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2024年观看时代楷模王红旭心得体会【优秀8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下内容是高考家长网为您带来的8篇2024年观看时代楷模王红旭心得体会,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王红旭 篇一

观看完直播以后,我深有感触,王红旭和吴蓉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无私奉献,什么是舍己为人,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他们一个以生命托举生命,绘就见义勇为的人间大爱;一个潜心施教、勤奋耕耘,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热爱学生、师者仁心,这是爱生如子的高尚境界;心地善良、古道热肠,这是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他们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优秀的榜样,他们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有限的人生里面实现自己的价值,勤恳敬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我们大学生要学习这些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的完善自身,变得更加的优秀,在加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为社会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1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二

万州区铁炉小学老师王平代替儿子王红旭,领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中宣部授予王红旭“时代楷模”称号的荣誉证书。当天,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邀请王平以及王红旭的亲友一起走进节目录制现场。

“念你的名字那就是光阴的诗行,让心与愿永远善良……”伴着童声歌唱,大屏幕定格了王红旭生命中的最后一刻:6月1日下午5时40分左右,大渡口区万发码头长江边两名儿童意外落水,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老师王红旭纵身一跃跳入江中,奋力营救落水儿童,江边的热心市民则用身体搭起“救命人链”接应。在现场群众帮助下,两名儿童被成功救起,而王红旭却因体力不支被江水冲走而牺牲,年仅35岁。

看着屏幕上王红旭的身影,坐在舞台一侧候场的王红旭妻子陈璐希和父亲王平早已泪如涌泉,不停用纸巾擦拭着。

“我以为旭哥会跟着我游回来,但转头看到他已经被江水吞没,岸边他的儿子还大喊着‘爸爸去哪里了’。”好几个月过去,王红旭生前好友、巴南区典雅小学体育教师许林盛在镜头前还是无法自控,几度哽咽:“我想对旭哥说,你永远是我们的英雄!”

谢林巧现是巴蜀中学高三学生,曾是王红旭教过的学生,当她上台时,大屏幕播放了一张她与王红旭老师唯一的合照。她未语泪先流:“王老师,巧儿真的很想您,您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人生的榜样和体育路上的伯乐。”

原来,谢林巧读小学三年级时,母亲担心训练会耽误学习,便不再让她继续练田径。谢林巧在体育方面非常有天赋,王红旭看在眼里,便多次与小谢母亲沟通,最终这个体育“好苗子”才得以保住。谢林巧也很争气,拿下了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女子短跑100米和200米的第一名。

谢林巧特地写了一段话送给王老师:“现在我感觉无条件站在我身后的人少了一个,前几天我回到育才小学,站在操场上,没变,还是那个样子,可我眼前满是你的身影,我绷住了很久都没有哭,我想王老师也不希望巧儿哭,但是我现在真的绷不住了。”

由于疫情防控,录制现场没有观众,但有百余名观众在“云”端进行了观看,大家的情绪也跟着现场的讲述随之波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同为教师的陈璐希深知丈夫的性格,她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红旭很喜欢学生,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他也教会了我要学会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

王红旭一家三代都是教师,他的爷爷曾说过三句话:“要教良心书,不要误人子弟;要教清廉书,不要搞歪门邪道;要教公平书,不要厚此薄彼。”这一份祖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王平说,儿子继承得很好,在他心中,红旭是一位有良心有责任有担当的老师,更是他的好儿子。

节目接近尾声,王平和另一位“时代楷模”——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吴蓉瑾看到王红旭的事迹深受触动,同样红了眼眶,她握着王平的手动情地说道:“我要向王红旭老师致以最高的敬意,向他学习,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爱的种子。”

或许,这不仅仅是“时代楷模”之间的相互谦逊与尊重,更是新时代人民教师之间的心灵相通与情感契合。

2023时代楷模王红旭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三

天蓝云白,阳光灿烂。和平方舟即将启航,这是自20__年以来,该医院船第七次执行“和谐使命”任务。

上午10时许,医院船起航。雄壮的汽笛随之拉响,宣告着和平方舟全体官兵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站坡的官兵个个英姿飒爽,向码头欢送的首长、战友和亲人挥手告别。

和平方舟“和谐使命-20__”任务,是前往大洋洲和中南美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斐济、汤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格林纳达、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厄瓜多尔等多国进行医疗服务,预计将历时205天。

和平方舟相当于一座海上的三级甲等医院。按航行计划,从舟山出发到第一站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斯比港,将历时15天。在这15天航渡期间,和平方舟的官兵在忙什么?

打开和平方舟的航海日志,原来船上的官兵把训练和任务紧密结合,他们“航行一路、训练一路、提高一路”。7月4日上午,和平方舟举行了一场复杂海况下的全员额、全要素、全流程的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演练。

“前方一艘某国滚装船起火并发生爆炸,船上有20余名船员受伤,现火已扑灭,请求我船医疗救援。全船立即进行海上医疗救护部署!”指挥员下达命令。

和平方舟立即向失事海域高速机动,从原来的正常航速18节提高到20节。2名医护人员、2名取证人员和1名翻译迅速登上随船的直8JH型救生直升机,直升机随即升空,前出搜救落水人员。同时,母船迅速放下2艘高速小艇,以30节航速向失事船只驶去……

直升机飞行员马东升第一时间发现了落水人员,救生员陈浩随即出舱凌空而下,在直升机旋翼掀起的波涛中准确地“抱”起了落水人员,仅仅2分30秒就完成了出舱下滑到救人进舱的全过程。

很快,2艘小艇也将20余名伤员运至医院船。检伤分类是抵达医院船后的第一个环节,负责分诊的医生根据伤员不同的伤情,将重伤员立即转送至手术室,将轻伤员送往治疗室。手术室已经做好了环境消毒、手术器械和心电监护器材就位等手术准备。一名伤员颅脑受损,在手术中,手术医生通过无影灯上的摄像头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远在上海的海军军医大学本部专家组进行会诊,制定出最佳救治方案……

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王红旭 篇四

当我看完《时代楷模发布厅》的直播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吴蓉瑾、王红旭两位老师能够被授予“时代楷模”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这两位老师将爱洒向人间,用爱照亮教育系统。作为一名立志要成为老师的学生而言,这两位老师的故事让我对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所承受的不平凡的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除了知识,老师也要学会用爱温暖每一位学子,引导每一个中华大地上的莘莘学子不断前进。希望以后的自己在成为老师的时候,能够以这两位老师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心怀大我,无私奉献。

时代楷模王红旭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五

10月14日,“用生命托举起师魂的好老师”——“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重庆市铜梁区举行。

重庆市巴南区典雅小学体育老师许林盛,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兰凤成,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毕业生王姝雅,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毕业生田雨禾,王红旭妻子陈璐希,_崔曜5位报告人依次登台,从不同角度讲述他们眼中的王红旭,表达对他的崇高敬意。

2021年6月1日,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王红旭为救两名落水儿童,献出了35岁的宝贵生命,用短暂一生诠释了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深刻意义。工作上,他传承家训师风,立德树人、爱生如子,如一束阳光,照亮学子前程。生活中,他热情温暖、乐于助人,像一团火焰,传递爱与善良。危急时,他心怀大爱,义无反顾,似一道闪电,托举生命与希望。

2021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王红旭“时代楷模”称号,9月24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王红旭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如果不是为了第二个孩子,也许他不会牺牲;如果不用尽全力推最后一把,也许他还能生还。面临危险,红旭义无反顾地冲向两个孩子,做出了以生命托举生命的生死抉择。”报告会上,王红旭的好友、救人行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许林盛回忆起王红旭牺牲那天的场景。现在,他更把王红旭当做榜样:“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重于泰山的生命价值,看到了舍生取义的英雄品格,看到了一名人民教师以德立身、甘于奉献的光辉本色。”

“每次训练,他严格要求学生,不允许有丝毫懈怠。但他又将学生疼在心里。”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兰凤成向现场观众分享了王红旭生前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们都说,总能从王老师那一笑起来就会眯成缝的眼睛里,找到特别的温暖。他教过的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像他,阳光开朗、温暖如旭。”

台上,报告人在动情讲述,身后的大屏幕不断播放的图片、视频,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王红旭同志的感人事迹,回顾了他短暂而温暖的一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王红旭;台下,现场听众将一次次感动化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不少听众泪洒现场。

铜梁区外国语实验小学老师李芸倩是一名今年新入职的年轻老师,她在正式成为一名老师之前就听说过王红旭老师的事迹,现场聆听报告会后,有了更大的触动:“王红旭老师的事迹,让我深刻意识到一名人民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王老师虽然随着冰冷的江水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对学生炙热的爱永远留在了我们身边。今后我也将以王红旭老师为榜样,把这份责任传承下去,用这份爱温暖我教育的每一位学生,用实际行动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王红旭老师的事迹,让我更加懂得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铜梁巴川中学老师陈倩说,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要向英雄学习,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铜梁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熊柏懿聆听了王红旭老师的英雄事迹后,她含着眼泪说,王老师用生命给大家上了“最后一堂课”,也是最温暖的一课。她要向王老师学习,从身边事做起,在生活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23时代楷模王红旭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六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很多人会唱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这些浅显易懂的歌词是朱有勇为宣传科技扶贫,专门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写的,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二组正是他在澜沧的“家”。

蒿枝坝二组是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拉祜族聚居村寨,20_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干净饮水等建设。20_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贫团队帮助这里争取到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绿化、美化、亮化。道路两旁和公共绿化带种上了三角梅、炮仗花,房前屋后增添了果树,村寨里有了路灯,新发展了马铃薯、蔬菜、水果等产业。20_年,蒿枝坝实现了脱贫。

家变美了,收入增加了,卫生习惯也改变了。“家家户户、公共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老百姓精神状态很好,有自信,想致富。”朱有勇说,“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在脱贫攻坚一线,他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科研精神

“家”越变越美的过程,也是朱有勇在科技扶贫中不断探索的过程。

刚到蒿枝坝住下时,朱有勇就给了村民们一份见面礼——每家10只小鸡、两只猪仔。“养大,卖掉,基本可以达到脱贫标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效果不好,“鸡猪养大后,都被村民自己吃了,变不成收入。这样的扶贫方式不可持续,还是得靠产业。”

反复地调研、思考、讨论后,朱有勇确定了科技扶贫方向和目标。

“中兴呀,你们的任务很重,但是澜沧不应该穷啊。”调研后,朱有勇语重心长地对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说。

在朱有勇看来,澜沧县发展的短板和优势都十分突出。水、土地、光热资源非常丰富,但产业发展、科技应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短板。朱有勇和其他院士专家一道,对澜沧县科技扶贫进行了定位——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依靠科技建设特色农业产业,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贫的重点产业示范项目。尽管已经有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也有实践案例,但朱有勇仍然坚持不铺摊子,不搞冒进,必须在当地完成试点、总结,再推广。

寻找林下三七的示范点比较艰苦。竹塘乡募乃村小广扎村民小组有块林地,土地、光热、人工林等条件都具备,但是没有亲眼看到水源情况,朱有勇一直不放心。当时是雨季天,山上根本没有路,但朱有勇坚持要去水源地查看。“捡了一根树枝当拐杖,朱院士就钻进树林里。山很陡,有的坡度估计有六七十度。路上摔了几跤,他不准扶,爬起来继续走。手脚都被树枝划破了好几处。”一同前去的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说。亲眼看到了水源地,朱有勇才拍板定下示范点。如今,冬季马铃薯从最初100亩的技术示范推广种植到17000亩;林下三七从2亩示范扩大到了8000多亩,成为澜沧县脱贫摘帽的重要产业。蔬菜、水果等产业也基本完成了试点、示范,准备推广发展。

“朱院士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全县干部群众学习的标杆。”杨中兴说。

作为院士,他亲自给农民学员讲课,手把手传授技能,培养出上千名乡土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

11月22日下午,朱有勇来到竹塘乡大塘子村的实训基地,检查院士指导班的培训情况。

思茅松树下,60名来自各乡镇的学员正在练习林下三七的点种。朱有勇来到学员中间,接过一把耙子,示范起拉种植沟。示范几遍后,他让身旁学员操作。“轻一点,边抖边拉耙子。”“对了,拉得好。”朱有勇向学员竖起大拇指。教完拉沟,他拿起几个三七种,摆放到种植沟里。“每垄地是1.4米宽,一行栽12棵苗,不能多也不要少。”朱有勇直起身子,对学员大声说,“每个人都来操作一下。过两天每个人发1000棵苗,就是你们的家庭作业,第一年成活率要在90%。第二年成活率要在70%以上。不能偷懒,我们要到实地抽查的。”

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是朱有勇和扶贫团队的全国首创,针对澜沧县素质性贫困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把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由院士和专家授课,手把手讲解和传授农业实用技能。

中国工程院派驻竹塘乡挂职副乡长毛如志博士说,20_年以来,院士指导班已经招收了24个班1320名学员,学习内容包括了林下有机三七、冬季马铃薯、中药材、冬早蔬菜、热带水果种植和养殖技术等。

“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院士指导班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澜沧县培育了一大批立足农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这一期三七班10月份开班,第一天军训,第二天朱有勇就上了一堂课。随后的课程都在林子里的实训基地,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员现场实际操作。林下三七课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7天左右,要到明年3月份才结业,能够学到林下三七从种植、管理、采收全过程技术要领。谦六乡和平村丫口寨小组学员张开明说,和平村来了6个学员,今年正好有一家公司在和平村投资发展120亩林下三七,公司答应,他们结业了就可去当管理人员和技术员。“每个月会有20_元到3000元的工资吧,等过几年我也想自己种些三七,收入会更高的。”张开明说。

他因地制宜找准突破点,把山区的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到新高度,用科技的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

竹塘乡大塘子村的李娜努,今年收获了第一批林下有机三七。“我的三七没有管理好,只收了10多公斤。”李娜努有点懊悔。即便这样,三七还是给她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加上以前卖过三七花,可能有五六万块钱的收入吧。”李娜努是20_年度院士三七班唯一的女学员。回家后,她投入2万多元种了2亩,家里还有其他产业,精力分散,三七地没有好好管理。“种三七不容易,管理要精细。”李娜努说,“如果不是自己种出来了,真的不敢想象,我们拉祜族山区群众也可以种这么精细的东西。”

回归山野林中的林下三七,不用农药化肥,是品质优良的有机产品,价格高效益好,因此对技术要求高,投入也较大。

根据林下三七的产业特点,朱有勇和扶贫团队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当地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目前,已有深圳田丰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龙宝集团公司、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业到澜沧县落户,使林下三七产业进入了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轨道。院士专家团队还制定了澜沧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规程,坚持规划控制、坚持严格审批,严格种植标准、严格基地管理,力争将澜沧林下有机三七打造成为全国三七行业中的著名地理标志。

当地的农民,依靠土地出租、打工等获得了不错的收入。竹塘乡募乃村小广扎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3户279人。20_年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45人,贫困发生率达90%。20_年至20_年,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小广扎村民小组种植林下有机三七1280亩,农民通过租赁林地、为企业管护林下三七,成功实现脱贫,20_年人均纯收入达4674元。

“我们村在三七地打工的妇女日子最好过了。手机比我们的好,一人有一辆摩托,树林下上班,不晒太阳,皮肤还白。”李娜努说,明年她还要接着种林下三七,多种一些。

“澜沧江边蒿枝坝,洋芋花啊三七花,千朵万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朱有勇每天都写日记,过几年,他想把在澜沧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20_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感想

初冬,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田地里,村民正围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听他讲解种植注意事项。在他的团队推广下,冬季马铃薯已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金宝贝。朱有勇常说:“论文得写在大地上,理论成果要放到实践中检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问题从田间来,成果到田间去

“用化学农药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用什么控制病虫害?”1982年,朱有勇在研究生面试时被这个问题难倒。此后,他踏上漫漫求索之路。

20_年,一项题为“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他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60%以上。

灵感来自朱有勇与石屏稻田的一次偶遇——有的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水稻的田,发病程度却很轻微。

从田间地头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朱有勇团队解决农业难题的钥匙。在建水,他们成功推广了以科学灭虫“酒石榴”的技术,当地石榴产业逐渐壮大。如今,他又带着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项目研究来到了澜沧。

研究林下三七项目10多年,在澜沧这个天然大实验室里,朱有勇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思茅松松针的化合物,对三七的病原体有明显抑制作用,松林环境可以提供天然“凉棚”。不使遮阴网、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在保证药材优质生产的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朱有勇为当地开拓出产业脱贫致富新路径。

●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服务“三农”

“要研究真问题和好问题,尤其是农民关心的问题。”朱有勇常常这么告诫学生。

20_年12月,朱有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云南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他用学校奖励的200万元,成立云南农大“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学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他把被企业高价求购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带到澜沧,无偿把扶贫企业给予的15%技术股全部拿出来分红。

从事科研几十年,朱有勇始终以技术推动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到了60岁,这些毕生所学成为科技扶贫中的法宝。

朱有勇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学生。作为云南农大教师,毛如志在竹塘乡挂职副乡长,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每个项目劳心劳力。云南农大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朱书生追随他从北京回到云南,又来到澜沧,为林下三七种植环节技术把关。

科技人员的长期驻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效益。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后,越来越多的教授、专家加入到扶贫队伍。

●授人以渔,科技力量生根发芽

今年4月,马铃薯评比大赛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院士科技小院举行,村民马正发、卫成金双双问鼎“薯王”。

马正发是朱有勇在澜沧开办的冬季马铃薯班第一期学员,为期3个月的培训里,朱有勇和专家从选种到定植,从种子处理到后期管理,冬季马铃薯种植的每个技术环节,都教授得清清楚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协调整合云南农大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朱有勇创办了“乡(镇)农技人员+学员+农户”模式的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以澜沧各个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手把手将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贫困群众。

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资源与种植、畜禽养殖……在院士培训班上,近1500名农民学员学成而归。像马正发这样的学员,返回村寨就带动村民一起种植一起收获。

朱有勇想得更远,要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未来会有更多培训班、职业学校和更多技能型人才、致富带头人、新一代农民,我也会接着做下去”。

2023时代楷模王红旭事迹观后感心得 篇七

20__年,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加入人民海军序列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和平方舟”号荣获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并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很多人心中,“和平方舟”号已成为新时代闪亮的“中国名片”。

提起“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的官兵总是亲切地称她为“大白”。一是因为船体绝大部分为白色,二是缘于动漫《超能陆战队》中暖心的角色“大白”与“和平方舟”号所担负的救死扶伤、传扬和平的使命颇为相近。10年来,“大白”在三大洋六大洲留下了中国“红十字”的身影和航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紧紧围绕军事外交这一核心,“和平方舟”号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广泛传播和谐世界、和谐海洋的理念和“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赞誉。中外联合演练、甲板招待会、舰艇开放日、文化联谊……“和平方舟”号与各国海军同台竞技,与外方医生携手诊疗,与当地民众广泛接触,与华人华侨畅谈祖国,拓展了军事合作交流空间,配合了国家政治外交大局。

作为海军首个大型远洋医疗救护平台,“和平方舟”号把远海大洋当成最佳课堂,勇于探索、敢为人先,每次任务都肩负着拓展使命的全新探索:完成新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能力演练,开展海军首次远海卫勤演练,舰载救护直升机首次赴外国岛礁巡诊……凭着一代代官兵的拼搏奋进、勇于担当,“和平方舟人”不断书写着海军远洋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崭新篇章。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10年奋进,“和平方舟”号踏浪大洋。10年撒爱扬帆,“和平方舟人”仁济天下。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征途中,“和平方舟”号肩负国家使命,用一串串壮美航迹、一次次真情对话、一幕幕仁心大爱,拥抱世界,传递友谊,把新时代的中国“名片”擦得更亮。

时代楷模王红旭先进事迹报告会有感 篇八

坚决不退

“人链”中的那些夫妻档

当不会游泳的马波咬牙下水被一双大手握住时,王红旭和许林盛一水一岸形成的钳形突进,终于在距岸边几十米远的江中会师,王红旭率先抓住5岁的小女孩。

江岸边,由马波开始形成的“人链”,正在向江心快速移动。

被身后一双双大手所鼓舞的马波,那一刻完全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的事,竟然在江水中借着浮力跑了起来。

“突然,本来齐腰深的江水,一下子就淹没了我的头顶!”危急时刻,身后一双陌生人的大手,一把将马波提出了水面。

呛了水的马波顾不得自己,望了望江水中已经脸色苍白的救人者,急得向后大喊:“抓紧抓紧!前面是个陡坎!我要往前,不然水里的人上不来!”

马波的头被江水突然淹没又被后面迅速拉起的一幕,岸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而前方数人组成的“人链”,也在激流冲击下摇摇欲断。

江水汹涌,危险一目了然。然而,极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

更多的人手挽着手踏入江中,其中一半是女性。

大家紧张地互相提醒着,一步步向着前面多数已经淹过胸部的“人链”靠近。

马波的妻子夏欢看到了丈夫出现的险情,但她没有出声召回丈夫,而是转头四处寻找可以助力的工具。

有市民抽出自己干净的浴巾塞给夏欢,有市民高喊把自己还未搭好的帐篷扯烂拿过去……

“我看得出来,‘人链’中的每一个人表情都非常吃力,有些人明显都撑不住了,开始由手拉手改成手挽手。”夏欢顾不得衣服湿透,不停地将岸上市民搜集的所有东西往“人链”手中塞,以尽量稳固岌岌可危的“人链”。

在整个过程中,夏欢眼看着水已淹到丈夫的脖子,却无法叮嘱些什么,只能焦急忧虑地频频回头。

许林盛的妻子张亚是第二个救人“大箭头”中的箭锋,跑在最前面的她,当“人链”搭建时,义无反顾地站在了“人链”最前面。

然而,三双男人的粗糙大手,不声不响但坚决地将她推到了后面。

“我就成了‘人链’第4环,前面是3个男士。”张亚回忆,她后面也是一位女子,但她俩后面的一位男子,担心她俩有危险,着急地一直想把她俩扯到后面去。

“我不退后,我也不会松手!”张亚当时实际上已经无法再退,因为江水已经淹到了自己的胸口,前面的3位男子则只剩头露在水面,“我松手他们不都栽到江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