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妻,唐宗室女。高考家长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篇一
“四川这次为我们澳门国际电影节选送来的电影《守望人》艺术水准高,故事讲得精彩,特别是一群90后纯藏族明星联合塑造的坚守信念,守望国土的故事人物,很感人!”
12月22日晚,第1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地道四川制造的电影《守望人》成功亮相。
令人惊喜的是,四川电影《守望人》这次登陆澳门国际电影节,便受到了电影节主席许超平、评审主席葛优的高度评价。在当晚颁奖典礼现场,许超平及多位评委高度评价说:“电影《守望人》拍摄得很有创新,故事扣人心弦。表现藏族人民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是一部难得的优秀电影。”
据记者了解,评委主席葛优和评委们认真观看了《守望人》,他认为该片制作很有水准,故事讲得很精彩。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在22日颁奖典礼上,组委会将唯一的“最佳制片人”大奖颁给了《守望人》制片人靖军。
《守望人》是地道的“四川制造”,出品人是成都的80后张洪贵、罗治伟、刘晓红,制片人是北京晓庆公司总经理靖军,由四川传奇芙蓉文化公司、国蓉红亿实业投资公司、福拓影业、北京晓庆影视公司联合出品。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四川出版集团金色映像文化公司、中联侨壹号农场公司、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影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摄制。
该剧故事精彩传奇,画面精美,由一群90后藏族明星联合主演。藏族明星在帝饰演丹增,兰卡初饰演格桑,扎西顿珠饰演扎西,措卡卓尔饰演达娃,德旦饰演顿珠,扎西卓玛饰演拉姆。他们把守望国土、保卫边疆的家囯情怀表演得栩栩如生。
今年11月5日,《守望人》在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斩获新锐最佳影片和新锐最佳男演员大奖。这是近年来由四川本土拍摄的电影第一次荣获国际A类大奖,藏族明星在帝也是四川第一个获得该电影节最佳新锐男主角大奖的演员。
电影《守望人》观后感
12月29日下午,“四川制造”院线电影《守望人》在成都奥克斯广场保利国际影城举行公映启动仪式,著名作家阿来,配音演员陈浩等亮相活动现场。该片定档2020年1月15日全国同步公映。
电影《守望人》讲述了一家普通牧民两代人守望国土的感人故事。影片迷人的雪山高原风光、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年轻的90后藏族演员,在电影中的真情表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该片曾在多个电影节亮相,在12月22晚结束的第1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上,电影《守望人》斩获了最佳制片人大奖,之前该片曾获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新锐电影奖及最佳新锐男演员奖,在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进行展映。
值得一提的是,《守望人》中的主演全是年轻的90后藏族演员,在帝饰演丹增,兰卡初饰演格桑,扎西邓珠饰演扎西,措卡卓儿饰演达娃,德旦饰演顿珠,扎西卓玛饰演拉姆。他们把守望国土、保卫边疆的家囯情怀表演得栩栩如生。
男主演在帝表示,“看了剧本后很感动,拍摄的时候对剧本以百分百的激情去对待,我很在乎的是把这个人物演好。”在帝凭借该片获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新锐男演员奖,提及此,在帝表示,“非常荣幸,很自豪,从激动到感谢。我感谢导演,他锻炼了我演技,我以后要拍出更好的作品来感谢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守望人》是地道的“四川制造”,从制片人到出品人都是成都人,影片全程在四川取景,在呈现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四川独特的自然风光。
制片人靖军表示,影片经过多年筹备和拍摄,终于要上映了,拍摄过程很艰辛。
电影《守望人》观后感
迷人的雪域高原风光、几十年如一日而无怨无悔的《守望人》。雪山顶绣国旗、竖国旗、画国旗庄严肃穆,做边疆的护旗手,做国境线上的守护者。他们真挚坚守在雪域高原上,斗风雪、涉险途、坚守初心,谱写担当,那种坚持、那种难以割舍的画面使人感动不已。
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地理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终年积雪不化,交通运输状况差,坚守在这里的守望者面对雪山、草地、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险,依然在坚持,无怨无悔。
电影《守望人》取材于全藏区六个真实的动人故事,以几近纪录片的形式去展现丹增一家人的生活。全剧在美丽的甘孜州全景拍摄,迷人的雪山高原风光、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更值得一提的是,《守望人》中的主演全是年轻的90后藏族演员,他们把守望国土、保卫边疆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每一个人物里,表演得栩栩如生。
影片全方位、多视角的讲述了西藏边区一家普通牧民两代人守护家乡的感人故事,用真挚坚守与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质朴的民族情愫,艺术地表现了藏族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疆土,无比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电影《守望人》观后感
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享受着安全、平静、温暖、幸福的生活。而此刻,在寻求舒适安逸的同时,我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渴望着过一段静谧云深处的生活,而这些选择更要得意于祖国的强大、安保措施的完善和无数人的努力付出。泱泱大国,国防、科技、教育、交通、技术的领先,离不开祖国的强大,离不开坚守一线和无私奉献的人们。
今天我们也将通过电影为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守望人,他们默默付出、守家卫国!电影《守望人》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付出。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牧民丹增浓烈炙厚的家国情怀,他带着家人坚守在边疆环境恶劣的小土寨里,不让外敌侵占国土,爱国爱家的情感世代相传。片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满满的正能量。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篇二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文化长廊”,训练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领会故事讲述的道理,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聪明机智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朝皇帝的考验,唐朝皇帝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经历了千难万险才到达西藏。课文选编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事件为依托,又兼具民间故事神奇大胆的超现实情节,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能让学生在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的同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学时要立足于民间故事这一文体,向学生渗透文体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读自悟,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简要复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感知人物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文成公主为什么要去西藏?(多媒体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配以古典音乐,教师介绍: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发生战争,唐朝的统治者采用了和亲的政策,先后把19位公主嫁给吐蕃、契丹等与唐朝接壤的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有名的就是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宁。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优秀文化。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I。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文成公主进藏中的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古典音乐与文成公主画像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在学生心中树立文成公主的立体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课文。(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交流互动。(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概括段意。通过分析课文哪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进而理清文章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结构。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 第二段(5-13自然段):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种种经历。(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第三段(14自然段):点明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设计意图: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受故事内容,展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来展示学生初读的成果,进而引出研读专题。
三、研读文本、感知形象
1.朗读课文。用讲故事的语气读课文,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2.研读课文。(1)在课文第一个部分中考验求婚者这个有趣和充满智慧的情节中,为什么吐蕃使者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2)根据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说一说文成公主在进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边读边思考,勾画有关句子,选择一个句子来品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的描述感受文成公主智慧、勤劳和富有“神性”的形象,感悟进藏之路的艰辛,以及神话故事的丰富想象力。如: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
3.升华情感。在你的心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小结:①漂亮,聪明;②受皇帝疼爱;③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④善良;会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
设计意图:课堂交流是研读文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本环节设计尽量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与独立思考,多读多说,多练多做,使课堂充满创造与发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研读的自主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学习方法,复述故事
1.启发引导。多么神奇、动人的故事,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认识勤劳、智慧的文成公主吗?(学生自己练习讲述)。
2.讲述故事。指名讲述,进行评价。(1)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求婚成功──公主进藏──做出贡献。(2)对课文第一部分重点指导复述方法,内容上要讲清考验求婚者出的两个题目,一个是辨认马的母子,第二个是识别真假公主。要让学生知道讲故事时语言要绘声绘色,语音语调要配合情节发展,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3)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分别准备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事,进行复述比赛。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较好的达成这一目标,在让学生复述故事时要先帮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便于学生能够清晰地复述课文。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
五、课外拓展、积累运用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用学过的复述方法在班级故事会上交流。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篇三
摘 要:相比于已经发展多年的室内舞台剧而言,室外实景剧无疑是艺术表现形式中一剂新鲜的血液。《文成公主》的故事继2012年在北京上演完剧场版之后,再次在2013年位于我国处地最高的城市――拉萨以新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样一个具有厚重文化气息和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文成公主》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栩栩如生的打造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美的爱情故事,创造出首例藏地星空奇观的大型实景剧。
关键词:实景剧;室内剧;《文成公主》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文化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逐渐的兴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室外实景剧,已经在我国文化产业的道路上蓬勃发展。室内舞台剧,字面意思上我们不难理解,就是一种在室内呈现在舞台上的戏剧艺术。由于室内的局限性,很多题材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于是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即室外实景剧。实景剧是旅游演艺类节目形式,以真实的山水、建筑等作为舞台背景,利用现代化多种特效技术再度呈现出当地具有经典意义的民俗风情故事,一般以当地的旅游业为依托进行常年固定的演出。
一、演出主题鲜明易懂
不论是北京国家大剧院2012年上演的剧场版《文成公主》,还是2013年在拉萨圣地推出的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其主题都是围绕着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展开的,该故事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演出题材,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团结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虽然两场剧目表现的是同一主题,但因其演出场地的不同,将其主题展现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北京上演的音乐剧《文成公主》剧场版虽没有气势恢宏的天然外景,但就其上演的这一主题也起到了保护和宣传西藏特色文化的作用。实景剧《文成公主》共分为五幕,总时长约90分钟,其规模庞大,每年预计演出180场。该剧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唐蕃联姻为历史背景,同时收集了不少关于这段和美爱情的民间故事,在剧中表现出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带着唐朝的文明文化、物资粮食、锻造工艺等新的技术入藏与赞普①汇合。演出主题鲜明,以“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的主题贯穿全场。
二、场地布景因地制宜
剧场版《文成公主》虽然也将故事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始终在视觉效果上不能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首例藏地星空奇观实景剧《文成公主》顺应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炼与利用拉萨当地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风民俗元素,依靠自然的建筑风景,再现当年历史的影子。当观众入席后,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星空和一轮明月,自然天成的大山作为整个室外舞台的大背景,种种真实的场景,让观众从感官上身临其境,如同身处在真实的历史地域氛围之中。
实景剧《文成公主》从一开始就让无数观众为之震撼,第一幕“大唐之韵”:无数的金色光柱由下而上的冲入云霄,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从地下慢慢升起,众文武百官、大臣及宾客也随之展现的观众眼前,仿佛就是一座大明宫崛地而起的宏观景象。第三幕展现了藏族舞蹈的特有魅力,随着欢腾的音乐大作,篝火瞬间照亮了数百名围成圈的吐蕃男女,他们狂放的唱着跳着,将藏族原始的一面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观众。第四幕“高原之神”:是歌颂赞普丰功伟绩的一幕表演,马蹄声骤起,十几名壮汉挥着鞭骑着马奔腾在舞台上,这样的舞台效果是室内剧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都营造不出来的,其气势可谓庞大。第五幕“藏汉和美”:此幕接近尾声也是主题升华的一幕,吐蕃的百姓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松赞干布的婚礼,大唐的和亲队伍也是浩浩荡荡的从远处而来,人员可以说是最壮大的一幕。庞大的规模、真实的场景所承载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起到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的作用,这才是《文成公主》实景剧演出的真正艺术核心。
三、舞台效果绚丽夺目
实景演出除了借助自然山水等真实景观之外,还能利用现代舞台技术打造出室内舞台剧所不能创造的视觉效果。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融入民族建筑、歌舞、音乐、服饰、绘画、民间故事、生活习俗等多种元素,结合现代舞台艺术形式,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演出过程中根据剧情内容,时而四季耕作相互交替,时而雪山与丛林等大背景进行交换,时而真实的牲畜也搬上舞台,如奔跑的马群、耕作的牛羊等。为了让演出能够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实景剧可以打造出大雪纷飞于满场的效果,也可以结合现代灯光、音响等技术给观众打造出马队驰骋于野外的效果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将人们的记忆拉向了一千多年前。这些气势恢宏的视觉冲击都是室内剧所不能实现的,实景剧《文成公主》在剧幕的最后以布达拉宫等汉藏建筑的背景下,展现出和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起到了弘扬主旋律文化,推动民族团结的作用。
四、演职人员队伍庞大
同室内舞台剧相比,实景演出因其开阔的演出场地,因而需要更多的演员来显示其宏大的场面,从而烘托演出想要表现的氛围。从创作环节开始,到具体实施排练,再到最终的舞台呈现,无论是幕后工作人员还是台前参加表演的演员,都需要一支庞大的队伍作为支撑。一般室内舞台剧,使用人数大概在40至60人之间,少则十人左右就可以完成整场演出的表演任务,而实景演出有的多则上千人参与演出制作,由此可见差异之大。②
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的演员有600余名,其中专业演员占三分之一,其余的则为临时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一段“打阿嘎庆吉祥”的编排很是壮观,300多名藏族男女身着盛装,集体随着节奏边唱边跳,这应该是目前国内所有演出中阵容最壮大的一次。除此之外,“众人锅庄”、“煨桑”、“藏戏”“佛号念唱”等各种藏族特有的文化元素,也都一一体现出了演出队伍的庞大规模。
结语
当然,实景剧《文成公主》无论是在舞台场景、灯光声效、道具服饰等方面都能更好的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观众面前,但也有其弊端所在,既然是自然天成的舞台背景,那么也不可避免会有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不能正常演出的影响,相对于这一点而言,室内舞台剧就显得从容得多,虽然在视听效果上不及室外实景演出,但却不会受到天气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笔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评价,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演出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更好的氛围给观众,更是将我国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故事传承发展下去。(作者单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藏族简史编写组。2006:(11).3.
《西藏艺术研究》.《实景演出,拉萨“文化兴市”的新名片》.2013:(2).108.
注解:
① 赞普,别作赞府,意为王。敦煌发现已粉汉藏字书中,释为“天子”,《新唐书。吐蕃传》释为“君长”,“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篇四
众所周知,曾为明清两朝皇宫、历时500多年的北京故宫厚藏历代绘画、书法作品,而故宫入藏当代书画名家杰作的举动意在昭示公众:故宫博物院藏品档案里已经有了当代书画艺术品的位置。
历史是一天一天形成的,也是一天一天发展的,各个门类的艺术历史是由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创作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的。故宫对当代书画作品的收藏,走过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说起故宫,除了恢宏的古代建筑群落,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那是古代艺术的渊薮。然而,故宫并非拒收现当代艺术品,当代艺术品“入宫”也不是始自近年,只不过如今作为一项有意识的征集工作列入日程罢了。
检点故宫藏品,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卷帙浩繁的书画艺术藏品中,现当代书画约3000多件,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王雪涛、叶恭卓、徐悲鸿、董少平、沈尹默、黄宾虹等近百年中国书画大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均有收藏。来源有三:国家调拨(占现当代书画藏品的大部分)、个人捐赠(占现当代书画藏品的三分之一左右)和出资征集(占现当代书画藏品的极小一部分)。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故宫以前主要的征集任务是清宫遗失出去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始收藏现当代艺术品,如有人向故宫捐赠的书画作品中,不乏较高历史文物价值或艺术欣赏价值的现当代书画。
故宫对当代书画的收藏走过了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2005年10月,故宫举办“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包括李可染、李苦禅、卢光照、秦岭云、娄师白、沈鹏、欧阳中石、李铎、王明明、冯远、杨力舟等当代书画名家力作,及饶宗颐、马寿华、刘国松、何怀硕、周澄等台港书画名家的佳构。值此之际,故宫接受了李可染先生夫人邹佩娟女士捐赠的李可染《桂林记游月牙山图》、李苦禅先生夫人李慧文女士捐赠的李苦禅《远瞻》、卢光照先生夫人程莉影捐赠的卢光照《褪了残红》。2006年8月,故宫博物院和吴冠中先生达成共识,接受吴先生捐赠的《一九七四年・长江》《石榴》《江村》。如果说,故宫此前当代书画作品收藏是顺手而为,那么,对李可染、李苦禅、卢光照作品的收藏则是有意为之,收藏吴冠中作品则是主动而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标志着故宫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纳入正式的收藏范围。
这一嬗变折射出故宫人对历史、现当代艺术品、博物馆及其藏品征集的认知不断深化、务实和理性化的轨迹。过去,人们大都认为,就书画藏品而言,故宫是收藏清代以前历代书画作品的博物馆。故宫文物征集人员也常说:“故宫只收清朝以前历代的作品,不收当代的作品”。其实,历史是一天一天地累积的,也是一天一天地发展的。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不能说历史截至清朝灭亡就停止了,它是仍要不断向前延伸的;也不能说只有清朝灭亡以前的是历史,民国的建立和衰败,新中国成立及发展就不是历史。故宫即便是以收集历代作品为己任,这“历代”也不应摈弃当代,何况收藏有需要有超前意识。各门类艺术也是发展变化的,各种艺术殿堂的发生、发展和成熟、演化的历史,是由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的。就书画艺术而言,故宫是座辉煌的书画艺术历史博物馆,故宫书画藏品如果断代,未来研究20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在故宫就找不着这个非凡世纪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色彩斑斓的精品了。这将无疑是故宫书画艺术收藏有始无终的缺憾。所以,故宫是不会也不应该让此种事情发生的,即使有过疏忽,也不能任凭这种疏忽长期延续。
故宫收藏当代艺术品事宜酝酿已久,在上世纪80年代即有构想,当代艺术品陆续征集入藏。2003年,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将包括书画在内的当代艺术品列入文物征集范畴。2005年,在故宫筹办院庆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的当代书画家作品展时,李可染、李苦禅、卢光照先生亲属主动联系故宫,希望捐赠作品。故宫欣然收下了捐赠的书画珍品,并郑重颁发捐赠证书。这次捐赠是故宫正式决定征集当代书画艺术品后第一次入藏。
2006年8月,围绕吴冠中先生捐赠作品活动,故宫举行隆重的捐赠仪式,并从香港艺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借调出吴冠中先生历年捐献作品40余件,推出“奉献――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邀请国内外美术界、评论界、教育界、科学界的知名人士举办了以“传统与创新・收藏与弘扬”为主题的吴冠中艺术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3 月,故宫为庋藏范曾作品举行盛大捐赠仪式,“回归与超越―――范曾书画作品展”集中了范曾1999年以来创作的书画作品68件。此事再次在社会上掀起波澜。故宫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这些书画名家的积极影响,捐赠其他方面当代工艺品的活动日渐增多。
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当代书画精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断扩大当代书画的收藏,使故宫的藏品能够保持其发展脉络,反映出历史延续的特点。
故宫如何认知当代书画?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表示,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的转型时期。百年间,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加上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和融合,中国书画艺术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初,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书画家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追求理想,张扬个性,并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实践。海派、岭南派所表现出的新的风尚与京派所承续、发展的深厚传统,建构了当时国画艺术的繁荣景象。20世纪中期,国画更多地结合现实生活,表现出了时代的主题,同时也表现出了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不得不变的新的笔墨。书法方面,因为实用的萎缩而带来的整体颓势,经过“”之后的振兴和近20年专业教育为基础的拓展,也显现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这时代的变化之中,中国书画一方面在传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另一方面融合西法另辟蹊径,它们都为20世纪中国书画多样化面貌的形成贡献良多,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当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正确认识当代书画的成就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将有利于中国书画艺术在新世纪的新发展,而对于像故宫这样的以收藏古代书画为主的专业单位,通过对比,也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郑欣淼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又是部级博物馆的故宫博物院,其历史使命不仅是要在已有的宫廷文物收藏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还要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认识到当代的艺术精品在未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所以,故宫应在保持历代书画收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当代书画的收藏,使我们的藏品能够保持其发展的脉络,反映出历史延续的特点,这也将是故宫博物院在新世纪发展的契机。”
收藏吴冠中先生作品具有标志性意义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曾在“奉献――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开幕式上表示,收藏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是故宫博物院在明确指导思想下的自觉行动,是故宫收藏当代艺术的一个新的良好开端,具有标志性意义。
或许,这标志性意义涵盖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当代艺术、对历史的认识的进步。艺术发展的长河是奔流不息的,前人所经历的一切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在当代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艺术品,与古代艺术品一样,同样具有文物价值。所以,故宫要从传承、保护民族文化财富的角度来审视和收藏当今的艺术品。
另一方面,那就是对故宫收藏本身的意义。故宫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故宫以前的捐赠收藏没有太多的宣传和报道,只是给捐赠者发证书。而对于吴冠中先生的捐赠,故宫除举行隆重的捐赠仪式外,还专门为吴先生在午门开辟了为期一月的捐赠作品展,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宣传力度大大地加强了。这样,不仅表达了故宫对于捐赠者的尊重和谢忱,而且还晓喻社会:故宫对于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是很有力度的。
当代艺术品入藏标准取决于公众对艺术家的认可度
作为部级的博物馆,入藏故宫的当代艺术品应当有严格的高标准。当代书画作品的“入宫”标准是什么?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这还是个正在探索的过程。因为,过去的收藏主要是顺手而为,没有特别的标准。现在将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就需要对它进行明确的定位,以更好地甄别、遴选和萃取当代作品。如其他类别的当代工艺品,故宫标准定位在部级大师层次上,或者是社会公认其作品水平很高的范围。目前,书画收藏标准的界线模糊,主要依据书画家的社会地位和公众认可度。最近,故宫准备举办故宫藏紫砂作品展,表现当代大师们的精湛技艺。此后,故宫还将适时推出其他门类的当代艺术精品展。征集当代艺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多了,征集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当代艺术杰作多了,将有利于制定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标准。这样,从博物馆的性质来说,或者从研究某一门类艺术品的延续性、传承性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
故宫入藏当代艺术品,从学术角度来评判艺术家及其创作的艺术品,将为艺术品市场提供一个金钱之外的价值尺度。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篇五
综观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公开课研究,唱主角的总是精读课文,语文一线教师对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把握也是相对薄弱的。
人教版教材由三年级每册的8篇,到四年级增至14篇,五、六年级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达到了1∶1的比例。
为更扎实有效地推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实践与研究。《文成公主进藏》一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堂非常有代表性的课,是一堂以团队赛课的形式磨出来的语文研修课。
二、案例描述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读懂故事,感受民间传说的神奇色彩,尝试简要复述。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学好课文。本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揭题了解民间传说
1.出示课题齐读。
2.课文是一个民间传说,你知道什么是民间传说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小结。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出示初读要求:找一找写进藏的段落,思考进藏前后分别写了什么。
2.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
3.师生交流:
(1)写进藏的是哪几个自然段?(5-13自然段)请你圈出关键性词语“进藏”。
(2)默读课文,圈出能概括进藏前后内容的词,师生交流。(求婚、关系密切)
(三)学习“进藏”部分
1.文成公主进藏历尽千辛万苦,路上遇到了哪几件事?
(1)默读并思考。
(2)师生交流: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梳理后板书:遇河搭桥、撒羊毛过沼泽地)
(3)请你给第三、第四、第五件事也取个小标题写在旁边。
A.学生思考后写下标题,再请三个学生上前分别写出这三个标题。
B.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使标题简练。
乌鸦说坏话,公主修石屋
神鸟说真话
公主背乃巴山
2.默读课文,找一找: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神奇?师生交流。
师小结: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特点,充满神奇的幻想。
3.过渡:在老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就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这是为什么?请你去读一读第14自然段后再交流。
师补充图文材料(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四)尝试复述故事
1.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尝试复述,提供提示语:
(1)半路上,……
(2)文成公主过河以后,……
(3)文成公主到了尤龙真这个地方时,……
(4)过了一些日子,……
(5)走着走着,……
2.指名复述。
3.小组合作讲故事,一人轮流说一个小故事,合成完整的进藏故事。
4.请一个小组上来展示。
(五)课外拓展
1.请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推荐几部经典的民间传说:《猎人海力布》《一幅壮锦》、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三、思考与分析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才能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自己把课文读懂,把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精当点拨,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于这个“略”字,教学中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整体感知求略,放手练复述
略读的略,不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词句、结构、表达方法,在整体感知的阶段,力求放开,从略处理,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内容,在某些方面有收获即可,所以一定要抓住重点,课中指导求“精”,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尝试简要复述故事。
简要复述的首要条件是必须读懂课文,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课文篇幅很长,陈老师能够抓住“进藏”这条主线,围绕着它展开,先启发学生找出写进藏的段落,再思考进藏前后分别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求婚―进藏―关系密切”。“进藏”部分是故事主体,它由几个小故事组成,陈老师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用拟小标题的方式将几个小故事用一个个短语概括出来。她先引导学生逐步将第一、第二个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遇河搭桥”和“撒羊毛过沼泽地”),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自学剩下的三个故事,照刚才的方法拟小标题写在旁边,最后请三个学生上前写下小标题,师生共同讨论、梳理,使之简练、精确。在这一过程中,陈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学生参与面广,执教者只是从旁引导、点拨,让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体现了略在该略处――教之略。
梳理课文内容是为了给复述作好铺垫,使之更加顺利。由于三、四年级是阅读中复述的初始阶段,陈老师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果子,她请学生每人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来复述,并提供了开头的提示语作扶手;接着,学生去自主练复述;然后,老师请学生上前展示,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最后,为了回归文本的整体性,陈老师还请小组合作把故事完整地连起来讲一讲,并请一个小组上来展示。复述这一板块花了浓墨重彩,执教者给了学生非常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语言实践。在整个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没有手把手地指导,只有适时地引导与点拨。由于这篇课文是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其实是对前面所学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运用,所以更应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这就是略读课文教学,抓住重点,更加放手,教略学不略。
(二)抓住本体特征,充分悟神性
作为一篇民间传说,教学中也绝不能忽视这种文本的本体特征:民间传说在口头流传中,人们不断加以神奇的幻想,赋予其传奇色彩,或曰神性。这种神性,我们也应当在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孩子去感受。
关于神性,老师并没有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读故事、梳理文本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出几个小故事,其实就是把故事主干都梳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学生已经有所感受。我们先看看这几个小标题:遇河搭桥;撒羊毛过沼泽地;乌鸦说坏话,公主修石屋;神鸟说真话;公主背乃巴山。鸟儿能说话,公主背得动乃巴山……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这简直太神奇了!
紧接着,老师再进一步敲打:默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学生在默读思考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这种神性就体会得更具体而生动了。最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总结: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特点,充满神奇的幻想。到此,学生对民间传说的神性之感受已水到渠成。老师的教没有费太大劲,主要是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让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交流感受中习得,教师则是加以精当点拨。老师的这种教学仍然体现了教之略,学之详。
此外,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时很注重发挥略读课文的拓展延伸作用。作为一篇民间传说故事,它自然应该发挥其辐射作用。在充分感受了这种文体的鲜明特征之后,教师又在课末不失时机地链接了几部经典的民间传说,鼓励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将习得的读书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阅读能力,渐渐达到略读的最终价值。
总之,作为一线实践者,我们应正确了解略读教材编写的意图,多作思索,不断探寻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篇六
走过承圣门,在诗礼堂后,故井以西,有一道如同照壁的红色孤立墙壁,墙壁前的石碑上刻有填红隶书“鲁壁”二字。这是为纪念孔子第九世孙孔鲋藏书而建造的。正是孔家这堵老墙,先秦文化的夺目光彩才得以越过那场浓烟烈火,辉映千载中国。后以“鲁壁”指孔子故宅藏有古文经传的墙壁。
“鲁壁”的典故,是说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前后,当时,秦始皇为在全国推行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郡县制政体,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下令焚烧除《秦史》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也要限期交出销毁。这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不忍书毁,认为“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就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儒家经典偷藏在孔子故宅墙壁内,自己就到嵩山隐居去了。孔鲋到死也没有把它们取出,“竹简不随秦火冷”,这些经典终于保存下来。
藏于壁内的经书后来又是如何重见天日的呢?300多年后,历史进到了公元前154年,西汉景帝三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从淮南迁到了曲阜,封为鲁王,史称鲁恭王。鲁王好治宫室,据说他在扩建宫室拆除原孔子故宅时,忽闻天上有丝竹金石之声,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壁里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这才让这批古籍重现于世。
不过这些经典与当时民间所保存的却有所不同,它们不是用隶书书写的,而是用蝌蚪文写成的。于是人们便把这些经书称之为“孔壁古文”。后来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将蝌蚪文重新译回古文,使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发扬光大,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好局面。可这里的“壁”字又是异写的,原来壁没有封口,代表墙里面有书。
在这些经书中,最有价值和影响的要数《古文尚书》了,它比《今文尚书》要多16篇。
到了金代,人们为了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庙里的孔子故宅内修建了殿堂,名为“金丝堂”,取的是传说中拆墙取书时,天上有金石丝竹之声的意思。此后历代又多加重修,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重修孔庙时又将“金丝堂”迁往孔庙西路,而在原址上建起了诗礼堂,后来又在诗礼堂之后增建了鲁壁,作为纪念孔壁藏书的象征性遗址。
鲁壁藏书的故事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宋代文学家王禹称曾在其《鲁壁铭并序》中称:“文籍不可以久废,亦受之以兴……其废也,赖斯壁以藏之,其兴也,自斯壁而发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篇七
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周围****非常向往,纷纷派使者前来修好,称臣纳贡。许多****首领都来求亲,以能够与唐朝宗室联姻为荣。唐太宗为了确保边疆太*,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也制定并推行和亲**。比如,唐太宗把妹妹衡阳公主嫁给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从而建立了唐朝和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当时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吐蕃(bō)*。它的赞普(吐蕃王的称号)松赞干布,于634年派使者到长安,希望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从小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很有文化素养,会写诗歌,吐蕃人十分爱戴他。在他父亲去世不久,吐蕃贵族发动**,企图夺取*。年轻的松赞干布镇静地面对复杂的形势,凭着超凡的智慧和勇敢,很快就*定了**。
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一方面是想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向唐皇室求亲。但唐太宗没有马上答应。吐蕃使者担心回去后会被松赞干布怪罪,便撒了个谎,于是闹出了吐蕃和唐朝的矛盾,双方打了几仗,又坐下来和*谈判。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出了一支上百人的队伍,由聪明能干的大论(**)禄东赞带队,准备了许多金银珍宝,再次到长安求亲。
禄东赞在唐太宗接见时,转达了松赞干布想和唐朝友好的心愿,巧妙地提出了年轻的国王希望娶一位大唐公主的要求。
唐太宗对禄东赞的言谈举止很赞赏,并从他那里对松赞干布有了更多的了解。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挑选了一位文化素养较高、美丽而又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能完成求亲的使命,确实很不容易,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当禄东赞胜利解答了一道道难题,最后,唐太宗要他从二千五百名美丽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来。禄东赞以他敏锐的眼光,一眼就认出了仪态大方的文成公主。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随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还有许多侍女和工匠厨役。在文成公主丰盛的嫁妆里,不仅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吐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种等,以及许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图书。
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消息后,一路上都有人备了礼物和交通工具来接送。松赞干布按照唐朝礼制,从吐蕃都城逻些(今**)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那里隆重地举行了婚礼。他与李道宗相见,是以儿子女婿这种晚辈的身份,以表示敬意。
随后,松赞干布带着文成公主回逻些。这年藏历4月15日,逻些百姓像过盛大节日似的,载歌载舞,迎接文成公主进城。
松赞干布非常宠爱文成公主,还按照唐朝的建筑模式,在逻些专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宫殿。至今在*的大昭寺及布达拉宫中,都供奉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塑像。
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后,文成公主继续为汉藏两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联系作着不懈努力。当时去印度学佛的唐朝僧人,大多取道吐蕃,有些高僧还受到文成公主的热情接待。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为发展藏族经济作出了贡献。她让随从人员向当地百姓传授耕种方法,还亲自指导青稞等谷物的试种。她要求唐朝选派优秀工匠入藏,帮助吐蕃人民建设。自从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文化交流**加强,她也成为民族情谊的象征,因而直到现在还被当地人民所深深怀念。
松赞干布以后的几个赞普,继续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公元729年,吐蕃赞普派使者来见唐玄宗,表示愿意和唐朝同为一家人,让天下百姓永远过太*日子,表达了汉*民的友好感情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