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活着的读后感9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高考家长网网为朋友们整理了9篇活着的读后感,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活着的读后感 篇一

一、授之以渔,感受节奏美

音乐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孪生兄弟,又是并蒂莲、姐妹花,它们相生相依,装饰着人类的梦想,愉悦着我们的心灵。因此,诗歌本身就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像音乐一样。教学现代诗首要任务便是要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感受其优美的韵律。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教给学生把握节奏的方法,运用方法融入自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便会有节奏的读诗了。例如,在教学《有的人》时,我给了这样的方法指导:仔细读一读,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比如第一小节,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师范读),投影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因为掌握了方法,学生也想急于运用方法,学习兴趣极高,纷纷尝试有节奏的读诗。在接下来的交流朗读中,学生大部分教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诗了,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二、感知内容,体会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每一首诗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情感,情感美也是诗歌最大的魅力。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诗歌的节奏美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作,感知内容并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借助必要的背景介绍,引导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并以一定的语气、表情朗读表现出来。

例如,在《有的人》教学中,我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后,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两类人,对这两类人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又让他们把作者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放在诗句中,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读出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朗读“骑”“俯”“不能活”“更好地活”“烂”“青青”“很高很高”等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一切尽在无言中”,无需枯燥的讲解,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全融入在朗读中了。

三、巧设问题,感悟含蓄美

千百年来,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而感悟这一点对于生活经验缺乏、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如何找到诗歌中与学生认知相符的“突破口”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发他们思考,这需要我们的精心设计。在教学《有的人》时,我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种人的做法与命运结果,之后又让他们对照朗读不同做法换来的不同命运结果,紧接着问:你愿意做怎样的人,为什么?以此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之后,又问他们,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可不可以把诗歌中“有的人”换作“鲁迅”,为什么?经过激烈地讨论,举例,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独具匠心,也感悟到了诗歌丰厚的内涵。

四、方法指导,享受创作美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用诗歌的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顺势引导学生创作自已的小诗,会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的人》教学后,我给出了一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美丽――丑陋、健全――残疾、伟大――渺小、贫穷――富有。让学生针对身边人的做法,围绕一组反义词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讲到:刘大铭身体是残疾的,但他的梦想、精神是健全的;有的学生讲到:拾荒老人刘盛兰生活是贫穷的,但他有那么多的孩子,他的生活又是富有的。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有的人》,要求仿照藏克家的《有的人》,先写生活中两类人的人生价值,再写他们不同行为,最后写他们的命运结果。学生纷纷讨论创作,小诗创作得是有板有眼。

《活着》读后感 篇二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明白什么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可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本事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可是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明白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当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当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受贿的**,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当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三

波特兰·罗素的这篇文章,并没有给我带来生命的波动,可这个标题,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固定的一片断、一个时刻,专供自己思考出生、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也许,为了我最亲爱得爸爸、妈妈,能让他么可以舒心,减少应有的牵挂和沉重伟岸的爱。

也许,为了帮助过我的恩人,亲密的朋友,存在,是为了那一点一滴,对他们的报答。

也许,为了客观的,稳定的现实而存在,上天给予了宝贵的生命,给予了享受社会的**和生存的义务。

是啊,存在是客观必然的。那想过自身吗,我,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活?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这我的一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

面对莘莘学子,是为三次讲台而活;面对重复的工作,是为丰衣足食而活;面对一声声关怀,是为感激而活;面对一个个感动,是为感恩而活;面对着一切,我是为责任而活。

空洞、大话、套话充斥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填满了永远填不满的思绪。不对。我为什么而活,为自己独特存在而活。追逐的理想,奋斗的方向,不停息的感恩,不止步的一刻真实的心,和那对未来的期待,对未知的渴望。

停笔间,回顾,发现一个自私者的告白。责任……

活着的读后感 篇四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我认为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做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逐步培养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觉,循序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能力,是小学语文朗读的最终目的,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融合,达到共鸣。因此要让学生把作者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进入文中人物的感情氛围中。

一、朗读与想象结合,培养语感。

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课文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这些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与想象来实现。

朗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必定真切深刻。如《狼和小羊》一文,讲的是在小溪边,狼为了吃小羊先后找了三个借口,小羊据理力争,驳倒了狼,但是狼还是凶恶地吃掉了小羊。教学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想象当时小溪边的情景,然后抓住狼和小羊的两次对话,把它们的鲜明的个性读出来:狼的声音粗一点,霸道一点,让人感受狼的凶残;小羊的声音柔一点,弱一点,让人觉得小羊的温驯,从而产生同情、怜悯小羊的思想感情。朗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朗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朗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二、比较揣摩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个人体验,必须通过个体主动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语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可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运用比较朗读,是运用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需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小鹰学飞》一课中有“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这样一句,可将句中的“鼓起劲”“拼命”去掉,改成“小鹰只好跟着老鹰向上飞”。再朗读品味,语感敏锐的学生便会从“鼓起劲”“拼命”两个词语中感悟到小鹰刻苦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又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从而培养对语言文字敏锐地感受。

三、抓住重点词、关键句反复品读,培养语感。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品评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感觉。如在《荷花》一课的朗读教学中,我突出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另外,还要指导好对话,对话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角色朗读,抓住学生爱读、爱表现这一心理,鼓励学生反复读,在角色体验中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出重点词句来朗读,学生不仅有浓厚的“读”的兴趣,而且读得绘声绘色。如在《两只小狮子》的对话朗读中,我重点抓住“慢吞吞”、“凭着”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好那种炫耀、高傲、自信不疑的语气,使学生体会到懒狮子想依靠父母生活的想法是错误的。通过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四、通过多样朗读,培养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遣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大量的朗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其中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学生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黄山石头的多而奇,读着读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如,在读了课文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后,给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再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字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五、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活着读后感 篇五

《活着》这本书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语句,可他那种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痛,让读者深深体会到,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放荡不羁的阔少爷福贵,好赌成瘾,一夜间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成为了一贫如洗的穷人。然而,命运就是这样不可思议。随后他的父亲含恨离世,母亲不辞而别。他为了生活,福贵从富人成了佃户,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变成了要下地干活的穷人,从此一家人为生活忙碌奔波,经历了许多困难之后,这才让福贵明白,什么叫生活。他从此告别了以前富足的生活,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穷日子。艰难的生活让他明白,生命赋予他的责任。他伤心了几天后,突然意识到这个家只能靠自己撑起来时,于是就振作起来,想靠自己努力让一家人生活变得更好,但事与愿违,苍天不公,就在他的生活变得好一点时,自己却**到队伍里去当了兵,两年后当他再次回到那个贫穷破旧的家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生活变得比两年前更加贫穷,没办法只好干着更重的农活,想让生活重回正轨。但天灾人祸,所有的不幸都接二连三地降临在了他头上,儿子因为献血死了,女儿因为难产死了,女婿也因为发生意外死了,最后就连孙子也因为发烧后吃太多豆子撑死了,只剩下了他和他买的一头牛孤独的活着。

为何命运如此不公,要将所有灾难都降临在他一个人的头上,让他面临家破人亡的不幸。虽然福贵的生活是悲催而又不幸的,甚至可以说一生都生活在苦难里,但对于他来说,只要活着,便会***,活着更是生命的意义!漫长人生岁月里,不去计较太多得与失,生命需要用坦荡平静的心对待。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安静的田野里,裸露风中被晒得黝黑的老人与牛的脊背,见证了那段岁月。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还有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游荡在僻静的乡间小路里,渐行渐远。

《活着》读后感 篇六

待繁花都凋谢,待落叶都归根,待生命都坚韧的活着!

富贵的一生经历无数,他的生命在风中死死的摇曳,寄托着家珍(妻子),有庆(儿子),凤霞(女儿),二喜(女婿)的生命,苦苦煎熬的活着。开始还有家珍陪着他,陪他一起承受生活的铁锤狠狠的砟在心口的痛,那种痛,蔓延至肺,连呼吸都觉的困难,缓缓的吞噬了全身,只能笑都哭了的去静静的接受。到最后家珍也走了,只剩他一个人孤苦的活着!

有庆的死是最让人心痛的,一个十岁左右单纯的男孩,为了两头羊,在睡不醒的年龄早早的起来割草喂羊。为了不想去学校,又怕父亲打,总是找理由逃脱。不愿意穿鞋,宁愿在下雪天也光着脚丫的孩子。这样单纯,没有期望,但只要活着就可以很安心的小生命,还是不被允许,最终被夺走了生命。生命无情的残酷,总是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最终学会的只是无奈的接受!

富贵的泪,哭的不能再哭了,每一个最亲的人离开,都会让这个大汉子掉泪。哭的痛不欲生。家珍死后唯一说的就是,下辈子我们还要是夫妻。说完,富贵就哭了。这个女人,放弃了娘家舒适的生活,宁愿跟着他,和他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后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富贵一直没有绝望,也不允许他绝望。他,一个人在黑夜中抖落杜鹃啼血的叹息,召唤着他们的归来!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七

这本书摆在面前很久了,迟迟没打开精读,因为还有些名头,很多年前曾粗粗扫过几眼,觉得实在是*淡无味。一个二流子,败完家业,接二连三失去亲人,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简单故事。对于那时还青春年少的我们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那时喜欢的是大部头,千折百回,跌宕起伏,精彩、神奇、刺激。

在家休养,闲来无事,顺手又拿起翻了翻,小说不长,不到两小时就读完了。掩卷沉思,一种说不出的情绪涌上心头,有一丝伤心,有一点愤懑,有一些无奈。人生一世,好*淡啊,地主变贫农,绸衣变布裤;痛了,哭了;生了,死了;想要的要不来,想留的留不住。说是*淡吧,可偏偏又那么的残忍,人心是肉长的,怎经得起撕来扯去,生活是那样的简单粗暴,你爱什么吧,它就拿走什么。看着至亲一个个离去,那种无力与无助感让人如临深渊。

有庆抽血抽死了,死在别人生孩子。十三岁的人瘦得就象家珍刚生下来,福贵哭了又哭,却无法找春生偿命;二喜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聋又哑又苦命的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福贵眼泪刷刷流了出来,而家珍已经没有一滴泪水了;家珍说下辈子还要做我的女人,福贵的眼泪流到家珍的脸上,三个月后,家珍死了,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安,干干净净。五岁的苦根,被福贵煮的一锅豆子撑死了,福贵忍不住哭了起来,住后的日子只能一个人自己过了。痛多了也就麻木了,这辈子也就这样快要过去了。

福贵说:有时想想会感到伤心,有时想想又很踏实。真的会踏实吗!逝者已逝,倒免了苦难和伤心,生者不死,却要时时咀嚼伤痛。一人一牛,两个福贵,两个老不私,想着早该死的,却活得那么久,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活着》读后感 篇八

今天我翻开了杂志《读者》,看到引人注目的大标题——人靠什么活着,便把文章读完。看完文章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鞋匠和他太太收养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本是天使,他从**发生的三件事中,知道了上帝所问的问题的答案,明白上帝已经宽恕他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分。文章最后说道:“谁生活在爱中,谁的生活里就有上帝,谁心中就有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其实人靠什么活着?人就靠“爱”活着。没有了爱,人们就会感到孤独,久而久之,便会在孤独中逝世。爱像一片宽阔的湖泊,拯救生命干枯的沙丘;爱像一汪清澈的泉水,滋润遭遇不幸的心灵;爱像一个甜蜜的微笑,鼓励陷入困境的人们……

其实人世间的爱很多,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为了拯救有生命危险的叔叔,拿着一美元去买“上帝”。他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一个老头子。老头子卖给了他“上帝”。其实这个老头子是一个富翁,于是他请来专业医生治疗小男孩的叔叔,使他叔叔康复了。

是小男孩对他叔叔的爱,感动了一位富有的老头子,才让他叔叔康复。爱可以让死神望而却步,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曾听过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世界能变得如此生动、美丽、精彩,是因为爱,因为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是象征幸福的花朵,因为爱无处不在。也因为文中鞋匠及他太太对孩子的爱,令他们家逐渐富裕,也令本是天使的小孩得到了上帝的宽恕。

无论你身处何地,你都不要感到悲观,因为爱无处不在。你要永远记住,人靠“爱”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九

《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二语能够诠释清晰的,现仅将自己的几点感悟表述出来吧: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前期,经历了**战争、****战争、新*成立、*时代、*时代、**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更让我们这些*后出生的年青人了解什么是*,这是一个多么混乱和阴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已经疯狂,在一阵阵风暴中艰难度日,*是**民族历史上的大灾难,是一场抹灭人性的大洗礼,而这场灾难并非自然引起,是人为的,是一个**国家的必然结果。作为年青人,是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的,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但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因为种种原因而是那么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担心的是,现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读者的重要启发和引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