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中篇故事(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篇故事 篇一
提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下简称为“村上”),大家可能马上会浮现出“诺贝尔文学奖”“挪威的森林”“马拉松”等词汇。没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这位日本作家,其作品乃至私人生活都不断地进入公众视线,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村上的著作除小说外,还囊括随笔、翻译、记录文学等多类。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村上文学的核心总是长篇小说――从1979年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开始,之后有1987年引起“村上热”的畅销作《挪威的森林》,2002年的奇幻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直至2013年最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是因为村上把自己设定为长篇小说家,他的中篇、短篇小说都被当作实验场,从中获得的东西被吸收进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中。这就是村上的长篇小说如此优秀以及名气一般大于其他篇幅小说的原因之一。
一、《背带短裤》简介
而这次映入笔者眼帘的恰巧是村上的短篇小说《背带短裤》(以下简称为《背》)。它记录了妻子的朋友向“我”讲述的一个离奇故事:朋友的母亲五十五年来第一次出国旅行前往德国,回来前去给丈夫买背带短裤作为礼物,却在购买的三十分钟内突然决定与丈夫离婚。≮www.kaoyantv.com≯因为“睡在心中很久的一种模糊的意识突然苏醒,并渐渐变得清晰明了”,她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是多么憎恨自己的丈夫。母亲回日本后也不向女儿解释原因,与女儿维持了长时间的不联系状态,直至两人一起参加亲戚葬礼后在咖啡店聊天,才让也已成人的女儿原谅了她。
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年为家庭付出的、没有自我的女人,在旅途中发现自我、获得自立的故事。故事中父亲的不忠造成了母亲心中长年的积怨,而故事的关键即导火索就是那条代表了丈夫及家庭多年束缚的背带短裤。母亲选择离婚看似突然甚至荒诞,实则是多年沉积火山的爆发。但要深刻理解这个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文本表面,更应该联系其前后的作品及挖掘其社会意义。
二、《背带短裤》中的无常观
笔者所谓的联系《背》前后的作品来解读小说,灵感正是来源于上文所提及的村上把自己设定为长篇小说家这一特点。
实际上《背》收录于村上短篇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中。这部短篇小说集是村上的一本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集,在其长篇中同样创作手法的只有《挪威的森林》。从时间上我们进一步可发现,这部短篇集是在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前的1985年出版的,作为手法的确可以称为《挪威的森林》的实验场。1991年《全集1979-1989》(第5卷)出版时村上自己也说:“我需要这种一字一句据实以录的伪装。我一直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叙述者尼克・卡洛维这个人物抱有浓厚兴趣,这也就是我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最直接的诱因……如果没有这次实践,我恐怕永远都无法写出《挪威的森林》。”
而“旋转木马”上的”鏖战“又代表什么?只要坐过旋转木马的人都知道,它总是以同一速度在同一地方兜圈子而已,哪里也到达不了,谁也超不过谁,谁也不被谁超过。然而我们却在这样充满轻松、祥和气氛的旋转木马上针对假设的敌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鏖战,其结果必定是徒劳。因此村上在这个小说集中收录了八个徒劳的故事:千里迢迢在国外为丈夫买来合身的背带短裤,回国后她却毅然决定离婚开始新生活;好不容易觅得动心的油画,临行前却被她浇上煤油付之一炬;美貌骄傲的公主令人不敢仰视,却在雪夜合宿的凌晨“无意”间钻进了“我”的毛毯…… 故事的发展永远与最初的设定背道而驰,无常的同时却也让人获得了迷茫后新生的,这就是村上所谓的“旋转木马”上的“鏖战”。
得益于从小沉迷品读世界文学全集,村上很熟悉希腊神话。在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他就完成了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精彩互文。而这次村上则是让人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的石头”(Stone of Sisyphus)的故事。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但因为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被众神打入地狱服苦役:将一块巨石从平地推上高高的山顶,而每次快要推到顶时石头必定由于自身的重量陡然滚下山去。于是他重新推石上山,如此周而复始,纯属徒劳。明知徒劳,却又不能停止这种荒谬的劳作,这在村上春树笔下演变成了旋转木马上的鏖战。虽然骑旋转木马比推石上山轻松有趣得多,但在徒劳这点上并无不同。
并且村上的小说除了希腊神话外,在结构、写作手法以及语言风格都有明显的西化痕迹。但透过外在,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识、意趣的深处,仍受到浸染佛禅哲理的“无常观”等的影响。人生徒劳即人生无常,凡事非永恒存在并难以靠主观掌控,无人能与这种虚幻无常的命运相抗衡。这既是岛国日本所酝酿出的日本文化的深层的孤独感和审美意识,也是《背》中隐藏的对于人生的解读,同时还是故事中朋友的母亲产生自我解放意识的基石。
三、《背带短裤》与熟年离婚
《背》从社会意义方面解读,我们则可发现它隐射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熟年离婚。
熟年离婚指的是长年(一般指二十年以上)相伴的中年夫妇的离婚,其显著特点是主动提出离婚的大多数为女方。这个现象起源于日本,在日本也尤为严重,而背后的推动原因有二,一是丈夫退休,二是子女的自立。具体说来,由于平时忙于工作,部分日本男性退休后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他们没有业余爱好,也没有多少朋友,只能在家打发时间,完全粘在妻子身上;再加上常年为公司奉献,他们并不具备打理家事的能力;又因大多日本人的“核家庭”的构造,相较于大家庭而言,夫妻注意力和矛盾不容易被分散和缓解,自然导致夫妻争吵率的提高及引起妻子的反感,最终导致了一些50岁以上的妻子在子女成人后主动选择离婚。
《背》把故事设定在国外旅行途中,不仔细揣摩的话容易让人误以为仅仅是因为出国旅行的新鲜感让妻子得以解放。她所见的景感觉新鲜,所见的人感到亲切,沉睡在肉体深处的种种情感被唤醒,没有了落寞、恐惧以及烦恼,丈夫、女儿与家庭,那些曾经自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统统被抛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在德国这样一个异域空间,她重新找回到了独立自由的感觉。实际上不管是从故事中的母亲的年龄(五十五岁)还是从她选择提出离婚的时间点(女儿大学二年级)来看都完全符合熟年离婚的定义,并且促使母亲下定决心离婚的除了在买背带短裤时经历的一切外,必然包含了女儿已成人等现实因素的支撑。从这一角度出发,《背》也是一部讲述了熟年离婚的故事,它关照了日本社会熟年离婚案例日趋增长的事实,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篇故事 篇二
一、故事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选材特点
高考记叙文阅读,以短篇故事类居多。这类文章一般描述的是某一件具体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有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故事一般取材于真实的生活事件,通过故事来赞美或谴责等等抒发某种情感。
2.故事类文章的命题特点
此类文章的命题往往从故事的情节、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前因后果的推测以及故事的主旨大意等方面着手,推理判读能力。
3.故事类文章的解题技巧
(1)理清文脉与主要信息
阅读故事类文章,理清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关系,有的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有的以一句富有寓意的话为主线。只有抓住了主线索,才不会在解题时偏离正轨。
故事类阅读理解所涉及的题目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个小题的正确选项结合在一起基本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脉络或文章的提纲。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考生如果能关注文章的主要细节,就能一气呵成,保证做题的准确性。
(2)注意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高考英语故事类文章常伴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因此,议论和抒情往往夹杂其中。这些体现作者观点或思想的语句在阅读时可以画线,它们往往体现文章中心或者写作意图,属于必考点,要仔细体会。
二、科普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科普说明文特点
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1)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2)句子结构复杂,长难句较多,考生对其望而生畏,不知如何下手解题。
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其了解近几年内容越简单的文章,题目的思维含量更高,难度越大,如故事类。相反,内容庞杂、生词术语较多的文章,在事实性更强的情况下,阅读理解的题目却相对会简单,如科普类说明文,这也是命题者调控试卷难度的手段。
高考试题中科普说明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最为常见,即先引出说明对象,然后阐述说明对象,从而使读者有深入的理解,最后对说明对象做总结,或做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
2.科普说明文解题技巧
(1)运用Skimming(略读法)和Scanning(查读法)阅读技巧,巧妙解答细节
①采用略读法,快速阅读短文,考生不需要逐字去读,而是要重点留意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首句和段尾句,把握主题思想与段落大意。
②摸清文章结构后,读阅读问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到短文中圈定大致的答题范围。
(2)精读首尾两段或段落首尾句,准确解答主旨大意和结构题
科普类说明文通常有主旨大意判断题,以考查考生对通篇文意或某一段落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结合这类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考虑。首段与结尾往往提出或归纳了文章的某一要点或中心思想,因此正确理解文章首尾两段是解答全文主旨题的关键。
三、新闻类阅读理解技巧点拨
1.选材特点
新闻类阅读材料的内容多数是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国内外有影响的事件和最新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等等。根据报道的内容兼具记叙文或说明文体裁的特点。
中篇故事范文 篇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连续性文体。该体裁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描述人物、事件的存在、发展和变化过程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通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常见的记叙文可分为文学类记叙文和说明类记叙文两大类。
一、 文学类记叙文的教学
文学类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传奇故事、叙事散文等。学生普遍喜欢阅读这类文体,但在解答与这类文体相关的试题时,往往因缺乏相应的阅读策略及对文本的整体概念,导致“看得懂,做不对”的结果。因此,笔者从这类文本的特征(以人物、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事件“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展开故事,情节性较强,等等)入手,指导学生按其故事情节逐步展开的显著特点,采用略读、查读等策略快速把握文章的细节内容,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把握文本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在Green Orchids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关注文章的体裁特点,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顺序,尝试在各个阅读环节使用多元化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理清这篇小说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作者所描写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外表、言语及行为来深入理解全文。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 找主题句,把握文本的文眼
【活动1】查读细节与主题句
浏览课文1~2段,回答如下问题:
(1)What i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Harry Saleem?
(2)What are the two choices Saleem faced?
(3)Which sentence can be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
分析 这一活动前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查读策略,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查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信息;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尝试找出主题句—— Life is a series of choices, and we cannot always foresee the consequences.主题句是文章的“神”,即文本的文眼,抓住了文眼就意味着抓住了文本最本质的东西。
(二) 抓情节,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活动2】使用流程图
使用如下流程图梳理故事脉络,抓住故事中心(如图1)。
分析 阅读文学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使用流程图对梳理故事脉络、抓住故事中心是很有效的,它能通过一个个箭头帮助我们获取相关信息并概括前因后果。在这过程中,学生运用“梳文脉抓中心”的策略,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逻辑推理,并归纳出全文的中心。
(三) 品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活动3】分析故事主角性格
在完成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后,笔者请学生根据表1内容来分析故事主角Saleem的性格。
分析 教师在处理文学类记叙文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意义,抓住作者描写人物时所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来分析、判断人物个性。在本课的教学中,表格中的selfish,foolish,impatiently等评价人物个性的词语,就是学生通过品味文字而归纳出来的隐含意思。
(四) 扣主题,设置开放性问题
【活动4】开展小组讨论
在查读、预测、梳理、分析全文之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开放性问题,供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1)How would Saleem feel when he heard what the doctor said? Give your reasons.
(2)What was his response and what would his fate be? If Harry had made a different choice,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or what would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分析 这一活动采用的是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再次阅读与思考,并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尝试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也在提高,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所读故事的戏剧性和讽刺性。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推断和解释的能力。
中篇故事 篇四
【关键词】Web2.0;微电影广告;士力架创意
士力架作为一种新的巧克力品牌,如何迅速地在中国市场占有名气,改变原有的德芙巧克力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的情况,首先要推出自己的广告宣传片,采用微电影广告的方式制作,开始投入到互联网络上播放,引起大众的关注,然后再把广告片投放到电视上播出,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士力架微电影广告片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广告片的风格与众不同,受到很大的关注,这在于它的不同的创意策略。
1 “士力架”微电影广告创意策略
1.1 品牌理念生活化
1.1.1 发掘受众的内在需求
“士力架”的一系列微电影广告片发生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但是它的广告主题只有一个“横扫饥饿”。首先,是士力架推出宿舍四人篇中的《韩女篇》,广告内容讲诉了一群年轻人去爬山,爬到了半山腰上,一位虚弱无力的女生趴在一位男生身上,说着韩文,其中的大概意思为:让身下的男生背着她到山顶上去。刚好另外一位男生说给你一根士力架吧,而那位韩女吃过士力架后立马就变成了一位小伙子,立刻充满精力同时期的还有《猪八戒篇》、《包租婆篇》,都是以一种关爱受众的方式,来表达产品的卖点。最后是今年新出的《华妃篇》,故事讲诉了运动过后,一群年轻人准备换掉衣服,最亮眼的就是其中坐着一位贵妃式的人物,在贵妃吃过士力架之后,她就变成了一位小伙。总结起来,士力架广告都是在表达一个诉求:你累了、变虚弱,吃了士力架就能恢复自己。
1.1.2 品牌理念传达对受众的关心
在这一系列的广告片中,故事内容基本上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在一系列的广告片中,总会出现一种相同的情形,在《韩女篇》中,因为女生爬在男生背上走不动了,口中一直叫着“欧巴”(韩文中女生叫男生哥哥的意思),本来是位东北大爷们儿,却变成柔弱悲情的韩女,一看就令人很尴尬,那么为了不让自己尴尬,也不让别人无奈,那么就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体力,在这一点上士力架可以帮助你,让你“横扫饥饿,做回自己”。在《唐僧篇》中,赛龙舟时,前面的掌舵打鼓之人变成了滔滔不觉的唐僧,引起的不满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个人的不满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只有让唐僧恢复成正常人,那么士力架是最棒的选择,它能够带人脱离困境,就如士力架广告词:横扫饥饿做回自己。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事,比如你在饿了、没有力气的时候,士力架会给人最好的帮助,最大的关怀,让人们能够做回自己。
1.1.3 构建品牌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桥梁
对于士力架来说,它是作为一个新品牌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那么如何快速地占领市场,这需要受众对士力架这个品牌的认可,也就是受众对士力架的信任。士力架一开始定位的是年轻受众群体,所以士力架的广告片选择了一群年轻人来当主角,故事发生在一间宿舍里面,讲诉了四位年轻人的与众不同的经历,当饥饿来袭时,人们就会失去自我,变成各种各样焦躁、虚弱、懒惰的代表,这种夸张的手法,让人记忆犹新,也是这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喜欢个性化的年轻人记住这个品牌,继而向身边周围的人分享这支广告片,这是一开始就在受众群体当中留下印象,进而再推出其他的系列,这些广告片的结构和风格相似,但又是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以故事情境来展现各种问题,以幽默风趣的风格来引起人们的兴趣,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加深人们的印象,进而让人们出现购买的行为。
1.2 产品使用情境化
1.2.1 体现产品的特点
微电影广告善于把产品融入到生活的各个场景中,自然的表现出产品的功效,既不会让人反感,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士力架的广告片中,每一个篇章的场景不同但又相似,每一个篇章中的角色是处于运动之前,或者是运动之中,或者是运动之后,而里面的主要人物体现人们的负面能量,在士力架的一系列广告片中,都采用筛鋈宋镏间的对比,来体现产品的特点,从变身后不同的人物的各种负面性格和变身之前人物的积极性格做对比,表现了士力架是立刻解决饥饿的最好事物,它能够给人带来力量,带来精神。
1.2.2 体现广告的新意
士力架的每一个广告片的人物都令人记忆深刻,而这些人物个性与产品的特点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出现,带来一种新的亮点,那就是人们熟悉的童年人物出现在一个新的场景里面,两个故事的交融,既有童年熟悉的味道,又有一种新奇的感受。每个人物之间却又不同,之后的一系列广告片的主题都是“饥饿”,但是每一个广告片都有它独到的新意,不同的人物符合当时的热点话题。把网络热词放到广告词中,与情境形成反差,带来一种轻松搞笑的氛围。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人物上面,像林黛玉、唐僧、猪八戒、憨豆先生以及华妃,都是活在故事中的人物,也是深深活在人们脑海中的人物,这是一个故事套故事的结构,用一个著名的故事人物点亮整个广告故事片的内容。
2 士力架微电影广告创意新思维
美国著名广告教育家詹姆斯・韦伯・扬指出:“创意是一种组合,组合商品、消费以及人性的种种事项。”在消息庞杂的社会,微电影广告片多不胜数的现在,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在每年无数的广告中要想出奇制胜,那么广告创意必须独一无二。
2.1 特殊的故事剧情
首先是古今人物结合的阵容。士力架广告片中的主要人物并不是红极一时的当红明星,而是能够红极多时的故事中的名人。比如《华妃篇》,在广告里面华妃慵懒的躺着休息椅上,与一旁的年轻人格格不入,同样的人物结构,相似的故事情节,一个发生在足球场上,一个发生在休息室内,不同的是两个人物的性格差异,林黛玉是完全娇弱的,风一吹就倒的类型,华妃却是气势充足、有霸气,需要人伺候。接下来再来看《憨豆先生篇》,这片讲诉了憨豆先生跌入中国古代时期,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故,做任务时出现意外,靠着士力架才得以化险为夷。片中展现了中国武侠元素,配合憨豆先生的标志性表演,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也是两种故事剧情的反差,中式的武侠情节和西方的冷幽默相结合,碰撞出别样的效果。在这几则故事当中,人物是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形成一种时空差的对比,其中穿插着穿越的元素,是当下较为流行的文学类型,是一种特别的故事结构。
其次是平行时空的人物Y合在一起。《包租婆篇》中的一个场景是包租婆从宿舍大楼冲出来,整个画面是很合理的,宿舍楼是学生租住的地方,包租婆从中出来,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种看似合理,实则荒诞的表现手法,极大地体现出广告中出彩的地方。在人们的印象中,韩剧多半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韩女篇》的女主角出场时深情地呼唤同伴同韩剧画面类似,故事的走向却是朝着另外一个方向,与女主搭戏却是一群东北小伙,瞬间破坏韩剧浪漫唯美的画面,这种毁灭美好画面的黑暗系风格,是人们内心中较为喜欢的一种故事情节。士力架微电影广告片的故事情节属于一个主题:横扫饥饿,做回自己。整体内容却不一样,加入当时流行元素,主要运用对比反差的表现手法,区别于其它微电影广告片,加深受众印象。
2.2 无厘头式的搞笑风格
喜剧风格的电影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偏爱,无厘头式的搞笑风格最先由香港的电影片表现出来,搞笑方式出其不意,与传统的搞笑方式不同,有自己的新意。都市生活的人们,处于较大的压力,不喜欢讲理劝说的故事情节,偏爱轻松、搞笑的内容,在工作之余休息的短时间内,能够放松心神、缓解压力,唯搞笑片当先。士力架微电影广告片,用人物对比形成一层笑料,风吹就倒的林黛玉、韩剧苦情女、懒惰的猪八戒、暴躁的包租婆,形成对比的是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唐僧与赛龙舟的壮汉相比,憨豆先生与中国大侠的对比,华妃与年轻人的对比,两种不同风格、不同画面的人物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本身就会带来特别的笑料。其次,用人物的对话形成的一种笑料,比如士力架的《唐僧篇》中再现了周星驰电影中经典的唐僧形象,以及广告片中那无厘头的对话,说话的语气搭配上应景的背景音乐,将搞笑的气氛发挥到极致。士力架微电影广告片中时间最长的要数《憨豆先生篇》,憨豆先生可以说是享誉国全球的著名喜剧人物,无声的喜剧片子,将西方的冷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西方的冷幽默融合到中式玄幻的武侠场景中去,东西方的人物相结合,憨豆先生的搞笑动作搭配中式武侠的练武场景,奇怪的氛围,频频出错的憨豆先生,没有任何的对话,却无处不在的挑拨观众的笑觉神经。《华妃篇》中的主要人物坐在休息椅上,吩咐人给她捶腿,旁人却说:臣妾做不到啊!十分配合华妃演了一出《甄执》,在休息室里面上演的《甄执》也是大写的精彩与搞笑。士力架的微电影广告就是在这种出其不意的地方埋伏众多笑点,让人欲罢不能。
2.3 抓住受众的关注热点
中篇故事范文 篇五
关键词:民间故事; 结构性夸张构式; 广义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I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4-0172-007
夸张构式指夸张意象图式在语言中的投射,语言形式存在或隐或显的本体、夸体、夸张点三要素,语义凸显同质经验域内的量变特征,追求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效果,生成表达主观情感的修辞幻象。(1)
夸张构式在语篇中承担的功能,可以是结构性的,也可以是非结构性的。结构性夸张构式参与语篇生成,是承担语篇结构框架支持功能的修辞元素,控制着语篇叙述路向,使之定型为特定样态。非结构性夸张构式是参与话语生成的修辞元素,不承担语篇结构框架支持功能。(2)
封闭性夸张构式与开放性夸张构式都起到支撑语篇结构,影响语篇生成全过程的作用,因为母题链的参与,情节单元多寡不定,叙述长度增加等因素影响,与表现为词汇、句子层面单纯的夸张有本质的不同。
本文运用广义修辞学理论资源和模式归纳方法,对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分析,突破局部的修辞技巧,提升到修辞诗学层面。(3)
基于语篇与夸张构式的理解,我们选择民间故事513型“超凡的好汉兄弟”与民间故事700型“拇指汤姆”为研究对象,发掘作为修辞元素的夸张构式在语篇结构中的叙述功能。
一、 封闭性夸张构式——民间故事513型
“超凡的好汉兄弟”的叙述结构
封闭性夸张构式指的是夸张构式独自构成语篇结构,支撑语篇生成。换句话说,抽去此夸张构式,语篇就一盘散沙,叙述无法进行。现以民间故事513型“超凡的好汉兄弟”为例说明之。
民间故事513型“超凡的好汉兄弟”是丁乃通按AT分类法编撰《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收录的一类民间故事,附异文39篇。丁著对各种版本的故事情节作了明确交待。以罗马字代表故事情节大的段落,以英语字母代表小的情节单元,即母题。[1] 117-120
故事类型是在综合许多故事基础上抽象化、固定化的模式归纳结果,此类型故事,夸张构式的意义体现为,语言形式本体+夸体+夸张点在语篇范畴中观察,呈现复杂化、层次化特质。
从语篇整体层次观察,夸张构式可以表述为:
本体:好汉+夸体:非凡x特征+夸张点:非凡程度强
从推动夸张语篇生成的角度观察,夸体:非凡x特征,成为推动夸张语篇叙事的修辞因素,表现为三种夸张母题。
夸张母题一:非凡的出生
神仙投生:八个天人投生苗家,解救百姓。(《八兄弟》)
神仙助生:母亲吞服了仙丹生出他们(《十兄弟》)
夸张母题二:非凡的本领
他们因本领特点被授予个性鲜明的夸张命名。夸张命名主要有两类:
第一,非凡的身体与器官带来的非凡技能。
身体:会喝光;不怕水;不怕饿;不怕火;不怕热;经得起重压;铁身;弹性身体;多层皮等。
器官:大头;有杀不尽的头;硬头;千里眼;深眼睛;大眼;大鼻子;撅嘴唇;大肚子;长腿;粗壮的腿;长臂;大手掌;大脚。
第二,非凡技能:会造大水;会杀光;会呼风唤雨;会造兵造将;会放大炮;会入地等。
夸张母题三:非凡的事迹
惩处一个杀人犯或拯救一个好人;向皇帝挑战;杀死暴君;幸免于洪水;捉到一条大鲸鱼煮熟;泪水淹没了大地等。
他们的出生除了具有神秘色彩外,更夸大了出生的非凡,为他们具有非凡的本领、成就非凡事迹埋下伏笔。非凡的出生增加了非凡的本领与事迹的可信性。神仙本来就具有超人力量,无所不能。好汉们具有普通人不可能具有的夸张本领与不可能行使的夸张行为,因此得到了解释。
夸张构式“本体:好汉+夸体:非凡x特征+夸张点:非凡程度强”具有内在逻辑性,展现语篇的完整结构,推动民间故事语篇的生成,体现了封闭性夸张构式特质。
“超凡的好汉兄弟”型有多种异文在我国广为流传,如:
由上表可知,此型故事在汉族、朝鲜族、彝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壮族、傈傈族、毛南族、蒙古族等民族广为传诵,流行地域广泛。 刘旭平认为“从现代口头采录的故事异文看,十兄弟是最基本的形式”。[2] 463因此,我们锁定《十兄弟》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封闭性夸张构式推动语篇生成的修辞功能。
(一)《十兄弟》:封闭性夸张构式分析
夸张构式语言形式在《十兄弟》语篇范畴中观察,可以表述为:
本体:十兄弟+夸体:非凡x特征+夸张点:非凡程度强
从推动语篇生成层次观察,夸体:非凡x特征的复杂性使每一个兄弟非凡本领成就的每一次非凡事迹,生成一个局部夸张构式,局部夸张构式组合在一起,生成《十兄弟》整体夸张构式,完成语篇叙述。此种具有独立完成语篇叙述功能的夸张构式属于封闭性夸张构式。
夸体:非凡x特征表现的三种夸张母题在《十兄弟》中体现的共性是夸张母题一:非凡的出生。如果把“十月怀胎”的百科知识当作参照物,这种神仙助生,母亲吞服仙丹,“一天生一个,面孔差不多”的出生,缩小出生时间,夸大非凡出生的神奇。体现的个性是夸张母题二:非凡的本领;夸张母题三:非凡的事迹。
十个兄弟分别叫:“吹风一”、“造梁二”、“万里耳千里眼”、“剥皮四”、“油煎五”、“大肚六”、“长脚七”、“八驼子”、“九爬山”、“十铁皮”。夸张命名反映了各自的本领特点,预设了事迹走向。
中篇故事范文 篇六
关键词:自传式小说 文体学 叙述结构
《猎人笔记》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屠格涅夫用浓浓的抒情笔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俄罗斯中部广袤的草原和幽秘的树林风光。他的创作在中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沈从文曾经谈到他散文创作的主导思想,他要尝试运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的方式,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②郁达夫在《小说论》里提出,“风景描写对人物的作用有‘调和和反衬’两种,俄国的杜葛纳夫(屠格涅夫),最善用这两种方法……”③现代作家艾芜16岁便踏上了文学之路,尽管如此,如艾芜自己所言,“这时,我对文学还是注重内容,不留意文体和描写的”。④1931年,艾芜在上海偶遇沙汀,之后在两人同住的期间,两人“不断地讨论、阅读契诃夫的小说(赵景深译本)、莫泊桑的小说(李青崖译本)、屠格涅夫《猎人日记》(即《猎人笔记》,耿济之译本)等等”。④
截至1935年底8单篇的《南行记》刊印之时,艾芜的文学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建国后周良沛为艾芜《南行记》的《书前》所作的序文中,对单篇《山峡中》 则认为“是篇‘技艺圆熟的作品’,对于还没有多少创作经验、属于试笔阶段的艾芜,短篇人物、故事的完整、结构的匀称,是熟读了不少名著,是可以大段大段背诵《猎人笔记》的回报”。⑤它一共8个单篇,均为游记式的短篇传奇小说,以作者个人亲身流浪生活为蓝本,建构了一个独特的滇缅边地生活图景。
卡顿认为:“文体是散文或诗歌殊的表达方式。文体分析包括考察作家的词语选择,他的话语形式,它的手法(修辞手法和其他方面的)以及他的段落形式――实际上即他的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所有可能的方面”。⑥文体就是文学作品的话语体式,是文体的结构方式。文体是一个揭示作品形式特征的概念。小说的结构形式、叙述方式和语言传达都被认为属于小说文体研究的范畴。以下从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在普罗普的代表作《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叙事功能是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叙事功能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结构类型。⑦他全面梳理了俄国民间故事,归纳出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今天套用此法,可以发现《猎人笔记》和《南行记》中,由于两个文本叙事功能的相似性,也导致了叙事结构的类似。
《猎人笔记》有着明显的叙述分层,在文本当中,叙事结构的层面可以从文本中分离出来。它以猎人的游猎为主线,以接触到的人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里面通常都会有一个故事,但作家又没有刻意追求故事的曲折和完整,故事仿佛是作家漫不经心地讲出来;它里面都有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但似乎是作者顺手牵进来的,而且作者并没有对他们的形象进行精雕细刻,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猎人笔记》根据各篇章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两个类别。这一类(《泉》、《塔佳娜・鲍利索夫娜和她的侄儿》、《两地主》、《列别强》、《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孤狼》、《里郭甫》、《霍尔和卡里内奇》、《歌手》、《活尸首》、《车轮子响》、《叶尔莫来和磨坊主妇》、《事务所》、《白净草原》、《幽会》)该类故事开始的“最初情景” 是一段抒情性的风景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如《叶尔莫来和磨坊主妇》最初情景讲的就是太阳落山前树林间的色彩和气息,这是作者在“守击”时观察到的美妙情景。
紧随“最初情景”就是下述功能:
(1)介绍游猎过程中主人公的姓名、身世或某一家庭的各个成员等等。在《叶》篇中,介绍叶尔默莱的外貌、打扮、它的猎狗华列特卡和自身的古怪特性。
(2)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或者是通过他而引出的他人的故事。通常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主人公自己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或者是叙述者“我”在偷听的状况下听到了有关主人公的故事。在《叶》篇中,“我”和叶尔默莱夜宿于磨坊主的干草棚时,“我”小寐期间,听到了叶尔默莱和磨坊主妇的对话。由于对话,叙述者才又道出磨坊主妇与其前主人夫妇的故事。
第二类的篇目有:《县城的医生》、《我的邻居拉其洛夫》、《独院地主奥夫谢尼科夫》、《总管》、《事务所》、《死》、《彼得・彼得罗维奇・卡拉塔叶夫》、《希格雷县的哈姆雷特》、《且尔托泼哈诺夫和聂道比斯金》、《且尔托泼哈诺夫的末路》。
这些篇目则以讲述故事为主,最初情景都是开篇就交代人物的全貌、职业、婚姻、爱好等等。作者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除了作者自身能参与其中之外,通常还会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牵出另一个人物的故事。如《希格雷县的哈姆雷特》,“我”最初到富裕地主亚历山大的村庄里做客,作者介绍了宴会上的形形的人物形象和举止。晚宴结束到就寝时间了,同住的房客“希格雷县的哈姆雷特”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家世、求学、婚姻……《县城的医生》的体例和这篇也非常的相似。
《南行记》篇目众多,依据表现出来的文体特征,划分为两类:《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乌鸦之歌》、《松岭上》、《边寨人家的历史》、《野樱桃》、《群山中》为第一类;第二类有:《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我的爱人》、《森林中》、《左手行礼的兵士》、《快活的人》、《流浪人》、《荒山上》、《月夜》、《瞎子客店》、《山中送客记》、《偷马贼》、《私烟贩子》、《寸大哥》、《玛米》、《卡拉巴士第》、《海岛上》、《红艳艳的罂粟花》。
第一类作品表现出强烈主观意绪色彩,有“写意”小说的特色。艾芜散记式的小说是一种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讲述,利用自身的内容特征传递叙述者某种情调或意绪的小说。它将叙述者的情调或意绪潜藏于事件的讲述中,利用讲述的“行进”逐渐“发散出来”。往往是借助于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描述以及对某一人物或道具的刻画,制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在具体的描写对象中寄托其情调或意绪。这类小说写法上的特点是:一,具有一定的事件过程;二,在对事件的描述过程中抓住某一特定的描写对象;三,描写对象具有隐喻性的特征;四,结构上具有大致的叙事框架。景色描写是其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 与《猎人笔记》的15篇随笔相对应,通常也以风景描写为开始情景,以《乌鸦之歌》为代表,小说的开头写的就是有关自然场景的描绘“林里突然起着可怕的呼啸……原是静寂的山,淡淡抹着向晚烟霭的,也在谷里反送出强烈的回声……”接着的叙事功能有如下的部分组成(以《乌鸦之歌》为例):
(1)“老汤哥”偶遇中间人(年轻猎人询问寄宿的地方)。
(2)故事某个触发点(入睡时,听到了令人惊恐的乌鸦般的叫声)。
(3)中间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同住的猎人讲述了乌鸦般叫声的发出者的故事)。
此种叙述结构均为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模式,叙事功能(2)较有深意,通常都在该环节牵出另外的故事。山峡中的老货郎的故事、松岭上一干人的故事……都是通过“老汤哥”的参与其中,以及与主人公或与主人公有关系的旁人讲述出来。
《边寨人家的历史》、《野樱桃》、《群山中》三篇,除了具有以上的叙述模式外,在叙事时间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故事时间有着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在小说的开篇叙述的是作者第二次南行的见闻,在他人重述三十年前的故事时,整个故事时间又回到解放前的边地。《边寨人家的历史》开篇叙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流浪生活,一句“很多年过去了,今天重又来到这个山寨,非常想看看以前的朋友们”,故事时间指向的是1961年,当寻访到了一位老者重述当年钟家的遭遇时,时间又回到从前(30年代);民兵报告敌情打断了叙述,故事时间回到眼前。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一致成为“时间倒错”。⑦一般来说,越复杂的故事对自然次序的变动也就越大,为了交代纷繁的故事线索,作者就必须时而回溯往事,时而预示未来。在现代很多长篇小说和绝大部分短篇小说中都可以发现时间倒错。尽管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叙事策略,但就应用的广泛和形态的复杂而言,它仍然可以看做现代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⑧
第二类作品,在文体学上有着鲜明的特征――截取生活片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肖像、心理的描写来重现塑造,叙述事件可以根据情节加以安排,倒叙、插叙的叙述方式也加以运用。传统小说是以叙事为第一要务的,现代小说则又增加了塑造人物性格、传达主人公心绪的抒情。《左手行礼的兵士》就以左手行礼的士兵的三次敬礼和一次乞讨时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之外又插叙了两个军阀争夺地盘的大战,点明了兵士受伤的原因。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主人公“吴大经”的四个画面,结构紧凑,直接以展示型的语言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游记式的传奇短篇、作家自传性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语言的丰富和幽默,都是艾芜个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游记体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体式演变的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性框架,引入了以“旅行者”的见闻为叙事结构的情节组合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采用了叙事人的限制叙事;由于上述两点变化,在叙事功能上,开始由传统小说明朗化的“讲述”向含蓄化的“显示” 转变,带来了小说叙述话语的变化。⑧我们通过叙事功能的梳理,叙事文本表达的层面上,发现《猎人笔记》和《南行记》在文体上的相似性,证明了《南行记》确实是受到《猎人笔记》影响的。
注释
① 传统文化播及的不平衡造成了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边地”的歧义。
② 沈从文。新废邮存底・一首小诗的讨论.益世报・文学周报,1947-9-20.
③ 郁达夫。郁达夫文论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28.
④ .艾芜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115,159.
⑤ 艾芜。南行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
⑥ 卡顿。文学术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1976.
中篇故事 篇七
【关键词】灾难事故 调查报道 叙事学 报道模式
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的挑战》中曾经说过:“叙事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出现,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语言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从来不曾存在过”。①叙事是我们了解、定义、剖析、建构世界的重要途径。
所谓灾难,从某种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旧的秩序的破坏和新的秩序的重建。人们只有在对事件有了正确理解、对灾难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基础上,才能正确的对秩序进行重建。灾难事故具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大性等特点,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灾难事故原因、现状及责任追究等的调查性报道。
2009年2月9日晚,在建的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发生特大火灾,大火持续6个小时。在救援过程中消防队员张建勇牺牲,6名消防队员和2名施工人员受伤。建筑物过火、过烟面积21333平方米,其中过火面积849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83万元。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其中71名事故责任人受到责任追究。直到2010年5月,央视大火案的一审判决才进行。在事故发生后,对于央视大火事故的调查成为了媒体报道的焦点。本文将以《京华时报》2010年3月15日的报道《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②和《财经》杂志2010年3月2日的封面报道《再问央视大火》③两篇调查性报道为例,从新闻叙事学的话语和结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此类报道的报道模式等。
作为常见的文体,新闻话语呈现出比较固定的范畴和程式。按照曾庆香在《新闻叙事学》中的观点,新闻话语包括摘要和新闻故事两个范畴,其中摘要又下分为两个范畴、一个层次即标题和导语。导语是标题的扩充,新闻故事是导语的扩充。而新闻故事又可以分为情节和评论等④。
一、对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分析
一般来说,每则新闻都有标题和导语,因此,这两者就构成了新闻话语的常规范畴。每则新闻话语的标题和导语都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概括和总结。
1、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记者对新闻事件最精华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概括了新闻中最核心的新闻事实和观点,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确立报道风格。
两篇调查报道的题目分别为《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和《再问央视大火》,两个题目中“披露”和“问”成为题目的中心语,强调了对央视大火的事故原因的探究、质疑和询问。
《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中“披露”侧重的是对事故现象和案情的进展的报道,会让读者了解到报道中将会对此次事故的详情包括现状、事故原因等进行具体的解释,“首次”体现时新性,会吸引读者从报道中寻找详情到底是什么,新的进展是什么。在标题下写了具有副标题作用的三个要点,分别是“事故六大间接原因曝光、消防系统故障隐患重重、烟花清晨藏进央视工地”,和报道的结构暗合。《再问央视大火》中,“再问”带有问责色彩,同时表明了新闻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央视大火案中的种种疑问。
通过对两篇新闻报道标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灾难事故的报道的调查报道中,新闻标题的写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标题一般都以关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寻找事实的真相和问责为主题;二是,所选用的词汇也大都带有问责的色彩,倾向性严重(倾向于追究事故责任);三是,标题在一定层面上都能使读者很容易意识到报道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2、导语
导语是新闻话语摘要范畴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标题的扩充,是新闻故事通过宏观规则缩略后的话语。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经过分析,可以看到这两篇报道的导语基本上都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对事故发生时情况的概述s1;对事故现在情况的概述s2;对事故原因的概述或追问s3;以及对于事故简短的总结性的评述(大多都是一句话点评)s4。在《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文本中,导语在写作上的结构顺序是:s2+s3+s1+s4;《再问央视大火》是:s1+s2+s3+s4,在这两篇报道中,对事故现在情况的概述都被放在了导语的开头部分。
由此我们发现,灾难事故报道的导语基本上全面涵盖了事件本身和相关层面的信息。特别是对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和现状的情况交代。一方面,受众需要对事故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事故状况的描述,可以引发受众对事故原因和真相的追问,以便对文本展开论述,使报道主题和受众的追问相暗合。
二、对新闻故事的话语分析
新闻故事包括情节和评论两部分,情节又可以分为事件、反应/后果、背景,那么对新闻故事的话语分析就可以从事件、后果、背景和评论四个方面来看。
1、事件
事件是新闻的核心事实,是新闻话语的主干。通过对这两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此类灾难事故调查性报道的核心是对事故原因的调查。
《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共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35万烟花10万回扣 为热闹要放花20分钟”、“六大间接原因首曝光”、“消防系统存在故障隐患”,整篇报道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事故发生的多重原因进行问责和分析。《再问央视大火》中,分为“前言”、“上篇:公诉央视大火案”、“下篇:追查新址工程帐”三个大部分,每个部分中又有小标题。而在文章中,着重从全面的角度讲述央视大楼失火的真正原因以及背后的各种利益关系。这是这篇调查报道的独特之处。
2、后果
由新闻核心事实所引发的反应/后果通常是对新闻事实所做的补充和说明,在这两篇报道中,《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的报道对“反应/后果”的表述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务院同意将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央视新址办主任徐威等53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保温板供货单位及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的有关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给予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等27名事故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这是作为央视大火案最终处理结果的一个交待。而《再问央视大火》的报道中,也在各个部分都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后果进行了交待,例如,“目前,大新恒太公司的现任法定代表人沙鹏已被批捕,并在首批21名责任人之列。央视新址元宵夜的烟花,即是通过该公司采购自三湘烟花制造公司。相关调查显示,徐威涉嫌从中获得约八万元现金回扣,但在已公开的调查通报里,此问题尚未涉及。”、“作为主管领导的赵化勇,在离休十个月后被降为局级”等,虽然对结果的表述较为分散,但还是对新闻事实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3、背景
在灾难事故的报道中,背景大多是以历史上或近年来所发生的该类事故作为一种链接附在文本的末尾,也有的会穿插在报道中。《央视大火案详情首次披露》中有对央视保卫处曾经下放过的禁令作为背景材料交待,为了说明引起大火的烟花是在违禁的情况下燃放的。而《再问央视大火》的背景材料大都穿插在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之中,对事故原因补充说明。
4、评论
评论是新闻话语的独立成分,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位置一般比较灵活。评论可分为直接评论和间接评论,两篇文章中间接成分的部分较多,而直接评论的部分较少,大都采取用事实来说话。
通过对两篇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到,灾难事故报道的文本的写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大多数新闻在写作顺序上所采取的线性序列的结构模式,但在报道主题的写作上,对于新闻核心事实的展开论述不再是报道的核心,而是转而倾向于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探讨和问责,并以此为报道的主题和核心来布局和划分文本结构。我们也不难发现灾难事故报道存在这样的一种模式,带有调查内容的标题+对事故当时和现在的状况以及原因的概述+对事故原因的深层次的调查和分析+事故所引发的反应和后果+该类事故的背景资料+对事故的评论。
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报道模式,和媒体、受众以及社会因素是分不开的。对于媒体来说,灾难事故的调查性报道,特别是对于深度报道而言,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给受众提供的灾难事故的情况,更希望揭露灾难事故背后的东西。对于受众而言,当一个大的灾难事故发生时,受众第一时间想要了解的是事故的现状和发生时的情况,而了解这些之后,受众便会追根溯源探求事实的真相以及真相背后的原因等。对于社会而言,每一次灾难事故的发生都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事实真相的调查,可以给予人们借鉴和警示,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这也是媒体责任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①伍蠢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73
②裴晓兰,《京华时报》,2010年3月
③欧阳洪亮、罗昌平,《财经》,2010年3月
④曾庆香:《新闻叙事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中篇故事 篇八
关键词:白雪公主 及物性 语篇分析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因其强大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中,但是将该理论用于童话语篇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童话语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语言特征。
本文语料选材于格林兄弟的经典童话《白雪公主》。白雪公主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她的美貌引起了继母的嫉妒,皇后为此千方百计欲毒死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躲过继母的毒害,但最终白雪公主还是吃下继母有毒的苹果,沉睡不醒。童话的结局是白雪公主在一位年轻王子的爱吻中苏醒过来,获得了爱情和幸福生活。
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童话《白雪公主》进行分析,以揭示语篇的深层涵义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该理论模式对童话语篇分析的指导作用。
二、及物性系统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功能。Halliday将语言的元功能归纳为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作为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及物性系统将客观世界与个人经验识解体现为易操作的六类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大过程的具体功能特征如表1所示:
表1:及物性系统
过程 参与者 环境成分
物质过程 动作者、目标 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
心理过程 感知者、现象
关系过程 属性、载体;被识别者、识别者;被占有者、占有者
行为过程 行为者
言语过程 讲话者、受话者、讲话内容
存在过程 存在物
三、《白雪公主》的及物性分析
选择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选择即意义,小句中每个成分的选择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语言交流中,作者需要对及物性系统作连续的选择,用以表达人的外部经历和内心世界,这一选择通常受到语篇类型和主题的影响。因此,在及物性理论指导下的语篇分析可以揭示语篇主题和特征,笔者将对《白雪公主》中的过程分布进行统计,并依据统计结果探究语言形式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
该语篇共有211个小句,六种过程类型均出现在语篇中,其中物质过程占据了50%的篇幅,共出现105次;其次是关系过程,共有48个,占总数的23%;言语过程共出现30次,占过程总数的14%;心理过程共有20个,占总数的9%;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出现次数较少,仅占过程总数的2%和1%,如表二所示。笔者仅对出现比例较大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进行分析。
表2:及物过程分布结果
过程 数量 百分比
物质过程 105 ≈50%
心理过程 20 ≈9%
关系过程 48 ≈23%
行为过程 5 ≈2%
言语过程 30 ≈14%
存在过程 3 ≈1%
总计 211 ≈100%
物质过程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一般由动态动词表示,过程的参与者有动作者和目标。童话故事总是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反映在过程类型上则是物质过程占多数。该语篇中物质过程共出现105次,其中过程参与者是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小句共有46个。由于白雪公主的美貌引起了皇后嫉妒,被迫穿破旧衣服做苦力活,例如:Day after day she washed and swept and scrubbed;So she forced the princess to dress in rags and work from dawn to dusk;遭受到皇后的追杀而四处逃亡居无定所,she said,“…,you will kill her.”;fled;ran on and on;直到遇见小矮人才有短暂的欢乐时光,而此时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反而进入了高潮,皇后扮成老婆婆施计将白雪公主毒死,“She held the poisoned apple out to Snow White”;最终白雪公主得到了幸福,“live happily”,而皇后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fell to her doom below”。
从中可以看出,物质过程能够客观真实地展现故事中的动作场景,作者通过对这些动作细致入微地刻画,使读者真切地体会故事的跌宕起伏。这一系列动作的生动描写真实再现了恶毒的皇后是如何对白雪公主进行残害的,将白雪公主的善良美丽与皇后的邪恶凶险作了鲜明对比,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感受故事发展和主人公的善与恶。同时也从侧面传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意图,间接表达了对白雪公主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皇后的厌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故事人物的看法和态度。另外,动态动词本身具有时间性,可以将动作情景按照先后顺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故事的发展,同时这也符合童话故事的语场特点。
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是进行评价或判定的最直接的方式,一般由表示关系的系动词表示,过程的参与者有属性和载体。语篇中作者共使用了48个关系过程,其中参与者是白雪公主和皇后的有28个。
作者用关系过程对白雪公主的外貌和内心进行了直接地描写,其态度是肯定的、积极的和赞美的,同时用皇后的丑陋再次衬托了白雪公主的美丽纯洁,从而让读者对故事人物有了直观的判断,对故事发展产生了心理预期。通过这些关系过程,作者毫不吝惜地表达了对白雪公主的同情和喜爱,“None is so fair as Snow White”“she is so beautiful”;尽管白雪公主长期受到皇后的欺辱,也保持着一颗平静温暖的心,“Snow White stayed sweet, gentle,and cheerful”。相反地,作者对皇后的描写则是消极的、否定的和批判的,用一系列的关系过程对皇后的丑恶和嫉妒进行直接描述,“Her stepmother,the Queen,was cruel and vain;Snow White grew more and more beautiful-and the Queen grew more and more envious;She is jealous of you”;虽然作者也用了“beautiful”一词来描写魔镜对皇后的赞美,但其中流露出的反讽意味浓厚,与皇后丑陋的内心形成强烈反差。利用关系过程对人物性格外貌进行直接的阐述,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白雪公主的怜悯和对皇后的批判,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分享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同时,这种直接陈述也符合童话故事的文体风格,突出了其面对读者的特殊性。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由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的动词表示,如“see、look、like、know、believe”等,过程的参与者有感知者和现象。作者能够通过心理过程向读者直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语篇中心理过程虽然只有20个,其中以白雪公主和皇后为参与者的有12个,但是其在语篇中的文体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对外在活动和人物外貌性格进行描写外,作者还用心理过程形象地刻画了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内心世界。皇后自不允许有人比她美丽,因此,白雪公主的美貌激起了皇后的嫉妒,从而屡遭残害,“She hated anyone whose beauty rivaled her own”。相反,白雪公主不仅外貌美,内心更美,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终获得幸福生活,“She dreamed of a handsome prince who would come and carry her off to his castle”“Never suspecting that she was in danger;she felt safe at last”“he fell in love with her”。由此看出,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着力描写,为读者构画了一个简单易懂的童话世界,将白雪公主的悲惨经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皇后的恶毒和嫉妒之心形成强烈对比,从而让读者置身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白雪公主的痛苦和欢乐以及皇后的凶险恶毒。更重要的是,作者也间接地明确了自己对白雪公主的喜爱和对皇后的厌恶,更容易与读者形成共鸣。
四、结语
笔者运用及物性理论分析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物质过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故事中的动作场景,直接描述了皇后对白雪公主的迫害;关系过程直观地对白雪公主和皇后的外貌和内心进行阐述,将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与皇后的丑陋恶毒形成强烈对比;心理过程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突显了作者对白雪公主的喜爱和同情,以及对皇后的厌恶和痛恨。同时,语篇中的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穿插使用也丰富了故事内容,共同表达了故事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将及物性理论运用于语篇分析中能够有效地揭示语篇内涵和作者观点,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释: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年版。
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London:Edward Arnold,2004年版。
范文芳:《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欣:《系统功能视域中语篇分析的文体观》,外语学刊,2009年,第4期。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