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讲范仲淹的故事最新4篇

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讲范仲淹的故事最新4篇。

范仲淹的故事 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深处不禁为范仲淹面对锦衣玉食不改其志;面对皇帝的驾临能够一睹芳容,能够坚守内心的平静继续读书;小小的一介草民,能够从小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守志向,一步步实现梦想而激动不已。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范仲淹之手。可是这一切荣光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是面对无数诱惑的坚持和坚守,是能够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寂寞、闲言碎语和不屑。

一岁就独自到寺院读书,这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太难太难,遥想那时的你我,哪一个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一两岁,别说是离家,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离开父母的操劳,更别说粗茶淡饭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坚守自己的梦想,不断的读书。梦想不断地坚持并付诸于行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范仲淹就是这样坚持和努力的。应天府书院读书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那时享用的是划粥割齑,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日出闻鸡而读,落日与月相伴而卧,春华秋实,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不改其志。面对朋友的好意,先是拒绝金钱,而后是不敢尝试锦衣玉食。内心深处总能够绷紧警觉自省的弦,不至于一两次的口腹之快,而改变长期粗茶淡饭的处境,以至于读书救国梦的破产。如果说这些都是好克服的,现在的你我都能做到,但是面对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皇帝,你能够禁住自己梦想的助推人,理想实现的总舵手的诱惑,总保持一颗警觉的内心,有一种理智的声音提醒自己,现在神马都是浮云,只有付出努力,最终还是实力说明一切。因此,他可以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不屑一顾,可以平静面对未来的顶头上司的光顾,内心坚守当前的一切,把握自己当前应该所做。

我不敢想象,如果换做我会怎么样,也许不会那样的清高,偶尔品尝人生百味,但我不会迷恋其中的酸甜苦辣。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体味各种的滋味。但我也会像范仲淹那样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前行,无论人生道路崎岖与坎坷,只要生命不止,我想一定要继续前行。

《范仲淹的故事》它就像一颗指路的北斗星,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它就像那永不停息的马达催我奋进;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块鲜明的路标,使迷茫的我不在徘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上路前行。

假期间,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故事中的范仲淹令人难忘。

范仲淹幼年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日子过得艰辛,他白天只好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看书。后来,为了开阔眼界,他决定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见了许多名川大山,也看见了农民艰苦的生活。此后,范仲淹进了南都学舍。一个同学看见了范仲淹清苦的生活,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他父亲看重了范仲淹的人品,就叫儿子给他许多好吃的,范仲淹谢谢了他的同学,但是没有要那些好吃的。有一天,皇帝来到了南都,同学们都在外面看皇帝,只有范仲淹闭门看读,不闻不问。之后,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虽然范仲淹家庭贫困,但是范仲淹很有志向,始终没有忘记读书,最后成了一个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很有志气,一心读书,并且有这种向上的精神,和懂得克制自己的意志,我要学习他。

范仲淹的故事 篇二

如果说宋词是山谷里的一片森林,那么他就是森林里最茂盛的一棵树;如果说宋词是草原上的一条河流,那么他就是河流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如果说宋词是夜空中的一条银河,那么他就是夜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恒星。或许他太过著名,他写的词能让世人千古传唱,他就是一代才子——范仲淹。

范仲淹的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他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渔家傲·秋思》里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强烈的思乡情怀。

有人说,范仲淹是忠臣,他忠心耿耿,尽忠报国;有人说,范仲淹是文学家,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有人说,范仲淹是军事家,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个英雄,一个文能服众、武能威敌的英雄。在我眼里,他也是一个才子,一个文思敏捷、学识渊博的才子。

范仲淹,他忠心耿耿的精神鼓舞着我,他文采斐然的才华感染着我,他流传千古的故事感动着我,这就是我最敬慕的才子范仲淹。

范仲淹的小故事 篇三

范仲淹在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在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他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该不成问题。

谁知,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提供帮助。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通过他的关系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可以再帮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吗?

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直到最后,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讲范仲淹的故事 篇四

范仲淹从关中游学东归长山之后,胸襟宽了,眼光高了,读书求知的愿望更强烈了。再到哪里去读书求学?哪里有名师大儒呢?询来问去,范仲淹终于做出了选择。寻根溯源,要从五代说起。早在五代时期,邹平人田敏,少通春秋,笃于经学,后梁贞明年间登科,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太常博士、太常卿等高级文教职务。后唐时朝廷任命他为详勘官,校勘雕印九经。历经22年,终于完成一代伟业,周世宗褒扬他为“儒学之宗师”。

显德五年(958年),80岁的田敏告老还乡。他身体特别健壮,耄耋之年不须拄拐仗,徒步往来于街巷和山野小道,讲学于长白山中,每天亲自为众多学子讲授经典,求学者纷至沓来。前后12年,田敏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一时间,邹平学风大盛。与田敏同时,历城人田诰在长白山西南麓的明水讲学。因此,长白山一带成为北宋初期讲学成风儒学昌盛的地方。古时,许多佛寺的法师高僧几乎都是饱学之士,有的是当地著名的儒学大师。地处长白山腹地的醴泉寺内,当时聚集着一批颇具儒学造诣的。和尚,寺院的住持就是远近闻名的儒学大师。

范仲淹到醴泉寺借读的主意,先跟母亲商议妥当后,整理了一下简单的书籍衣物,背上包裹,便直奔相距50多里路的醴泉寺而来。醴泉寺是济东的大佛寺,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曾来此求法拜佛。相传南朝宋齐之间,由庄严法师所创建。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之日,东山岩石间有泉水涌出,掬而引之,味甘芳,唐中宗特赐名“醴泉寺”。

范仲淹来醴泉寺,拜高僧为师,学习儒学经典,寄居寺内,故曰“借读”。寺院住持高僧与范仲淹见面叙谈后,深感这青年为人诚恳,求学心切,而且心志高远,便欣然收留了范仲淹这个儒学徒弟,给予学习及住宿的种种方便。初始,住持每天单独为范仲淹讲授一个时辰,其余时间由仲淹自学。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第二天请教师父。师父根据仲淹提出的问题,即题讲解,并且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层探究。范仲淹暗自叹服,师父讲得透彻。每次讲授,都使范仲淹觉得心地敞亮,识见大增,一天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