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7篇国富论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一
《国富论》——《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亚当。斯密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二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现就第一篇笔录如下:
第一章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源自人类“互通有无、物≮www.kaoyantv.com≯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
所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促进。
结论: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即便是文明社会里普通人,他也无法得到满足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章分工的起因。
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作者接着给出的解释是人的本性——自私,是分工才使得这种自私的差异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产出差异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差异,其中靠的是分工这种劳动差异来实现的。
接着亚当·斯密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伤,因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一个哲学家也许能讲出很多的道理来,但面对一大堆砖头时,他显然不比一个专业帮运工能拿到更多的记件工资,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最后我记住的是:人们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从我们自身来讲,是分科才让我有了不同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社会分工的程度受市场对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场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而一国内陆市场的范围通常又受限于邻近地区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数量。由于水路运输较陆路开拓的市场更为广阔,因而早期分工的变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内陆延伸。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
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与水交换。反之,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在物物交换已经停止,货币已成为商业上一般媒介的时候,商品就多与货币交换。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金银的。价值时有变动,。本身数量会不断变动的尺度,决不是测定他物数量的正确尺度;同样,自身价值会不断变动的商品,也决不是计量他种商品价值的准确尺度。但是,劳动却当别论。只有本身价值绝不变动的劳动,才是随时随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和真实标准。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价格最终要分为三部分:支付给地主的地租;留给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但要注意的是在三种组成部分中,少数商品只有两种,甚至只有一
种,例如来自大海的鱼,就不需要给哪个地主交纳地租,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要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论中的一种,只属于派生收入,而不算单独的一个部分。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在每一个社会及其邻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的工资以及各种用途的资本的利润,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候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这样,自然价格可只说是中心价格。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以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必须随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而增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都大为增加,劳动者的工资亦随之提高。丰厚的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反应。极度贫困是社会发展停滞的表现,如果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社会财富的增减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资本利润。某一行业内,增加投资,劳动工资则相对提高,但资本利润降低;反之,劳动工资降低,而资本利润却相对上涨。资本利润可以通过货币利息来体现,利息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劳动工资成反比。
第十章论工资和利润随职业性质与资本用途的变化。
职业性质产生的不均等。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从而导致其工资报酬的不均等,同时也影响不同用途的资本利润。资本用途本身应补偿某些职业性质造成的微薄利润,从而抵消其他职业的优厚获利。与各种劳动的货币工资相比,资本的普通利润率都接近同一水平。
欧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由于欧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发展,从而导致工资与利润的不均等。这比由于职业性质差异导致的不均等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在限制职业竞争者的数额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些措施使得资本用途差异的所有利害呈现非自然的不均等现象。
第十一章论地租。
劳动生产力的改良都趋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实价格,间接提高土地的实际地租。制
造品真实价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产物的真实价格。随着土地改良的推进,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费用通过种植粮食类生产物获得补偿。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产物是地租的唯一来源,其价值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改良之后,虽然某些生产物可以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们对这些生产物的需求并不稳定,这些生产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诸多条件的制约。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实效的。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阶段,能稳定或不稳定地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之间,其价值比率通常出现不同程序的波动。与前者相比,而后者的价值呈持续增长趋势。尤其是欧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价值比率的波动更为剧烈。土地的原生产物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无法靠劳动实现增加,但其真实价格可随财富的增加而增长;第二种能根据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实价格上升有限;第三种虽能通过劳动实现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实价格随增加这类产物所取得的实效而定。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它不愧为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三
经典的可贵之处在于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对于经典著作,我总习惯于带着批判和疑问去阅读和思考。这使得我的阅读之路充满了荆棘,也充满了乐趣。
这次的阅读,我把切入点选在了“斯密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回到《国富论》寻找答案。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中国在这十年中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简而言之,成就显著,问题依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在第二个十年中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
中国能够跨越资本主义走过的路吗?不能!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罪恶,却没有找到改变的方法。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开出的药方并不合适。
当我们寻找新的方向时,亚当·斯密会是我们的选择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我重读《国富论》的第一个启示。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亚当·斯密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个契机。因为他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一种颠覆两千年中国封建传统的思维。
这就是自由主义,一种基于个人至上理念的哲学。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在十八世纪的苏格兰,有一个思想传统,叫做“自然秩序”理念。
这种自然秩序是通过未预期的社会结果形成的,也就是说,市场,像语言、法律体系和许多其他现代社会制度一样,不是中央计划或集体调整的结果,而是因很不相同的原因而行事的个人行为的未预期的的社会结果。这种思想乍看平凡无奇,细味其中蕴含的经济意义却极为深刻。
因为一旦接受这一观点,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让政府指导市场运行的传统观念,让自由市场机制成为指导我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看不见的手”。
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所谓的“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都可以说是由这一传统衍生的思想。显然,对市场的强调将极大地释放它蕴含的力量。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印证了这一点。但过往的成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市场体系的基础——自由和法治。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四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个性地混合在一齐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潜质,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潜质,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之后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
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构成了我们这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能够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资料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能够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能够使劳动专业化,能够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不仅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善机械带给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掉汽锅。
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正因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户外而自动开闭。
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汽车生产厂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正因改变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而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线作业不正是分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
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状况就要另当别论了。正因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
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
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之后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能够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
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之后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
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方浓墨重彩的价值理论外,斯密还谈到了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
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18世纪,西欧的孟德维尔写过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
开始,蜜蜂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追逐荣华富贵,这时,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人人安居乐业。但是,当蜜蜂变得善良节俭,放下了奢侈挥霍的生活时,经济却反而一片萧条,民生凋敝。最后有敌来犯时,无力抵挡,只好逃之夭夭。这则寓言,在当时被视作妖言惑众的异端邪说。
但一位意大利哲学家却说得好:“谁要想发现真理,最好是成为异端。”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孟德维尔的“异端邪说”,贯穿始终,成为构造其理论大厦的一根支柱。斯密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
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
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在将近一百年后,斯密依然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人。”
《大英百科全书》如是说。的确,《国富论》从面世到此刻,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
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一筹莫展。不少经济学家就转而求助于斯密的经济学,梦想回到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期望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创辉煌。
这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建,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但是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
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作的工作,都但是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五
没想到英国的《国富论》和美国的《独立宣言》都发表于1776年,他们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个促进了美国的诞生。
其实在我今天看来最值得学习的要算是作者的观察力、思考力、概况力,他搜索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又如此敏锐地发现了规律,而且还如此精炼地做出了概况。其中有关“社会分工的作用,货币起源与发展,影响工资的因素”的分析在我读来真的是思路清晰、通俗易懂。他巧妙的将政治、历史、经济甚至是哲学结合起来,无愧乎获得“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的称誉。亚当·斯密于239年前就提出了社会的的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观点,于239年前就倡导自由贸易,足见其非凡的观察力、思考力及预见性。
当然,在今天我们看来“完全的自由贸易”有其弊端,从纽约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足可见市场是会有失控的时候。因为企业或者人性吧,在有利可图时是不会主动罢手的,所以太多资金投入到某些看似有利可图之处时便酝酿成了一场危机——利润已经到达顶峰时所有人便无利可图了,此时再掉头时因资金量太大、所需时间较长便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多数人的贪婪性、盲目性,注定市场也会偶尔成为“疯子”。另外,从某种角度而言,确实存在某些野心家,他们企图垄断其他国家的市场,如果他们的野心一旦得以实现将会使得被垄断国家在该行业方面的研究、发展处于停滞或者中断的状态,是不利于该国科技、教育发展的。所以,适当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是为了本国的发展着想。尽管,亚当·斯密点到了政府特殊情况下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是有必要的,但是总体而言他将贸易的完全自由化的好处过分夸大了,也可能是他对我们人类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了——世界连成了一体竟然出现了如此之多的为投资而投资,为先富而投资的没有实际社会生产意义的行为!
但是,我又想,或许金融危机也是件好事,让那些盲目者、贪欲过重者来几次教训,只是此种教训似乎太惨重了——政府可能要垮台,国家经济实力可能要大大衰退,因此没有哪个政府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吧?
另外,我想问问,什么是“财富”?对于国家和对于个人而言是一样吗?
仅仅是所拥有的金钱或者所生产的商品?美丽的自然环境算不算?国民的高素质(身体与文化)算不算?保护现有的美丽环境就等于节约了将来治理环境污染所花费的大量资金,等于减少了国民的因污染而导致疾病的医疗开支,美丽的环境其实就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国民文化素质高,讲道德、懂法制,犯罪率自然低,对社会的破坏性也就低了,国民身强体壮,自然可以更好地工作(生产)。如果国家对于“财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推行的政策也自然就会发现变化的。
在国家而言,货币、经济总产量、消费能力、资源的占有量、教育的水平、科技的创新能力、国防的实力都是财富。但是对于国民个人而言,往往许多人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那就是所能占有资源的能力,其实质就是有钱。如果真有利可谋(尤其是暴利),国民个人(其实也可以指企业)往往不会在乎牺牲眼前的环境、或者他人的、国家的利益,因为他们赚了钱就可以去享受恶劣环境中相对较好的生活,甚至可以带着资金去国外享受(如果他们感觉国内不好,如果国内被他们破坏够了)。其实对于国民个人而言,国防开支便是财富的损耗,要是国家将这部分费用用来投入教育、医疗、法制、环保,那社会整体环境很快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多次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损耗了多少财富呢?看来地球上的国是否有必要都消亡而只成为一个家?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六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
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
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
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
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
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
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
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
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
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
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
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息的贷款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息的贷款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国富论读书笔记 篇七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汽车生产厂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因为改变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而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线作业不正是分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面浓墨重彩的价值理论外,斯密还谈到了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18世纪,西欧的孟德维尔写过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开始,蜜蜂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追逐荣华富贵,这时,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人人安居乐业。但是,当蜜蜂变得善良节俭,放弃了奢侈挥霍的生活时,经济却反而一片萧条,民生凋敝。最后有敌来犯时,无力抵挡,只好逃之夭夭。这则寓言,在当时被视作妖言惑众的异端邪说。但一位意大利哲学家却说得好:“谁要想发现真理,最好是成为异端。”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孟德维尔的“异端邪说”,贯穿始终,成为构造其理论大厦的一根支柱。斯密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在将近一百年后,斯密依然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人。”《大英百科全书》如是说。的确,《国富论》从面世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一筹莫展。不少经济学家就转而求助于斯密的经济学,梦想回到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希望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创辉煌。今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建,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作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