的“圣殿”做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但在宴会上,萨马兰奇主席亲切地对她说:“邓,你是我第一个邀请到国际奥委会做客的运动员。” 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夺得冠军的一刻,萨马兰奇与邓亚萍相约:“如果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你拿了冠军,我还亲自为你颁奖。”“好,一言为定。”邓亚萍答道。1996年,邓亚萍的亚特兰大之梦再次成为现实,萨马兰奇除了上台颁奖之外,还给亚萍一个特殊的“奖赏”――在全世界亿万双眼睛的注视下,像对待自己的小孙女一样,抚摸了一下这位中国姑娘的脸颊。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萨马兰奇仍十分关心她。他指点邓亚萍:“你要先学好外语,这是你将来不可或缺的新‘球拍’。不论你学什么,你一定要回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人民服务。”邓亚萍牢记在心,之后便进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将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毕业论文送给萨马兰奇。后来,这份论文被萨马兰奇存放到了国际奥委会博物馆。

“中国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萨马兰奇早就“不是外人”。1993年5月,在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确定前夕,萨马兰奇应邀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并赶赴北京与当时奥申委领导会面。在北京的一天下午,萨马兰奇突发奇想,要求工作人员为他提供一辆自行车,亲自到北京的自行车洪流中找了一把感觉。在北京最繁华的大街上,这位国际体坛的最高领导,实际上已经和普通北京市民融为一体。

就在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不久,萨马兰奇从国际奥委会主席的位子退了下来。但是其后的许多年间,老人家的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没有离开过北京。据萨马兰奇的秘书说,萨马兰奇时常会和中国的各界朋友通电话和邮件,特别是和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络。萨马兰奇的办公室只有大约30多平方米,但几乎每个角落都摆放着中国的工艺品,其中有贝壳雕塑、小屏风,还有中式首饰盒。置身其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老人家对中国所倾注的独特情感。

邓亚萍的故事 篇五

从前,鸡是没红冠的,狗只有三条腿,猪有一条长鼻子。

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对它们三个说:“你们三个在这里已经一年了,应该下去凡间工作一个月,再上来报告!”于是鸡、狗、猪到凡间做事。

一个月过去了,鸡、狗、猪回到了天上。玉皇大帝问它们三个说:“鸡你做了什么事?”鸡回答说:“天亮就叫主人起床。”玉皇大帝又说:“你有功,给你一个红冠!” 玉皇大帝又问狗:“你又做了什么事?”“我本想帮主人捉贼,但我只有三条腿,不够贼跑!”狗低下头说,玉皇大帝又说:“赠你一条腿吧!” 玉皇大帝又问猪:“你又做了什么?”“什么都让他们做了,我什么也没做!”猪说。玉皇大帝生气了,就把猪的长鼻子砍掉。

邓亚萍的故事 篇六

邓亚萍履新了,人民搜索总裁,前面还有一个更值得注意的官方职务――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正局级。考虑到邓亚萍37岁的年龄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为人瞩目的声誉和资源,其日后的成就可供人进一步发挥想象。

当年赛场上的邓亚萍冷峻、凶狠、咄咄逼人,她的自我成熟和完善、强悍的内心,成就了一代霸业――18个世界冠军、连续两届4夺奥运会冠军、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如今的她依然有一种掌控全局的霸气,只是更显从容、温和、谦逊,“已经转型为一名标准的体育官员了。”采访过她的记者如此感叹。现在,“体育”两个字也迅速被抹掉了,她完全脱离了传统运动员乃至体育官员的路子,正式走进互联网这个更广泛的领域。

剑桥博士是如何炼成的

人们津津乐道于邓亚萍每一次华丽的转身,从“乒乓女皇”到剑桥经济学博士、国际奥委会委员,再到北京团委副书记及至现在,邓亚萍完成了鲜有人能企及的跨行业“变身”。她始终上扬的人生曲线更是被定义为,举国体制下体育选手绝无仅有的奋斗故事,为万千运动员灌输信念――把命运中可把握的部分最大化。

近乎励志式的定义,或多或少受近几年备受热议的运动员归宿话题的影响。退役后身向何处?可提供范本的,有转入演艺圈的田亮、桑雪,有搭线豪门的伏明霞、郭晶晶,更多的则在人们视线之外,比如干搓澡工谋生的邹春兰、变卖金牌维生的艾冬梅。

但如邓亚萍般不断把学习和拼搏做到极致者,凤毛麟角。

自1997年起,那个扎着小辫子、张牙舞爪的小个子运动员形象,就和直径38毫米的乒乓球一起,与邓亚萍渐行渐远。退役后的邓亚萍选择进入大学深造,与早前一次次被国家队拒绝不同,大学的橄榄枝伸手可及。只不过对她来说,这同样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

耳熟能详的段子是,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新生身份心怀忐忑地进入清华大学时,“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出来了,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

更重要的应该是最后一句:“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努力的过程无需揣测。一把把脱落的头发、从1.5下降到0.5的视力、宿舍里成堆的学习器材、春节期间每天的速冻饺子皆可见其“苦读”的艰辛。2001年,她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为了“全英国最棒的英语系”入读诺丁汉大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她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连老师也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2002年12月12日,4万多字的毕业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通过答辩,获得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2003年,申请剑桥大学,在被第一个申请的学院拒绝后,第二次努力才被耶稣学院录取,读的是土地经济系。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怀孕期间她得以放下职务上的一切工作,却执拗地坚持在剑桥学习,当年在赛场上两眼冒光的狠又回来了;2008年3月7日,经过整整两个小时的答辩,邓亚萍终于通过考官的“拷问”,并最终获得剑桥大学授予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新华网对此报道称,“在剑桥大学八百年的历史中,这是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种重量级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

开创意义的仕途转身

重量仅为2.7克的乒乓球或许是所有球类项目中最轻的一种,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于中国而言,它恰恰又是最重的一只,甚至曾经重到超乎想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乒乓运动员从政的传统,远有李富荣,近有蔡振华,都位列副部级。

因此,邓亚萍的从政之路也在惯例之内。在剑桥学习的5年间,她几乎是“蜡烛两头烧”,历任中国奥委会执行委员、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中心副主任。但无一列外,都没有摘掉体育官员这顶帽子。

奥运会结束不到一年,邓亚萍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个有开创意义的转变:调任北京团委副书记。这也是她首次从事体育领域之外的工作。一年后的今天,邓亚萍又正式调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总裁。短短三年间,邓亚萍奇迹般地完成了“三级跳”。

华丽转身的背后显然上层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的规定,调邓亚萍之前,人民日报社人事局对她进行了测评、考察,分别与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团委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及邓亚萍分管部门,共计29人谈话,均举手赞同。

一位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分析,一年多时间,邓亚萍从北京团委副书记迅速跨行新岗位并官晋一级,无疑再次说明了她受到的器重。“她摆脱了只能在体育领域任职的局限,还增加了团干部的经历,再加上如今到人民日报社,不同的岗位历练,注定让邓亚萍的仕途不可限量”。

团中央某位跟邓亚萍有工作来往的人士也坦言,虽然团干部普遍都很年轻,但像邓亚萍这样年仅37岁就担任正局级的女干部仍然屈指可数。

有个很明显的对比是:就在前两个月深圳市公示的正局级干部人选里,最年轻的也有45岁。

如今正如其忘年交好友萨马兰奇为她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所作的序言中所说:世界向你敞开大门。

现在,政治,一个她不熟悉但也不排斥的世界向她敞开了大门。

投身互联网

履新人民搜索,邓亚萍究竟对具体的业务了解多少,不得而知。但纵观她的人生轨迹,这只不过是又一次熟悉的陌生领域的开拓之旅。履新第四天,谈及未来的目标,邓亚萍只能笼统地表示:“我们真正的希望是把人民搜索打造成为人民的搜索”,她进一步解释说,“人民的搜索就是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朝他们的目标和需求去做。”机械的官方发言模式之下显然还有对网络搜索一知半解的痕迹。

网络搜索作为互联网争夺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它需要有一个既对业界能够高瞻远瞩,又能够对前沿技术时刻把握的核心领军人物。

这也是邓亚萍担任人民搜索总裁以来,争议的关键所在。坊间对其跨界履新的质疑声,诸如专业门槛、技术革新、吸引投资等具体而微的问题,也确是摆在邓亚萍面前的一道坎。

不过,人民搜索副总裁、曾任IT168 首席执行官的宫玉国认为:“邓亚萍绝不是门外汉,她是剑桥的经济学博士,而且不管运动员时期还是从政以后,她的拼搏精神,还有北京奥运会的经验,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前景。”

人民搜索董事会同样希望,借助邓亚萍的国际影响力,广泛争取社会合作资源,充分吸收国际运作经验,扩大人民搜索的影响力。

不过,她的明星效应、冠军作风和人脉资源能否带来期待中的效应,尚待观察。抛开外行领导内行不说,目前争论的焦点,都停留在她的正局级别,以及她的仕途分析上。“邓总裁”如何放下身段,让具有草根自由思想的网络人接受自己,进而转化为滚滚的点击量和效益,也是一个难题。

在接受《人民日报》的“岗位适应性”评估时,互联网管理、技术及企业市场营销和金融策划、战略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邓亚萍具有坚韧不拔、敢打敢拼、争创第一的意志品质;有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有国际视野、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有广泛的国内外人脉资源,是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

拼搏、再学习能力强,似乎是对邓亚萍众口一词的评价,这也是她至今一系列成功的秘诀。只是这一次,她将完全暴露在公众瞩目之下,接受网民这一极具自由和草根精神群体的检阅和质疑。

邓亚萍的故事 篇七

2、同时,在求学期间,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鼓励和帮助下,邓亚萍在悉尼奥运会后正式进入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那是她“仕途”的真正起点,后来她又两度成为北京申奥大使、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任职、担任北京奥组委官员。

3、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讲,退役后的选择有很多种,有从商的,有从政的,有进演艺圈的……然而,邓亚萍选择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打乒乓球打了19年,相当长的时间,已经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实现了大满贯;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在退役后适应社会,很想去读书。

4、从退役选择读书来看,邓亚萍的选择还是性格决定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她是一个笑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