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鸬鹚捕鱼作文【优秀3篇】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鸬鹚捕鱼作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鸬鹚教案 篇一

鸬鹚怎么读

鸬鹚,读音lú cí,是鸟纲鹈形目的一科,也叫水老鸦、鱼鹰。其下仅包括鸬鹚属(学名:Phalacrocorax)一属。特征为足部4趾相连全蹼足,是鸟类中所仅见。共包括30种左右的鸬鹚。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鸬鹚是什么

鸬鹚,学名:Phalacrocoracidae,是鸟纲鹈形目的一科,其下仅包括鸬鹚属(学名Phalacrocorax)一属。特征为足部4趾相连全蹼足,是鸟类中所仅见。共包括30种左右的鸬鹚。

鸬鹚俗叫鱼鹰p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鸬鹚外形特征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为1.1-1.2米。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 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淡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鸬鹚捕鱼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很多地方,人们称鸬鹚为乌鬼,以形容这种鸟不像鲣鸟那样傻,而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在我国,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个脖套。当渔民发现鱼时,他们一声哨响,鸬鹚便纷纷跃入水中捕鱼。由于带着脖套,鸬鹚捕到鱼却无法吞咽下去,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所以,用鸬鹚捕鱼曾盛极一时。

鸬鹚不仅是捕鱼的能手,古代还常常把它作为美满婚姻的象征。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哺育幼雏,它们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大家熟悉的《诗经》中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的学者认为诗中的“雎鸠”就是鸬鹚。当然不管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鸬鹚》教案 篇二

鸬鹚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湖面的景色以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体会湖面景色的美丽。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及其表达的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湖面的景色及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第八课《火烧云》。

1.听写词语。

霞光 乘凉 模糊 庙门 笑盈盈 金灿灿 茄子紫 揉眼睛

2.背诵《火烧云》。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鸬鹚)学习这篇课文,也要和学习《火烧云》一样,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画有鸬鹚外形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说鸬鹚的样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舷”“篙”“抹”“囊”“痕”等的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大致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主要讲鸬鹚捕鱼的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鸬鹚捕鱼这件事的?(是按捕鱼前、捕鱼、捕鱼后的顺序讲的。)

(3)按照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捕鱼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段,讲鸬鹚捕鱼;第六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捕鱼后。)

3.请三名学生分段朗读。

五、学习第二段,理解鸬鹚是怎样捕鱼的。

1.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鸬鹚捕鱼的特点。

2.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讲鸬鹚捕鱼的特点的?(第三自然段。)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提示学生说清鸬鹚有喉囊,捕到的鱼在喉囊里,渔人抓住它的脖子把鱼挤出来。)

(2)从“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捕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这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渔人把竹篙一抹,就是命令鸬鹚下水捕鱼。“只要……就……”说明鸬鹚对这个命令非常熟悉,鸬鹚已被渔人训练得非常听话。)

(3)想象一下,“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具体说一说。(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要点是:十来只鸬鹚捕了鱼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不断地挤鱼,挤了鱼又甩进水里,甩进水里的鸬鹚捕到了鱼又跳上渔船。)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2.做“思考·练习”3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挂出小黑板,请两人上来填写,其他学生在课本上填写。

(2)纠正填错的地方,再连起来读一读。

(3)体会填进去的词语表达得准确、形象。(学生自由发言,能谈几个谈几个。)

二、再读课文,理解湖面的变化。

1.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了解了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捕鱼的。鸬鹚捕鱼前后,湖面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读课文。

2.学生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1)鸬鹚捕鱼前,湖面的景色怎样?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没有风,湖面一点波纹也没有。这是形容湖面非常平静。)

(2)鸬鹚捕鱼时,湖面的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说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为什么会“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因为每只鸬鹚跳下水都会荡起粼粼的。波纹,溅起浪花,十来只鸬鹚同时跳下水,湖面上就荡起无数圈的粼粼波纹,溅起无数浪花。)

(3)鸬鹚停止捕鱼,湖面的景色怎样?(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说明了什么?(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点波纹也没有,只是桨划过的地方才有一条水痕。)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个句子是呼应的?(“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

三、朗读全文,体会湖面的“静——动——静”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四、指导背诵。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各人试背课文。

3.鼓励学生当众背诵。

五、复习生字词。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讨论:怎样把这几个生字写对写好。(特别注意,“抹”的右边是“末”,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稍短,不能写成“未”;“囊”的笔画很多,要写得匀称;“痕”的病字头,不能写成广字头。)

3.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鸬鹚》说课稿 篇三

《鸬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纵览这篇写景散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 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课文从等待捕鱼到捕鱼结束,写出了捕鱼的整个过程,同时描绘了湖面“静—动—静”的变化。

二、说学情

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例如在识字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 “鸬鹚”可以看图片了解。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中感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要珍爱生活中的一切。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读与想象相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画一般的美。

3  能熟读课文,以读来感悟,了解鸬鹚帮助渔民捕鱼,体会渔民的渔家乐,感受文中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动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领悟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融入情境。用“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两个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的妙处,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课文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一样的,来体会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来感受水乡的美,感受渔人渔家生活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  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去预习这一课让学生准备预习卡并详细填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 ,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上课时积极反馈预习情况及疑问,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学习气氛十分浓烈。这样培养了学习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识字的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

2  识字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本课生字识记比较困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既分散了识字的难度,又与课文阅读相结合,效果会较好。例如:用形近字对比“喉囊”的“喉”和“时候”的“候”,还有易错字“舷”的正确写法,这时学生经过多种形式的读写练,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学生对文中的生字已经很熟悉,此时学习生字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当然,生字的教学我们还是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识字规律中学习记字的捷径,教学要有侧重点。

3  朗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本课,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感受课文的基调。接着,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生生评价。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最后,抓文章的重点句反复朗读,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4  品味词句,重点理解。

本课安排了两次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第一次是通过理解“悠然”来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体会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第二次为了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而练习给“一抹“换个词语,并以小组讨论,做动作等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达到对词句的品味,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

《鸬鹚》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的是《鸬鹚》一课,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篇散文的节选。课文很美,全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的画面。在讲课前,我充分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这种美,但在教学中该怎样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欠缺。

比如:没有放开手充分让学生去感受文本,而是牵引的痕迹很重。

但是我注重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搜集资料,自主识字,质疑问题的能力。我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引导学生体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自主研读,享受课堂”的教学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而是应由师生合作建立宜精不宜多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专题。《鸬鹚》一文中的“一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文,“一抹”是本课的文眼,这里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这一抹里有渔人的技术娴熟,有对鸬鹚的爱护。课文内容是高度聚集在这“一抺”一词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抺”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确立探究专题:(1)为什么用“一抺”?(2)“一抹”好在哪里?(3)抺出了什么?而后保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与发现。这样确立研读专题引导自主探究,使教学走出教师繁琐提问,学生被动应答,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

另外,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的感受和领悟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如果说: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那么,我将会努力让我的课堂更多些美丽,少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