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记叙文写作(最新9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记叙文,记叙文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优秀的记叙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高考家长网为您带来的9篇记叙文写作,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记叙文怎么写范文 篇一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借助教材;叙与议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这类文体的写作,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不知道怎样摆事实,二是不知道如何讲道理。其结果要么文体不明,要么分析不深刻,成为论点加论据形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少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实,新课标实施后,现在的《必修》和《选修》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探讨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巧妙的利用教材,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学生不难把握这类文体,学会分析事实和分析道理。

一、议论文中的“叙”

议论文中的“叙”,就是叙事,就是所谓的“用事实说话”。那么怎么“说”,怎样“叙”才能增加事实的分量,使之用力支撑论点呢?它与记叙文中的叙事是不同的。议论文以“理”胜,事实仅仅是个例子,叙事的目的是说理;记叙文以“情”胜,叙事的目的是再现经历或表现情感。表达的目的不同,语言特点自然不同——议论文中的叙事概括简约,记叙文则具体生动。请看苏轼《石钟山记》一段文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这是叙事类文中的叙事方式,有动作、景物和心理描写,还使用了修辞,语言生动,比较详细的记叙了自己探寻石钟山,发现钟声来源的经过。这种叙事真可谓具体详尽,而且还流露出作者终于发现石钟山以钟命名根源的欣喜之情。

议论文中的叙述则不然,它不需要描写,也不必具体,只要简约概括的叙述事实就行,它是议论文中的叙事方式。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从上面文段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体的叙述,其叙述方式、目的是不同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叙述比较简洁,没有描写修辞等,因为它是为议论服务的,也是展开议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议论文的叙事尽量要做到概括简约,切不可像叙事类文体那样,浓墨重彩,穷形尽相,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文体不明,不伦不类。

二、议论文中的“议”

议论文中的“议”其实就是对事实论据的分析过程。可是不少学生提出论点以后,只是简单的罗列几个事实就万事大吉,不知道分析,甚至不懂得怎样写才算分析,致使文章结构简单,议理肤浅,这是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摆事实”之外,我们还要学会阐发道理,用说理分析来给论据“点睛”,这样事实论据才能更真实、更典型,说理才能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对事实论据的说理分析要与论点呼应、契合,能够自圆其说,这是基本要求。那么怎样分析阐释呢?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分析因果

分析因果就是捉住论据所述事实,并据此推求原因的一种方法。如贾谊《过秦论》一文最后一段议论: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会灭亡呢,文章采用“分——总”的形式,通过大量的事实,层层对比,寻根求源,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正是秦国灭亡的原因。

2.探求实质

探求实质就是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内涵,阐明事实和结果的关系,如《六国论》中抓住诸侯赂秦的事实,分析赂秦的结果及实质。“赂秦而力亏”,反而却导致了秦国的强大。赂秦只能换来“一夕安寝”,不能求的长治久安,因为“秦之大欲,乃诸侯之大患”。正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最后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总结了赂秦及其实质,有力的证明了“六国破灭,避在赂秦”的道理。

3.升华意义

论据是现象,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但我们得阐释不能停留在人尽皆知的表层意义上,要力求探究深层的意义,这样论据就有了启发性、普遍性,也让读者有深层的思考。如《师说》结尾一段。

作者援引圣人从师德事实,不仅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还有力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同时也升华了教师的含义,只要闻道在我前者,都可称为老师。作者对师生关系作了新的诠释,挖掘了论据的深层意义,致使它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

4.反面假设

反面假设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理正反映衬,增加可信度,更有说服力。在《六国论>中,作者就用了这样的阐释方法:,文章在正面论述赂秦之弊后,接着反面假设,得出相反结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一正一反,不仅使论据更加全面,而且从另一角度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六国灭亡,实乃赂秦之所为。

5.明确做法

记叙文的写法 篇二

一、心灵润色技巧与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一)心灵润色技巧

心灵润色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它是将情感渗透到写作中,来为记叙文的写作润色,这需要初中生心灵的参与,将自己的感情寓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记叙文的每一部分都充盈着情感的流露,能让读者体会到记叙文所孕育的真情实感。如以“那一段的时光”为题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男生关注生活中或愉悦,或痛苦,或焦虑,或甜蜜的时光,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将内心世界与写作有机结合。初中生可以通过记叙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教者也可以此来了解初中生的所思所想,这样的记叙文写作如同一座桥梁,既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又能对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做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二)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的重要环节,也是初中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中男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弱。一是初中男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是运用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并将相同的句子反复应用于不同的作文中;二是初中男生的素材选择单一,从初一到初三的难忘事情甚至是同一件,不能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新鲜的素材;三是初中男生在写作时没有个人情感的参与,套话太多。原因既有初中男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依据初中男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心理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女生,男生更凸显出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冲突,这无疑会干扰他们对知识、事物等方面的理解。另外,初中男生的理性思维要多于感性,这使得他们在写作中感情渗透比较滞后,不能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维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男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心灵润色的引导。

二、心灵润色技巧在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叙述情节的心灵润色技巧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质量与记叙文开展的线索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记叙文的写作会以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或以事情展开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很多时候是两者融合。记叙文写作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语言,粉饰的句子,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叙述,即使语言朴实无华,只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融即可。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初中男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创设多彩的故事情节,依据记叙文的写作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将情感渗透到记叙文写作中,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能凸显自己的真实体验。如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画面:温馨的亲友团聚、闲适的书画相伴、热烈的运动竞技等,从而迅速打开思路。

(二)提高叙述语言的心灵润色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是通过语言的文学性来表达心灵的感触的,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心灵润色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句段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引导初中男生用心灵来关照自己笔下的人或物,将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寄托于叙述文中,寓情于文,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如《幸福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引用诗句来增添文采。

(三)深化叙述情感的心灵润色技巧

学生的情感表达是作文写作的源泉,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像一张白纸,读起来枯燥乏味,只有渗透作者情感的作文才能吸引读者,唤起读者的共鸣。初中男生的情感是不露于表的,他们的情感较初中女生隐藏得更深一些,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初中男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引导他们将真实的情感蕴于记叙文之中,让这种内在的情感通过记叙文的写作转化为外在的一种形式,既能让初中男生的情感得以表达,又能使记叙文的写作锦上添花。

记叙文怎么写范文 篇三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我们要有条理性,先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好记叙的顺序,不然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我们要怎么写才能让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记叙文怎么写范文 篇四

关键词:指导;小学;作文;结构;语言;修改

笔者认为,中年级作文能力及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文章结构

起始阶段写作的题材一般以记叙文居多,而记叙文中,最基础的是顺叙这类作文。因此,在写作前,应教给学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学生的在下笔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去写和写什么。以记叙文为例,首先应该交代时间、地点、作文中需要交代的人物和事情。接下来就要介绍事情的经过,或简或繁,或详或略,当把事情的经过交代清楚了,最后要告诉读者事情的结果。这就是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在小学生初学写作时,教给学生这些必备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知道如何着手了去写了。

二、段落层次

学生了解了写作的内容和先后顺序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教给学生写作中的段落和层次了。在初学写作时,主要是记叙文的写作,一般有三个段落,第一段简要介绍基本的信息,就是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内容的介绍,要简单扼要,不宜过长。这部分内容介绍完之后,另起一段,也就是文章的第二段。这段是文章的重点,需要详细的介绍事情的经过,包括起因、怎样发生的等等。这一段的内容多,所以,写作的时候特别需要条理和层次。写作时,应教给学生写作的顺序,也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如果学生能将事情的发生经过基本叙述清楚了,那么这部分内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既是事情结果的交代,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可以简要叙述事情的结果,在结果之后,可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这件事情中获得的感悟等。这样,文章三大段的结构模式就基本清楚了,学生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点,当然,在写作中还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段落的格式、层次的顺序等,需要教师在作文时及时予以指导。

三、语言文字

语言的组织,也是初学作文时需要指导的一个方面。在低年级我们已经训练过句子及简单的段落,但没有提及真正的作文格式,到中年级的时候,作文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作文到了正式写作的阶段,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口头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然后把叙述的经过写下来,怎样叙述就怎样写,把口头的内容变成书面的文字,这样,语序就不容易混乱了。但在具体的写作中,会出现语病等问题,教师应适时予以修改。

四、标点符号

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更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初学作文时训练的内容之一。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将这部分内容列入指导内容,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不容易用错标点了。

五、反复修改

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修改。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其改,应该是有道理的。在小学中年级初学作文的过程中,作文的修改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年级作文的修改不仅仅是成型作文的修改,更重要的是底稿的修改。中年级作文的习惯会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中学阶段乃至整个一生的写作,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好的作文习惯意义深远。

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底稿,修改起来是费神又费力的。需要教师逐字逐句的修改,错别字的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作文的格式、段落、语义的层次等,都是必须修改的内容。底稿的修改,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需要几次。教师可每修改一次,让学生誊写一次,经过数次的修改,作文的基本雏形就出来了。开始写作时可能会很艰辛,特别是教师的指导和修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后,写起作文就会很轻松。

六、逐步提高

随着作文训练的继续,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包括对作文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作文结构的掌握,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时候就应该适时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在运用描写性的语言文字时,可以在其中融入作者主观的情感,这样会使表达更加准确、形象生动。也可在必要时,使用恰当的表达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七、兴趣培养

如何写记叙文 篇五

【关键词】要素清楚;条理清晰;叙述生动;语言形象;真情实感

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初中学生就会连连摇头、咳声叹气,在他们的眼里,作文就是一座大山,写作文成了他们的头疼事。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但是有一些是共同的,他们的语文功底差,阅读量太少,对生活缺乏认真地观察和体验,平日的练笔马马虎虎、态度不端正等等。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我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一些方法,我们先从记叙文说起。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在课外阅读中,应该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写阅读提要,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

勤观察、勤动笔,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三言两语,可以是一个片断,可以是流水账。只要人人都动起笔来,每天都写一点,做到语句通顺,交脉贯通就行。

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记叙要素要交代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因果要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把这六个方面都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叙述中一定要把这三方面写好,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记叙的条理要清晰。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2 写作内容要真实,切忌胡编乱造,要以真情感人。

这里的“真情实意”要靠平时的观察、体验、感悟积累所成。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3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3.1 悬念法。

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3.2 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3 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 在叙事中进行生动描写。

记叙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描写。描写内容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最多,又可分为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按手法可分为:白描描写、细节描写;按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掌握并运用了生动细致的描法,就能使记叙文形象生动、丰满、人物性格鲜明,有力地表现主题。在描写时除了细致之外还要注意善于捕捉人或事物之间的美学特征,学会恰当地安排叙述与描写。凡是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但又必须交代的内容,用叙述;那些对文章主题有重要意义的的内容,用描写。另外注意安排情节。在情节过程中设计起伏,别让情节进行得那么顺利,在矛盾中现主旨;或写两件以上的事,让两件以上的事前后构成一正一反的对比曲折,在对比中见精神。

5 做到语言形象化。

5.1句式灵活。语言的鲜活和生动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即通过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5.2 善用修辞。善用修辞会使文章内容丰富,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修辞是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以修辞方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属于积极修辞,它本身就是作者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主观地调动艺术手法去表现。比喻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3 找到更有表现力的字词 ,精心选择富有感彩的词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记叙文中,要使语言生动形象,除直接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外,行文中注意选择有鲜明的感彩的词语,也很重要。

记叙文的写法 篇六

初中生阅读材料来自课外,材料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精神。阅读材料更多的选择主要反映亲情、友情的内容,因此能够给予我们人生启迪。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要素;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等;能从文体的角度理解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并谈出自己的感受;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能够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

初中记叙文考查角度灵活,题型多样。设计的试题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试题设置难易适中,并进一步强化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的意识。同时突出了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强调了情感体验,鼓励创新能力,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的渗透。

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中考考生,必须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以及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和基本格式。

一、记叙文的分类与知识点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记叙文要素的交代,既可具体也可概括,既可直接也可间接。因此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二、记叙文的顺序与线索。

常见的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照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常以时间、地点、事物、人物情感或话语等为线索。线索贯穿全文,增强表达效果。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要注意叙述的人称和内容的详略。人称,可以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抒情。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交流。用第三人称的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详写与略写,取决于文章中心的需要;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环境描写。其作用有ɑ、烘托气氛b、烘托任务心理c、推动情节发展;议论:包括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三种基本方式;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划分记叙文的段落的方法。按时间的顺序划分;按地点的变换划分;按事件情节的发展划分;按任务活动的场面划分;按材料的性质划分;按总──分──总的形式划分;⑺按作者的思路或感情变化划分。

三、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或标题)⑷含蓄委婉,发人深思。

记叙文的写法 篇七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方法;四步进阶

记叙文是初中生写作训练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记叙文写作贴近生活、素材丰富,但是记叙文写作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如果把初中三年视为三个不同的写作训练阶段,从布局谋篇的角度看,这三个阶段的记叙文写作中都分别存在着一些的通病:七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不懂得选取作文的角度,以致千人一面,内容松散,详略不当。八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其问题主要是平铺直叙,表达方式单一,不懂得利用人物细节的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渲染烘托,缺乏“动情点”和感染力,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九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主要问题是立意平淡,思想缺乏深度和高度却喜欢 “就事论事”、“指点江山”,无法让读者产生读后有所回味的感觉。

究其原因,主要是初中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导致作文时随意性大。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写作方法包罗万象,关键是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要有阶段性,即要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进行指导,而不能忽略学生的学情、教材的编排和写作的规律,不能泛泛指导。这样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不断升格。

我们应该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就可实现记叙文写作的四步进阶。

一、精选角度构思文章

七年级的学生作文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选材单一,雷同现象多发。如对《珍藏 》这样一道半命题作文,全班大部分学生的题目不是“珍藏母爱(父爱)”,就是“珍藏友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写作视角单一,思维不开阔,不懂得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生活。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学生获得对生活、事物较全面的认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源头活水,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主题、挖掘素材,运用全方位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叙事主题,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鲜活的写作素材,学会探寻写作之源。让人物形象鲜明,让小事“出彩”。

1、巧选角度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写人,学生往往只懂得直接通过写人物的言行举动来展现,但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人,除了写人物的言行举动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人物最突出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如背影、手、头发、眼神、微笑、印痕等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身边之物——衣服鞋帽、包、手表、手机等来表现。

经过点拨,有位学生在习作中写道妈妈左手的大拇指很是扁平难看,从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妈妈的手因大风刮动家门的同时,把妈妈的拇指也夹伤了,但妈妈依然像往常一样,如约地在周三的晚上做了汤送到学校来看望我,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只是爸爸一个人来的。周五回到家,发现妈妈的拇指用创口贴包扎着,还在给我做晚饭。询问后才得知她的手受了伤,但却不告诉我,是想让我在学校安心。而我从这件事里终于领会到母亲无言的爱。

2、绘制思维导图,选择最佳写作角度。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近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包括作文教学。

在下笔写作之前,绘制思维导图选材、构思作文,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把思维引向开阔。它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引导学生运用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地思考问题,打破常规,变换思维,创新选材立意的方法,架起一座座沟通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寻求到更多更新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角度,便能达到多中选优、多中选新的效果,从而选取最佳的写作角度,写出具有独特体验和感悟的文章。

二、详略得当选取材料

中学作文评分标准里面往往有“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的要求,实际就是要求作文要做到详略得当。是的,作文只有详略得当,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但执教多年,发现七年级的学生作文最大缺点就是详略不当。他们的作文往往是事件各个阶段平均用墨,眉毛胡子一把抓,叙述流水账,把需要详写的内容淹没在整篇文章之中,文章没有主次之分,导致中心思想被淡化。因此,指导学生根据文章中心确定详略,恰当选取、处理材料,就成为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逐渐学会详略得当选取材料呢?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

1、从文本中找规律,从优秀的范文中学招式。

课文中有许多详略得当的例子,七年级教材中的《第一次真好》、《走一步,再走一步》、《木兰诗》、《最后一课》等都是详略得当的典型。在分析这些典型课例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起体会文章是如何剪裁材料的,为什么要这样剪裁?在指导写作时回顾它们的妙处,让学生实实在在明白其中的规律。

再者,就是利用学生的优秀范文作为学习的例子,让同学们赏析、点评。这些来自身边同学的范文,更具有亲近感、真实感,也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超越的欲望。能起到不错的指导效果。

2、拟写作文提纲,确定写作的中心和主次。

学生写作文通常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写作前没有明确的思路,想到什么写什么,其结果就是作文中常常出现层次混乱 、详略失当的现象。鉴于此,可以指导学生从七年级起就拟写作文提纲。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下一步还需要通过草拟提纲,指导他们围绕中心选择几个能比较充分地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具体的事件、细节,然后根据材料的主次来安排层次,并在大层次下拟编小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实践表明,好的提纲,能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而有条不紊,从而使学生比较正确地解决“怎样写”的关键问题。

三、细腻描写渲染烘托

八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其问题主要是平铺直叙,使文章显得单调,缺乏“动情点”和感染力。

为了让描写生动形象,许多老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描写方法的指导,但往往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在指导学生进行描写的片段训练时,学生都写得不错,效果明显,但一旦进行全篇习作的训练时,学生就把所教的方法都忘了,并不懂得实际的应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修改,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方法包括:先由老师读范文、老师评点,然后同一作文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评改,指出对方需要修改的错处,然后学生再各自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1、刻画人物细节,为文章添神韵。

学生在长期的互评、修改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物细节描写的注意点:细节要有深刻意义,庸俗无意义的不能写;必须典型真实,有广泛的代表性;语言要精炼,要抓住最传神的点去描写,细节描写不等于啰嗦。从而也渐渐懂得用特写镜头细致而凝炼,准确而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外貌、动作、情态、心理和语言等细小情节,使人物性格鲜明,使内容具体真实,情节富有感染力,让文章倍添神韵。

2、点缀景物描写,为文章添情韵。

长期坚持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修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他们有时用景物描写开篇,真实而生动的景物描写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很快融入文章情境;如《感动》一文的开头写道:“清晨,缕缕和煦的阳光穿梭于绿叶间,流淌在湖面上,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一切黑暗拂去,不知不觉间,便温暖了我的心。”有时在文中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有意识的点染摹写,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婉转含蓄且余味隽永,情感深沉,如一位学生在《柳》一文中写道:“雨渐渐停了,风儿也去无踪了,薄雾也消散了。柳像是刚刚梳洗了一番,清新而亮丽,鲜妍明媚得如同豆蔻少女朝气蓬勃的脸庞。水滴还停留在叶尖,然后欢快地滴入池中。那相互缠绵的柳叶娟然如拭,乖巧地垂在水面上,好像在自怜自爱,低垂眼眸对着镜子孤芳自赏。”有的甚至以景为线,用景物描写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将不同阶段的事件剪裁组合,浑然天成。

四、议论抒情提升立意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作文训练的不断深入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渐进提升,要求九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写出一些有一定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的文章。然而,客观事实却恰恰相反,九年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主要问题却是立意平淡,思想缺乏深度和高度。

然而,要想议论抒情深刻、有深度和高度,还得要依靠“文外功”。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诗是这样,学写文章也是这样。知识积累是“文外功”最根本的一个因素,也是学生提升作文立意的源头活水。而知识积累主要靠读书。

1、经典阅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立意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由读故事性、虚构性作品转而读反映社会、人生的写实性作品,如《林清玄散文集》、《刘墉精品书坊——花季卷》等作品;由消遣性、娱乐性作品转而读知识性、哲理性的作品,如于丹的《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散文集》、《周国平人文演讲录》等作品;由一般性作品转而读经典名著。

经典阅读能滋养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精神财富能帮助学生在习作立意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达到另立一面的效果。面对《咀嚼___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有学生写的是《咀嚼快乐的思想》,这一立意来源于林清玄的作品。文章利用日常生活小事——母亲送我上学时一路遭遇红灯,而我和母亲则持不同的心态去看待这一遭遇,从而悟出人应该用快乐的思想主宰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立意,使文章有深度,思想深刻有哲理,在初中学生中是比较难得的。

2、针对性阅读积累快速深化学生习作立意。

除了推荐读物之外,我还常常要求学生做一些针对性的阅读积累。即在进行写作训练之前,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查找与文题有关的资料,资料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美文佳句等,并把资料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中。写作时,指导学生可以把摘录的句子适当地用到文中进行议论抒情,特别是用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

这样的开头或结尾往往能立竿见影地使立意达到深入一层的效果。一位学生在《咀嚼幸福的味道》一文的结尾写道:“生活本就不是一场悲剧,它亦喜亦悲,就如同黑加仑子一样,即使是再酸涩的果实,也有属于自身的糖分,就如同我们的生活一般,再苦的日子,我们也能从中咀嚼出许多美好,当我们细嚼慢咽后,便能惊喜地说道:‘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叶圣陶说:“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塾之功弥深。”对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方法的指导,需要长时间的连续性的、渐进性的、针对性的指导。以上所述就是从构思、选材、细节描写和立意四个方面对学生习作进行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引领学生逐渐领悟写作规律,并在实际的习作训练中不断改进,从而不断升格自己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马苏云,浅议语文作文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0.3

刘胜利,作文本不难,师者善导之,,华章,2010.13

王标,初中语文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年

《创造性思维在作文训练中的运用》(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6年。

张国生,作文需要文外功,,语文教学通讯,2007.7-8B

记叙文的写法 篇八

一、强化学生写记叙文的动机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写作动机尚不明确,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之前,必须对学生加强写作动机教育。强化写作动机,是写作教学事半功倍的首要手段。

第一,变革记叙文写作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要不断变革写作教学组织形式。要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以写人和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指导时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表达的欲望。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活动加以引导。如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是困惑。学生可能会提到来自家庭的烦恼,来自学习方面的困惑。接着教师就学生提出的困难和困惑组织大家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然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争取让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理由。还可以就学生关注的或是一些敏感话题展开讨论或辩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文章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让他们有话可写。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因素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学生自然能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第二,减少记叙文写作内容限制,营造宽松写作环境。传统的写作教学常常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命题作文,这种方式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形式上对学生的写作内容都加以了限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教师在布置作文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生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先在学生中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以挑选,甚至让学生一起参与命题,重视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针对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命题,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每次布置作文时,尝试减少对作文命题的限制,多采用半命题、话题作文形式,或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才会有话可写。

第三,转变记叙文写作评价观念,建立写作激励机制。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给学生的写作评价不够及时。个别教师过了至少一个星期才将作文的意见反馈给学生,而这时学生对上次写作的期待心理已经消失,印象淡漠,反馈意见作用并不大。教师应转变写作评价观念,在写作评价时除了要给予鼓励外,还应让学生及时地知道自己作文中的问题。评语应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凸显记叙文文体特征

第一,充分体现记叙文的“六要素”。完整的叙事是记叙文文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哪个人或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缘于什么、经过了什么过程、取得了什么结果。这样写出的文章记叙的文体就比较明显。

第二,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既要写成记叙文,就得有个故事情节。或一人一事,或一人多事,或多人多事等。

第三,要巧妙体现出记叙文的顺序。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插叙、补叙、倒叙四种。写记叙文这种文体,就要在写作时充分体现这些写作顺序。

三、建立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梯度

要使记叙文写作教学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展的重要阵地,就必须建立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梯度,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梯度训练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文体目标要求记叙“六要素”,认知目标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结合实践经验,我初步构想初中三年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梯度训练如下:

七年级:能将记叙“六要素”记叙清楚;作文中心明确,能围绕中心选材;能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神态、心理的描写展现人物神韵;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描写景物,能确定观察的立足点;能用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特点;结构方面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注重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多读多写,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在素材本上。

八年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一个人;可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根据中心安排详略;能够调动人体的感官描写景物;使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写环境描写,烘托主题或衬托人物心情;结尾点题,深化主旨;学会写提纲、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九年级:学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衔接过渡,巧妙无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来文章的色彩;让文章的形式与众不同(参考:小标题、并列结构);让叙述的事件既生动又深刻;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参考文献:

陆丰。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若干思考.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

如何写记叙文 篇九

下面笔者就记叙文中如何描人、绘景、叙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通过语言的锤炼将概括性的叙述变为具体细致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一、人物描写

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常流于评语式的介绍,缺乏对人物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以致人物形象模糊。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作者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

1.将概括的身份介绍变为具体的肖像、语言描写

请看这样一个语段:有一天,去外婆家做客。当车开到茶亭站时,上来一位约摸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奶奶。看样子比较贫穷,我站起来给她让座,她连忙感谢。

这段话中,概括性的介绍较多,缺乏细腻的描写。“农村、贫穷、感谢”这些特征应该通过对老奶奶的肖像、语言描写来展现。可作如下修改:

有一天,去外婆家做客。当车开到茶亭站时,上来一位老奶奶,面目黝黑,满脸皱纹,身穿一件黑色的大襟褂子,大约六七十岁。她驼着背,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手里提着半篮子鸡蛋,好像要去农贸市场出售。我赶紧站起,对她说:“奶奶请坐!”老奶奶激动地对我说:“小大姐,你心眼真好!赶明儿准能考个状元!”

这段话中,农村老奶奶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了。她来自农村的特点,通过面目黝黑、大襟褂子的肖像描写以及“小大姐”这一朴实的语言描写给予了凸显;她的贫穷通过手里提着的半篮子鸡蛋体现;她的感谢通过“你心眼真好!赶明儿准能考个状元”的语言描写呈现。

2.将概括的态度介绍变为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

请看这样一个语段:刘老师是一位又厉害又可亲的人。英语课,她拿出一支粉笔,问我们是什么。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我们女生小声嘀咕,让耳尖的左涛听见了,答道:“a cake”。刘老师告诉他“a cake”是“蛋糕”的意思,“粉笔”念“a chalk”,最后假意请左涛吃一截粉笔,惹得我们都笑了。

这段文字先介绍刘老师是怎样的人,后叙述了一个情节,缺乏语言、动作描写,人物形象模糊,让读者感觉不到刘老师的厉害与可亲。可作如下修改:

“What is this?”你拿着粉笔问了两遍,我们紧张起来。“‘粉笔’怎么读?”大家都在窃窃私语,几个女生小声嘀咕,可能让机灵的左涛听见了,他腾地站起来,大声答道:“a cake”“a cake?蛋糕?”你唱着“happy birthday to you…”,慢慢走到左涛面前,摊开手掌,是一截粉笔头。“能吃吗?”我们在“happy birthday to you…”的歌声里,又“哄”地笑开了。叮……下课铃一响,同学们纷纷围上了你。

改后的文字,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What is this?”难住了我们,“能吃吗?”难住了左涛。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刘老师的厉害;唱着歌、摊开手掌、逗我们发笑,同学围上老师,通过动作描写体现了她的可亲。

3.将抽象的心理介绍变为具体的心理描写

请看这样一个语段: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里写的是“我”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语段用了“我紧张得要命”“我很是伤心”等词,但读者却感觉不到“我”有多紧张,有多伤心。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可试作下列几种修改:

动作语言式: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5”字映入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54,唉,可怜的“54”,我瘫在了桌上。

环境描写式:木然地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丝,仿佛每一根带着倾角的斜线都穿过了我的心。潮湿了,凌乱了。浅浅的意识里,竟飘出了这样两个字――冷落。

幻觉描写式:我好像看见试卷上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袭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其他同学的嘲笑声。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描写。人物的活动离不开环境,环境和人物密不可分。在写人的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性格。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请看这样一个语段:那是上一个暑假,天气炎热,妹妹提议去游泳。她约了几个同学,我夹在其中,虽然我不会游泳。

上面这个语段在写景上就犯了抽象概括的毛病,“天气炎热”应当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完成。请看下面的修改:

正面描写式: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大地。院中的柳树垂头丧气,没了一点儿生气。狗趴在阴凉处竭力伸出长长的舌头,肚子一起一伏,动个不停;知了拼命地叫着“热……热……”;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它们也受不了这热魔。这时,妹妹跑出来提议去游泳。

修改后的语段描绘了一组夏日景物:毒辣的太阳、垂头的柳树、伸舌的狗、嘶叫的蝉、难觅的蚂蚁,形象逼真,从正面表现了夏天的炎热。

侧面描写式:“天堂水游泳馆,需要下车的乘客请下车!”公交车刚刚停稳,我和妹妹几个便迫不及待地冲出了这个大蒸笼。还未来得及擦拭满脸的汗水,双臂已被太阳晒得火辣辣的。眨眼间,妹妹就跑进了游泳馆的大门。

修改后,侧重于描绘人们对天气炎热的感觉:蒸笼、满脸的汗水、火辣辣的双臂,因热而冲,因热而擦拭,因热而火辣辣,因热而跑。动作连续,画面层层推进,直观性较强。

另外,进行环境描写时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如“游泳池很大,绿汪汪的。”可改为“游泳池四四方方,有两个篮球场大小,宽敞大气;池水波光粼粼,绿汪汪的,像一大块可以涌动的碧玉。”

原句只是客观的概括介绍,不能给读者勾画出具体的场景,缺乏主观感受的表达。修改后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细致,有画面感,克服了原文抽象概括的缺点。

三、叙述过程方面

许多学生习作,往往采用聊天说书式,多用“了”字句,叙述过程简单,常常直奔结局,缺乏对景物及人物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请看下面的示例:

原句: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也开始想家了。

修改句: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