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优秀读后感精彩9篇

读过一本好书后,你对此书会有什么感想,能给你什么启示呢?高考家长网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9篇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美的历程》读后感 篇一

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而中国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中国人都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中国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相信龙的崇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单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中国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读后感 篇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安塞腰鼓》,我非常地激动,他就是我们中国陕北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非常的俗,但是体现出了陕北人们的朴实。

刚刚开始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心中就非常的激动。因为当我读的时候。我就读的非常的快。

因为这一段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得非常的`快。才能体现出后生们捶打安塞腰鼓时的那种活烈的样子。

我们读就应该体现出当时后生们热闹的样子。

读后感 篇三

我读了《金币》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讲述了一个年轻教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为自己不漂亮的容貌感到自卑,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把丑陋的容貌抛在了脑后,以优良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以乐观的生活态度赢得了同学们赞赏的目光。

这个年轻的教师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农夫将金币打磨得金光灿灿,让金币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反而卖不出价钱了。

读后感 篇四

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对国学课中《恭敬》这一课的学习,使我更加理解了恭与敬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不论在哪里都应该做一个谦恭有礼、态度温和、举止有度的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尊敬他人,不管是对父母、老师,还是对同学,都应该尊重对方。对父母态度要温和谦恭,使用礼貌用语;在学校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捣乱、不说话,写作业时不三心二意;家长老师交代的事情能认真完成;对同学要和平相处,不打架、不骂人;不要在楼道或教室大声呼喊,追逐打闹,爱护学校的公共财产。为人处事行为稳重得体,分得清是非,知错就改,不断进步;同时,要严肃地对待我们所做的事情,遵循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尊敬周围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自己也会受到了别人的尊敬,也会收获快乐。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做一个具有恭敬之心的人吧!

文学书读后感范本 篇五

文学书读后感

文学书读后感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读后感的作文 篇六

暑假里,我读了好多本书,其中有一本书叫《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之植物也疯狂》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杨歌的小学生的奇妙经历。

杨歌的爸爸原本是一个身高180cm的大汉,杨歌的妈妈经常骂他爸爸,骂人不奇怪,奇怪的是每骂一次爸爸就缩小一点,最后竟被骂成了一个小人,可以装在杨歌的口袋里。看到此处,我不禁想:妈妈真不应该这么会骂人,骂人是不会带来好结果的。

果然,危险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杨哥回到家里,竟然看见家里的仙人掌正在吃他爸爸。杨歌赶紧救出了他那可以“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问了情况,才知道爸爸发明了一种药水,可以让植物像人一样拥有意识,而且上身还会动,于是发生了仙人掌吃人的一幕。咦?植物拥有意识?这不是和植物大战僵尸差不多吗?看到这儿,我更有兴趣了。迫不及待地接着看下去。

第二天,杨歌带上神奇药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他不小心走进森林,迷路了,误打误撞地看见了几个伐木者正在砍伐树木。杨歌决定保护树木,惩罚伐木者,他使用了神奇药水,奇妙的一幕再次出现了:树木们都活了,纷纷用他们又长又结实的枝条狠狠地抽打着伐木者。伐木者们第一次看到会打人的树,以为神仙显灵,纷纷跪下求饶。树人们直到伐木者真心悔过,才放过了那些伐木者。是呀,现在很多人使用的木头制造的物品,都是乱砍滥伐而来的,森林虽然可以再生,但是不加节制、没有计划的砍伐,只会给人类带来环境恶化的恶果啊!真希望所有的树木真的能惩罚那些乱砍树木的人!

最紧张的内容来了:杨歌曾经在电视新闻上看过的越狱高手——猴子逃狱了。这猴子一到人类世界就散播了危机病毒,把被感染的人变成了僵尸。猴子指挥僵尸向杨歌家发起了进攻,杨歌和爸爸又一次发挥了神奇药水的奇效:在各种种子上分别滴了一滴神奇药水,种子很快长成了植物战士向僵尸群发起了反攻。可是敌人实在太多了,源源不断地冲进来,把杨歌他们逼到了房顶上。危急关头,小樱桃出现了:它吸收了所有的危机病毒,自己却牺牲了。

看完全书,我陷入了沉思:假如我也拥有这样的高科技,我会怎么做呢?对,要用它为人类造福,拯救绿色植物,并和坏人作斗争。危急关头,还得敢于牺牲自己,拯救大家!

读后感 篇七

读完《金婚》一书,感触颇多。

佟志和文丽这对夫妻携手五十年,风风雨雨,吵吵闹闹,最后老来还是恩爱牵手一起走向人生的末端。书中很多场景都让人感动,在漫长的五十年里会遇到各种挫折和矛盾,吵架、冷战、精神出轨、老年丧子。但最后都挺过去了,发现彼此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我之前在其他文章中看过一段话觉得挺有道理的,意思是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们都很孝顺,老了也就心里有欣慰。但最重要的还是老伴,子女长大了会有自己的家庭,而老伴才是最终陪伴自己到底的人。所以我想如果拥有一段婚姻,一定要好好珍惜。家庭幸福是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还有一个角色梅梅,是文丽的表妹,一生未婚,但她能坚持自己,过的也很独立健康,老了之后,因为大庄丧妻,文丽曾劝她跟大庄在一起得了,但她并没有,虽然大庄曾是她年轻时希望在一起的人。但老了之后随着年岁的变化,她把大庄当成很好的朋友,两人相互聊聊天,排解老年时的寂寞也挺好的。

还有一段婚姻是大庄和庄嫂的。在文丽眼里他们一开始就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封建产物的婚姻”因为他俩是很小就被父母指定了的婚姻。刚开始矛盾很多的两人,后来变的越来越好,庄嫂确实是很会过日子的贤妻良母啊,用文丽的话说任何时候都有肉吃,连饥荒时期也能吃上肉。可惜他们没能等到金婚,因为一向强壮的庄嫂竟先大庄去世了。现代的我们,谈恋爱结婚都要求一定要有感觉,我觉得这是对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爱情婚姻不能将就。但我们开始交往也很难,只要稍微有一点点不合拍就会想着分开拉倒,这是不是草率了点呢?如果考虑清楚实在无法挽回再分开才是对彼此的负责。比如文丽和佟志的子女们。

燕妮是他们的大女儿,她的第一段婚姻就是自己当年年少无知时跟父母反抗得来的,结果证明是个错误,虽然有了女儿改改,但她还是勇敢地选择结束婚姻,最后获得了新的幸福。

若干年前《金婚》的电视剧就在电视上热播了,当时我还在念书吧,这个电视就断断续续看了点觉得挺好看的。

读后感的作文 篇八

和《三国演义》一样,《西游记》也是中国四大名字之一。我记得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每年寒假和暑假都能看到电视剧《西游记》。当我很小的时候,我几乎看过每一集,甚至看过很多集,但这个暑假,我仍然冷静下来,读了另一本书,发现感觉并不完全一样。

说起《西游记》,我觉得大人小孩都很熟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贪吃贪睡的猪八戒,忠诚诚实的沙僧,有异性吸引力的唐僧,会吐火的红孩子,脾气暴躁的牛魔王,体贴的观音菩萨,威严的托塔李天王,脚踏风火轮的。拍摄,一个个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我眼前一步一步上演。

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接受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他们有四个师徒。他们齐心协力,一路斩妖除魔。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到达了西天,获得了真经。一路上,我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从中,我看到了毅力和毅力的精神。师徒中,我最喜欢的是武功高超的孙大圣。我羡慕孙悟空武功高强,神通广大,身手敏捷,正义大胆,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眼,能看穿妖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可以翻1800英里;使用的武器如意金箍棒可以大也可以小,可以随意变化,从绣花针到顶天立。怪物害怕它。沙师弟虽然不抢风头,但我很喜欢他。他诚实善良,不仅是师傅的好徒弟,也是徒弟们的好搭档。他一路扛着行李,从不喊累。

西路,长途漫长。师徒四人靠这份坚持,这份团结,这份勇气,这份顽强,才获得真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总是很难,但只要树立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和困难。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在第一次遇到挫折时放弃,而应该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永远不要气馁。这种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

关于读后感 篇九

牛顿因为提出了“苹果为什么只朝地上落?”这一著名问题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因为对亚里士多德的“重的物体先着地”这一“权威”结论产生怀疑才完成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李四光由于怀疑“中国贫油论”,深入研究后一举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似乎在反复的说明着: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切创新行为的源泉;提出并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其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它更难得一见,以至有的教育家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问题”是由教师“设计”后交给学生思考,其中有些“问题”经过有效的组织、讨论,教学效果还的确不错。但总体来讲,这种模式抹杀了学生在接触新知时提出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核心、是轴线,“探究”是精髓。它不断的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自主验证,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民主学习气氛,让学生“敢问”

由于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大多没有自主提问的习惯,在课堂上怕提问,不知道怎么问的情况时常见到,也有的是教师“怕”学生提问。“怕”学生的提问“离题”、“不对点”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这里既有教育传统的影响,也有学生不会提问,怕提不好不敢提问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素质不够,对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没有自信,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课堂教学老师还是“权威”。

因此,要真正让学生敢提问,首先就要讲究民主,消除学生紧张心理。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和蔼的语言是学生敢提问的重要前提。例如 在新接的班级中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大家可以任意对我提问,有问必答。”学生觉得很新奇、有趣,这样初识的距离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争先恐后的提问:“姓什么?老家哪里?哪里毕业?教了几年?……”问题层出不穷。其次,在课内课外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如:经常在出示新知识,或新事物时要求学生针对它提问。学生开始时也会不知所措,这时教师要示范、引导,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提问的情形就少一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会问”

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牵强的要求学生一定要提问是肯定不合适的,学生不想问,就束手无策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教师喜欢“设计”好问题后再交给学生思考的缘故之一。要让学生自主提问,问得有价值,就要创设问题情境。

1、利用新、旧知之间的显性差异,制造“矛盾”

如在学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就有可能受前二者的影响,往末位数字上去考虑,教师引导学生一一验证后,他们就发现此路不通,必须另谋出路。新、旧知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适当启发就可使学生进入高一层次的认知体系。

3、挖掘学生认知体系中不完全处,制造“矛盾”

认知学派认为,个体在发现其认知体系的不完全后,将试图使它完全起来。小学生的认知体系还很不完全,针对多数学生的'知识空白引导学生质疑,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我先要学生将6+6+6+6+6改写为乘法算式,再出示6+6+6+6+4让学生改写。学生由于遇到了自己认知的缺陷,在“怎么改写?”这样一个问题的驱动下得出了6×4+4, (6+1)×4即7×4两种结论。

3、提供多种可能性产生选择冲突,制造“矛盾”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三位数的口算除法” 时,先出示“600÷20=(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得300,有的说得30,有的说得3。由此学生自然产生了一个问题:哪种结果正确呢?为什么?

4、体现用新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制造“悬念”

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由学生任意报一些分数后和学生比赛,看谁能最快的说出它们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算出两三个时,我已经判断完毕。学生“惊讶”之余,“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规律?”的质疑将随之而来。

三、适当调控学生的提问方向,让学生“善问”

学生的“善问”体现在提出的问题有创见,有价值。让学生开放性的自由提问并不是说教师就不予控制,教师有效的调控也是学生提出有创见的问题的重要条件。因而探究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调控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无价值的问题常见,有些问题学生难以发现。这时,教师的调控作用就更为明显。

1、问中藏“问”,适时导向。教师的提问要针对怎样使学生提问来设计,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将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学生就会发现要先分别求出两种图形的面积才能准确比较。由于没有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他们自然会质疑: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求?

2、指出(明示或暗示)重、难点,把握方向。

学生的“善问”体现在“问题”提在知识的重、难点的突破口上。即我们常说的“问在点子上”。教师在知识的重、难点处给予若明若暗的点拨,学生也就会心领神会,朝这个方向思考。

3、树立“榜样”,调控方向。首先教师平时的提问要在点子上。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包括提问的方式、角度。因此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提问要多角度,方式也要多样化,着力在关键处,不能总是一个模式或不着边际。其次,对学生有价值的提问予以表扬,或以其它方式表示重视,如板书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触动、激励作用是巨大的。不过这种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在模仿,刚开始训练时可以多用,学生提问能力提高后就要避免用得过多,以激励学生有创见的提问。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再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探究学习中,是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自主验证,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是自主进行的。成功的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多么大的激励。以后再让他提问,相信会乐此不疲的。

总之,让学生自主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怎样让学生自主提问,使其敢问、想问、会问、善问,以及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的问,我们还需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