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高考家长网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激荡三十年读后感范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把竞争机制引进家庭! 篇一
我们在市场争杀的就是业务和市场人员,随着西方经济在中国的引进,我们也迎来了市场营销的始祖——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把我们带入4P、4C时代,随之带来的是全员营销、整合营销,无论怎么营销都是把我们的竞争优势全部体现出来,这竞争中敢于亮剑,敢于取得胜利,把竞争对手击败。我们引进竞争机制无非也是提高我们内部的竞争机制,把我们的官兵锻炼成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将才。业务都是传统的分片管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片区挂上竞争的竞选的席位上呢?谁有能力谁就有自己更大的实战空间,那业绩与领导对话。
我们的市场人员避免天天不务正业,我们也要引进竞争优势,把传统的市场部,提炼出一支加强组,这样有人负责市场推广、有人负责市场信息收集、有人进行培训、有人进行卖点提炼,我们根据各自工作的内容,我们可以进行我们的激励机制,把我们的团队建设的更加强悍。
我们加强组主要负责经营部促销活动的支援工作,他们的奖励和促销成效相联系,再由商场、促销员、业务员监督并审核,防止弄虚作假。这样大大的可以增加我们的执行力,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我们的市场推广可以在经营部片区,分批次的开发盲点,这样美开发一个盲点的洽谈、建设、培训等相应工作都由推广人员组成,这样我们锻炼出一支后备业务梯队。也为我们开发三四级市场取得成效。
专门的培训和卖点提炼,需要每一名市场部人员注意市场瞬息变化,竞品情况、商家情况,市场部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没有时刻学习的欲望、没有军事化的执行力,那这就是一个摆设。
我们的业务也一样,都说不好的片区能把业务员玩死。片区做不起来,这样我们以后的仕途就奄奄一息了,我们为什么不在内部进行招标的形势,把所有片区公平公正的拿出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一名业务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就的需要解决,但是空想和幻想永远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林子大了,什么思想都会浮出水面。最主要的是团结,形成一股力量。
再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连光屁股的小孩子也知道有病了吃药!我们市场也一样,出现问题,就的找行家诊断,需要什么便吃什么!便有了对症下药,不吃药能痊愈吗?能,不如伤口坏了一个小口,再不感染的情况下,一定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有病的市场,他和人还不一样,没有免疫系统,在一个没有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八方来敌,没有要就等于死,好意一个老虎四肢残疾了,一动也不能动,便有狗来入侵,所谓的虎落平阳被犬欺!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二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春;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题记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言,一个大时代从来不可能简单的一眼望穿,而是错综复杂令人深思。《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作为拥有岛屿的作者和商人,他不仅从事着出版事业,同时也雷打不动的坚持着每天写作的习惯。既有文人的情怀,又有商人的干练和精明。纵然外界对自己褒贬不一,却依旧云淡风轻、坦然面对,并用自己的智慧和阅历告诫年轻人“不要着急、不要焦虑”。
作为一本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简史,《激荡三十年》以记者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股势力斗争的协奏,无数企业家与改革家们共同谱写的强国之歌。作者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感知离我们最近也是最为重要的中国经济改革史。跟着作者的笔触细细感受三十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让我总是忍不住感叹时势造英雄的同时,被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所震撼折服。
在这激荡的三十年中,无数企业家的名字留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有的成功抓住机遇、登上了成功的高峰;有的却在博弈的棋盘上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他们的命运让我或羡慕或唏嘘,但无疑这群思维敏捷、懂得把握时机又敢于果断行动的企业家,在这个艰难的时代步履维艰不断向前,克服着种种困难,不顾法律、制度、政策、观念的壁垒和束缚,在前行中不断挣扎。他们以独特的先进意识形态和质朴的'草根特性谱成三十年色彩斑斓的企业史,也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当中有出身体制的蛇口缔造者袁庚 ,也有放弃科研事业投身商海的中关村先驱陈春先;有率领乡镇企业跻身主流的鲁冠球;也有由于“出身成分”问题而高考落榜、凭借成立的小养殖场若干年后成为首富的刘永好兄弟。当任正非还在烦恼能否顺利入党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两万年起家的华为能在日后迅速崛起并成为让国际同行头痛的企业;还在回民奶厂做工的牛根生也一定不会想到,日后他和他的团队能一起使蒙牛成为我国数一数二的奶制品公司;抱着那本《大卫·科波菲特》的文艺青年王石,在沉溺与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一定想不到后来的万科会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中的佼佼者……就是如此多到数不清的让现在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共同构成了这篇民族崛起的强国乐章。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这起起伏伏的三十年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崛起和艰难变革同样令人唏嘘不已。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企业犹如星星之火,虽然条件恶劣,却燃起燎原之势。正是这样一群刚毅坚韧、嗅觉灵敏的草根群体,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之外不断壮大,虽然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让后辈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的故事,无一例外的教给我们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一往无前的抓住机遇。当今的我们生活在另一个更为严肃的大时代,科技的发展让一切变得更加瞬息万变,机遇也变得更加难以把握。那么如何才能够准确的抓住它?这就要求我们在如此好的年纪里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不断积累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同时眼观八方,感受当今时代的局势,在机遇的东风拂过自己时,一往无前地乘风远航。
都说时间是包治百病的庸医,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视任何的人情冷暖,只顾医好所有的喧嚣与躁动,留下刚劲的力量捱动历史不断前行,无数的波澜壮阔至变成长河中的点点繁星。所以当下一个三十年回到过去的时候,我们这些小人物是否也能有过担当与开拓,最终成为历史长河里的点缀呢?
重新激荡,放飞梦想 篇三
假期时间有幸读到了吴晓波先生最新力作《激荡三十年》,给我的新的收获,仿佛昨天经济发展的一幅幅图片展现在面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现在的工作学习奠定激荡的种子。好久没有读书了,看到这些真的不知道是感悟还是什么,联想到了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情。TCL和中国女子网球队已经签约块半个月了,就是在企业的网站见到了简简单单的宣传,我说哥们现在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都是没事找事的时代了。健康电视专家是我们吗?我们还能炫出什么不切实际?不是我吃里爬外,我真的看到家里的事情,有力不能为啊!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四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这是我在读了《激荡三十年》后的感喟。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于“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3624。1亿元向300670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总结、反思、表现这三十年历史的书籍、纪录片、影视剧数不胜数。在此,我向大家推荐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二册)。它以编年的体例,网罗超多的素材,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及人物。
年代并不久远,那些以前在报纸上、媒体上吸引了全国经济界、企业界、政界、市场和民间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产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闪现,如群星般璀灿闪耀。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我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掩卷沉思,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时常回味和思考的不仅仅仅是纷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而是以下几个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明白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我的结论来圈囿别人的思想。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宏观、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规律、趋势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应会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就好像两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但它不是明线,明线是时间。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华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这三大力量究竟谁优谁劣,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更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更维护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更长远的利益,作者没有说明,我也难以做出谁是谁非的简单的两分法的结论。这个结论需要每个有独立思考和决定潜力的人来做出。就应说,这三大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并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正确地评价它们的作用有助于借助这三方力量正确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蛋糕只有一个,而他们都想多切一点。于是,不绝于耳的就是它们各自对对方缺陷的批驳。说白了,是利益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明确了这些,对于那些聒噪自会作出明断。
三是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之后者的垫脚石。
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职责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第四,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对于技术的重视就应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我的。
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取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我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五
掩卷沉思,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时常回味和思考的不仅仅仅是纷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而是以下几个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明白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我的结论来圈囿别人的思想。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宏观、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规律、趋势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应会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就好像两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但它不是明线,明线是时间。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华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这三大力量究竟谁优谁劣,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更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更维护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更长远的利益,作者没有说明,我也难以做出谁是谁非的简单的两分法的结论。这个结论需要每个有独立思考和决定潜力的人来做出。就应说,这三大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并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正确地评价它们的作用有助于借助这三方力量正确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蛋糕只有一个,而他们都想多切一点。于是,不绝于耳的就是它们各自对对方缺陷的批驳。说白了,是利益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明确了这些,对于那些聒噪自会作出明断。
三是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之后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职责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第四,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对于技术的重视就应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我的。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取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我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六
吴小波的激荡三十年读完有一段时间了,早该些感想了,现在把欠账补回来。
这书其实写的很好看,而且夹杂了作者的一些倾向。
我看完后最大一个疑问是,中国的改革之路该怎么走下去?按=作者的说法,改革三十年其实就是国有制逐步的退,个人所有权不断的进的一个过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目前的垄断性国企将如何进一步改革下去。
在所有权,经营权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发力成为世界性企业?按照作者的想法,无解。若管理者仅仅有经营权,顺利时无所不为,但不顺利时由谁承担责任,或者说管理者会不会负责?这一点我承认作者所想,人性是自私的,不是自己的所有权,不会尽全力去拼搏,这不仅仅是国企的问题,而是所有百年老店的问题。国外的百年老店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说如我所想,他们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有它的生命期,过了成熟期自会消亡。
最近看到一些报道,说中央有意图将国有企业分为两大类,社会保障型企业,例如石油,通信,金融,公用事业等,这些将会一直垄断下去。另一类将会发展成竞争性国企,增强它的竞争性,实现用进废退,不行的就破产。我比较赞同这种思路,至少部分的会再次实现国退民进,但也有一点忧心,当国企退无可退时,当石油,金融严重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那时我们又当如何处理?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篇七
大学的时候就读过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最近又重温了一遍。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这是我读了《激荡三十年》后最大的感慨。
《激荡三十年》是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本书,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中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改变我们国家和无数国人命运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1978年的中国,充满了“创世纪”的气质,所有的一切都亟待改变,每一个渴望变化的人都是梦想家。那一年,终止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这是一个新世纪的开始,许多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陈伟荣、黄宏生和李东生一起考入华南工学院,十多年后,他们因创办康佳、创维和TCL而被成为“中国彩电三剑客”;沈阳铁路局的工人马蔚华考入吉林大学,二十一年后,他出任招商银行行长;一个陕西国棉八厂的工人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他叫张艺谋;那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年仅12岁,他叫张亚勤,后来出任了微软全球副总裁。
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作者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中被这种伟大的时代气息所深深地震撼与感染。
回望这三十多年,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经历了几次大的经济形态的转型。1978年以前,我们是计划经济模式,实践证明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经济形态,使得我国在很长时间里面处于一种物资及其贫乏的状态。1978年以后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步入了商品经济形态,这一时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生产线上,如“承包国有企业的第一人”马胜利、“中国第一商贩”年广久等,都是1980年代中国企业界的英雄。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物资和商品开始丰富起来,有人开始在报纸上打广告了,企业也开始设计自己的商标,商品要通过“吆喝”才能卖出去了。到1992年,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这一时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营销能力上。那些响当当的品牌,如联想、海尔、长虹、TCL、哇哈哈等等,都是90年代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企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商品卖到消费者的手里。21世纪以后,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明星企业同样面临着困扰,那就是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与挑战,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巨头横空出世,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而现在,我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当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大师李世石,当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的告诉公路上飞奔,当智能家居慢慢进入千家万户,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来回顾历史,总是会不自觉地拿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比。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可能比后者更清晰更洒脱地看待那个时代。翻开中国改革开放这近四十年的历史,无数改革者前赴后继,一路走来,不得不感叹那一批改革者与企业家的睿智与勇气,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转型期谱写了当代中国可歌可泣的经济改革史。虽然我们的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改革的意志如历史潮流般不可阻挡。
细看今天的中国,虽然有点浮躁,也正面临着发展过程种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繁荣与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想,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前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肯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海纳百川”的河流。
让我们再窥视一下那段历史中的细节,其实许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成功者,也曾走过一段荆棘的路。当年的王石同样身无分文过,在深圳街头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丝毫差别。然而他却主动地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在“摸着石头”的过程中渐渐找到方向。当年的柳传志在中科院研究所中不过是一个专业不精的工程师,但是他所拥有那个时代年轻人少有的经营热情与创业头脑。当年的许多人都是与我们一样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的救赎。然而不同的是,他们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切入点。
每当掩卷沉思,想想我们的人生同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我们每个人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一刻起,同样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弯路撞南墙,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逐渐的找到自己新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学会担当与责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最后以《庄子》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多读书,读好书,用实践去证明“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