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读后感格式范文(实用(精选6篇)

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了,那它的格式是什么呢。高考家长网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读后感格式范文(实用,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读后感格式 篇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88-01

1.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2.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可以动员家长为学生订阅了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充满青春气息、望外部世界的《青年文摘》《读者》等,丰富阅读资源;同时,应要求学生将感触最深或最喜欢的文章摘抄下来,并写写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阅读的深度,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阅读习惯。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激发兴趣。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开始,可以采取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比如教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找居里的《我的信念》,让学生去体会两位世界著名女性性格的坚强与对理想的执著。应用这种联读方法,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语文课外读本》结合学习。

另外,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努力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先是在班级里开设一个小小图书角,学生都把喜欢的书放在图书角,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提倡资源"共享"。然后在班级里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且定期更换,如"不读书就像生活里缺乏阳光一样""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等,还在教室里开设一面"阅读墙",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读书心得,都在墙上展现,以便互相交流。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能不受感染吗?

3.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阅读是耕耘,写作才是收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也会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些教学措施的落实,达到催化剂的作用,促使学生阅读能量的转变。

3.1写好读后感。无论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触动和启迪。写读后感就是对这些心灵触动和思想觉悟的有效梳理。读后感不仅是写自己的感觉,同时也是对文章的研究赏析,通过梳理心境,可以让读者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其作用和价值真的不可小觑。

教师检查阅读效果看什么呢?读后感是最直接的成果。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后感的写法。格式可以多样化,但启迪和感悟却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有一定字数限制,对高年级学生就不必限制读后感的字数,让学生阅读之后尽情抒发所想所感。写好读后感是阅读与写作的最直接有效的结合,读写结合必然会相互促进,形成语文能力。我布置初中二年级学生阅读一篇题为《白天的星星》的课外文章并要求写读后感。对于战争,学生大多是从一些抗战影视上获得一些认识,比较肤浅零碎。我简单给予一些提示:战争是残酷、无情、寒冷的,因为战争人们失去家园、和睦、幸福,我们该如何看待战争呢?结果,很多学生都能够从战争破坏和平角度入手,并结合珍惜现在幸福生活进行阐发。有几个学生居然能够联系到"",痛斥日本的行径。这说明阅读是有成效的,学生是用心读,而不只是用眼睛看。

3.2做好写法借鉴。课外经典美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阅读这些课外美文时,要引导学生借鉴人家的写作方法: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新颖的选材、精致的点题、独特的开头、精妙的结尾等等。特别在作文练习时,要注意模仿经典美文的独特写法。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从简单仿造到精彩创造的跨越。

精巧的构思,这是学生普遍欠缺的东西。学生因为思维比较狭窄,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在文章构思方面存在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的毛病。增加课外美文阅读,可以借鉴一些典型的写法,像倒叙、插叙、悬念等的运用,就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我让学生课外阅读莫泊桑的《项链》,很多学生反映,莫泊桑的构思太奇妙了,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章到最后揭开谜底,让全文顿时敞亮起来。结果在下一次作文练习中,就有学生采用最后揭开谜底的写法,这就是借鉴的效果。

3.3遣词造句,展现文采。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作的前提,而使用语言文字则是体现写作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课堂中有关语法的常态教学并不能完全实现语言文字的恰当使用,它需要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对比和运用中实现。所以,语言的本质在于运用,只有明确了语言文字在运用中的异同,才能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真正含义,才能熟练掌握其用法。所以,教师可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多写读书笔记。具体来说,可以在阅读时把有价值、可引用、可借鉴的精彩词句抄录下来,或是把对篇章谋划方面的点滴心得及时记录下来,这样积少成多,能力便会步步高升。

4.坚持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格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就说明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莫大的关系。今天,"终生学习"的观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十分重要。我们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经常渗透读书作用,鼓励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坚持不懈,把读书作为每天必修的功课;做好学生挑书的参谋,让学生读有益的书籍;课堂合理设计,让学生有展示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兴趣,积累知识。让我们语文老师相互交流、共同努力,把课外读书变成学生的最爱。

参考文献:

赖瑞云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

读后感格式 篇二

第一是要重视“读”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读后感格式 篇三

读后感从文体上看,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着重点在于“感”,它是抒发和阐述自己对原文所记叙的事件、描写的人物、阐述的道理等的感触。正因为读后感没有固定格式,写法比较灵活,因此近几年来初中市统考的作文试题有时也采用了这种形式。如上海市XX年市中考统考中《孩子和书》一文中最后一题要求写一篇观点明确、联系实际,不少于80字的读后感。因而应当引起教师、学生的足够注意。

读后感是训练阅读、写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种习作形式。究竟如何写好读后感呢?愚以为,可归纳“三要”、“三忌”。

首先,要认真阅读原作,掌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切忌不着边际地随便“瞎吹吹”。

读后感是由“读”和“感”两部分内容组成,当然重点是“读”。“读”是“感”的依据和基础。“感”是“读”的生发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

“读”字上。有的考生说:“写读后感嘛,还不是随便瞎吹吹”在这类“瞎吹吹”的读后感里,有的议论好象“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夸夸其谈;也有的为了“标新立异”,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不肯在“读”字上下功夫,没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就文论理,或就书论理及就戏说理,紧密联系实际,切忌拘泥原作,以叙代议,就文论文,就书论书或就戏论戏。

写读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发表感想,也可以就原作某一侧面入手谈体会,切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都要紧紧联系实际,或重在联系社会现实,或重在联系学习、工作、思想等实际,文章应该“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样的读后感才有深度,才有现实意义。反之,漫无边际的大段大段地抄录原作或复述文中的场景描写,末尾加上几句标语口号式的语句,这样的读后感,显然是失败的。理来之于“文本”,用之于实际。我们有些考生写读后感的另一个毛病是大段大段引述原文或场景描写,有的甚至是改写、复述原作的故事情节,但议来议

去还是拘泥于原作内容,悟不出道理,联不上实际。

第三,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视剧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实在太宽了。假如认真阅读、仔细观看的话,一定会有许多体会;很多感想。如果,这也写,那也想写,“拉在篮里便是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贪多嚼不烂”,什么都写不深,写不透,势必要吃“夹生饭”,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XX年市中考阅卷中发现有好多考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读后感,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有理有据,结构完整。深化了主题,干脆利落,结构严谨;达到了写观后感“引———议———联———结”四字诀的完美境界。

读后感格式 篇四

为了一改以上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用,我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法,引导学生有生气、有灵性地自主走进应用文的学习当中。

一、 灵活处理教材,运用现有文本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譬如对于读后感的学习,我发现后面例文的自读篇目《一份爱国主义的好教材》要比讲读篇目《读诗有感》、《崇高的人格美》的切入点更容易找准,并且前者对学生极富爱国主义教育,便大胆舍弃了对后者的学习。《一份爱国主义好教材》是晨钟就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一封信写的读后感,这封信表达了雨果对十九世纪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烧掠圆明园的看法,行文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很容易撼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感而发。我先和学生一起朗读了这封信,然后又分组进行了研读,感觉学生的讨论热烈了起来,有一种情感在他们胸中激荡燃烧,我及时让他们发表了自己的读后感言,学生从三个方面慷慨陈词:1.雨果的正义。2.两个强盗的。3.对国家遭遇此劫的深刻反思。“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把自己的感言整理出来之后,再和晨钟的读后感比较阅读,发生发现:自己的写作内容竟然跟晨钟的作品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个别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竟也毫不逊色于晨钟。学生不由得为此而兴奋不已,没想到读后感写起来这么简单,而且还可以跟作家写的相媲美,这唤起了他们学习读后感的极大热情。很快,学生便掌握了引申式、阐发式、评析式多种形式的读后感写作技巧,还把写读后感的习惯保留下来,而这种习惯给学生学习文学带来了无限的教益。

二、 用活动来促读激写,也是学习应用文的一个好方法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的学习、写作素材的积累,都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利用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运用知识,应用文也不例外。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关新闻的知识及例文后,我们便开展了“都是小记者“的校园活动。活动要求学生有独到的视角、有深刻的思想感悟,活动后要选出好的作品张贴到学校宣传栏内。

三、 与其讲,不如写

以写为突破口,直接让学生接触并感觉到某种应用文的灵魂,可以省却很多的弯弯绕绕,不但不会让学生感觉其面目可憎,而且还倍感其亲和力。

广告词应该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一谈起广告词,学生就在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吃嘛嘛香”等,我立即抓住契机问:“同学们,为什么你们这么简单就记住了这么多广告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立刻就把广告的主题鲜明、语言生动等特点总结了出来。趁热打铁,利用这些写作特点,我立即向学生征集起了校园公益广告词,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内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并对自己的一些不光彩行为进行了自我忠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不到十五分钟,大家便开始相互欣赏大作。这样教师还需要再为讲“海尔健康型‘三合一’滚筒洗衣机”而唇干舌燥吗?还需要为强调要写全产品的类别、特点、范围等而婆婆妈妈吗?我们的学生会写出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天地。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对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这次写作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广告词的知识,而且也对他们的日常行为做了深刻的反省,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应用文也不例外,即便是简报,即便是记录。学校、班级有了简报,我们的管理会更透明、我们的教育目标达成会更迅速,我们引导学生做好了课堂记录,本身就是授学生以渔。所以请把应用文拉近到我们的生活中,把应用文充分利用起来,让生活活跃在我们的周围,更好地装点我们的学习、帮助我们的工作。

读后感格式 篇五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就是摘录式笔记,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储存语言,为作文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和缩写差不多,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只是读书纪要,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学写读书笔记,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养成随读随写,手脑并用的好习惯,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是一种综合训练,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更有效益。所以,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怎样写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比如怎么读,遇上什么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确定详略,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但是,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写读后感,跟阅读一样,也要分辨主次,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概述要点,抒写体会这三要素,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以表述感受为主,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读是前提,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一般不会凭空而论,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述感太少,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喧宾夺主,详略失当。因此,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第三,引述要准确精练,述感要思路开阔。要写出一篇主次分明的读后感,必须在引述和述感方面下功夫。就引述而言,力求摘录准确,提要精练,三言两语就能把原文的要点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摘录式、提纲式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读后感很有帮助。就述感而言要扣紧原文,联系实际,开动脑筋,生发感想,力求想得深广一些,活络一些,切不能就事论事。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加以引导阐发,但是,切不可一味地强调一种思想,一个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学生可能就文章的某个非主要的思想观念有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往往出奇制胜,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然而,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此方面应该努力做一些探讨和研究,笔者以为首先应认真研读范文。研读范文是上好课的前提,对于范文读得要广博,要精深。广博就是尽可能多做些相关阅读,平日要勤于积累资料,或做资料索引,或制作卡片。切忌只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把范文理解得“厚”了,上课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精深就是在广泛占有资料、对范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抓住精华,或思想内容上的,或表达形式上的,掌握教学的重点,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心中没有重点,什么都讲,学生到最后不知所云,什么都写,到头来文章平平,缺乏节奏感和详略主次。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应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读写教学,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精辟的讲解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好教学,还要写好教案。教案的体例、格式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教案一定要实用。“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青年教师从认真备课做起,能够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读后感格式 篇六

这是*年*省高考题,要求考生就此写一则读后感,如何才能掌握读后感的写作格式呢?下面分析一篇文章,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例文:

“失败是成功之母”

——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

当我看完了世上第一辆炎车和马车赛跑,竟然远远落后于马车的故事后,再看到现在高速成火车时速已达两百公里,不由得想起了我国的一句名谚:失败是成功之母。(引、揭。开篇概引材料,揭示中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文章抓住所供材料的重点有目的地引材,由材料到论点,简洁恰当而又鲜明。)

假如火车的发明者因为最初的火车头跑不过马车而灰心丧气,不去找毛病,不去想办法改进,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坐在马车上穿州过府,不知火车头为何物呢!没有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功呢!(析。紧扣原材料,阐明观点。文章充分发挥原材料的论证作用,通过对材料略作分析,一方面揭示作者由材料到观点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又阐发了中心,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有的人一讲到“失败”,便叭恐避之不及,总想自己不论干什么,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挫折。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函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有是在经历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了665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666;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共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你明天的成功呢!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失败后都有会取得成功的。能在经历失败走向成功的人是明智的,但世上有更多的庸人,在经历过失败之后,不思悔改。其中有的人是碰壁了,却不懂转变,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走着老路,结果是一再碰壁。有一类人,明明失败了,却又不承认。这种人是最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