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有哲理的小故事精选10篇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如下是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有哲理的小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哲理的小故事 篇一

相传古时某宰相请一个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也许是过分紧张,不小心把宰相的眉毛给刮掉了。唉呀!不得了了,他暗暗叫苦。顿时惊恐万分,深知宰相必然会怪罪下来,那可吃不了兜着走呀!

理发师是个常在江湖上行走的人,深知人之一般心理:盛赞之下无怒气消。他情急智生,猛然醒悟!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宰相的五脏六腑看个透似的。

宰相见他这模样,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呢?”

理发师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解释说:“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宰相一听理发师这么说,哈哈大笑:“那是宰相的气量最大,对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的。”

理发师听到这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相爷的眉毛刮掉了!相爷气量大,请千万恕罪。”

宰相一听啼笑皆非:眉毛给刮掉了,叫我今后怎么见人呢?不禁勃然大怒,正要发作,但又冷静一想:自己刚讲过宰相气量最大,怎能为这小事,给他治罪呢?

于是,宰相便豁达温和地说:“无妨,且去把笔拿来,把眉毛画上就是了。”

领导者有宽容之心,固然让人钦佩。但当你的下属犯了大错误,实在难辞其究时,你还需要纵容、庇护他吗?

小故事大哲理 篇二

一群体型庞大的牦牛在荒野里寻找青草。几只狼突然出现在不远处。领头的牦牛发现危险,迅速做出反应,带领牛群奔跑起来。狼也随着牛群奔跑,寸步不离。终于,有一头体弱的牦牛掉队了。狼将它包围住,不停地进攻。牦牛与之拼杀,由于年迈体衰,寡不敌众,半小时后倒在地上。

一只蝎子在沙漠中缓缓前行。它突然看见前面有动静,几只獴在向它靠近。蝎子快速掉头,拼命逃跑。獴紧追不舍,不一会就赶上。还没等蝎子反应过来,几只獴分工协作,咬头的咬头,咬身子的咬身子,蝎子成了獴的盘中餐。

弱肉强食是动物界的法则,谁也改变不了。但很快,两个不同的故事发生在以上四种动物之间。

一群牦牛在荒野寻找青草,突然几只狼出现在不远处。一头牦牛发现了,抬头看了一眼,其余的牦牛也纷纷抬头向狼望去。所有的牦牛继续站在原地,丝毫没有逃离的意思。狼在牛群边虎视眈眈地转悠了好一阵,没有下手的机会,无奈地走开。

一只蝎子在沙漠中缓缓爬行,突然与几只獴狭路相逢。獴小心翼翼地靠近。蝎子趴在那儿,翘起尾巴,似乎做好战斗准备。獴见状,纷纷后退了几步。蝎子仍一动不动的待在原地,既不逃跑,也没反攻。对峙几分钟后,獴只好走开,去别处寻找好对付的猎物。

其实,狼未必是牦牛的天敌,獴也未必是蝎子的天敌。牦牛和蝎子前后两种不同的命运说明,天敌是“制造”出来的,逃跑成了牦牛和蝎子的致命错误。置之不理的牦牛和敢于面对的蝎子,不但保全了性命,还吓跑了对手。

遇到挫折和困难,即便一时没想到对策和解决的办法,也不能退缩,应当积极勇敢地(哪怕硬着头皮)面对,因为逃避有时就意味着自我毁灭。

小故事大哲理 篇三

有一头驴,给老农拉地,农民发现最近这头驴不怎么卖力,可能岁数大了。这个农民有点文化,上过一些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课,听说用激励手段可能会使老驴卖力起来。于是,他把驴叫过来,对他说:“我给你制定一个激励考核办法,做得好会得到奖赏。”驴听了很高兴,说:“那您说说这个办法吧。”“我以前早晨给你两个玉米棒,从明天开始,早晨改成给你三个玉米棒,只要你干得好,每天都会增加。”农民介绍道。

驴一听很高兴,早晨多了一个玉米棒——太好了。于是,第二天拉地拉得特别好。可是到了晚上,他发现只有四个玉米棒,比原来的五个少了一个,于是他非常不开心。就找老板说:“不对啊,以前早晨给两个玉米棒,晚上是给五个玉米棒,现在晚上怎么少了呢?”老板说:“你不用担心,明天早晨我会再多给你一个玉米棒子,让你吃的饱饱的。”

听觉得不错,这是我头一天比较辛苦,老板很关心我,所以早晨才多了一个玉米棒子。于是第三天驴又拉得特别努力。结果到晚上他悲伤地发现只有三个玉米棒!他气坏了,于是农夫又把第四天早晨的玉米棒子调整为五个,但到了晚上却只有两个!就这样,农夫变了花样折腾,但一天下来总的玉米棒子却没有变,仍然是七个。最后这头驴活干了不少,但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死前他交给儿子小毛驴一个遗嘱,上面用血写道:“我没什么财产留给你,但我要告诉你一个惨痛的教训,就是和谁打交道不能跟人这种动物打交道,这些黑心的老板不会多出一个玉米棒子,但却变了花样欺骗我们这些打工的驴多干活,但到头来得到仍只有原来那么少。”没等小毛驴问点什么,老驴就断气了。

地处理了老驴的后世,小毛驴挣脱缰绳跑了,他不想再重演老爸的悲剧。但由于长期圈养,没有人给他吃的,小毛驴每天连七个玉米棒都吃不上。于是,没过多久,他不得不到另外一家农户碰碰运气。

这家,农民也把小毛驴叫到跟前,说:“我给你制定给考核办法,干好了能多给你玉米棒子吃。”小毛驴心想,这下子完了,老爸的悲剧真的要重演了!

看了看小毛驴的表情,说:“不用担心,我的考核办法很简单,现在我每天给你七个玉米棒子,你必须完成十车的拉车任务,如果你每天多拉一车,我会多给你一个玉米棒子。”小毛驴听了农夫这个方案,觉得不错,至少不是老爸说的无论干得再好都只有七个玉米棒子。于是,第二天他非常卖力,真的多拉了一车,老板兑现了诺言,多给了他一个玉米棒子。小毛驴非常高兴,第三天,他多拉了两车,如愿地多得了两个玉米棒子;……就这样,小毛驴越来越努力,得到的玉米棒子越来越多,老板种地的规模越来越大。没几年,小毛驴累死了,

临死的时候,他也给儿子留了一个遗嘱:“这个老板真不错,我死以后,希望你跟着他好好干……”

小故事大哲理 篇四

小女孩索尼亚在农场附近的一所小学里上二年级。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父亲就问原因。她抽噎着说:“班里一个同学说我又丑又笨,还说我走路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后,只是微笑。

忽然他说:“你能摸得着房顶上的天花板。”还在哭泣的索尼亚听后觉得很惊奇,不知道父亲说的什么意思,就反问:“你说什么?”

父亲又说一遍:“你能摸得着房顶上的天花板。”

索尼亚忘记了哭泣,抬起头看着天花板。心想,“那么高,父亲蹦起来都够不着,我怎么摸得到呢?”

父亲笑着得意地说:“不信吧!那你也别信你那个同学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是事实!”

父亲的话让索尼亚开始明白,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要自己拿主意!

索尼亚长大后成了一名演员。有一次,她要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但经纪人告诉她,雪下的太大,再说你也没有必要去参加这种对你的演艺事业没什么帮助的活动。经纪人的意思是,索尼亚应该参加一些大型的集会和活动,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名气。索尼亚坚持要去,因为她相信自己做的没错。

那次公益活动因为有了索尼亚的参加,举办的非常成功。而索尼亚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赞许,她的名气和人气也很快因此骤升。

小故事大道理:当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得不到众人的理解与支持时;前行的脚步遇到阻挡和羁绊时,不要动摇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相信自己,黎明就在前方。

小故事大哲理 篇五

十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学院读书。班上大部分同学来自偏远贫困的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且贫穷的缘故,他们几乎都很少与家人通电话,信件往来倒是很常见。

作为班长,我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午休前站在讲台上发信。念到哪个同学的名字,那个同学就上来取回自己的信。我留意过,“多吉”这个名字从我口中吐出的次数最多,每周必有。多吉是布依族,来自贵州黔南自治州。那些信正是从黔南寄来的,估计就是家书了。

那一日,我又在讲台上分发信件,多吉听到名字后喜滋滋地上讲台来取信。大概是信封边沿破损了,我的手刚抬起,里面的“信”飘了出来———竟是一片树叶,只见那片叶子在空中翻转几个来回,缓缓地落到了地面上。

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腾地一下便红了。

“……我爹不在了,只有娘,但她是个瞎子,我家就我一个儿子,娘很想我,我也想娘,我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她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空白信封。我对娘说,如果她平安,就寄一片桉树叶给我。我收到信后,又将桉树叶寄回去,但不是一片,而是两片。干枯的桉树叶在水中浸泡湿润后,两片合在一起,娘就能吹出很清脆的声音。我娘说,那样的话,她就知道我平安了。她还说,桉树叶发出的声音像我呼喊她的声音。”

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

小故事大哲理 篇六

1936年,弘一法师由鼓浪屿移往厦门南普陀寺担任住持。当时,有很多人说弘一法师是贪图厦门的富裕生活,这让弘一法师的弟子们非常不悦,他们就写了一篇关于弘一法师的生平文章给当地的`报社以辩驳造谣者。报纸刊发出来后,弘一法师才知道徒弟们的这一做法,他皱着眉头把徒弟们叫到跟前说:“你们虽然是出于好意,但这其实是对我的坑害,看来我日后在这里要更加谨慎了。”

徒弟们不赞同地说:“师父,是那些人说你的坏话,我们才决定为你正名的。”弘一法师摇摇头说:“你们要记住,如果你们日后也被人诬陷,切不可去辩驳,越辩驳就会越吃亏。如不辩驳,别人一谤便罢,没有后患;而一辩驳,诬陷便会无穷无尽,那样你们还有什么时间去做別的事情呢?所以,我们只管把自己认为的最善最美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倘若做错了,即使再多的人称赞我们也于我们无益;而要是做对了,即使再多的人说我们的坏话也于我们无损。我们为人做事,必须要置诬陷于不计。”

果然不出弘一法师所料,报纸刊发出来后不久,外界对弘一法师的非议更多了,但徒弟们都谨遵弘一法师的教诲,没有再做回应。时间一天天过去,所有的非议与诬陷也自然就不了了之,烟消云散了。

有哲理的小故事 篇七

有一个小和尚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觉得无聊之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个常识性管理错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由于主持没有提前公布工作标准造成的。如果小和尚进入寺院的当天就明白撞钟的标准和重要性,我想他也不会因怠工而被撤职。工作标准是员工的行为指南和考核依据。缺乏工作标准,往往导致员工的努力方向与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统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因为缺乏参照物,时间久了员工容易形成自满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制定工作标准尽量做到数字化,要与考核联系起来,注意可操作性。

小故事4: 沟通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著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真的听懂了手下的话了吗?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权威打断手下的语言?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手下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反过头来想一下,如果你不是领导,你还会这么做吗?打断手下的语言,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员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觉。时间久了,手下将再也没有兴趣向上级反馈真实的信息。反馈信息系统被切断,领导就成了“孤家寡人”,在决策上就成了“睁眼瞎”。与手下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将会使你的管理如鱼得水,以便及时纠正管理中的错误,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制度。

小故事大哲理 篇八

东汉时期,有个叫乌吉的农夫,种了一大片地的甜瓜。到收获的季节时,滚圆香甜的瓜招来了一伙贼。这伙贼非常狡猾,乌吉上半夜看守,他们就下半夜偷;乌吉下半夜看守,他们就上半夜偷;乌吉一整夜看守,他们就趁他打盹的时候偷。

乌吉实在没辙,就索性不去看瓜了。不仅如此,他还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每天傍晚他都摘几个顶大的甜瓜放在地头,等贼夜里来将它们拿走。从此,这伙贼偷瓜更方便了,连地都不用下了,拿一只大麻袋将地头的大甜瓜直接装走就是了,原来是贼“偷瓜”,现在简直就是乌吉“送瓜”。

村人都以为乌吉被偷怕了,有点“犯迷糊”。你不防贼就罢了,也不能养贼啊?乌吉淡淡一笑,说:“你们都只看到一步棋啊,我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如果我不把瓜摘好放在地头,那些偷瓜贼就要自己下地摘,因为毕竟是偷窃,就必须争分夺秒,心理素质再好也会有一点手忙脚乱,这样他们不但偷了我的瓜,每一次还踩坏不少瓜。现在我把瓜摘好放在地头,就减少了不少损失。”村人一听,顿时觉得乌吉的做法不仅不愚蠢可笑,反而充满了智慧。

后来还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乌吉“养贼”后不久,贼们不知道是碍于脸面,还是被乌吉的举动所感染,或者是领悟到什么,就不再来偷瓜了。

乌吉的“养贼”看似滑稽可笑,实则充满应变智慧。当我们对身边的丑恶行为实在无力改变时,也不妨运用乌吉的这种欲擒故纵的策略,不但能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也许能就此抑恶扬善呢。

小故事大哲理 篇九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小故事大道理》(哲理卷),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如《小黄花的春天》告诉我们,冬天的寒冷无法阻止小黄花的开放,也就是说没有东西能阻止我们的决定,除非你没有勇气……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如《人生如水》、《0分比100分要优秀》、《捕鼠器》、《烈马》、《应付未来的方法》等等一些好看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你是老虎不是羊》,是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讲了:一只小老虎因母虎被杀而被一只母羊收养,小老虎喝母羊的奶,和小羊羔们一同玩,它在尽力把自己当成羊,可是,老虎仍是老虎不能变成羊,忽然,一只不知名的巨兽从山中跑出来,大喊一声,这只不知名的巨兽有着黄色的皮毛,皮毛中还夹着黑色的斑纹,显的很庄严、威武的样子。这只不知名的巨兽对小老虎说:“你跟我来一下。”小老虎跟巨兽来到了河边,巨兽说:“请你仔细地看一看,瞧一瞧自己,看看自己是哪种动物。”老虎说:“我是一只羊羔。”巨兽说:“不,你是一只老虎。”说着大老虎吼叫了一声,它又叫小老虎也叫一声,小老虎一开始叫好像在呜咽,第二声还是像在呜咽,在第三声时,小老虎感觉身体中有一团东西在蠢蠢欲动,它使劲一吼,终于吼出来了,大老虎说:“记住,你是只虎,不是羊”说完大老虎便走向丛林去了。在后来的十天中,小老虎独自在丛林中觅食,漫步。在自己不确定自己是老虎的时候,它就大吼一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继而迷惘,失落。这时我们该静静地思考,问问自己。如果,自己是强者为什么不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的实力呢?

小故事大哲理 篇十

其实,我这次回家并没有什么好心情。宛城对于我来说,如果没有父母在,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称之为"家"。尽管,这里有我的兄弟和亲戚们。

我们兄弟三个,我是老二。我们从小在宛城的市郊长大,父母辈是从农村里走出而落户到城市的,但我们的根仍在农村。生存的环境和经历使我们这一群人的地位似乎有些尴尬,在农村人的眼里,我们是城市人,在城市人眼里,我们是农村人,我不知是不是这种潜意识的驱使,我考上了汴京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我留在了汴京师专,我成了真正的城市人。虽然,我一直认为汴京并不比宛城好。

如今,已是毕业后的第五个年头了,其间经历了太多的事,我都记不起来了,有时我甚至怀疑我是在故意忘记。师专的生活平静也动荡,它让我想起了故乡白河里的暗流,表面上水平如镜,底下却水流湍急,而我却恰似水面上的一片枯叶。偶尔的静夜里,我会奇想我这种人要是生活在古代该是很好的,可惜我回不去了。一直以来,我被安排教美术理论,一周12节课,除去周四下午的政治学习,其余时间都是我的,我可以外出写生,也可以一整天关在屋里在画布上涂抹。这种情况延续到去年秋天我给院长送了一次礼,原因是他病了,我可能是鬼迷心窍,床头堆满了补品的老院长笑头说:"天翼啊,开窍了!"过完春节,我被通知可以到中央美院进修一年。

到七月底,我请了几天假,决定回家看一下,已快一年半没回过家了。先回汴京,毕竟那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圈子",再到宛城,那里有我的父母。

在亲戚眼里,我是出门闯事业赚大钱的人,回来该算是"省亲",应受格外礼遇的。父母身体都还算好,惟是又苍老多了。老大,三儿,还是那样,一个没工作没媳妇,一个没工作朋友一大堆,老大已经三十了,从二十岁复员家至今,他十年的生活范围未突破过我们家,鼓励责备,苦口婆心,我早已不想再问。三儿见了我很高兴,吃饭时跟我说:"二哥,我谈了个女朋友,公安干校的,长得还可以。"我清楚他的选择标准。"是不是春上打电话时跟我说的那个?"我问。他犹豫了一下说:"这个是公安局的,他们家……""算了,算了,半年以后你再跟我说吧!"我打断了他的话。我有些烦,其实我回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想回老家艾庄去看看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