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写作载体 >

乌托邦的读后感(优秀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高考家长网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乌托邦的读后感,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乌托邦读后感 篇一

大约是在十多年前?初中政治课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乌托邦”这三个字,尽管当时仅是作为马克思大人启蒙学习的一个名词而存在。即使后来陆续看到许多次出现,也一直把乌托邦作为一个虚幻,而大约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来理解。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漫天的粉红色花瓣旋转起舞,飘飘洒洒抚过勃勃生机的青草地。微风拂面,所过之境皆是清新的自然花香、和谐又静谧的世外桃源。

嗯,到这里可以“咔”了。

这是中国文人归隐园田居式的美好幻境,绝对不是乌托邦!不是乌托邦!乌托邦!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理解为是中西方人的。脑回路不一样,乌托邦里描绘的大同世界不是中国人情境里的田园小清新,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大工厂。

翻开《乌托邦》,书本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借外来者之口描绘了当时英国的现状,比如耳熟能详的“羊吃人”圈地运动之类的;第二部分是书的大头,详细描述了乌托邦这个国家,地理位置、城市规划、婚姻家庭、职业供给、社会构成、奴隶战争、宗教信仰以及everything,甚至对什么是幸福快乐都有探讨。

书本尽管一直在着墨刻画乌托邦这个国家对于信仰的尊重和自由,但更多的是人之为人的不自由。按照已经设想好的固定模子来抚养、教育一个人,定义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快乐,规定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才是正当的符合要求的喜好。甚至于为了避免市民失去怜悯之心,规定宰杀牲畜这种事情只能由奴隶来完成。弘扬一切真善美,杜绝一切假丑恶。一个人不像是社会的细胞,更像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补哪里,so easy。

我们都知道天下大同是幻觉,可是我们还是期待了那么久,并且一直在远眺。

再说被评价为血淋淋资本积累的圈地运动,其实跟现代房地产何其相似。原住民被赶走,豪绅贵族换来直接快速的经济利益,原住民获得与所得经济利益相比微乎其微的报酬,被从自己土地上赶走以后生活无依。“贵族豪绅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变作牧场,用来养羊,提供纺织毛呢需要的羊毛。这就是所谓圈地运动。”——“地产企业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占用,变作商圈,用来盖房,提供可供高价出售的住房。这就是所谓房地产。”历史与现实又走了同样的轨迹。大约是从古至今的方式都一样,只是与时俱进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是的,被那个城市设计的构想深深“!”到,所有城市的格局都一样,所以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不会有陌生感,都可以迅速找到想要的东西o(╯□╰)o,是否完全不用考虑地形的吗?!那个环海的港湾设计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建成的,在东北大平原上和横断山脉区建起来的城市怎么能保证格局一样?这分明是偷懒的城市规划好把。要求住的房子也一样、衣着打扮也一样,怎么不要求男的女的都一样?

不过,严肃认真地算起来,中国倒是真的过了一段这样的日子,不能说水深火热,但绝对够鸡犬不宁。

总之,这本书被我按照任务来完成了,越看到后来越仓促,觉得看不下去,于是我的读书笔记也这样草草而了。

乌托邦读后感 篇二

如果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以古希腊罗马作为原型的话,那么乌托邦的首都亚马乌勒特城就在很多方面与雅典全盛时期一样了。

莫尔的乌托邦是公有制社会,这一点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同。可能犹太人的弥赛亚盼望也影响了莫尔对乌托邦的构想,这一点可从后文乌托邦国的人对基督教很快就能领会、接受就能看出来。同样有意思的是,乌托邦人对古希腊的作品和思想感兴趣。文中说,乌托邦语与古希腊语很相近,而且文中主人公就怀疑乌托邦人是古希腊人的众后裔之一。

显然,莫尔的乌托邦是两希文明下的乌托邦,和古代中国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理想人格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人生理想中的“学优则仕”很不相同。乌托邦人爱好辩论,兴趣则在于文学、艺术和哲学。这里可以看出古希腊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只是乌托邦人并不明白古希腊人探讨世界的本源——那些天上的哲学和被拉到人间的哲学,这一点和希伯来文明相似。乌托邦人认为,信仰和理性一样,为幸福提供基础。而且他们还认为,理想首先要唤醒沉睡在人们灵魂深处中对于上帝的信仰。他们也争论善、灵魂、幸福等等,但认为至善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这一点和儒家、道家不同,却令人想起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对于自然法的研究。乌托邦人擅长音乐、修辞学、数学以及几何,尤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这一点跟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相似。他们对哲学和逻辑学却没兴趣,或者准确点说,他们压根就没考察过这些问题。

乌托邦人衣着简朴,对珍珠、黄金、白银、绫罗没什么兴趣,因为它们都是给犯人准备的,在这里,犯人的镣铐就是用黄金做的。写到这里,我们会疑惑,甚至会怀疑乌托邦社会还比较初级吧?他们这么好的审美修养和鉴赏力,竟没有发现金银玉器、绫罗绸缎的审美价值吗?!想一想,我们社会中有多少精美的艺术品是用它们做成的啊!菲迪亚斯的雅典娜像眼睛是用象牙做的,宙斯像全身是用精金包裹,古犹太人的金柜、金灯台也是用精金包裹。虽然黄金和美并不等同,还制造了人间那么多痛苦和不幸。文中还说,他们的宗教还不是一神教,倒与自然宗教更接近,虽然他们对神只有一个称呼,但他们毕竟还容许其他神存在的。

他们看中的职业是纺织、木工、园林、制造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到乡下去从事两年的农活。等到主人公给他们带去医学时,他们就把医学作为最为尊贵的学问了。正像毕达哥拉斯认为的,数是世界的本原。乌托邦人也认为,上帝的奥妙就隐藏在作为生物体的有机构成中去了。新约全书里就有许多记载治病、驱逐污鬼的神迹,是对医术尊敬的又一个证明。

乌托邦人很聪明,在主人公的启发下,终于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从此他们可以不再使用羊皮、树皮和纸草了。虽然书籍不多,但流通很广。正缺少指南针和火药了。不是他们对长期游历,熟悉各国情况的旅客感兴趣吗?他们好像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因为除了铁之外,他们几乎不缺少别的物品了。虽然如此,他们对商业却是事必躬亲的,这样他们就能及时掌握外界各国最新的情况了。

可能一个上升的社会,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样,对婚姻看得都很神圣吧。在这样的社会里,对各种违规行为处罚是很重的,离婚是不那么容易的。“上帝结合的,人不能把它拆开。“乌托邦教士人员虽然也很有威望,但还是隔离于政治之外了。这说明中世纪的政教合已不那么适应时代了,时代是在要求: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可能莫尔一生最让人不可理解的,也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反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了。这样莫尔就站在教皇这一边了,也就是他还是反对天主教教会分裂的,名义上也支持了“教皇是上帝在人间教会的唯一代表”这一观点。

乌托邦国总起来看是一种民主政治,他们也有他们的一套民主管理、议事表决。监督程序。他们的国家更像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制国家,各个城邦联系比较松散。他们的城邦样式几乎一样,一如我们现在的城市。他们也有他们的议事会、公民大会、总督、酋长或族长什么的。年幼者要听命于年长者,妻子听命于丈夫,儿女听命于父母,这一点和古罗马、古代中国很相似。他们还有他们的海外殖民地,显然这些殖民地也是通过战争取得的。只是那些在战争中沦为战俘的人并没有被杀掉,不过他们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从事自由人认为不体面的行当,如屠宰业。文中主人公认为屠宰业会让人变得残忍,或者麻木不仁。犹太人也有自己的专门人员负责屠宰,他们不会让动物痛苦地死去,不会吃动物的血——因为血是这个动物的生命,也不会用母羊的奶煮羊羔,等等。

乌托邦每户三十人,婴儿由母亲亲自抚养。他们用餐在公共议事厅,是边议事边进餐,用餐很讲究尊卑年幼次序。

乌托邦人正像古代的斯巴达人一样,他们也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乌托邦人不仅给予邻邦保护,还替邻邦复仇,实际使得邻邦成了它的附属国了。乌托邦人也高价招收雇佣兵,里面也有本邦人参加,当指挥。乌托邦法律是不允许雇佣兵进入乌托邦本岛的,这一点是很英明的。了解罗马史的人会很清楚这一点。当乌托邦人与别国有战事的时候,乌托邦人第一会悬赏捉拿或暗杀敌国首领等重要人物的,第二会出离间计,第三会拉拢帝国的邻邦,所有这些都会让人想起中国战国时代的合众、连横等等政策。

莫尔的乌托邦更像是一本文学书,正像它的副标题所标示的,“关于未来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它展示了莫尔丰富、奇妙、天才般的想象力。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美好设想和理念,而不在于科学般的具体构想。

乌托邦读后感 篇三

总之,摩尔的“乌托邦”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组织形式,追求回归原始、自然、有序的生存状态。与马克思主义不同,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摩尔致力于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价值观、婚姻制度等)的建设,探索重塑精神面貌(荣誉感、集体观念、公众意识等)的可能性。如何尊重人类的个性,弘扬人性的“好”的组成部分,如何将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和抑制人性中“恶”的增长,摩尔没有腔狂热和盲目乐观,只有拉斐尔的口将完成这个想法。

然而,为什么乌托邦仍然是错误的?我认为,一方面,摩尔只给出了理想的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没有指出通往这个领域的可行途径;其次,无论是习俗、历史阶段还是地理环境,乌托邦都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第三,细节的微妙概念实际上导致乌托邦的脆弱——即使是地形和地貌,也必须预先精确地设定在论点的开头。乌托邦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值得怀疑。最后,乌托邦的繁荣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堕落(至少他们需要被金钱诱惑,被诽谤煽动,以确保战争的胜利)。“孤独”的明显倾向是否限制了它的普遍价值?

乌托邦读后感(2)后的感想:梦想,变成现实

在阅读《乌托邦》之后,我们才发现马克思老先生的共产主义思想,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剽窃《乌托邦》。甚至在某些观点上,马克思仍然离不开摩尔的理论,如物质的极大满足,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等待。

乌托邦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一定的可行性。它的出发点是当今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只有根除它,人类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摩尔为乌托邦设计的系统是天才的概念。它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合理的争端,寻找一个和谐的未来世界,让人类不再被困在痛苦中,永远享受天堂的幸福。这是一个纯洁可爱的理想。

当然,没有一个系统是完美的,摩尔的理论也不例外。他试图消除不平等,但他的制度中有奴隶。

乌托邦读后感 篇四

去年的热播剧《奋斗》风靡全国,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在讨论着剧情。带着热乎劲儿,前段时间,我又读了它的续集《奋斗乌托邦》。

“每个人都是城市中微小的尘埃,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宏大的乌托邦。”这是《奋斗乌托邦》扉页的卷首语。

它是《奋斗》的续写,以陆涛和夏琳在法国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中国当代80后年轻人自我、独立、奋斗的故事。在看完结尾合上此书的那一刹那,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感情!曾经说的山盟海誓在当以往的新鲜转化为习惯之后,当视线从这个转移到那个之时,人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奋斗》故事里的夏琳,独立、有思想、好强、进取……可是她千不该万不该表现的那样不拿陆涛当回事儿。她没有父母殷实的家底儿、也没有万分之一概率的机遇,但是,老天却赐给了她最大的幸福——陆涛!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夏琳刻画的那么要强,甚至过了头儿。纵然她和陆涛都是设计师,但为什么要赋予他们冲突?为什么要让夏琳活得那样累、那样自我、那么的把理想当回事儿?这是个悲剧。所以,即使她离开了陆涛,也得不到幸福。

米莱、郭栩如,富二代。她们唯一不同的是,郭栩如知道自己追求的事业,她活得有目标。唯独米莱,像她这样的女孩儿不管是不是富二代,到人群里都措堆儿。倘若家境平平,也是这样无味儿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米莱一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说不好听的她就是个造粪机。但是,没想到续集里她居然顿悟了,那我只能说,你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1500 篇五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深刻地认识到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莫尔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消除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

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

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付诸社会实践。

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

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

《乌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便是决定了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不会对下层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首先是由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莫尔在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屡任王室秘书,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院顾问官、副财政长官、下议院议长、兰开斯特王国首相、大法官等要职,他始终忠心耿耿地维护现实的社会法律宗教秩序。

其次,是由于莫尔的英雄史观。

人文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普遍将他们的理想建立在一种天真的、超阶级的人类理性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期待着贤明的国君来启迪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高尚的信仰。

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的莫尔,也没有能够摆脱这种局限性。

这点在《乌托邦》一书中,处处可以得到印证。

莫尔将乌托邦的开国者乌托普国王视为伟大君主的典范,几乎乌托邦的所有优良习俗都是由他倡导并由后人继承下来的。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

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 篇六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托马斯。莫尔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乌托邦这个国家,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我也持这一态度,正如我们相信天堂,这有关信仰无关常识。

乌托邦的读后感 篇七

托马斯·莫尔爵士,由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又称“圣托马斯·莫尔”,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兰政治家、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此书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478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的《乌托邦》是在1516年写成的,而在那个时代看来确实是一个奇葩。

莫尔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强的背景。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出于萌芽上升状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积累更多的财富,但是却对下层阶级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政治上看,那个时期出于地理大发现时期和殖民掠夺时期,欧洲人走向世界,大开眼界,各种新兴的思想在欧洲不断涌现。从思想上看,那个时期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文主义诉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各种人文主义思想者竞相争艳。而在宗教上,处于宗教改革时期。总的看来,那个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思想还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兴的迹象,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了各种伴随资本主义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义者们的高度关注,莫尔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给当时的英国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佃农被迫脱离了土地,那些拥有土地的人们也被当时的大地主通过各种强迫手段廉价出卖自己的土地,最终,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资金之后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被迫沦为盗贼和流民等,而当时的英国法律却严厉禁止盗贼和流民等,如若发现,则会被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莫尔出于对当时社会严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写出了《乌托邦》这一划时代的著作。

《乌托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尔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严重不合理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讽刺。里面谈到英国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响,使农民沦为盗贼和流民,而英国当时无人性的法律也使莫尔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莫尔对圈地运动的严重后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针对英国当时的法律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而莫尔并不止于此,他通过这种现象,看到了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并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几页论述了私有制的严重弊端,这成了本书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对第二部分的详细论述。第二部分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人们之间相处和谐,社会出于良性运行的状态,并且作者特别论述了财产共有、生产劳动、务农为本、城市规划、卫生健康、学术研究、宗教活动、民主政治等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作者的构思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很多方面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修养,对古希腊古罗马学术的了解以及当时地理大发现对作者的影响,形成了他的“乌托邦”社会理想,虽然作者在论述他的“乌托邦”时并没有说明乌托邦存在的条件以及如何从起点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产生出这样的思想实属开天辟地之作,并且被尊奉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关于他的这一思想的更进一步的理解,还需要回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以及对他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著作的阅读以及关于马克思在这些思想家们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这一点待后面的进一步阅读,在后面系统阅读马克思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详细综合论述,这里就止于此。