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优秀9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高考家长网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全球变暖英语作文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范文 篇一

In this paper, I have learned a lot of things, but I think the first one is the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the increase of carbon dioxide.

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增加呢?我想到的原因是人们常常开车、养食家畜、工厂大量排放黑烟……等。不过这些是大家可以一起解决,说不定可以改善地球继续暖化,例如:目的地很近的话可以骑自行车;目的地很远的话,可以搭乘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家畜的排泄物经过处理再排入河内;工厂可以建一座废弃处理厂……等。

Why carbon dioxide will increase? I think the reason is often drive, raising livestock, food factory emissions of smoke...... Etc.. But these are all can solve them together, it can improve the Earth continues to warm, for example: the destination is close enough to ride a bike; destination long enough, can take the public transport; waste livestock treated and then discharged into the Hanoi factory; to build a waste treatment plant...... Etc..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二

关键词:温室效应;低碳经济;减排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3-04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严重后果,发达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相对匮乏,更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因此,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抑制气候变暖有着更加紧迫的内部需求和外部国际压力。对如此内需外患形势,本文从对内对外两角度,分析中国如何缓解外部国际压力,为经济发展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具体措施谈论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希望能为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有所帮助。

一、温室效应及其后果

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的造伐比例失调,草原退化成沙漠,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使得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且变暖速度空前。上世纪全球气候变暖非常明显,平均气温由1899―1901年的13.88℃上升到1999―2001年的14.44℃,净增加了0.56℃,其中80%的净增加量发生在1980―2000年。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经增加了31%。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大气中含量继续增加,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中国气温上升了0.4~0.5℃;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

气候变化将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1)温室效应的直接灾难性后果是全球气温升高,地球日益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岛国、群岛和沿海地区。潮汐测量资料显示,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0.2米,上升速率为1.0~2.0毫米/年。照这样趋势发展下去,未来100~200年内,美国沿海的部分地区、欧洲的荷兰、非洲的埃及、亚洲的孟加拉、越南、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等大量沿海国家和地区及岛屿将被海水淹没。我国上海地区也将被淹没,太湖水可能出现倒流。届时,将有数百万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2)由于极地冰层融化,被冰封几十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而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所以人类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3)温室效应导致全球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而且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局部地区干旱严重。

二、国际应对温室效应的新举措――低碳经济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面对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被正式列入国际谈判的议事日程,成为环境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订,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到2005年该议定书正式生效,再到今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谈判,各国将就《京都议定书》到期(2012年)以后的碳减排义务达成新协议,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共识,低碳经济正在逐渐步入历史舞台。很多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奥巴马政府把全球变暖当作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并把能源改革放在其政策的优先位置上。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其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奥巴马政府主张,不断压缩传统不利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空间,建立一个新的“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来限制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用可再生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

就具体行动来讲,欧盟已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一次能源消耗量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英国政府2009年7月15日正式了名为《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蓝图,其最核心内容是,设定英国未来电力构成来自低碳领域――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为此政府出台具体刺激措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建立“碳预算”,提高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减排标准。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急先锋。

2009年6月,法国环境部长Jean-Louis Borloo公布了一份新气候-能源的白皮书,开始制定针对耗能产品征收碳税的方案,对那些在生产、运输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旨在引导法国消费者和制造商使用和提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法国政府对此立场很明确,萨科齐6月22日在议会演讲时曾表示,希望法国在碳税问题上走在最前面。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引进了碳税机制。日本则承诺,到2050年减排60%~80%,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作为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仍是首要任务。在目前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高度依赖于能源和资源的投入。因此,未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呈增长趋势。表1显示,1995―2004年的10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2.67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了约1.55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约1.56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我国近50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大约平均10年减少2.9毫米,部分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尽管温室效应显示的影响和破坏力越来越大,但二氧化碳的减排还存在很多经济和技术上的难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国内有效适应或全面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框架。因此,迄今为止我国只是执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随着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法案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碳排放总量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国际上要求中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难以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的承诺。

四、我国应对温室效应的对策分析

1.对外策略。(1)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应付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积极参与各项国际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谈判,加强同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的沟通,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将我国国情纳入讨论和谈判范围,强调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的优先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消灭贫困;同时考虑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承担可能的相对减排义务。对于具体问题,要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主动成为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制定多赢的新规则,使我国从一开始就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为企业生存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2)中国应主动出击,抓住双赢点多作文章。中国当前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能为发达国家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可观的回报,缓解其金融危机压力;发达国家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而中国拥有巨大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需求,二者正好互补互惠;在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定期交流和磋商,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摩擦与争议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减弱我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

2.对内策略。(1)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首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设备不断更新,求得更快更好的减排效果,提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其次,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利用,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2)利用税收、拍卖和配额等经济手段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征收二氧化碳税(简称“碳税”)的方式使排污者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使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为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直接相关,而与其伴随产品的价值量无关,所以最佳碳税应依据从量税征收,而不是从价税。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使得碳税政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专门性税收。对大量的高资源消耗行为课征碳税,使税制反映出商品和劳务的环境成本。根据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依存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和调整碳税的税率,同时考虑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同影响,实行差别税率,使碳税政策能反映出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的企业的鼓励和优惠。当纳税人或污染源很分散时,税收征管成本相对就高。此时,政府可以颁布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综合排放限制,明确排放目标。然后,将允许的排放量基于拍卖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对于超过允许排放标准的污染源,可采取严厉的制裁,包括罚款等方法来限制;同时允许污染源将自己的排放量互相买卖。这样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重新设计工艺,降低排放量,将多余的法定排放量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节省生产成本。(3)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全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机动车辆限号”政策,补贴公用交通工具;政府带头,发挥节能减排表率作用。2007年,科技部组织专家研究人们日常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选取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6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由此可见,“全民从点滴着手、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廉价、最清洁和最快捷的一种减排手段。(4)建立一个非赢利性贷款机构,对清洁能源产业,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提供资金支持,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对一些基础设施,如城镇园区绿化、乡村沼气池等,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并进行补贴。(5)鼓励退耕还林,造伐并举,还原生态环境,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道路;把“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作为长期国策不变,防止地球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6)敦促环保机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和方针;环保协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切实做到理论贴近现实、对现实作出指导;加强环保网站、报纸和杂志的宣传力度,增强全面节能减排意识;鼓励环保专家和学者百家争鸣、献计献策,为国家和人民排忧解难。(7)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不断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对高耗能企业建立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检测系统,防止企业偷排和虚报。

五、总结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氧化碳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减少其排放量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应的减排措施,如碳税、开发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生产方式较粗放,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不可否认的责任,气候变暖的可怕后果使得中国面临国际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本文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如何缓解国际减排压力,为经济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快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采用税收和拍卖的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设立非赢利性信贷机构为低碳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退耕还林和造伐并举,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环保部门、环保协会、环保研究机构和学者聪明才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为中国人民和政府献计献策、排忧解难。

注释:

①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是减少人为碳排放,以保持地球生态的碳均衡。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参考文献:

Brown L.R. Global temperature rising. http:///index.php?/indicators/C51/temperature_2002,2002.

许小峰,任国玉,王守荣,张政。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的应对战略.中国软科学,2004,(1):23-27.

秦大河,丁一汇。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秦大河,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丁一汇。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http:///cn/NewsInfo.asp?NewsId=3746,2002-9-18.

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三

目前,全球就如何分担削减二氧化碳任务的气候谈判陷入僵局。而为了能够遏制全球气温上升2℃,对黑碳和低空臭氧采取的类似行动又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为大幅降低空气中煤烟和烟雾含量,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在对抗气候变迁的长期抗战中争取宝贵时间。

科学家们指出,面对2010年使用能源所产生的创纪录的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空前高含量的严峻现实,无论如何,必须确保气温不升高2℃。升高2℃是气候变暖的危险“门槛”。自从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暖以来,温度紧接着提高0.9℃――到2050年,与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将增加2.2℃。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迅速减少黑碳和低空臭氧的排放,可能减少2030年预计气温0.5℃的上升,使两度的目标重回正轨。

“采取明确具体的措施,有助于保护短期和中期的全球气候,因此取得遏制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双赢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变得更清楚多了。”对全球气候进行的新评估的50名科学家之一的德鲁・辛德尔说。

减少大气黑炭含量可使升温幅度减少85%

煤烟中发现的黑炭是化石燃料、木材、生物质(如动物粪便)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常常来源于汽车的排放物、简陋的炉灶、森林火灾和工业锅炉。它对其他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仅会助推温室效应,还容易导致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这种微小的粒子也与因心脏病和肺癌引起的过早死亡有联系。在印度,每年由于在室内烹饪时使用木柴与粪便等生物质燃料,而吸入烟雾导致死亡的妇女、儿童超过40万。科学研究证实,黑炭算得上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主要原因,仅次于二氧化碳。每年有近800万吨的煤烟释放进入大气中,在全球各地制造许多“热点”,导致大气大幅增温。该报告预计,如果到2030年,黑炭的含量能够显着下降,那么现在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的近250万人死于露天污染的现状是可以避免的。

微细的黑色煤烟悬浮在空气中,有时会呈现数千米之高的巨型烟云,也就是所谓的“大气褐云”,通过吸收太阳光加速全球变暖。黑炭落在冰雪上,使冰面颜色变暗,降低冰川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导致冰川、冰原和北极冰冠等吸收更多热量,加快融化。

《自然一地球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说,目前北极冰盖不仅覆盖面积大幅缩减,而且厚度也在急剧下降,连接北极威尔金斯冰架和两座冰山之间的冰桥坍塌就最能说明问题。出现这种北极暖化效应有一半的原因可能要归结于黑炭,因此帮助延缓北极消融的办法就是遏制黑炭(煤烟)的排放。减排煤烟不仅能够清除大量空气污染,而且比减排二氧化碳更快更容易。

研究数据表明,从1880年到20世纪20年代,生物燃料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黑炭排放量增加了50%,至20世纪70年代又增加了25%,至2000年又在70年代的基础上再增加了30%。自1890年以来,北极地区温度升高了0.5℃~1.4℃,而减少大气中黑炭的含量可以使这一升温幅度减少85%,意味着温度可能降低0.4℃~0.8℃。

二氧化碳主要在燃烧化石燃料过程中产生,可以在大气中积聚几百年,对全球变暖造成长期影响。而黑炭在大气中作用时间较短,因此大幅度减少其排放不仅可行,而且对减缓气候变暖的效果更直接,能迅速带来好处。四成煤烟与温室气体的来源相同,主要是燃烧煤炭与石油。剩下的六成煤烟来自燃烧生物质燃料与森林,这部分最容易改变。将重点放在降低黑炭的排放上,可提供机会缓和短期内全球暖化趋势的影响。

低空臭氧成为第三种最主要温室气体

臭氧浓度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指标。汽车、石油化工等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烯烃类化合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臭氧具有很强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它在12千米以上的高空像一把保护伞,阻挡紫外线射向地球,对地球生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在10千米特别是距离地面几十米高的低空,臭氧多了就会成为有害物质。臭氧浓度指标高了,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引起咳嗽、流泪、呼吸道疾病等,还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危害,使作物减产。当臭氧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形成光化学烟雾。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四

关键词:气候因素;农作物生长;解决措施

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还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由于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基本都是处于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产量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大。本文将对没蒙古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气候因素给农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的方法,以保证当地种植业的发展。

1气候因素变化的具体情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人类频繁的社会活动中急剧增加。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力度不断加大,对化工燃料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同时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全球气候的温度正在逐渐升高。全球气候的变暖将对世界各地的温度场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大气环流运行的规律,直接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严重威胁到陆地动植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由于内蒙古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内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较大且干燥少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使得内蒙古地区气温逐渐增加,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重大影响。此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对区域将于产生影响,出现降雨不均衡的现象。据国家相关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年降水量在近100年中逐渐减少,虽然近50年我国的年降水量成为弱增长趋势,但是部分区域间的降水变化却相对明显,使得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1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速率及水分利用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大麦、豆类等C3作物的产量,但是对于小米、玉米、高粱等C4农作物助长效果却不明显,而内蒙古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属于C4作物,因此二氧化碳的增加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作物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此外,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会受到土壤养分、作物质量、作物生长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限制,使得二氧化碳的助长作用极有可能被这些变化因素抵消。

2.2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当降水不足是,由于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极容易出现干旱现象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当降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则容易出现水涝灾害,不利于职务的生长甚至会减少农作物的产量。例如在开花期出现阴雨天气,会导致作物无法正常授粉造成的落花落果现象;过多的降水会为农作物带来病害同时还会对农田造成渍害现象,导致农作物被淹死等。

2.3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个重要媒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速率会产生重大影响。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增加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并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而此时农作物气孔的阻力增加、呼吸速率降低、气孔导度减小以及蒸腾速率减小,极大降低了单位也面积的土壤水分耗损并有效提高了植物中水分的利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避旱能力。此外,气候与温度的升高还会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开花期。

2.4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土壤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不管是变暖还是变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光照、水分、热量等气候要素的量值、时间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农作物会受到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而光照、热量、条件等因素又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同时还会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活动及反之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土壤肥力。此外,当温度升高或降水量减少时会对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造成影响,会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导致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受到影响;而当温度降低、或降水量增加时土壤的有机碳会逐渐增多,从而增强了土壤肥力,因此气候温度与降水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两大重要因素。

3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具体措施

由于气候系统本身是一个具有庞大性、复杂性特点的且气候变化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产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然而事实证明,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对农作物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策略以及长远的预防措施,以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正常进行、人们的经济水平不受损害。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的变化,在有效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及时调整农耕制度,同时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并对土地进行合理的使用以及分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还可以发展设施农业,例如塑料大棚、温室、雨水集蓄技术的应用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候因素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气候环境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当地种植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的变化,在有效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还可以保障种植者的经济利益,以促进当地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赵提。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对策.河南农业,2015(19):56-56,61.

葛国华。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5):30.

樊亚萍。农业气象与作物生长.农民致富之友,2015(2):296-296,297.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五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碳汇;影响;提高措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全球性气候问题的突出显现,人们将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更多的寄托在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工业排放过多量的含碳物质在大气中,超过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破坏了全球碳循环的平衡。因此,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机理、森林经营管理对森林碳汇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森林碳汇对改善全球气候,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森林碳汇的特点

树木生长过程中会依靠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合成自身物质,单就这个角度而言,森林是大气CO2的汇,大面积的森林生长可以减少空气中CO2的量,这会对温室效应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而另一方面,树木的呼吸作用,枯叶落地后的腐败发酵以及森林发生火灾时等也会向空气中释放CO2气体,增加空气中CO2的量,这样就认为森林同时也是CO2的源。因此森林对碳循环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的特点,重点在于如何使森林能够多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同时能够尽量少的向空气中释放CO2,从而实现碳汇功能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森林固碳量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45%左右,具体而言就是每生长1m3的森林大约会从大气中吸收约1830kg的CO2。总而言之,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中CO2的浓度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义重大。

2.森林经营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2.1森林资源破坏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森林采伐,纸浆厂砍伐森林用于造纸,不仅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造纸废水还会污染水资源,广大山区砍伐森林做烧柴也会消耗一定量的森林资源;除了上述原因外,道路建设、放牧、开荒种地和开矿等都会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破坏不仅造成森林对空气中CO2的吸收能力降低,也降低森林碳储量,同时这些被破坏的森林大多数都会被燃烧产生CO2,从而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有的学者认为森林破坏是仅次于化石燃料产CO2量的第二位的CO2排放源。因此,采取合理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已迫在眉睫。

2.2森林受火灾和病虫害对森林碳汇的影响

自然状态下,森林受火灾和病虫害的影响也会使森林释放CO2的量增加,吸收CO2的量降低,造成森林碳汇功能的降低。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因火灾造成的森林损失面积约0.1亿hm2,占全球森林面积的0.2%,由此造成空气中CO2量增加约3000亿kg,占全球CO2总排放量的40%。此外,病虫灾害造成的森林碳汇损失也是巨大的,病虫害对森林碳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由于其使树木根、茎、叶生长状态变差,进而导致森林固碳能力的降低,据估算每年在我国约有100万hm2的森林遭受病虫害的威胁。综上可以看出加强森林保护,降低火灾和病虫害给森林造成的损失是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的又一重要途径。

3.提高森林碳汇的措施

3.1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3.2加强各类森林灾害的防治

森林自身独有的特点使其面临着很多自然灾害的威胁,就火灾而言,由于森林密度较大,地面沉积着厚厚的落叶、枯枝等易燃物均给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烟头即可能造成数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另外,病虫害也极易在森林发生、蔓延,给森林保护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采取规范、合理的措施加强森林灾害的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是要对突发灾害建立应急处理方案,确保灾害发生时,消防官兵、林业部门等相关部门能迅速反应,做出合理处置将危害降至最低;二是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以及时的发现灾害并做出处置;三是各区主管部门结合邻区及历年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综合防治,以期做到完全控制病虫害。

3.3科学管理森林资源

采取合理的措施管理森林资源对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碳汇价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虽然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增加林业碳汇,但是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尤其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是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因此,当造林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只能通过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管理来增加森林碳储量,促进森林对大气中CO2的吸收、缓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随着我国植树造林、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未来我国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中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4.小结

目前,追求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融合森林碳汇思想,充分考虑各种可能造成森林破坏的因素,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严禁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组织力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以探索结合碳汇管理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模式,使森林碳汇功能持续增强,实现森林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减少大气中CO2浓度,恢复生态系统碳平衡,达到改善全球气候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张志华,彭道黎。森林管理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654-3656.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六

关键词:植树造林;气候变暖;作用;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1.1土地荒漠化

大家对土地荒漠的了解很少,一般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2种。一种是植被破坏造成的,而另外一种就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降雨分布图发生改变,使各个地区降雨分布不均,有的地区会发洪水,而有的地区则会出现土地干旱。在干旱的地区,植物因缺少水分而死亡,而植物死亡会使土壤中的水分加速蒸发,空气中的水少,降雨就会更困难,如此反复,就导致土地荒漠化。我国就有一片很大的沙漠化地区,且其面积还在逐年增加,所以,我国必须要坚持植树造林,缓解土地荒漠化。

1.2海平上升

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变暖,各个地区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南北极也不例外,气温的上升,使南北極的冰川出现了融化的现象。融化的冰川水就会流入到海洋中,这样就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当然全球气候变暖,不仅是南北极的冰川会融化,还有一些雪山的也会融化,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多出很多河水的源头,也会使一些河流改变原有的路线,并且极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地区存在积水,一部分地区出现河流断流的现象。水是生命之源,一些河流的消失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些河水最终会汇集到一起流入海洋,海平面同样也会上升。即使海水退却,也会对我们的土地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海水会使土地盐碱化,并不是所有的盐碱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变回良田,也会有一部分土地恢复不到原来的地貌。就这样周而复始,温度上升,海平面就会上升,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沿海地区的城市和国家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例如图卢瓦就面临这个危险。

1.3物种遭到破坏

大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息息相关的,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多余的二氧化碳会跟海水中的酸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碳酸会导致海水中的微生物大量死亡。还会使一些不适应高温的珊瑚死亡,这就导致了主要以珊瑚为食的生物的食物链发生断裂。食物链断裂的速度是非常快,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很快就会蔓延到陆地上的生物。由于没有食物,海洋的中的生物会出现大面积死亡,海洋生物的尸体就会污染海洋,这会使其他生物也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同时,海洋生物的尸体还会释放温室气体,从而使全球气温变暖更加恶化。

2植树造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及措施

2.1森林有很好的蓄水作用

树林对缓解全球变暖有很好的作用,并且具有阻挡风沙、保持水土、改变低空气流的功能。我们可以把树林当做是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它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树和水联系在一起,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降雨时,树冠可以截流一部分雨水,树木的根部会吸收和储存一部分雨水为自身的生长提供水源,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还会蒸发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会储存在土壤中。而树林越多,蓄水能力就越强,可以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保证这个地区的动植物可以很好地生长。树林储存的地下水,可以使这个地区的气候湿润,冬暖夏凉,从而达到调节气候的作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2.2树林可以有效地调节气候

树林之所以可以调节气候,是因为树木的树冠在太阳光照射的时候当掉一部分光源,从而降低地表的温度,减少水分流失。由于树冠可以阻挡掉一部分太阳能,使树林里的温度也要比外面的温度低很多。大量的植树造林,会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当有风吹过的时候,树林里的风速明显就比较慢,风速慢就会使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得慢,这样就起到了保湿的作用。调节气候,也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2.3为生物创造栖息地

树林是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还有人们的过度砍伐,都使动物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这也会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从而这也使全球气候变暖变得更加严重。因此,植树造林可以为动物提供新的家园,并且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3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七

近年来图瓦卢、基里巴斯因气候变迁及全球暖化议题而吸引全球目光。由32个环礁及岛屿组成的基里巴斯,平均海拔仅2米,早在9年前就有一个无人岛因海水上升而永远消失,2009年也有两个岛屿沉没。最高海拔仅4米的图瓦卢也被迫面临举国移民的困境,因为50年后图国将完全泡在海水里。

这两个南太平洋美丽的岛国是气候灾变的前哨站,未来可能有更多国家的城市因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而沉没。这些消失的岛屿能给同样是岛屿的台湾带来什么样的警惕?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图瓦卢快要没有海滩可玩了

全球暖化造成气候变迁、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010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会议上,科学家公布最新研究数据指出,即使全世界积极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下个世纪来临前,海平面高度至少将上升1米。

面对海水水位上升,最直接受到影响的莫过于以珊瑚环礁地形为主的太平洋岛国,就有包括图瓦卢、基里巴斯及马绍尔群岛等三个国家面临沉没灭国危机。这些属于低海拔的珊瑚环礁国家,平均高度只比海平面高出数米,抵抗气候变迁的能力尤其脆弱。

其中图瓦卢最受到大众媒体及科学家关注的,莫过于“海岸线遭侵蚀”及“陆地渗水”两件事。在南太平洋国家中,由于图瓦卢是典型的珊瑚礁岛,海拔仅有4米,可想而知海平面上升或将影响当地人日常生活甚深。地下水盐化、海岸线遭侵蚀致使土地缩小,影响所及,大者有“举国迁移”之议,小则衍生土地纠纷等,均是图瓦卢面临的问题。

图瓦卢总统2010年2月曾说,“图瓦卢以前的海滩又大又干净,我小时候常常在海滩上玩,但因为全球暖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滩渐渐消失,图瓦卢现在的孩子少有机会能在海滩上玩耍,希望大家注意这个问题”。

面对海平面上升威胁,全国人口仅19 000人的图瓦卢被迫考虑举国迁移,邻国纽西兰每年提供75个移民机会给图国的“环境难民”。

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无法逆转

同样面临亡国危机的还有国土平均高度约海拔2米、平均宽度仅450米的基里巴斯。基国总统汤安诺不断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场合中大声疾呼,希望联合国与发达国家对气候变迁采取具体行动,否则五六十年后,基国将消失在海平面上。

然而,汤安诺似乎也悲观地认为海平面上升是个无法挽回的趋势,因为大气层中早已吸纳足够的温室气体,其动能足使地球温度及海平面持续上升。即使全球各国积极进行减碳措施,也只能减缓其上升的速度,却无法逆转此一趋势。

汤安诺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为基国子孙谋划出路,他不但积极向澳洲及纽西兰争取提高移民及雇用技术劳工之名额,同时也希望训练基国的年轻人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工。

他眼中理想的迁居地为斐济、所罗门群岛等拥有广大土地且不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南太平洋岛国,毕竟这些国家的文化及人民生活习性与基国较为接近,基国人民容易适应当地的环境。

田中光接受杂志专访表示,虽然对于全球暖化是否必然导致图瓦卢下沉,科学家仍有不同争论,“但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在全球科学家所谓‘最终的、最确定的、不再有争议的’科学研究结果出现前,我们是否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他说:“环境议题其实是每位地球村的成员都该尽力而为的。”

田中光指出,图瓦卢是个传统而美丽的国家,环境是它最大的资产。然而图瓦卢也有其客观上、先天环境上的限制。在科学技术措施上,也有力有未逮的困难。图瓦卢政府近年不断在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上呼吁世人关注全球暖化议题及关切岛国面临的问题,其实便是为全球暖化议题之倡导尽了最大的力量。

许多人都指出基国气候已产生明显的变化,从前每年雨季旱季十分明显,近年来变得模糊不清,雨水减少,旱季拉长。此外,较以往频繁的强风加上大潮使得部分地区的海岸被海水侵蚀得很严重,必须建筑坚固的海墙方可阻挡海水入侵。他表示,从以上观察似乎可以肯定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正以缓慢到常人难以察觉的速度上升。

有环保“意识”才会对环境友善

田中光表示,台湾与图瓦卢虽然均属于岛屿,但在环境、文化上有其差异,无法完全相提并论,然而在面对气候变迁及全球暖化等全球性议题时,都必须谦卑以对,并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他说,“环保的‘意识’其实是在面临全球暖化问题时。我们所必须强化的。当我们的‘意识’中有‘环保’时,便会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不管在图瓦卢或台湾皆然”。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 篇八

[关键词]气候变暖世界港口第五代港口世界港口发展新阶段

气候变暖是人类现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使气候变暖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脘、氧化二氮、菲氯碳化物。菲氯碳化物直接造成臭氧层破裂,已在世界范围从1996年禁止。气候变暖现在主要取决于减排的控制。气候变暖的减排的控制与港口、航运又有什么关系呢?目前全球海上船舶每年排放的颗粒物约220万磅,全球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中30%来自海上船舶。据国际海事组织专家组的研究报告数据,2007年航运业二氧化碳排放11亿吨,如果不采取良好的减排措施,到2020年,将达到14亿吨。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也类似的研究报告,航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了超过12亿吨的二氧化碳CO2,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海运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航空业的2倍。目前,据联合国的数据,海运活动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了全球排放总量的3%,这一排放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英国各经济部门的排放总量。由于从1990年至今全球海运船只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增长了85%,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将该港口和海运纳入到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将达成的全球气候变化条约中来。但是,港口、海运还没有普遍对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任何有效控制。

世界港口的发展按经过了四代的发展。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分析,经过了第一代港口到第四代港口的如下变化:第一代港口是指1950年以前的港口,其功能为海运货物的转运、临时存储以及货物的收发等,港口只是海洋运输同内陆运输之间的一个接口。第二代港口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港口,这一代港口除具有第一代港口的功能以外,增加了运输装卸和为工商业服务的场所。第三代港口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成为物流中心的港口。这一代港口除具有第一代、第二代港口的功能以外,更加强与所在城市以及用户的联系,使港口的服务超出以往的界限,增添运输、贸易的信息服务与货物的配送等综合服务,港口成为物流中心。第四代港口是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左右,为港航之间联盟与港际之间合作联盟的信息化、柔性化港口。这一代港口在包括前三代港口功能,并且其主要是港航之间的联盟与港际之间合作联盟基础上的处理的货物主要是备大型化,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同时还应满足市场柔性需求,还具有生产精细化、敏捷化。

前四代港口基本上都对低碳发展、气候变化给以忽视了。基于此,我们在2009年提出建立第五代港口。所谓第五代港口就是指绿色或低碳港口。其时间初步定为从2010年左右到未来的10到20年左右,根据情况这个时间的长度还可以适当调整。从时间上来看,我们之所以选择2010年开始,一是考虑到第三代时间是十年左右,第四代时间也初步可以定为10年,这里10年到20年的考虑也是根据世界港口变化在近50年快速变化而作出的;二是我们注意到第四代港口的初始时间与第四代港口的提出时间1992年和世界一些先进的港口的第四代港的实施是密切相关的,而现在第五代港口已在2009年提出,并且悉尼港和长滩港在绿色港口方面已经有些相近措施实施;在中国,2010年5月中国交通运输部确立了全国港口节能减排的目标,即到2020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0%,港口粉尘综合防治率达到70%,港口污水综合处理率达到100%。2010年3月,青岛港提出国内港口企业的首个绿色港口发展实施意见。2010年 6月,广州港决定2010年至2020年,10年分期投资10亿元用于绿色港口建设。江苏2010年9月开始全面部署建设绿色低碳港口,建设绿色低碳港口将成为江苏省港口企业的工作重心。三是考虑到明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将达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有较大可能性,并且近些年世界主要国家着眼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时间目标点初步定为2020年。在这与第三、四代港口的时间它的主要功能在包括前面四代港口的功能的同时,它还着眼于港城、港镇的结合,其主要特征就是效率、绿色、低碳。从港口的功能来看,第五代港口在前面四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侧重于港口的生态功能和港口的低碳发展。

从减少气候变暖来看,第五代港口的提出对世界港口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从世界港口发展阶段来看,这标志着宣布世界港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第五代。我们希望进入第五代港口的世界港口建设能够为缓解世界气候变暖做出一点贡献。同时我们希望碳排放量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各个相关省市、自治区,在港口、航运方面尽快推出一些领先的缓解气候变暖,减少港口、航运排放的政策,并给以落实,为缓解世界气候变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范文 篇九

一、多元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新时期的一大特征,即是多元文化并 www.kaoyantv.com 存、融合、创新、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使用人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它将世界地球村作为一个整体,让生活在这个整体内的各个民族有机会共享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成果。受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等研究成果的影响,应时展的需要,国内也掀起了一股浓厚的学习英语的狂潮以及研究英语教学手段、教育方式等的新课题。

文化的普遍性、多样性推动了英语文化的革新。毋庸置疑,这一革新对人们理解跨文化交流的种种问题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用明显。英语教育兴起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鸦片战争的滚滚浓烟惊醒了晚清中国人的泱泱大国梦,固步自封的状态被列强的破获打破,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由洋务运动中诞生的“新教育”就是以“西文”与“西艺”为主,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从1879年的存养书院到1900年的东京大学,都是以教授“西文”为主的主要学堂。另外,政府还允许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这些传教士开办的学堂也以外语教育为主。然而,传统英语教育总是遵循着死板的语法规则、句型结构、词汇解析的规律套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诞生的英语学习者在国际舞台中与外国人真正交流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文化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因缺乏跨文件交流意识造成的误解,阻碍着国人前进的步伐。如今,信息交流频繁、辩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更为直接,也给各文化提供了互相了解的舞台。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要,英语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弊端

“语境”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有机结合体,在语境的组成中,“语言的上下文”和“情景的上下文”贯穿其中。中文的学习和使用,就十分注意语境的培养,追求语境的塑造。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表达“夜晚的灯光很美丽”,往往很少直抒胸臆,而是用优美的词汇构造出语境,来表达出赞美之情。在文人骚客的笔下,美丽的灯光总是跟其他美景构造成水墨画卷,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将灯火的耀眼跟白天的太阳相比,将万家灯火跟暖暖的春风联结,在一片通明中,让人恍然想起家的温馨,感激繁华盛世带来的宁静。受中华文化固有的“高权利距”思想影响,中国人注重礼节、头衔、地位、性别与年龄等细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要求,导致中国在英语教学中依然保留着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负责教授英语的句法结构,学生负责学习语法句型等,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同学之间也很少有机会互动,即使是有互动,双方也是处于同一文化语境中,难以接触到纯正的英美文化,形成了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是经过中华文化诠释了的,本身带着中华文化的烙印,并非原滋原味的异域文化。因此,真正在交流使用中,这些变了味的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还往往适得其反,也加强了很多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抵触情绪,多元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进一步扩大。

最近20年来,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格外突出,极大阻碍了教育产业国际化和文化交流全球化进程。顺应全球化对教育的新要求,迎接国际舞台对交际能力的新挑战,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新目标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多元文化语境的研究逐步增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引起了学界的注意,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终于被打破,好似冰山初融,改革的涓涓细流正流向大学英语教学中,滋润缺乏多元文化洗礼的广大师生。

三、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天堂,外来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正确的价值观,熟练的语言使用技巧,优秀的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的自觉性和跨文化交流的良好意识。但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交流活动并非一触而就,要碰触到一种文化的内涵,是需要时间的洗礼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发挥教育最大的价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是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摆脱沉闷枯燥的灌输式教育,采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教育模式,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风气,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扼杀学生兴趣,灵活的教学方法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参与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以最优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